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能达 之 X档案

 摄行天下 2023-05-17 发布于重庆
《父辈的旗帜》 第一季 《美能达 之 X档案》

                       
                                                              文/图:Photoman

缘起篇:

      六、七年前,当我写完回顾70年代杰出的日本旁轴相机系列《七剑》以及《穷人的徕卡》之后,曾经有朋友问我,何时再写单反相机的尘封往事?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原本我就计划讲一个我心中五大名厂的故事, 2009年曾经在大理洱海边短暂地写过一个开头,可是由于生计的关系,这个谋划一不小心就被搁置了几年。最近的两年,接触到一班仍旧在从事胶片摄影的朋友,他们对胶片的热情令人感动,但是很多年轻的朋友对胶片单反的历史典故知之甚少,乃至影响到他们对于相机性能的选择和正确地操控,尽管互联网络上的信息虽多,奈何错谬同样多多,想起当年未完成的计划,于是继续写完这一部《父辈的旗帜》。

      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特别是1975年到1985年的十年间,是手动对焦35毫米单镜头反光相机发展史上的黄金十年和颠峰十年,这一时期的35毫米单反相机已经相当成熟可靠,内置性能更加优异的测光元件,且TTL测光表已发展出多种测光方式,自动曝光成为主流拍摄方式。1976年CANON AE-1相机的问世标志着单反相机电脑化时代的来临,而1977年MINOLTA XD7相机的问世终结了自动曝光方式优劣的争论,从而使多模式自动曝光成为相机发展方向,而1978年发售的OLYMPUS OM-2N解决了相机精确控制曝光的最后一个难题,实现由相机控制闪光灯的TTL自动闪光摄影。当相机工业发展到1980年代初期,科技创新诞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高速的快门:在NIKON FM2相机上首次出现高达1/4000秒的高速幕帘快门,这个成就完全超越当时所有的顶级相机。为了应对实际拍摄需要,大量中高级135单反相机已经拥有多模式自动曝光性能,TTL自动闪光功能、可更换多种对焦屏、接驳马达或卷片器连拍,甚至连大容量胶片后背、资料后背或多功能控制后背等等以往仅仅出现在顶级专业相机上才具有的强悍性能也已经向下延伸。并且,科技的发展也已经为将要到来的自动对焦单反相机时代作出了某些解读并进行了技术上的准备,比如早在1981年就已经诞生了历史上第一台前瞻性、实验性的35mm TTL自动对焦单反相机——PENTAX ME-F。

      从制造工艺上说,这一时期的35毫米单反相机精密程度和自动化程度大大超越以往机型,由于大量采用当时的先进科技,相机的制造材料开始从全金属向金属+合成材料过渡。人体工程学开始在相机造型上得到应用,精致和小巧成为外观造型的努力方向。塑料作为主要的机身外壳材料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当时单反相机使用的工程塑料结实耐用,模铸和切割都相当精美,外表面通常采用电镀金属工艺处理,其坚固耐用程度并不亚于全金属材质,远非后来90年代低档或入门级单反相机大量使用的一次注塑成型普通黑色塑料所能比拟。

      光学方面,镜头的设计制造比以往取得长足进步,多层镀膜技术、研磨非球面镜片、镧系玻璃、低色散玻璃、人造萤石、复消色差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于是更多优秀光学素质的大口径镜头纷纷亮相,甚至涌现出CANON FD 85mm F1.2L、OLYMPUS OM 250mm F2这样的超大口径镜头,变焦镜头制造更加成熟,光学性能进一步提升,比如NIKON在此期间首先研发出NIKKOR Ai-S 80-200mm F2.8大口径专业级恒定光圈变焦镜,而佳能在其此间出品的CANON FD 20-35mm F3.5L超广角变焦镜迄今仍然是脍炙人口的一代佳作,这些都属于摄影镜头制造史上的里程碑式成就。对于那一时期的每个相机厂家来说,几乎每家都有仅属于自己的独特镜头品种,光学表现上更是各具特色个性强烈,不像新世纪以后的现代数码镜头都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各家产品同质化严重,只片面追求分辨率之类的可量化指标,而在“个性”和“味道”的表现上却大不如从前。那一时期的NIKON Ai-S 28mm F2“酒吧之眼”、MINOLTA MD 35mm F1.8“漫步者”、CANON FD 50mm F1.2L、OLYMPUS OM 90mm F2 Macro“孔雀翎”、PENTAX SMC A☆ 85mm F1.4“星85”等等都堪称史上经典的极致镜头,并且70、80年代的光学工业如同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因为正是那一时期的创造和成就为后来的胶片相机巅峰时代,自动对焦单反相机的研发奠定了物质和理论基础。

      本书讲述的对象是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期,全世界第一台取得商业化成功的自动对焦单反机MINOLTA AF 7000问世之前十余年间,日产手动对焦单反相机的前尘往事,试图还原那些过往靓机魅影的细节点滴,因为它们才是父辈摄影玩家的心中旗帜、手中利刃。80年代的相机评论界曾经把当时的相机划分为AA、A、B、C等等级别,本书同样遵循这一原则区分相机档次,并且本书只讲述五大名厂相机故事,因为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90年代初期市面上的进口相机几乎只有日产品牌,欧洲制造的ALPA、LEICA、Rollei由于价格过于昂贵远远脱离普通民众消费水准,因此基本没有销售,个别凤毛麟角的的玩家拥有和流转的德系器材基本都不属于常规商业渠道进入国内。同样,CONTAX虽然已是日本制造的相机,但由于配套的卡尔?蔡司镜头同属德系范畴自然价格不菲,几乎是同档次NIKON、CANON产品的2—3倍,同样由于消费能力的原因,1990年代中期以前也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而80年代其它的常见日系135单反机,如FUJICA(富士卡)、KONICA(柯尼卡)、MAMIYA(玛米亚)、YASHICA (雅西卡)、RICOH(理光)、CHINON(企侬)、CIMKO(摄美)等等由于机型较少,配套镜头不丰富,并且相机本身的耐久性差,至今还能正常工作的已经很难寻觅,因此同样不在本书讨论范畴。

注:原书稿名为《父辈的旗帜》,《美能达之X档案》为第一季。
《美能达 之 X档案》
                       
                                                                          文/图:Photoman

前传:

      1928年春天,一位名叫田岛一雄(Kazuo Tashima)的日本青年在法国巴黎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一家光学仪器工厂,他去法国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推销家乡的丝织品等土特产,而这次光学工厂的参观却让他萌发了在日本制造光学仪器的最初想法。回到日本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田岛一雄认识了两位德国人, 他们是Willy Heilem Ann以及Bill Neumann,其中的Bill Neumann正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光学工程师。两位德国人很希望在日本开展照相机业务并能得到当地人的支持和协作,而田岛一雄制造光学仪器的想法与德国人可谓一拍即合,于是在1928年11月11日,三人的合资公司“日德写真机店”开业了。“日德写真机店”初期的业务是经销德国摄影器材,第二年使用从德国进口的镜头和快门制造出了第一台自有品牌相机“Nifcalette”,而当时全日本以制造销售相机为业务的相机店只有两家,一个是“日德写真机店”,另一家就是历史更为悠久的KONICA前身——“小西六本店合资会社”。
图片说明:美能达创始人田岛一雄以及美能达历史上第一台相机 Nifcalette

       第一台以MINOLTA为商标的相机问世于1933年,是一台折叠皮腔的120相机,之所以使用这个商标,是因为公司的名称改为“田岛光学机器”。“MINOLTA”正是来自于公司的英文名称字头(Machinery and Instruments Optical by Tashima)。1934年是重要的年份,这一年Minolta Vest相机诞生,这台相机创造性地使用酚醛树脂(俗称“电木”)制造机身,同样用塑料取代羊皮制作折叠皮腔,其低廉的售价和良好的性能使得这台相机大获成功,此后的整个1930年代中,MINOLTA牌相机品种之多,技术水平之高,迅速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日本相机巨头。1937年“田岛光学仪器”再次改名,新的公司名字是“千代田光学精工株式会社”,(Chiyoda Kogaku Seiko)。二次大战中,千代田光学被日本军方指定为军用相机供应商,直到战后才重新生产民用相机。

       战后的日本一片废墟,经济百废待兴。田岛一雄认为要迅速走出战后的经济萧条唯一出路是研发试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因此千代田光学把徕卡定位为赶超目标和竞争对手。事实上千代田光学进入35mm相机领域的时间比较晚,1948年问世的MINOLTA 35是美能达第一台幕帘快门旁轴相机,这也是美能达的第一台35mm相机,而此前美能达的相机产品都是中画幅的120或127规格。二战以前CANON的前身“精机光学”(Seiki Kogaku)就已开始生产LEICA相机的仿制品,二战中日本军方更是要求“精机光学”、“昭和光学精机”(Leotax,50年代破产倒闭)、“光学精机”(Nicca相机社,1958年被YASHICA兼并)直接无视专利权,完全拷贝复制LEICA相机。1948年才问世的MINOLTA 35并不是LEICA的简单仿制,虽然它沿用了LEICA的M39螺口镜头标准,但是却对LEICA III相机的不足之处进行了重大改进,比如将测距窗和取景窗合二为一,增加自拍机、增加附件插座,为方便换装胶卷将底盖开启改为后盖开启、改进快门机构等等,这些都显示出千代田光学不凡的技术实力。要知道,晚至1954年问世的LEICA M3才做到将旁轴测距窗与取景窗合二为一。
图片说明:MINOLTA 16II 和 MINOLTA 16 MG-S 两款16mm相机

