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民国明医施济民 精研伤寒 针术高明(其为近视患者“耍个魔术”之事令人好奇)

 学苑中医 2023-05-17 发布于北京

施老名济民,字孝先。江苏溧阳人,生于 1888年,卒于 1973年,享年85岁。施老是蜀中民间中医大师,曾被四川医史学会誉为清末以来四川四大名医之一。施老幼承庭训,饱读诗书,情趣高雅。集中医、儒学、佛学、音律、古琴于一身。常与医界大师吴棹仙,书法家花效实,古琴家查阜西及社会名流胡文澜、但懋辛等诗词唱和。医学上禀承家传,学宗仲景,先后从师十余人。1937年悬壶于上海,1947年入川来渝,针药并施,活人颇多。他致力于著述,生前成书十二册,其中《伤寒双巨录》《针灸临床录验医寒》《死生之诊》《闻诊撮要》等书,论理精辟,颇多见地。

施老尤擅岐黄,精研针灸而通晓伤寒。临终前仍每周背诵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穴一遍,三分钟左右完成,闭目唱诵,一气呵成。施老临床,针灸汤药双管齐下。针灸取穴精准,手法轻灵,单手进针,不留针。得气后便施补泻手法,常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譬如,一位病人是年轻教师,上初中开始近视,眼镜一刻也不能取下。施老看后,对大家说,给你们“耍个魔术”。于是进针,不到两分钟,叫患者带针读墙上的报纸,一米左右,结果连小字和标点都清清楚楚,完全正常。其他如止痛、消肿块等就更常见了。

汤药处方则以经方为主,或照经方思路组方,方简效优。对重病的治疗常常举重若轻,诸如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急性糖尿病,用小柴胡汤变化治疗尿毒症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施老丰富的经验,来源于大量临床实践。20世纪 50年代初,正值全国成立中医院和中医学院之际,施老响应政府号召,率弟子数人离开重庆到偏远县区进行巡回医疗。一去就是十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足迹踏遍荒山陇亩。每天治疗一百多位病人,诊治了很多城市中难以见到的疑难杂症。十年间走遍六个专县、一百五十多个乡镇厂矿。

20世纪60年代初施老返渝,继续从事著述、义诊、授徒。施老授徒有几个特点:不收学费,先学针灸,后学伤寒。也有部分弟子只学针灸,不学伤寒者,均由弟子选择。上午看病人,学生都有侍诊、扎针、抄方的机会;下午讲课,《内经》《难经》《伤寒》。远道的学生就在老师家吃中饭,师母非常慈祥。施老仙逝后,众弟子送上山,在煤矿公墓土葬。至今半个世纪,香火不断,年年有学生上坟。师母的生活费则由弟子自愿承担,师母逝后,合葬于施老墓中。

一、精研伤寒金匮 详注涪陵古本

1962年施老偶获《古本伤寒杂病论》抄本,系“王叔和校,孙思邈述”之书。“明朝时,于四川垫江县古洞石柜内掘出,为袁姓医秘藏,迨至民国癸亥年,始由涪陵县刘镕经照原书刊印。印出不多,尽为个人秘藏。”该书是存世诸多版本中,唯一囊括《伤寒论》并《金匮要略》为一体的古本。施老获此书后,“朝夕揣研”,认为是“医林至宝”。于是在前著《伤寒双巨录》与《金匮要略新释》的基础上,详加注释,附以针灸,成书于丙午年冬月(1966)

施老著书的特色之一,是把临床经验和思路注入书中,使其注释与原书相得益彰。特色之二,以经解经,颇有晋唐古风。其三,极具启迪,对于病机的阐释尤为深刻,使人容易从中找到治法方药。其四,伤寒配以针灸,使十二经络与伤寒六经融为一体。书成后正值文化大革命,施老于1973年仙逝,故此书一直封藏至今。

施老仙逝后,弟子们在悬壶济世的同时,也一直在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努力工作。20219月,马寿椿、马蕾在美国西雅图筹组“世界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研究会”,旨在向全世界推广中医经典精华-《伤寒杂病论》,并以“重编施注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为载体,培养一批传统中医人才。消息发出后,响应者众,海内外一大批专家学者和爱好者竞相加入,充实了队伍,增加了师资力量。

研究会加速启动了重编工作,将此书作为教材,公诸世界。

二、针术圆活 效果神奇

1.危证辨治,自有心得

危证辨治,施老积验颇多。如:“面白唇青,目光散乱,二便自出,脉气败绝,涕出口张手撒,法在不治”,此指死证。“若虽面白唇青,但二便未出;唇虽微缩,但舌未至卷;四逆虽过肘膝,但未至厥;目虽直视,光却未散;虽目瞑而口中沫出,但未至鼾声如锯,其脉或伏或微细欲绝,但趺阳、心脉尚存,此属可救,当速予救治。并将牙关撬开,用指扪舌,若滑润多津为寒邪直中。或头汗如雨,四肢厥逆,此乃寒邪内阻气机,阳气危亡之候。宜重灸百会,以强督阳,下灸涌泉,扶少阴元气,收其浮越之阴,并灸神阚、关元,以逐腹中寒邪,使阴霾凝聚之气,得阳而解散,用药线直灸人中3壮,人常常获救。内服通脉四逆汤及大剂回阳饮,驱阴扶阳救里,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若痰涎涌出或滞于咽喉者,寒邪上干清道也,灸取天突、膻中,内服四逆汤加生姜汁、吴茱萸。或酌情使用砂半理中汤、吴茱萸汤等。此虚寒之救治也”。

