分享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

 暮云深 2023-05-17 发布于广东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这世间,总是有这么多的离别让人愁肠百结,这世间总是有这么多的不如意筑成一张巨网,把内心的宏伟大志尽收里面,穷其一生都在努力挣扎,只为突破这张大网,让自己可以展翅飞翔。是的,只要我们内心坚持,就会有成功逆袭的机会。

出生在公元704年的高适,以写边塞诗而著名,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此首诗词用语精准而又奇妙,大气悠远中带着洒脱的气质:“千里黄云遮天蔽日,让整个天空都暗了下来,凌厉的北风吹着大雪四处飞扬,一只归雁在风雪中哀伤孤鸣。在这离别的时刻不要担心前路迷茫遇不到知心朋友,这天涯海角、四海之内谁不认识您呢?”

如果说别人的离别诗以缠绵悱恻、柔情似水而让世人愁肠百结的话,而高适的这首离别诗从写作手法上却是背道而行,用慷慨激昂、豪放华丽的笔调激励自己的朋友董大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信仰,只要不放弃,终有达成目标的一天。

那时的高适也处于贫困、窘迫之中,好友董大与高适同时都是被贬流浪之人,只是在路上巧合遇见,短暂的相聚后,两人又要各奔前程。那么高适究竟经历了什么事件而被贬的呢?又是什么让高适即便是被贬却也不丢失自己的信仰与理念呢?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节选)

高适之所以被世人称为边塞诗人,是因为他真实地生活在边关,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边关战士们真实的战争实况和生活场景。尤其他的这首《燕歌行》,可以说是高适边塞诗词的代表之作:“中原的烽火狼烟在祖国的东北方向再一次点燃,将领们告别家人奔赴战场。男儿的志向本就应该纵横沙场,何况天子又赐给了丰厚的奖励。敲鼓垒锤的声音响彻山海关,迎风飞舞的旌旗遍插碣石山。校尉快马飞奔把鸡毛信传来,匈奴单于的狼烟已经照亮狼山。荒芜而又萧条的山川河流满目凄凉,胡人骑兵刀剑厮杀声里夹杂着血雨腥风。大多数的战士已经战死沙场,而将军的帐前,却还时时传来美人们的歌舞声。”

此诗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把唐朝边境战斗的惨烈、战士的英勇和奢靡的官宦刻画得入木三分,将帅在营帐内歌舞升平的场景立刻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样的场景怎么不让人把牙关咬起来,怎能不让人心痛到把拳头握起来?

高适虽然出生于官宦之家,但他的生活过的却并不富裕,那时他们的家境已经开始逐渐衰败,家里穷得一塌糊涂。然而年幼的高适并不在意这些,他的父亲从小便教导他:真正有志气的男儿并不以家庭生活的状况来决定,而是由他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来决定。一个人如果抱着远大理想与目标,他绝对不会在贫困面前低头。也正是受了父亲性格的影响,高适从小性格开朗,爱交友,爱旅游,他身边的朋友都赞高适有游侠之风。

不到二十岁的高适已经走出故乡游历了祖国大好河山的许多风景。二十岁那年,他来到长安,开始为科考做准备,他一边在长安游历,一边为求得功名而努力学习。可是,天不遂人愿,高适在科考中落榜了,无奈的高适只好再一次游历民间。最后,高适让自己的脚步停在了河南商丘一带,这一待便是十年的时间。在这里他一边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一边苦读诗书,等待机会再次参加科考。李少府曾经到商丘来拜访高适,高适在送给李少府的诗《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中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余亦惬所从,渔樵十二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去去勿重陈,生涯难勉旃。或期遇春事,与尔复周旋。”从诗里中我们不难猜出,那时的高适生活得非常穷困、窘迫,连生计都难以维持。

北伐声逾迈,东征务以专。讲戎喧涿野,料敌静居延。

军势持三略,兵戎自九天。朝瞻授钺去,时听偃戈旋。

大漠风沙里,长城雨雪边。云端临碣石,波际隐朝鲜。

夜壁冲高斗,寒空驻彩旃。倚弓玄兔月,饮马白狼川。

——高适《信安王幕府诗》 (节选)

高适的这首《信安王幕府诗》,洋洋洒洒写了三百六十字之多,此诗用词铿锵有力,气势直冲云霄,读这样的诗真是给人鼓舞与激励。

是的,在河南商丘蜗居了十年的高适出发了,他北上蓟门,长途跋涉来到了边塞,他去边塞的原因是契丹背叛唐朝,唐玄宗下诏征讨。面对壮丽的山川和紧张的战局,他写下了“夜壁冲高斗,寒空驻彩旃。倚弓玄兔月,饮马白狼川”的诗句,他要让自己如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为国立功。为了实现梦想,高适投奔到当时负责驻防蓟门的信安王李祎的帐下,递上了《信安王幕府诗》,表达了自己入幕从戎的强烈愿望。

高适满怀希望,却抱着失望而归,李祎并没有把高适放在眼里,无奈的高适在边塞游走两年后,终因“北路无知己”而遗憾地结束了他的边塞征程。

回到中原后的高适,参加了两次科举,每次都名落孙山。其实,高适不中也在情理之中,因为那时的唐朝由杨国忠和李林甫弄权,参加应试的举子如果朝廷中没有权贵撑腰,自己的名字是很难被写到榜单之上的。最荒唐的事发生在天宝六年(747年),李林甫一手导演的“野无遗贤”闹剧中,应试的举子中不仅有杜甫,高适也在其中。李林甫嫉贤妒能,那次参加考试的举子倒是不少,最终没有一个被录取。面对这场闹剧和丑闻,李林甫居然还上表向唐玄宗表示祝贺:“天下贤士都在为国报效而没有遗漏,这是多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啊!连尧舜明君都不能如此明察秋毫吧!”