      1950年初,一家研制微型相机的日本公司“KONAN”(一般翻译为甲南研究所)因为财政困难而倒闭,千代田收购了KONAN,并继承了KONAN的16mm微型相机事业,1955年千代田光学继续KONAN之前的研究成果,推出了一部名为KONAN 16 Automat的微型袖珍相机,这台使用16mm胶片的微型相机工艺精湛,设计一流,成为当时著名的微型相机。两年后的1957年,在KONAN 16微型相机基础上改进设计,继续缩小体积,更加富有传奇色彩的MINOLTA 16微型相机诞生,并且由此开启了使用微型相机拍照的时代潮流。MINOLTA 16以及后来上市的各种衍生后续型号的美能达16mm微型相机在美国为主的海外市场非常畅销,成为相机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佳话。另外,千代田出品的6X6规格120双镜头反光相机也在海外市场非常畅销,MINOLTA Autocord是著名的双反相机品牌。虽然是源自于德国的禄来双反,但是Autocord并不是照搬照抄,千代田在相机设计中加入了自己很多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多头螺纹调焦、独特的胶卷输送方式等等,可以说是风格自成一派。Autocord相机做工精良质量稳定,再加上成熟优秀的光学设计和极好的成像效果,所以自问世以来一直都是双反相机市场的畅销品,其间经历好几次改型和升级,生产一直延续到1960年代整个120双反相机式微为止。直到今天,MINOLTA Autocord系列仍是很多胶片爱好者非常喜欢的TLR相机(TLR,双镜头反光相机英文缩写)。

      从1950年代开始,千代田光学的相机完成全线布局,产品涵盖16mm、35mm、6X6cm,从微型相机到120中画幅相机。环顾整个5、60年代中,只有三家日本相机厂家有如此齐全的产品线,另两家分别是玛米亚光机株式会社(MAMIYA)和八洲精机株式会社(YASHICA)。
图片说明:MINOLTA Autocord双反相机

进化简史:

      1957年千代田光学曾经设计过一款高级旁轴取景相机,这款相机以当时刚刚问世的LEICA M3为赶超对手,很多技术指标都超越LEICA M3,但是这台相机并未定型投产,因为千代田光学的决策层敏感地意识到,MINOLTA的高级旁轴相机前景并不乐观,而新兴的单反相机才是未来相机发展的正确方向。因为单反机拥有很多旁轴相机无法比拟的优势:理论上旁轴相机无法支持135mm以上的长焦镜头精确调焦,而新闻与体育摄影、自然与风光摄影对长焦距镜头的需要又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的,旁轴相机使用超广角镜头时只能使用外接取景器并只能估焦方式调焦。并且,旁轴相机无法支持微距摄影。最重要的一点是单反相机透过镜头取景的方式可以完全避免旁轴取景的视差现象。从相机市场的生态环境来说,“朝日光学”(Asahi Kogaku,即旭光学,早期的宾得)推出的35mm单反相机Asahiflex(中文一般称为“旭光弗莱克斯”)已经另辟蹊径取得初步成功,关键的是1954年问世的Asahiflex IIB型单反相机出现了反光镜即时复位功能,也就是说曾经困扰摄影者的早期单反相机固有的、快门释放后因为反光镜翻起不能及时下落复位而造成取景视野一片漆黑的重大缺陷已经得到完全解决。所以,是时候出手推出MINOLTA牌的单反相机了。

      1958年,千代田的第一台单反相机MINOLTA SR-2登上历史舞台,这是一台五棱镜单反机,它拥有精细的由菲涅尔透镜对焦屏构建的明亮取景器,快速复位反光镜和齐全的快门速度范围,并且一开始就采用快速方便的卡口方式连接镜头,这种一般称为SR的相机卡口机械结构和外观尺寸一直沿用到80年代的MD卡口时期,期间只是进行了两次功能升级。SR-2相机不论做工精细的外观还是舒适的操作手感都相当令人赞赏,其卷片扳手和快门钮同轴的设计样式更是令许多徕卡旁轴相机用户倍感亲切,这成为很多旁轴相机用户转用单反相机的开端。为配合第一台单反相机问世,千代田光学将自己研发的消色差镀膜技术应用于配套的ROKKOR 55mm F1.8标准镜头,这是一种两层不同厚度的氟化镁积淀式镀膜,用于减少眩光和耀斑,千代田称之为多层镀膜技术,这比朝日光学的多层镀膜技术应用更早。而这只ROKKOR 55mm F1.8就算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也属于高级镜头,多达8枚的光圈叶片令焦外成像非常迷人。1960年代,上海照相机厂仿制了SR-2,也就是后来的国产“海鸥DF”单反相机。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图片说明:MINOLTA ROKKOR 55mm F1.8标准镜头

      1959年,简化版的MINOLTA SR-1问世,它在保持SR-2精良做工和优异品质的同时减去一档不常用的1/1000秒快门速度,从而拉低了售价,吸引更广泛的摄影人群加入单反相机用户行列。SR-1推出当年就获得加州国家博览会大奖,这也是MINOLTA相机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奖励。并且,SR-1前后经历很多改款和性能升级,比如增加外置测光表、将快门速度提升至1/1000秒规格等等,这使它成为美能达的第一款长寿相机,持续生产到1971年才停产。

图片说明:MINOLTA SR-1

       MINOLTA SR-3于1960年发布,用于取代之前的SR-2,最大的变化是拥有外置可拆卸测光表。SR-3前机身增加一个测光表装卸滑轨,可快速安装拆卸专用的Cds(硫化镉光敏电阻)测光表,测光表可通过卡榫机构与相机快门速度盘实现外部联动,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SR-3拥有的外置测光表性能已经相当先进,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SR-3的外置测光表虽然好用,但是毕竟额外增加的体积和重量都让人感觉不便,不论是从视觉造型还是现实的操作需要来说都需要进一步缩减体积,SR-7的诞生就是顺应这种需要。MINOLTA SR-7通过将测光表内置于机身内,体积重量得到大大优化,虽说SR-7的电眼测光方式并不是TTL(透过镜头测光)测光,测光精度也有相当的局限,但是就当时而言,对摄影师来说一台带有测光系统的单反相机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性以及完成拍摄任务的可能性。MINOLTA SR-7问世于1962年,持续生产到1971年才结束,期间还经历过一次改版,缩减了体积重塑了外型,改版机称为SR-7s。

      1962年除了发表MINOLTA SR-7单反机之外还发生过美能达历史上的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公司名从千代田光学正式更名为“美能达相机株式会社”,英文名称“MINOLTA Camera Co,Ltd”。

图片说明:MINOLTA SR-7 

难舍SRT

       时间来到1966年,这一年美能达发表了第一台现代化意义的单反相机——MINOLTA SRT-101。SRT-101的问世可以说开创了单反相机的新世代,对后世的影响相当深远,SRT系列从1960年代中期问世开始,各种改型和升级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其生命力和吸引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MINOLTA SRT-101的主要特点是:全机械手控单反相机,横走布帘快门、1-1/1000秒+B共12档快门速度、1/60秒闪光同步,内置TTL测光表提供CLC测光方式测光并以追针方式显示(反差光线补偿,Contrast Light Compensation 缩写简称CLC),MC镜头卡口,固定式附件插座(不带触点的闪灯插座),反光镜锁等等。这些特点中CLC测光和MC卡口是最重要的特点,而SRT名称中的T就是为了强调它所拥有的TTL测光能力。

      CLC(反差光补偿)测光方式简单说就是相机五棱镜附近设置两组Cds测光元件,在全开光圈条件下分别测量对焦屏亮部和暗部光值,再加以综合评估,根据相机通过镜头光圈拨杆得到的光圈设置信息,最终计算出测量结果。这一综合计算评估方式有效弥补了早期相机的全画面平均测光方式的不足,对反差较大的画面有很好的测光准确度。实际上,这种测光方式也是现代数码单反相机多分区测光方式的早期雏形。伴随MINOLTA SRT-101上市首次出现的MINOLTA MC镜头,其MC含义并不是多层镀膜,而是Meter-Coupling,即“耦合测光表”之意,因为此时的MINOLTA MC ROKKOR镜头已具有与机身进行光圈联动性能,通过耦合拨杆,镜头的光圈信息可传递至机身,而不管光圈处于任何档位,都可准确传递光圈信息。这一全自动光圈性能领先当时绝大多数单反相机,同时期的NIKON相机测光系统只具有半自动光圈性能。也是在1966年,当时的西德蔡司推出了一台价格高昂的CONTAREX Professional 35mm单反相机,其昂贵的价格令人咋舌,但是这台康泰时相机却竟然没有配置测光表。

       很多人以为,单反相机的反光镜锁(就是反光镜预升功能)是为减小反光镜翻起落下引发的震动。其实这个认识并不准确,单反相机反光镜锁最早的作用是方便使用超广角镜头。在反摄远型广角镜头(也有人称为“逆望远”,与长焦望远镜头光学结构相反)问世以前,单反相机使用的广角镜头是源自旁轴相机的对称结构广角镜头,这种镜头卡口以后的部分长度很大,使用时需插入机身内部,这必将导致镜头后部和反光镜发生严重干涉,使用时必须将反光镜升起并锁死,单独使用外置取景器取景和构图。所以说,减少震动其实只是升起反光镜之后的一个副作用。MINOLTA SRT-101带有反光镜锁,可以继续使用1950年代问世的著名超广角镜头,如MINOLTA W.ROKKOR-PI 21mm F4.5。

(注:题外话,反光镜干涉就是今天用数码单反使用改口镜头常常碰到的所谓“打板”现象。)

      MINOLTA SRT-101源自1950年代的SR系列,但是机身外观经过重新塑造,变得精致细腻,并加入了独特的TTL测光系统,虽说早在1966年就已问世,可MINOLTA SRT-101却是一台彻头彻尾的现代相机,现今的摄影爱照者操作起来不会有丝毫陌生感,比如说明亮的对焦屏、取景器内丰富的测光显示信息等等,还有简约美观的造型以及坚固如※※的全金属外壳,这都是SRT-101的杰出成就。也因此MINOLTA SRT-101成为绕不过去的美能达传奇机型,从1966年上市一直销售到1975年才退市,前后10年。