于热证辨治施老亦有心得,对寒热难辩者主张扪舌,舌苔不滑润,甚则起芒刺,热证无疑。治热证强调十二井放血,委中放血,百会穴品字形放血及水沟浅刺,承浆深刺的阴阳刺法,而于“卒然而倒,人事不知,面色苍白,唇不清不燥……”之厥证,则认为“此乃一时气机不畅,盖因内中有积滞或抑郁,骤被外邪所袭,以致交通失职,顿成此状。或因顽痰阻塞清道,阴阳相背,既济有乖而成,只须恢复其机能,俾气机畅达,其病自已,不可孟浪攻伐。针大陵,间使以通心包之气,取行间以和肝气,足三里以和胃气。

2.用针轻灵,俞募同刺,重补泻而不留针

施老用针,长于轻灵取胜,用针短,取穴少,手法轻,重补泻,不留针。常双手进针,一取俞,一取募;一取上一取下。施老谓脏气聚于募而转注于俞。俞募同刺,用于实证可令邪气由阴出阳,用于虚证可令气血流通散布。上下用针,飞经接气,可使经络畅通,多用于实证。一患者耳后核肿如枣大,痛愈半月,诸生皆以为聚虽可散,但短期难愈。施老则笑曰:“即刻显效,数日可愈。”于是—针翳风,一针外关,得气后先泻外关,后补翳风,一刻钟后核去大半,次日全消。又一患者,咳嗽经月不愈,施老辨为肺气耗损,俞募同刺,补肺俞,泻中府,针出嗽止。一女患者,病少腹痛(西医诊为附件炎),致腿跨结核(淋巴肿大)。步履艰难,施老取曲泉一针,停坐半小时后结核散尽,步履如常。不胜枚举,临床疗效可见一斑。

3.晕针以火救,晕灸以针治

施老独创晕针、晕灸的救治方法。施老认为其所以晕针,阳气泻也;其所以晕灸,阳气逆也。故主张晕针用火救,晕灸用针救。谓:“常见同道中遇晕针时,以针施救,虽救转不少,亦有不能解救者,未若以灸救针,以针救灸万全。予巡回各地多年,教授弟子,每遇晕针晕灸时依法营救,从未发生事故。取穴分上、中、下而定,晕上救下,晕下救上,晕中救上下。例如刺头部或上肢致晕者,则从下肢取穴施效,如系刺下辟穴位致晕者,则取上肢穴位救;如系刺激中部穴位而晕者,则从上下肢穴位去救。不可以上救上,以下救下,以中救中,“将有效穴位列之于后,头部救穴,百会;上肢救穴,内关、间使,下肢救穴,足三里、涌泉,昏迷不人中。以上穴位按照救法,轻者用药麻线一灸即转,重者以纸隔数层,用艾条重灸,即可救转。晕灸同法,但用针救,不用火治,轻刺即转。”1969年市中医某诊所,一患者晕针,虽针刺人中、百会亦未苏醒。施老借烟头,隔纸灸人中、百会、灸讫即苏:又,1956年合川全济煤矿,一女患者,注射青霉素后休克,当即注射肾上腺素、可拉明无效,施老灸百会、人中、合谷而救转。

三、针灸医案两例

1:食厥

XX,男,48岁,干部。196286日初诊。

患者近日过劳,取药时突然倒地,面色苍白,牙关紧闭,口丰酸臭,四肢厥逆,脉滑数,舌苔厚腻。证属食厥,中焦痞塞,气机升降失司,阴阳乏气不相顺接,故四肢厥逆,食滞化痰,蒙闭心包,故昏迷。治宜开窍化痰,和胃调肝。

处方:内关、足三里、丰隆、行间。

治疗经过:内关用平补平泻,足三里、丰隆、行间用泻法,针后即苏。

2:热厥

X,女,45岁,干部,1962310日初诊。

患者于半夜突然昏迷不语,两目泪出,口有血痕,四肢微厥,微汗出,鼻息微弱,大便干燥,其脉双手伏而不见,足趺阳脉盛,舌燥苔少。患者虽双手脉伏而不见,但足趺阳脉盛,舌燥,便干,口有血痕是属热盛之证。此阳极似阴,肝胃火热,蒙闭心包,热厥之证。治宜抑阳救阴,开通心气。

处方:中冲、内关、血海、足三里、行间。

治疗经过:中冲放血,内关平补平泻,足三里、行间、血海用泻法,针后3分钟,患者苏醒而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