一时前途迷茫的高适,再一次让自己游走于山水之间,在这期间,他与同样失落的李白、杜甫、王昌龄等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以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在这期间高适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佳作,如“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等让人读后触动灵魂的诗都出自这个时期。

转眼已年过半百的高适,在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推荐下,终于高中状元。但这时的高适仍然没有高兴起来,这个地方小官不是他想要的,他深感壮志难伸。而此时,整个大唐王朝也大厦将倾。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塞下曲》

李白、王昌龄都曾经与高适写过同题的《塞下曲》,他们的诗词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塞下曲》豪情万丈、慷慨激昂,体现着高适希望为国尽忠的远大抱负。

高适的这首《塞下曲》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指挥官哥舒翰制定的军事策略是避敌锋芒,坚守潼关。可奸相杨国忠却一直怂恿唐玄宗出关迎敌。哥舒翰被逼无奈,“恸哭出关”,最终兵败被俘,失望的哥舒翰变节投降,潼关失守,唐玄宗被迫出走四川。

此时,有许多朋友看唐朝气数已尽,都想着投奔自己心目中的名主,也有朋友劝高适与自己同时上路。可身在乱军中的高适并没有动摇自己的意志,他冒死抄小路追上了唐玄宗。此时,大臣们对哥舒翰是一片谩骂,高适却站出来说出了自己真正的看法:“哥舒翰一生忠义,因为策略错误才导致失败。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务大事,每天歌舞娱乐,而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饭食,尚且不能吃饱,要求这样的军队去拼死作战,失败当然就是很自然的事。我多次向宰相杨国忠说到这些事,他不肯听。所以陛下有今天的西行逃难,不值得深以为耻。”唐玄宗听后,感觉高适分析的非常有道理,便擢升他为谏议大夫。

安史之乱让盛世动荡起来,有些大臣便建议唐玄宗给各诸侯军事权力,并让他们镇守自己的封地,这样方便各诸侯有更大的调配军队的能力,可以及时平定反军。高适意识到如果这样分散军权,可能会让国家更混乱。他第一个站起来反对,并对唐玄宗道:“诸王分镇各地,很容易出现割据的局面,可能导致更大的混乱。”但唐玄宗并没有听取高适的建议,结果很快就引发了永王李璘叛乱。

此时,刚刚登基不久的唐肃宗立刻召集来高适,让高适给出谋划策。结果高适仔细分析了当前形势,果然让唐肃宗平定了永王之乱。因为这场功劳,让已经快到花甲之年的高适受到唐肃宗的重用,威望与日俱增。可随着高适官位的晋升,他性格里的直爽,一心为民着想的政治观念自然就影响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尤其是权臣李辅国对高适更是恨之入骨,于是在李辅国的陷害下,高适被贬。

而高适的才能恰恰是战乱时期朝廷所需要的。公元759年,蜀中大乱,已过花甲之年的高适再一次被朝廷重用,高适在蜀地调兵遣将,并很快平定叛乱,稳定了四川的局势。连高适自己都不会想到,前半生漂泊流浪、贫困潦倒,后半生却平步青云,晋封渤海县侯,竟然实现了人生理想。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

桑柘叶如雨,飞藿去裴回。清霜大泽冻,禽兽有馀哀。

——杜甫《昔游》(节选)

杜甫的这首《昔游》回忆的是他与李白、高适相伴同游时的场景。李白在长安被唐玄宗赐金刘芳的途中与杜甫相遇,两人做伴到河南商丘的时候一起去拜访高适,三人醉心于山水风景之中,一起饮酒作诗、观山玩水,让他们之间建立下了真挚的情谊。

高适万万想不到,世事弄人,昔日的好友,却在十几年后的战场上刀兵相见。李白一生仕途不顺,对唐玄宗执政的王朝早就失去了信心,所以当永王李璘起兵,并盛邀李白加入的时候,怀才不遇的李白,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不仅欣然前往,还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永王东巡歌·永王正月东出师》:“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永王东巡歌·试借君王玉马鞭》:“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李白这两首诗立刻在民间疯传开来,李白只等永王有一天能登上长安大殿,让自己一展抱负,可李白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只不过又做了一场白日梦罢了。因为他的好友高适早已看穿永王李璘的野心,并为朝廷制定出来一系列击败永王的对策。而后永王被击败,李白也因“附逆”罪被关入死牢。此时的李白幡然醒悟,遂向高适求救。

面对李白的求救信,高适内心陷入矛盾之中,与私自己该救,可与公,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是万万不能的事情,最终面对李白的求救高适选择了沉默。高适并不是无情无义之人。高适入蜀担任彭州刺史的时候,听说杜甫在蜀地生活窘迫,不仅写诗寄给杜甫,并时常拿钱、拿粮接济杜甫,从他对杜甫的态度上,我们就能明白,他明白什么是大义。

比起其他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们,高适可以说让自己来了一次华美的转身,让自己的命运成功来了一次大逆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