      很多人对SRT系列纷繁的型号和改款感到困惑,其实辨别并不困难。以时间轴向来看,SRT系列以197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对应SRT-1XX和SRT-2XX两个系列。以北美市场为例,第一阶段首先推出次高级型号SRT-101,以此为基础的顶配型号为SRT-102,减配型号则是SRT-100,另有一个单独存在的专为职业摄影师设计不带测光系统但是带有连体马达的SR-M,一共四种款型。第二阶段自1975年开始,先出现的次高级型号为SRT-201,在此基础上的增强型顶配为SRT-202,而减配型号则是SRT-200。其中,在第二阶段中的1977到1978年之间,第二阶段的三种型号又经过一次中期改款,功能设置进行了微调,由此区分出早期版和后期版,所以第二阶段一共有6种款型。另外,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提供两种不在摄影器材店销售而是只在百货公司投放的特供版本,它们是SRT-MC和SRT-SC、SRT-MCII和SRT-SCII一共四种,分别只在西尔斯百货和凯马特商场零售,两个阶段的全部型号加在一起在北美一共出现过14款SRT系列相机。

      需要单独说明的是第一阶段的顶配SRT-102和第二阶段的顶配SRT-202之间的联系和区别,SRT-102是在SRT-101的基础上增加带触点的闪灯热靴性能(SRT-101闪灯插座是不带触点的“冷靴”),进一步完善取景器,第一次出现菲涅尔透镜、环带微棱、裂像楔镜的三合一对焦屏、取景器提供光圈直读窗、快门速度显示等功能,并且相机还增设了多次曝光性能,这些完善强大的性能令SRT-102赢得很多高级职业摄影师欢迎。1975年发售的第二阶段顶配型号SRT-202则是SRT-102的后续机型,除了基本保持前代的绝大部分性能之外,一个重大变化是取消反光镜锁。因为美能达认为同期的反摄远型超广角镜头已经相当成熟,反光镜锁已经无保留必要,且SRT系列相机本身就带有反光镜缓冲减震机构。另外,SRT-202新增加了美能达专利的“安全装片指示针”功能,只要胶卷安装正确,机背指示窗口会出现跟随胶卷同步运动的红色指针。

      从STR-102开始,美能达的型号设置出现了以销售地区不同而加以区别的销售策略,这一策略一直延续到21世纪,例如高级型号SRT-102在日本国内销售的型号是SRT-Super,而在欧洲则被称为SRT-303,而第二阶段中的顶配机型SRT-202在日本国内的对应型号是SR505,欧洲版本则叫做SRT-303b;而次高级机SRT-201的日本型号是SR101,在欧洲这一机型则被称为SRT-101b(注意,第二阶段的日本版命名为SR,省去了字母T)。另外,美能达的另外一个销售习惯也开始形成,那就是低端型号不在日本国内发售,比如SRT系列中第一阶段的SRT-100和第二阶段中的SRT-200就只供应海外市场。

X档案:

      整个1960年代,日本产单反相机在全世界单反相机市场上演出了一场三国志,主要的三家大厂是日本光学(NIPPON Kogaku)、旭光学(Asahi Kogaku)和美能达,日本光学的NIKON相机占据高端专业市场,而旭光宾得和美能达则是中低端单反的主力军,牢牢把握着摄影爱好者和普通家庭摄影对单反相机的需求。60年代初期,日本的另一相机巨头佳能虽然领衔高级旁轴相机,但在单反市场上却并不如意,其推出的一系列单反产品并不受到追捧,直到60年代后期才慢慢找到感觉,开始从高端市场向尼康相机发起挑战。与此同时,传统的光学和相机大国德国的相机产业已是日薄西山,根本无力和日本相机竞争,大批曾经很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相机厂家破产倒闭,比如福伦达、柯达,就算是康泰时、徕卡这样的大牌也同样是风雨飘摇。在生产数量最大的中档单反市场上,美能达是当之无愧的大佬级厂家。美能达早已对日本光学占据了10年之久的顶级单反市场觊觎已久,经过十多年的市场砺练和技术积累,美能达终于第一次向顶级单反相机发起了冲锋。这次冲锋,开启了一个新的相机时代,这是美能达的X时代。

MINOLTA X-1 / X-1 MOTOR

      顶级单反相机也被称为“系统相机”,是单反相机的最高层级,属于AA级别的单反相机。以往的单反相机级别划分习惯是:提供职业摄影师、新闻记者使用的顶级单反为AA级、稍低的A级相机用户群则涵盖摄影家和高级发烧友、一般摄影爱好者常用相机类型则为B级、家庭用户或入门级单反相机为C级。AA级单反相机之所以又称为“系统相机”是因为这类相机往往具有庞大的附件系统支持,可以根据不同的拍摄任务需求搭配组合不同的摄影附件,以便能更好完成拍摄任务。这些附件主要包括卷片马达、多种可更换取景器、多种对焦屏、大容量胶片后背、资料记录后背、翻拍系统、近摄系统等等。并且,顶级单反对相机本身有很高的性能要求,比如坚固结实的外壳和机身、精确的测光系统、可靠耐用的机械及快门装置、既能承受高强度拍摄任务还能对恶劣环境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等等。当然,顶级单反机的另一个特征是价格昂贵,通常能达到A级相机价格的两到三倍,更是普通B、C级别相机价格的十倍甚至数十倍,同时期欧洲制造的ALPA、LEICA、CONTAX虽然不具备前述可换取景器及附件系统性能,但由于做工豪华,光学极致,价格超级昂贵,同样也被划分到AA级别。1959年问世的日本光学第一台35mm单反相机NIKON F就是一台坚固耐用的顶级单反,它在越南战争以及其它其它恶劣环境中的卓越表现为尼康赢得了声誉,在1960年代中迅速令NIKON成为专业相机的代名词。NIKON F起点很高,具有可换取景器以及卷片马达等附件性能,再加上日本光学传统的光学优势,由此确立专业系统相机的技术规范。因此,能否达到或者赶超NIKON F相机的性能水平成为单反相机专业与否的衡量标准。

      进入1970年代,NIKON F已经问世十年,面临更新换代,而佳能也同样摩拳擦掌准备进入AA级高级单反相机市场,于是两家公司分别在1971年发布了新一代顶级单反机,NIKON F2和CANON F-1,尼康的策略比较保守,新出的NIKON F2实质上是1959年NIKON F的改进和性能升级,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采用新的钛合金横走幕帘快门,将快门速度从1/1000秒提升到1/2000秒。而佳能的第一代顶级单反F-1经过五年的研发也在1971年上市,F-1使用新型FD卡口,总体性能与NIKON F2基本相当,同样具备1/2000秒钛合金幕帘快门,以及高达10万次快门寿命。NIKON F2初期版本不带测光系统,后期才陆陆续续发表各种测光棱镜版本,能够以增加附件方式实现快门先决自动曝光,而CANON F-1同样需要加装附件才能以快门先决自动曝光方式工作。因此,从本质上说,这两台相机都是全机械手控相机。美能达在进入顶级单反相机领域之前长期在中级单反相机市场砺练,积累了足够丰富的全机械手控相机经验,并且美能达多年来在固定镜头旁轴相机市场有极高建树,很早就在这一领域引入新兴电子科技,并因此创造了一系列标杆机型。早在1960年代美能达就研发了高达1/1000秒的电子控制镜间快门,以及与这种新型快门相得益彰的自动曝光方式。因此,如何将美能达的电子技术优势与全机械手控单反相机的制造经验相结合并将其引入顶级单反相机制造成为美能达的研发方向,这也是美能达与尼康、佳能的最大不同。1973年,美能达的第一台AA档35mm单反相机MINOLTA X-1石破天惊地问世,这引起相机领域的极大轰动,因为它是史上第一台完全电子控制、以自动曝光为主要工作方式的顶级单反,这是顶级单反相机的一场革命。

       X-1外观健硕,使用铜合金制造上下外壳、铸铝制作机身,相机做工精密,工艺水平高超,尤其是像船头一般尖锐前凸的棱镜顶令人难忘。机身表面处理采用黑色烤漆工艺,机身、棱镜等处贴有饰皮,机身左侧是倒片摇把兼附件热靴插座安装位置,右侧则是高耸的快门速度拨盘,相机标配AE型五棱镜取景器,感光度设定位于棱镜顶部。AE型取景器以光圈先决自动曝光为主要工作方式,配合CLC反差光补偿测光,测光联动范围:EV1-17;快门速度范围:16秒—1/2000秒;感光度设定范围:ISO12-6400;由AE取景器控制机身钛合金横走幕帘快门,自动曝光时无极调速,手动设定慢速快门时可以3秒、6秒等半档快门工作,两档机械快门“X”、“B”可无电操作、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X/FP闪光光源选择;电力检测系统;机械式自拍机提供6秒、8秒、10秒三档不同延时;倒片按钮兼做多次曝光按钮;带有景深预览、反光镜锁;标配AE棱镜取景器,并有其它6款可换取景器、11款可换对焦屏提供选择,全视场取景范围98%。为提高测光精确度,根据各款对焦屏不同的透光系数、避免由于透光系数不同造成测光误差,AE型测光取景器甚至可以针对各款焦屏进行单独的测光补偿。进入1970年代,曝光补偿装置已在很多自动曝光单反相机上出现,X-1标配的AE取景器提供的曝光补偿操作方式特别,由右手拇指拨动补偿拨盘,同时在取景器内观看测管表指针同步变化,并可随意将指针停留在+/-两档内的任意位置,进行整档、半档补偿、也可1/3、2/3档补偿。另外,深刻影响美能达后世几乎所有单反相机的一项伟大装置也出现在了MINOLTA X-1上,这是美能达引以为荣的感应式开关。X-1机身侧面右手手持位置上手柄一样的竖条是首次出现的测光表轻触感应开关,持握相机时,右手中指到小指都可自然按压感应开关,这是相机领域最早出现的人体工程装置之一,它也是后来美能达感应式快门钮和美能达AF单反机感应式电源开关的共同始祖。

