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陈经方医案故事——随证治之退长期低热案

 经方人生 2023-05-17 发布于四川

作者简介:陈军帆,男,浙江温州人,90后青年中医师,中医学硕士,出生于五代中医世家,目前坐诊于乐清市人民医院,主要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讲学与临床一致,不喜故弄玄虚,只求客观疗效,另对日本汉方医学及腹诊亦微有涉略,擅长以经方思维治疗内外妇儿各科杂病。

        一个儿科医生跟我说,她的妻子今年40,长期低热不退,体温一直在37度左右,最高372,只要体温上升在37度到372之间的时候,会伴有明显的犯困,但无自觉热感,非常像睡觉,微头痛,口不渴,喜热饮,易出汗,出汗后有轻微的恶风,二便正常,脉细弱。找当地多名中医看病,服桂枝汤加葛根汤、柴胡桂枝汤加葛根、新加汤加葛根加附子、补中益气汤等,但低热和乏力感就是消除不了。

        我了解其病情后,大概印象是个少阴病的发热,怎么得出这个结论呢?因为这个患者她虽然体温计量起来有低烧,但并无自觉的热感,这就是《伤寒论》讲的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要知道古代是没有体温计的,判断是否发热,全看患者的主观感觉。那为什么患者用了补中益气汤和新加汤加葛根附子还是无效呢?我让他发舌象过来,一看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图片

       这个舌头胖大满口,有齿痕,很显然是阳虚兼有水饮,这种情况下光用补中益气汤补气或者附子补阳,而不去利水的话,热还是退不掉,于是我开具了真武汤原方,处方如下:

附子10g 白芍15g 茯苓15g 生白术12g 生姜15g   1剂

患者服1剂后觉胸闷急躁,睡眠不好。
再次审视症状,自信辨证无误,但之所以出现燥热感,考虑患者对辛味的生姜不能耐受,于是减辛温发散的生姜为10g,加养阴的白芍为20g,再加生甘草10g 大枣10g,因为这两个药味甘,甘能缓急迫,能让人放松安静,故加之。处方如下:

附子10g 白芍20g 茯苓15g 生白术12g 生姜10g 生甘草10g 大枣10g  

1剂

服用本方1剂后胸闷急躁症状消失了,但少腹部觉凉。
考虑:少阴病阳虚程度较重,不宜发散,生姜走而不守,不太适合此患者,故改生姜为干姜10g。处方如下:

附子10g 白芍20g 茯苓15g 生白术12g 干姜10g 生甘草10g 大枣10g  

1剂

1剂后体温恢复到36.6摄氏度,腹部冷好转,乏力无变化,并且还出现咽喉痛,眼皮抬不起来,感觉背发紧。
考虑:体温已经恢复正常,说明方向无误,乏力未好转,可能是药剂量还未达到。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咽喉痛,但仔细讯问,并不觉口渴口干,那么这个咽痛很有可能是少阴咽痛,于是加半夏10g ,仿半夏散及汤之意。另有背部发紧,再加葛根20g 处方如下

附子10g 白芍20g 茯苓15g 生白术12g 干姜10g 生甘草10g 大枣10g   半夏10g 葛根20g       3剂
6天后患者诉服药后低烧完全好了,咽喉疼痛消失,背部无不适,但还是乏力,头蒙,继续嘱咐其服用巩固。
又服5付,乏力也消失,再无低热。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重要性,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反应,有可能是方证不太完全对应,也有可能是患者身体掩藏着一些很难被察觉的潜证,再或者是病情的发展导致,不过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患者及时地反馈给医生,医生才能做出调整,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再强调医患合作的理念。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中医看病,只要医生开好方子,患者吃了就好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变量,比如生活习惯、服药方式、排病反应等等,都需要医患双方配合好。可以想象,假如这个患者没有我的联系方式,吃了第一付后出现烦躁失眠的话,很大概率她会放弃治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