       配合X-1相机的专业摄影需要,美能达MC卡口镜头已经具备16mm—1600mm一共24款镜头,从鱼眼超广角无缝衔接1600mm超望远,不夸张地说,X-1机身的专业性能和强悍的自动化操控就当时来说在AA档系统相机领域完全是科幻性和颠覆性的,仅就机身性能而言完全超越NIKON F2和CANON F-1,评论界更是好评如潮,但是遗憾的是这样一部极致相机却未始终未能撼动NIKON F2的专业地位,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个:

      一是作为AA档系统相机的主力用户群体——新闻摄影师和报道摄影师对全电子相机的不信任。不信任来自两个方面,既有对电子相机可靠性的不信任,也有对相机无电不可工作的担忧。毕竟、X-1的设计在当时太过超前,而当时的职业摄影师们因为职业素养的原因并不需要依赖自动曝光工作方式,在他们看来依据实际经验进行全手动曝光更加稳妥可靠。并且,就当时世界各地的拍摄环境及经济状况来说,太多的拍摄地点都处境险恶经济落后,比如各种纷乱的战场和蛮荒贫瘠的非洲、南美、沙漠、戈壁,甚至南北极,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电子相机是否能够经受严苛环境考验是谁都无法回答的严肃问题,更何况电子相机需要消耗电池,而电池供应能否在任何拍摄地点都得到满足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客观现实。
      第二个失败原因,是MINOLTA X-1设计开始于1960年代后期,在设计过程中不知由于设计上存在困难还是无意中疏忽,美能达竟然忽略了系统相机非常关键的组成部件——卷片马达。X-1上市以后用户惊讶地发现,这台在当时无疑最先进的135顶级单反相机竟然不提供自动卷片性能,而报道摄影师和新闻摄影师显然无法接受一台高级相机无法进行马达自动卷片连续拍摄的事实。
      第三,美能达虽然提供24款不同焦段配套齐全的镜头,其中甚至包含MC ROKKOR 100-500mm F8这样令人兴奋的高性能变焦镜头,但是就整体镜头群而言,美能达ROKKOR的数量品种无法与NIKON、PENTAX这类光学工厂出身的相机厂相提并论,何况最重要的、也是最昂贵的长焦镜头并不是以往美能达罗柯尔镜头的长项,而对那些需要自费购买器材的外国报道摄影师而言,放弃使用娴熟的整套尼康或者其它品牌摄影系统重新购置新的相机和镜头,实在是一笔不菲的开支,X-1相机上千美元的高昂售价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轻易接受,要知道当年在美国一辆中级轿车也仅仅只需几千美元。

图片说明:MINOLTA X-1 MOTOR

     1976年,美能达根据用户的反馈和MINOLTX X-1实际使用中暴露出的各种不足和问题,重新推出了MINOLTA X-1 MOTOR,其中MOTOR的含义是马达,而这台相机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连体卷片马达,马达提供两种卷片速度,最大过片速度3.5幅/秒,不论胶卷长度多少均可拍完后自动停止,不会拉断胶片,并且提供电动倒片功能,拍摄结束后扳动倒片拨杆,可在9秒内倒回一卷36张装胶片。另一个变化是,将X-1的AE取景器升级为AES取景器,用测光性能更加优异的SPD硅光敏管取代Cds硫化镉,避免由于Cds对光线反应速度慢,影响连拍时的曝光精度问题。另外,AES取景器还用LED发光二级管取代了AE取景器的指针式测光显示。

      总的来说,1976年的MINOLTA X-1 MOTOR,加上250张装大容量片背、近摄系统和翻拍系统,性能已经非常强劲,即使比起1980年代三大专业单反机NIKON F3、CANON NEW F-1、PENTAX LX也没有多少逊色之处,所以X-1 MOTOR 1976年上市后虽然产量不大,但却持续生产到1985年才终止。只可惜由于前身X-1设计上的过于前卫以及自身性能上的某些不足导致未能更多进入并占领专业市场,实在是命运给美能达开的一个玩笑,只不过MINOLTA X-1/X-1 MOTOR的确是必须致敬的相机,因为它开创了历史,并且启迪着未来。

       MINOLTA X-1是日本国内型号,在北美,该机型号是MINOLTA XK,而在欧洲,相机被命名为MINOLTA XM,而1976年上市的马达版本都是在原型号后面增加MOTOR字样。

图片说明:MINOLTA X-1 MOTOR 北美版:MINOLTA XK MOTOR

MINOLTA XE 系列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美能达将当时非常前卫的电子控制程序式自动曝光方式引入相机制造,设计出非常新潮的一部著名旁轴相机MINOLTA HI-MATIC,这部不平凡的自动曝光旁轴相机于1962年2月搭乘宇宙飞船“友谊7号”飞上太空,美国宇航员约翰·格伦(John Glenn)使用它拍下了美丽的蓝色地球影像,它也成为美能达HI-MATIC系列旁轴相机的开山鼻祖,为了纪念“友谊7号”的伟大成就,美能达在北美销售的一系列相机开始以“7”作为型号命名,著名的Hi-Matic旁轴相机系列更是其中的典范,如Hi-Matic 7、Hi-Matic 7s、直到1970年代后期的Hi-Matic7sII等等,这些制作精巧、功能合理、光学性能出色的相机为美能达带来了极佳的声誉,也令美能达成为固定镜头旁轴相机领域的领军性厂家。

      在单反相机领域,美能达SRT系列中级单反机虽然也是市场上的畅销产品,但是美能达认为全机械手控单反相机发展前途有限,而SRT系列面对各种需求只需进行小幅度更改设计就可基本满足需要,而单反相机的未来发展方向则应该是完全电子化和高度自动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多的曝光方式和控制方式,也才能更多地解放摄影师的双手和思维,将注意力更多集中于摄影创作中去。因此1973年推出的AA档系统相机MINOLTA X-1就是完全电子化的单反相机,顺应这个思路,美能达在1974年上市了定位低于X-1的A档高级单反机——MINOLTA XE-7,这部相机也是美能达开始传奇的“7”字单反相机的第一台。

图片说明:MINOLTA XE-7日本国内版:MINOLTA XE

XE-7

       XE-7可以看做MINOLTA X-1的简化版本,因为二者的相似之处非常多,除去棱镜部分,从相机上方从上往下看,XE-7和X-1的外观轮廓非常接近,并且卷片扳手、自拍机扳手等部件也非常近似,这显示出这两款相机设计上的关联关系。性能方面,XE-7继承美能达自成一家的CLC平衡反差测光方式,内建Cds测光表,测光联动范围:EV1—17,感光度设定范围:ISO12—3200,提供+/-2级曝光补偿,采用电子控制CLE纵走金属幕帘快门,光圈先决自动 + 全手动两种曝光方式,快门速度范围:4—1/1000秒,另有B、X两档全机械快门可无电操作,X闪光同步速度1/90秒,两款可更换对焦屏。另设有景深预览、多重曝光、电力检测、取景器遮光幕帘等功能、自拍机提供6秒和10秒两档延时可供选择。并且,在XE-7上首次出现了美能达的专利设计“装片安全指示针”

       XE-7的机顶设计非常独特,它采用顶级AA档单反相机常用的三段式设计,整个机顶分成三部分,左右两端各用两块铜合金压制顶盖,而棱镜顶则单独使用工程塑料模铸,这也是美能达首次将塑料材质引入单反相机制造。虽然不能更换取景器,但是XE-7的这一模块化设计却为将来的性能拓展进行了恰当的预留。XE-7取景器内部资料显示足够齐全,由取景视场顶部由两个透光窗口分别显示各种拍摄信息,左侧光圈直读窗显示镜头光圈设定档位,右侧窗口红色A字表示光圈先决自动曝光方式,由指针式测光表指示实际快门速度,手动曝光方式则由右侧窗口显示快门速度盘实际档位,只需根据测光指针指示曝光读数调整快门速度盘或光圈环使两者一致即可,整个操作过程均可眼睛不离开取景器,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另外,取景器还设有遮光幕帘,自拍时放下遮光幕帘可防止光线进入取景目镜,干扰测光精度。

      从操作性能及实际使用来看,MINOLTA XE-7都已是完全现代化的单反相机,各种控制拨盘、感光度设定及曝光补偿拨盘都设计在常规位置非常易用,即便是四十年后的今天操作起来也不会有任何生疏之感,比如多次曝光拨杆就位于卷片扳手底座,熟悉胶片相机的的玩家几乎一眼就可看出它的用途。打开卷片扳手下方的电源开关兼快门锁即可开始拍摄,将快门速度拨盘上的红色“A”对准刻度基线极为光圈先决自动曝光模式,此时调整光圈相机自动设定适当快门速度,快门由内置测光电路控制无级变速。将快门速度盘调整至数字为全手动曝光,按照取景器内测光显示调整光圈快门组合即可实现准确曝光。卷片扳手130度卷片角行程适中,合适的力矩和顺滑手感都令人愉悦,虽然采用老式Cds硫化镉测光,但其曝光精度却相当令人满意,稍微校准即可拍摄对测光精度有严格要求的反转胶片。不夸张地说,MINOLTA XE-7是1970年代早期设计制造最杰出的A档高级相机之一。就做工造型而言,XE-7模铸精美、用料考究,各种拨杆、按钮等零件不论是加工工艺还是装配精度都非常精湛,整体做工几乎无可挑剔,完全堪称同期单反相机典范。如果说一定要给XE-7挑毛病或者挑不足,那也仅仅只是不具备卷片马达或自动卷片器性能而已,而缺少马达卷片能力对于风光、建筑、小型广告等摄影领域来说并不算是缺点。因此,XE-7上市以后极为畅销,更加巩固了美能达传统的中级到高级相机市场的占有率。

      1970年代初期,德国相机在日本厂家的竞争面前纷纷陷入危机。由于德国产品本身的设计制造过于精密复杂,反而导致相机可靠性成倍下降,而过度精密的设计制造本身又必然导致价格高昂,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德国相机老厂纷纷破产倒闭,比如西德蔡司将CONTAX品牌出售给了雅西卡,而徕卡也找到美能达寻求合作,试图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售价以维持公司生存。面对昔日的对手,美能达伸出了慷慨援手,不但在1972年帮助徕卡设计制造了相对廉价的可换镜头旁轴相机LEICA CL(日本国内版本为LEITZ MINOLTA CL),并且将美能达单反相机的技术也转给了徕卡,其中包括本文介绍的MINOLTA XE-7。以XE-7为基础模板,美能达协助徕卡设计了LEICA R3单反相机,其主要部件由美能达制造,装配则由徕卡在葡萄牙自行完成,配用的徕卡R卡口镜头则多数在加拿大制造。

       MINOLTA X-1和XE-7都延续1960年代问世的MINOLTA MC卡口,而MINOLTA MC ROKKOR镜头也在196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代初期发展到了第一个巅峰,此时出现了很多至今脍炙人口的著名镜头,比如MC ROKKOR 24mm F2.8“天星”、MC ROKKOR 35mm F1.8“漫步者”、MC ROKKOR 58mm F1.2“鹰眼”、MC ROKKOR 100mm F2等等,为配合在北美销售的新一代X系列相机,北美销售的美能达罗柯尔镜头除了在前口压圈上使用醒目的橙黄涂色ROKKOR字样外,并在后面单独标注一个黄色X字母,写作“ROKKOR-X”。有人据此以为北美版镜头性能高于日本版或者欧洲版,其实不然,美版镜头光学性能并无任何特别之处,黄色特别涂装仅仅只是美能达出于市场区分的销售策略而已。

       MINOLTA XE-7是用于北美销售的型号,只提供一种黑色烤漆版本,在日本国内销售的同款相机型号则为MINOLTA XE,而在欧洲市场销售时则叫做MINOLTA XE-1,日本版和欧洲版都提供黑漆和银色电镀两种机身颜色。

图片说明:MINOLTA XE-5

XE-5

       MINOLTA XE-7的杰出设计为美能达赢得了声誉,成为1970年代中期最优秀的日本产A档高级单反相机,但是与此同时,在美能达最为看重的北美市场上却传来另一种呼声:XE-7太贵了。

       的确,在讲求实际而并不喜欢虚浮的美国人看来,XE-7实在是贵,以1974年日本国内版MINOLTA XE在日本国内上市的价格来看也确实如此,XE银色机身上市价格7万日元,黑色机身售价则为7.3万日元,而7.3万日元在当年的实际购买能力大致相当于今天花费2万元人民币购买一台NIKON D800E机身,这种花费在距今40年前来说实在是过于“高大上”了。

      应对这种市场反馈,美能达在1975年首先在北美推出了XE-7的性能精简版—MINOLTA XE-5。与XE-7相比,XE-5的绝大多数性能与XE-7保持高度一致,比如完全相同的金属机身、完全相同的测光及控制部件、完全相同的自动曝光性能和快门性能等等。从外观上看,XE-5与XE-7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机顶棱镜的大小有所区别。XE-5完全继承XE-7机顶的三段独立式设计,左右两端与XE-7相同,仅中间棱镜顶部分有所缩小,这是因为XE-5的取景器显示系统进行了精简。XE-5取景器省略了光圈直读窗和快门速度显示窗,只保留指针指示快门速度标尺。之前XE-7拥有的两个直读窗都有各自独立的光路设计,这些复杂的设计占用了不小的机顶空间,而省略掉这些复杂的部分自然可以减小“脑袋”的体积。XE-5的棱镜顶依然采用模铸工程塑料制造,厚度很大的工程塑料相当结实,可为五棱镜提供足够的安全保护,并且由于采用黑色塑料制造棱镜顶,银色电镀机身XE-5呈现出对比强烈的黑白双色,视觉效果相当可爱,于是MINOLTA XE-5被很多美能达玩家亲切地称为“熊猫机”。

       与XE-7相比,功能方面XE-5还减去了多次曝光功能,从相机的性能方面讲,这是最大的功能缩水,不过对于普通摄影爱好者来说,这并不算大的问题,也并不影响XE-5的总体性能,因为很多普通摄影爱好者似乎从不使用这一功能。除此之外,XE-5和XE-7没有差异。而从制造角度看,因为机身部分设计高度一致,两者仅仅只是部件多少的差别,所以XE-5与XE-7可以共线生产,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和人员培训成本,几乎将规模效益发挥到极致。

       XE-5以较低的价格在北美上市后非常受欢迎,而美能达将同型号相机引入欧洲市场后同样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如果说把XE当作一个相机系列看待的的话,可以说XE-7和XE-5成功占据了细分市场的两端,这是美能达非常成功的市场策略。

XE-5和XEb外观上的微小区别,XEb带有多重曝光扳手,XE-5不提供此功能

XEb

       MINOLTA XE-5在海外市场的热销促使美能达考虑在日本国内销售XE-7简化版本的可能性,在进行市场调研之后美能达认为日本国内同样存在跟海外相同的市场需求,于是在昭和51年,也就是XE-5上市以后的第二年、1976年在日本国内出售功能精简版本MINOLTA XEb。

      从外观上看,日本国内销售的XEb与只在海外出售的XE-5并没有区别,几乎是一摸一样的“熊猫机”,但是这两台相机并不完全相同,两者的区别在于海外销售的XE-5取消了多次曝光功能,而只在日本出售的XEb相机上这一功能却得到了保留。

      相对于XE-5来说,XEb多出了多次曝光功能,而相对于XE-7来说,XEb仅仅减少取景器信息显示部分,因此从型号设置来看美能达将其命名为XEb,凸显出它是在日本出售的XE相机的B版本,而与XE-5刻意保持了距离。

       XEb机身上市价格为6万日元,与XE拉开了不小的差距,因而具有极高的性价比,但是XEb实际的销售效果却并不理想,与市场调研结果大相径庭,是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的典型。究其原因,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黄金时代,当时日本国民的消费观念跟今天的天朝国民颇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当时的日本消费者极其推崇德国品牌,比如德国的保时捷汽车、徕卡相机和蔡司镜头,几乎到了痴狂的程度,而XEb这类追求性价比的产品自然遭到了冷落,绝大多数的相机用户宁愿多花一万日元去购买XE拥有的、而实际上无关紧要的信息显示功能。

       XEb是一台被不正确认知所遗忘的优秀产品,因为销量少所以存世数量同样稀少,但它的确是一颗曾经镶嵌在王冠上的宝石。

MINOLTA XD7系列

      在相机进化史中最早出现的自动曝光模式是1960年代出现在旁轴相机上的快门先决自动曝光,其原理是用游动的测光表指针控制光圈收放,从而实现事先设定快门速度,然后由测光系统配合自动设定光圈大小完成自动曝光。但是此类相机的快门部分是依然是全机械结构,由于受测光元件反应速度、测光精度、以及光圈控制精度的共同影响,实际曝光准确度仍不够高,比如Canon QL17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它属于彻头彻尾的全机械相机。时间进入1970年代后半期,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尤其是电子工业进步神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乃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的发展为相机工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实现高度自动化操作成为科技研发的主流方向,同时也是实现单反相机平民化、降低使用难度的现实需求。1976年佳能的第一款完全电子控制的快门先决自动曝光相机CANON AE-1面世引起巨大反响,它开创了135单反相机电脑化的先河,是一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相机。但是AE-1的问世曾引起摄影界的广泛争论,争论焦点在于究竟是以佳能和柯尼卡为代表的快门先决自动曝光好用还是以尼康、宾得、美能达为代表的光圈先决自动曝光更有优势。第二年,一款新型相机的面世很快终结了曝光方式优劣的争论,这就是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MINOLTA XD7。

XD7 (上)

      昭和52年,也就是1977年,这是美能达极为荣耀的一年。这一年美能达连续发表了三台型号带有数字“7”的著名相机,首先是在夏季发表的小型高级大口径固定镜头旁轴相机MINOLTA Hi-Matic 7sII,接下来在同年10月发表了美能达的划时代杰作——高级单反相机MINOLTA XD7,这款全新A级单反相机的面世,再次开启了一段美能达的传奇佳话。MINOLTA XD7是中国摄影爱好者非常熟悉的相机,其问世不久就适逢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中国摄影人由此有机会接触到这台当时全世界最先进也是最新潮的单反相机,XD7在中国影响深远,几乎培养了几代的摄影爱好者。

      XD7继承了前代XE7的很多优点,在保持精美做工的同时,大幅缩减体积和重量,并且具有很多创新性设计。比如测光系统改用高精度SPD硅光敏管测光元件进行中央重点平均测光,配合以石英振荡器为时间源的高精度自动曝光控制系统,装配由“SEIKO精工舍”协助美能达开发的电子控制纵走金属幕帘快门,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光圈先决、快门先决两种自动曝光(双优先)加全手动共三种曝光方式。XD7配备反光镜空气减震器,大幅减轻由反光镜引发的相机振动。取景器采用全新的美能达专利“锐利磨砂对焦屏”,成倍提升取景亮度,大大减少弱光环境中出现的裂像楔镜半明半暗现象。美能达为XD7总共设计了四款对焦屏以适应不同的拍摄需求,这些不同的对焦屏可在指定维修站更换。XD7的电磁快门钮宽大扁平,手感舒适,既可使用传统机械式快门线,也可使用美能达最新的电磁快门线。“精工舍”(SEIKO,精工手表的制造商,现在EPSON爱普森公司的前身)制造的SEIKO MFC-ES型机械电子混合式纵走钢片快门除了可以进行4—1/1000秒自动曝光、1—1/1000手动曝光外,还提供O、B两档纯机械档,提供无电应急使用。XD7的闪光同步速度提升到1/100秒,为阳光下使用闪灯进行逆光补光提供了极大方便。另外,XD7强大性能还包括继承自前代的取景目镜遮光幕帘、多次曝光功能、+-2级曝光补偿等等。XD7造型简洁,线条优美,体积重量适中,操控性和手感均达到当时的一流水准,以XD7机身为基础,加上具有每秒2张连拍能力的AUTO WINDER D型自动卷片器、可在相机取景器内显示充电完成的X系列外光式自动闪光灯、电磁快门线、DATA BACK D型日期记录后背、直角取景器、近摄系统、翻拍系统等等相对庞大的附件系统,XD7将A级相机的综合性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层级。

图片说明:装有 AUTO WINDER D 型自动卷片器和 DATA BACK D 型日期记录后背的 MINOLTA XD7

      XD7除了拥有新颖的“双优先”两种自动曝光方式以外,还拥有很多创新性能,其中最值得一提也是往往被人忽视的 “ASC”系统。ASC,美能达称其为“Automatic Shutter-Speed Compensation System”,即“快门速度自动补偿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当XD7处于快门先决自动曝光模式时,相机按照拍摄者设定的快门速度相机自动设置光圈大小,如果光圈开放到最大或者收缩到最小仍不能满足正确曝光需求,此时相机将自动降低或者提高快门速度,以确保满足正确曝光量。这一领先设计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快门先决自动曝光的曝光准确度,避免由于拍摄者的疏忽或不当设置快门速度而导致的曝光失误,这种特殊的ASC系统实质上是最早出现的程序式自动曝光雏形。早期出产的XD7并没有在相机上突出ASC这一非凡性能,但后期生产的XD7专门将快门速度盘1/125秒档位涂为绿色,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特殊的先进功能或者说安全机制。但是绿色的1/125秒档位也引出过不少误解,有人据此以为ASC只在1/125秒快门速度上存在,但是实际上只要相机处于快门先决自动曝光方式,ASC在1—1/1000之间的任意档位上都可以发挥作用,前提是设定的快门速度能否满足正确的曝光量。
   
   (题外话,绿色是安全色,从MINOLTA XD7的这一创始设计开始,绿色代表就代表相机可以进行安全正确地自动曝光,同时也成为后世的程序式自动曝光的代表色。)

XD7 (下)

       XD7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并不意味它是一台完美无暇的相机,比如相机不设置电源开关或快门锁就是其不足之处。另外,由于取景器使用LED发光二级管显示测光结果,但却没有设计延时电路,要观察测光结果需要连续半按快门,这种特性在手持摄影时不算缺点,但在使用快门线拍摄时就会引起麻烦,因为将螺纹快门线拧上快门钮之后几乎再没有手指可以按压的余地,需要非常小心操作才能不误发快门。XD7第一批次使用厚型弹性饰皮,手感很舒服,但这种饰皮在北美遇到了突出的饰皮收缩问题。原因是北美冬季室内取暖温度经常达到25-30摄氏度,即便是在温暖宜人的加利福尼亚,美国人也要燃油取暖,因为他们习惯在室内背心短裤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相对“炎热干燥”的冬季环境中的相机完全没有长霉的可能,但是XD7的厚型饰皮在这种环境中很快就会因为高温干燥发生收缩现象露出内部金属构造,令相机变得相当难看。美能达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80年代中期出产的相机改为新的薄型饰皮,虽然牺牲一些了柔软和弹性,但是避免了收缩现象。

      XD7有多个零售版本,其中XD7是用于欧洲和亚太市场销售的型号,日本国内销售的型号为XD,在北美市场则被称为XD11,三种不同型号在功能方面没有任何差异,各个市场都提供银、黑两种颜色选择,黑色XD7使用金属阳极氧化发黑处理,黑色表层非常坚固,避免了黑漆工艺容易露铜显旧的弊端,算是当时最高级的外观处理方式。XD7问世以后非常受欢迎,从1977年一直持续生产到1990年前后,直到必须为美能达自家的AF自动对焦单反机让出市场空间才不得不停止生产。持续十多年的生产过程中XD7经历了多次改款,比如更换饰皮,更换带有绿色1/125秒涂装的快门速度盘,更新部件制造工艺,更改曝光补偿拨盘位置等等。1980年代末期生产的最后批次产品更换了商标LOGO,改为新款的大写字体商标,但这种俗称“大字版”的XD7相机只有欧洲亚太版XD7和日本国内版XD,而XD11并没有大字版本,这是因为美国消费者比较早接受了AF自动对焦单反机,所以XD11先于XD7和XD退出了市场。

      1970年代徕兹和美能达一直存在合作关系,两家在研发领域大量相互渗透,1978年徕兹开始出售LEICA R4单反相机,这台相机由美能达协助设计,机身以MINOTA XD7为基础,增加个别具有徕卡特色的功能,内部零件大部分由美能达制造,由徕兹自行装配,配用在加拿大制造的LEICA R系列镜头。

图片说明:后期大字版MINOLTA XD7及其附件。

请注意AUTO WINDER D自动卷片器的大小写区别,拨盘式 DATA BACK D 型日期后背与 QUARTZ DATA BACK D 型石英日期后背的区别。

  XD7 50 ANNIVERSARY

       美能达相机公司1928年创立,到1978年刚好创始50周年,为了庆祝半个世纪的辉煌成就以及50载不平凡的岁月经历,美能达在1978年12月发行了一台纪念相机,这台相机以日本国内出售的黑色MINOLTA XD为基础,在机身前脸右侧刻有50 ANNIVERSARY(50周年)字样,这既是美能达发行的第一台纪念性质的单反相机,也是美能达XD7系列相机中最为稀有的版本。

       MINOLTA XD 50 ANNIVERSARY与90年代以后其它品牌各种奢侈的纪念版本相比并没有特别豪华的外观和包装,几乎与普通黑色量产版本完全相同,不同之处仅仅多出50 ANNIVERSARY的刻字,之所以稀有是因为它仅仅只在日本国内发售了1500台。为了配合XD 50周年纪念版本的发售,也为了满足美能达相机粉丝的不同需求,美能达提供特别的换皮服务,可以在官方指定服务站更换特别制作的彩色高档饰皮,这些饰皮包括棕色蛇皮、红色真皮、以及棕黄色蜥蜴皮。

      面对海外用户,从1979年初开始,美能达提供了XD7 50 ANNIVERSARY和XD11 ANNIVERSARY两种纪念相机,但与XD 50周年纪念版相比,另外两种 50周年纪念版在很多方面都与XD 50周年纪念版存在重大差别,首先制作工艺就很不相同,50 ANNIVERSARY字样不再是刻字,而使用丝网印刷方式印制在机身上,饰皮直接采用高档彩色饰皮,并配有棕色真皮制作的皮套和背带。美国的XD11 50周年纪念版一共制作了120台,其中50台赠送给美国各州评选出的本州使用美能达相机时间最久远的资深用户,另外70台被赠送给优秀的美能达代理商或经销商、合作伙伴以及对美能达相机事业有过突出贡献的人士,并不用于零售。欧洲和亚太区的XD7 50周年纪念版一共制造230台,发行对象与美国类似,同样并不投放零售。 

       不管是XD7 50 周年版还是XD11 50周年版,如果能够拥有都是值得骄傲的事件,因为它不光记载了美能达的历史,也承载着美能达的荣誉。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图片说明:MINOLTA XD 50 ANNIVERSARY 50周年纪念版机身 + MINOLTA MD ROKKOR 50mm F1.2 标准镜头

XD5

      有美国的美能达玩家曾经做过测算,北美版MINOLTA XD11机身1977年在北美最大的摄影器材销售商B&H的零售价格是330美元,计算通胀系数以后,这笔钱大致等同于2000年925美元的实际购买力,MD ROKKOR-X 50mm F1.4标准镜头的初始发行价为99美元,两者相加则相当于2000年花费1200美元才能买到这台相机。进一步说,如果按照2000年前后美元与人民币1:8以上的汇率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当年购置一套这样的相机,相当于在2000年花费差不多一万元人民币。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的XD7是多么昂贵。

      为拉低售价扩大市场,上一代高级相机XE-7曾经推出过减配版本,出于同样目的,新一代XD7也推出了减配版本。XD7减配版MINOLTA XD5 于1979年首先在北美发售,稍后同样型号也分别在欧洲和亚太地区上市。延续同样的减配思路,XD5相对于XD7只作了并不严重的性能缩水,是一台性价比很高的A档相机。

      XD7是全金属相机,除去光学和电子部件之外,无论机体内部还是外壳都是用金属材料制造,而XD5机身内部机构跟XD7保持一致,底盖部分也采用金属板材冲压,顶盖则使用ABS工程塑料注塑成型,但在表面电镀有镍金属,因此看上去仍旧银光闪闪金属感十足。本身呈现黄色的ABS工程塑料性能良好,坚固并富有弹性,正常使用情况下性能并不比金属差,耐磨损和抗冲击性能都很优异,因此洗衣机内桶较多使用这种材料制造。

      XD5的另一处减配是精简取景器信息显示系统。高级版本XD7的信息显示包括在取景视场右侧显示的快门速度信息及光圈信息标尺,光圈先决及全手动模式时右侧显示快门速度,快门先决模式时右侧显示光圈值,均由LED发光二级管指示相机测光结果。另外在取景视场下方设有两个信息窗口,左侧为光圈直读窗,可眼睛不离开取景器直接通过此窗口查看镜头光圈环刻度,另一个是快门速度窗,快门先决或全手动曝光时可通过该窗口查看快门速度盘实际所处档位。减配版本XD5将取景信息进行了简化,只保留右侧快门速度和光圈显示标尺,取消了光圈直读窗和快门速度盘档位直读窗,这样一来观察光圈环档位和快门速度盘档位就只能眼睛离开取景器实际查看。

      XD5的第三处减配是取消取景目镜遮光帘,另外随相机背带一起提供一个塑料遮光盖,自拍时将遮光盖插上取景器,就可避免光线进入影响测光结果。这种减配方式和上一代XE-5完全一样。

       XD5虽然经过上述三种减配,但实际拍摄性能和曝光控制功能并没有丝毫减弱,附件系统性能和扩展拍摄性能也没有任何差别,与高配的XD7完全保持一致。XD5走的是性价比路线,相比XD7售价便宜不少,因此上市后也很受欢迎,极大拓展了A档相机的用户群体。跟上一代XE-5一样,MINOLTA XD5也只用于出口,并不在日本国内销售,并且只提供一种银色版本。

XD-s

       XD/XD7系列相机的第三款是MINOLTA XD-s,从型号字面上来解读,它应该理解为XD超级版,也在1979年上市。

       XD-s以黑色机身XD为基础,相对于XD只有一处变化,取消普通XD的取景目镜遮光幕帘,但是在同样位置安装取景目镜屈光度调整装置,通过增加的一组凹凸透镜组合,可调整范围达到+-2级,度数约300度。内置屈光度调整在当年属于首创,极大方便了近视或散光患者,这样一来近视用户可以摘下眼镜观看取景器,避免佩戴眼镜拍照时由于眼镜的阻挡增加了眼球与取景目镜之间的距离,导致无法看到完整的取景画面的不便。

       XD-s的相机内置屈光度调整是第一次出现在单反相机上,相当于在取景目镜处内置了一个小型变焦镜头,虽然不算是高科技装备,但它彰显出设计者的人文情怀或者说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此以往的单反相机要进行屈光度调整,需要单独购买外置的屈光度矫正镜片安装于取景目镜上,由于型号数量的限制,要买到型号和调整度数合适的矫正镜片并不容易,XD-s这种内置“变焦矫正”的出现,无疑是患有眼疾摄影师的福音。

       由于XD-s在相同位置设置屈光度调整装置,从而无法再安装取景目镜遮光幕帘,因此使用自拍功能时要避免目镜进光干扰测光系统,只能跟XD-5一样使用单独的目镜遮光盖,这种遮光盖作为相机背带附件,随同相机一起发售。

       MINOLTA XD-s是一款内销相机,只有一种黑色机身,原本只在日本国内出售。19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伊始,中日两国关系处于蜜月期,两国国民互有强烈好感,于是出现过两国相互邀请3000名青年精英代表友好访问这样的盛事,史称“中日青年友好联欢”,中国前任国家元首就是当时的中国代表团团长。而美能达公司对中国也非常友好,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和重视,将不少原本只在日本销售的型号也出口到中国,于是在当时经济落后的中国,相机市场上出现了其它国家都没有奇特现象,既有销往欧洲亚太版本的MINOLTA XD7,也有日本国内版的MINOLTA XD,当时的《大众摄影》、《摄影世界》之类的摄影杂志上都还可以找到当年美能达投放的广告,是MINOLTA XD/XD7。XD-s也享受过这样的幸运,通过正式渠道被出口到中国,而欧洲和北美市场则都没有得到过这种待遇。

      由于XD-s比普通XD售价贵,并且针对的是近视患者或者需要佩戴老花眼镜的老年用户这类特殊群体,普通消费者并不需要多花钱购买,所以销量不大,但是美能达将这款特殊的XD持续生产到1990年代初才停止,后期还将小写字体MINOLTA商标更换为新的大字版商标。

图片说明:MINOLTA XD-s 相机

MD ROKKOR 和 MD CELTIC

      罗柯尔(MINOLTA ROKKOR)是美能达制造的镜头品牌,这个名字源自美能达公司大阪总部附近一座小山,那座山就叫做ROKKO山。随着MINOLTA XD7相机的推出,为了配合全新的快门先决自动曝光,原本使用MC卡口的ROKKOR镜头也升级为MD卡口,其中的字母“D”就指代XD系列相机。

         美能达MC卡口镜头光圈环上有光圈信息耦合拨杆,通过这个拨杆将光圈档位信息专递至机身,从而实现测光联动并实现光圈先决自动曝光,虽然说这种全自动光圈信息传递比同时代NIKON F卡口的半自动光圈联动要领先很多年,但MC镜头却无法进行快门先决自动曝光。因为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方式是由相机设定和控制光圈大小,因此镜头的光圈档位在这种自动曝光模式下必须置于最小,这样相机才可自由地将光圈拨杆置于任意位置,实现任意放大或者缩小光圈从而实现正确曝光。将MC镜头光圈环置于最小档位显然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让机身“知道”镜头已经处于最小档位?因为不同的镜头最小光圈也不相同,有可能是F16,但也有可能是F5.6、F8,甚至是F32,美能达的解决办法是,在镜头光圈环上新增一个信息拨杆,同时在XD7机身上增设耦合拨杆,这样一来机身和镜头之间的最小光圈信息传递也可以实现,只要将镜头光圈环拧到最小光圈档位,该位置的耦合拨杆即刻“通知”机身光圈已经准备到位, XD7相机便可以正确进行快门先决式自动曝光。这种增加了第二耦合拨杆的新型镜头卡口被称为MD卡口,对应镜头被称为MD镜头。实际上伴随XD7相继上市的第一代MD ROKKOR镜头直接由MC镜头升级而来,与MC镜头的区别仅仅是镜头外观稍有调整,增加第二拨杆,简化省略多余的刻字,最小光圈档位改为鲜艳的绿色涂装,而光学结构并没有任何变化。

      XD7相机问世后,曾经有很多动手能力强的外国玩家舍不得投资购买新型MD镜头,而是自行改装手中的MC镜头光圈环,成功地将MC镜头DIY为MD镜头。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图片说明:作者收集的MD ROKKOR和MD ROKKOR-X镜头

      1973年美能达XE7相机在美国上市,伴随XE7相机上市的还有新型MC ROKKOR-X镜头,也是在同一年,美能达在美国推出了一个新的廉价镜头系列:MINOLTA MC CELTIC。CELTIC镜头与ROKKOR镜头外观基本一样,并保持相同的光学设计和镜片结构,但是包裹镜片的镜筒和调焦环进行了减配,使用较轻较软的铝材代替ROKKOR使用的成本更高的合金,调焦环的橡胶材料也变得轻薄廉价,另外在制造工艺上也有所简化。这样一来,镜头在保持光学性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售价大大降低,充分满足了北美的低收入或者不愿为此多投入的摄影爱好者,因为美国人相当务实,并不喜欢浮夸或者炫耀。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图片说明:MD ROKKOR 28mm F2.8 和 MD CELTIC 28mm F2.8
请注意对比二者的异同

       CELTIC镜头群数量不多,主要有28mm F2.8、28mm 3.5、35mm F2.8、135mm F2.8、135mm F3.5、200mm F4等等几只常用定焦镜,都一一对应原版ROKKOR镜头,MINOLTA XD11在北美上市后,MC CELTIC也同步进化为MD CELTIC。

       CELTIC作为廉价经济系列只在美国发行,日本国内并不销售,但是笔者在欧洲见到过几只这种廉价版镜头,但是欧洲的同样产品并不叫作CELTIC,而是直接打着ROKKOR商标。尼康公司也曾经制造过廉价镜头系列,也就是著名的“NIKON E(经济)”系列镜头,只不过尼康的是专门设计制造,而美能达直接由高端镜头减配,跟美能达XE-5、XD5是完全相同的思路。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图片说明:MD ROKKOR 28mm F2.8 和 MD CELTIC 28mm F2.8
除了镜筒、防滑橡胶材质和做工的差别之外,二者光学部分完全相同,具有相同的光学结构,性能毫无差别

MINOLTA XG7 系列

      1960年代美能达的中档单反相机SRT系列为曾经为美能达赚足了人气,树立了美能达在这一市场的行业地位,并且培养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和忠实用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SRT系列全机械手控单反机已经逐渐显出疲态,缺少自动曝光功能、体积重量均偏大、无法加装系统附件等等都是SRT系列的不足之处,面对及即将到来的1980年代,必须设计一款面向业余爱好者和年轻用户的现代化、轻量化的新型自动相机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1977年美能达在发表A档高级单反机XD7的同时,还发表了另一台新型单反相机MINOLTA XG7,这是一年当中发表的第三台“7”字相机。XG7是专为普通业余摄影爱好者和入门用户设计的新型单反相机,由它开启美能达另一个著名的XG单反相机系列。XG系列单反机同样深刻影响了相机行业生态,改变了普通家庭的影像消费习惯,甚至影响到后世几代的摄影师和爱好者。

XG7

      1977年上市的XG7相机令年轻一代业余摄影爱好者们兴奋不已,它是如此新潮和易用,既拥有契合时代的外观和较轻的重量,还拥有完备的自动化曝光功能以及丰富的系统附件,加上价格方面非常亲民,在当时来说简直是年轻人以及业余爱好者心目中的理想相机。

      XG7小型轻量,是完全电子化的以光圈先决自动曝光为主要拍摄模式的单反相机,机身分为银色黑色两种版本,机体骨架使用铝合金铸造,底板同样为金属板材冲压成型,顶盖则由ABS工程塑料模铸并电镀镍金属,控制部分中测光系统使用成熟的Cds测光元件,测光联动范围:EV2-17,感光度设定范围:ISO25-1600,带有+-2档曝光补偿;以石英振荡器作时间源,电子控制横走布帘快门、B、1-1/1000共12档快门速度,自动曝光时快门可在1-1/1000秒之间无级调速。闪光同步速度1/60秒,插上原厂X系列闪灯可自动锁定闪光同步速度,并可在取景器内显示充电完成。XG7卷片手柄附近设有美能达专利的“装片安全指示针”。装有世界首创的大型触摸感应式电磁快门钮,手指轻触快门钮即可启动测光电路,快门线螺纹插孔与快门按钮完全分离,可任意使用电磁快门线或普通机械快门线,免除了XD7使用快门线不方便测光的尴尬。取景器采用标准三合一对焦屏,取景视场右侧有快门速度标尺,并由LED发光二极管显示测光结果。左侧倒片摇把基座有大型多功能拨盘开关,电源开关兼做快门锁,旋转拨盘可进行电力检测或者启动电子自拍。以上这些功能和特点也成为后来整个XG系列相机的共同特征。

      就功能丰富程度来说,XG7与高档机型XD7相比缺少快门先决自动曝光,还缺少景深预览以及多重曝光。另外,在全手动模式时与1970年代的很多旁轴相机相似,测光表不工作。其实没有快门先决模式并不要紧,光圈先决恰恰是最可靠,也是最好用的自动曝光方式。全手动模式测光表不工作也并不意味着手动曝光无法正常使用,实际上只需先在自动模式测光,并记住测光结果再转回手动模式拍摄即可,只是过程稍显麻烦。同样的,这个特点也意味XG7的主要拍摄方式是自动曝光,其实这符合新一代摄影爱好者的需求,因为随着技术的成熟,自动曝光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实际拍摄需要。除了那些固执的老摄影师以外,谁都无法再拒绝自动曝光方式带来的方便和高精度曝光。最吸引人的是,美能达给XG7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附件,包括Auto Winder G型自动卷片器、Data Back G型日期记录后背,以及与XD系列共用的电磁快门线、X系列自动闪灯等等。尤其是自动卷片器和日期后背,除了与XD系列的D型后背、D型卷片器不能互换使用以外,不论外观、做工还是实际性能都完全一致,这让XG7用户可以体验很多以往高级用户才能享有的先进性能,大大增加了摄影乐趣和相机本身的吸引力。

      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XG7问世后极受欢迎,成为1970年代后期世界范围内最畅销的日本相机之一,再次为美能达奠定了强大而广泛的群众基础。MINOLTA XG7是在美国销售的型号,同样的机型在欧洲销售型号是MINOLTA XG2,而在日本国内则被命名为MINOLTA XG-E。

   (题外话:有一篇在网络上流传转帖广泛的网帖中写到,XG是XD7的功能简化版本,而真相是XD和XG是并行开发的两个相机系列,无论机械结构还是测光系统、曝光控制部分均毫无关联关系。不知道该作者哪来的底气和胆量敢于胡编乱造无中生有,仅凭相近的外观就敢凭借主观臆断写出如此经不起推敲的文字,并且广泛转载以讹传讹,实在害人不浅。)

图片说明:MINOLTA XG7 连 AUTO WINDER G 自动卷片器

     XG-SE

     1978年美能达在北美投放了一种特殊的限量版XG7,这种相机全部功能及外形与普通XG7没有差别,但是对焦屏换用高级相机XD11上采用的“锐利磨砂对焦屏”。这种特别限量的XG7正式型号叫做MINOLTA XG-SE。

      XG-SE只提供黑色一种机身,只在美国销售,发售时间也非常短暂,仅仅一年左右。因为它比普通XG7价格贵出不少,因此销售数量不多,并在1979年就被后续的新型XG相机所代替。

   XG1

       MINOLTA XG7上市的一年后,也就是1978年,美能达在海外市场推出了新的XG1相机,这是XG7的廉价版本。它继承了XG7的外观造型以及所有操控特点,可以使用美能达为XG7设计的系统附件,并且保持XG7全部的曝光性能,比如光圈先决自动曝光、以及1—1/1000秒 + B的全手动曝光性能等等,仅仅只是简化了取景器信息显示系统。

       与XG7相比,XG1简化了取景器内部视场右侧快门速度标尺的慢速部分,1/30秒以下的1/15、1/8、1/4、1/2等4个档位被省略,仅用1颗LED指示该慢速区间,但1秒及以下的LED显示仍被保留。另外,XG7具备的后盖资料备忘插屏也被省略,取代的是美国ASA制和德国DIN制感光度换算表。

       XG1的简化方式跟美能达以往的廉价简化思路一脉相承,既保留了实际拍摄性能,又大幅拉低零售价格,取得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不管是大批的早年美能达SRT用户更新换代需要,还是初学摄影的业余爱好者或者接受摄影教育的专门需要,XG1都能很好满足用户需求,甚至许多高级发烧友或职业用户也将XG1当作廉价的备份相机使用。

      伴随MINOLTA XG1的还有另外一件趣事,1977年美能达曾专为业余摄影的XG相机设计过一只廉价MD ROKKOR 50mm F2镜头,这只镜头在XG1上市后更改了设计并大幅缩减体积,重量则由230克令人难以置信地瘦身至125克,舍弃统一的50mm焦段,变身为极为轻巧的MD ROKKOR 45mm F2标准镜头,并与XG1一道作为廉价套机销售。

       作为廉价镜头ROKKOR 45mm F2与XG1机身一样并不在日本国内销售,但是海外一上市却大受欢迎,因为它不但具有轻小可爱的体积和重量,还因为它在全开光圈情况下就表现出令人惊讶的锐利,完全颠覆美能达镜头传统的成像风格,因为在过往的经验里,大口径标头全开光圈往往并不锐利并且难以控制景深和焦点。这只传奇的ROKKOR 45mm F2标头上市以后持续热销,不管是高级发烧友还是入门初哥均给予一致好评,二手市场价格大大超过更高级别的ROKKOR 50mm F1.7。由于不在国内销售,日本的美能达玩家不得不去海外采购这只名气很大的美能达“饼干头”,直到今天日本的二手市场上这只神奇的ROKKOR 45mm F2镜头价格仍旧高过ROKKOR 50mm F1.4。

       MINOLTA XG1只用于出口,不在日本发售,并只有一种银色机身,在北美和欧洲亚太两个市场均是同一型号,从1978年上市生产至1982年,期间在1981年进行过一次小改款,将小写字体minolta商标更换为大写MINOLTA,并且改款机改用“锐利磨砂对焦屏”。配套的45mm F2标头在北美叫做MD ROKKOR-X 45mm F2,欧洲销售的版本则没有“-X”字样。

 X-7 / XG-A

      1976年旭光学曾经推出PENTAX M系列小型单反相机,这个小体积相机系列原意是为了弥补PENTAX K系列高级相机的不足,拉长旭光学的相机产品线,其中的自动曝光机型PENTAX ME以及后续的PENTAX MV、MG虽然不被摄影发烧友和高级用户认可,但却受到广大家庭用户的热烈欢迎。受此启发,美能达于1980年在日本推出XG系列的家庭用户版本X-7。

       MINOLTA X-7与PENTAX ME类似,都是只能进行光圈先决自动曝光的“单AE”单反相机,它取消了手动曝光模式,仅仅保留光圈先决自动曝光以及+-两档曝光补偿,另外专门提供闪光同步速度X(即1/60秒闪光同步速度)和长时间曝光B门,但是X-7仍然拥有XG系列的自动卷片器、日期记录后背等附件性能。取景器显示与XG1基本一样,用多颗LED逐级显示1/1000—1/30秒速度,慢速快门则合并显示。X-7上另有一项创新设计,它是美能达第一台有声相机。通过加装发声器件,X-7在快门低于1/60秒时可发出低速声响警告,提示使用闪灯或者三角架,另外在自拍操作时,可进行声光二重提示,而早前的XG系列只具备LED灯光提示。

       X-7是典型的C级相机,对摄影发烧友来说,X-7之类的“单AE”的单反“傻瓜机”并不适用,但是此类相机却很受普通家庭用户欢迎,被大量用于拍摄各种家庭记录照片。1980年代以前的家庭摄影多数使用固定镜头旁轴相机,但是随着时代进步,这类家庭纪念照拍摄也对单反相机产生了强烈需求,尤其是单反相机的可换镜头优点是以往家庭相机无法具备的强大功能,操作简单则是家庭用户的另一项重要要求,手控能力反而并不受到重视。同一时期美能达、佳能、日本光学、旭光学都生产过此类“单反傻瓜机”,这使得1980年代成为单反相机黄金时代,职业摄影师、记者和报道摄影师、爱好者,以及普通家庭用户都大量使用单反相机,单反机产量和销量都达到史上最高,迄今无法被打破。

       X-7上市价格为59500日元,算起来并不便宜,实际上19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日本国民的相机消费能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多数的LEICA相机、Rollei相机以及CONTAX相机都在日本出售,而在这些相机的原产地德国,除了少数资深摄影家和富裕阶层以外,普通国民的摄影消费早已转向日本相机,比如美能达在德国民众中具有极好的口碑和庞大的用户群体,而旭光宾得则深受英国消费者青睐。

       X-7在日本上市一年以后,从1981年开始也在海外销售,海外销售的X-7被命名为MINOLTA XG-A,考虑到国外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与日本国内版的不同之处在于XG-A取消了声响机构,重新变回“哑巴”相机,因此价格更加低廉,深受海外普通家庭用户欢迎。

 新世代MINOLTA XG 系列

      1978年是美能达创立50周年,稍后又将迎来崭新的1980年代,为了迎接新的时代和美能达的下一个辉煌50年,美能达需要重新确立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的企业理念,为体现这一新理念,作为视觉和形象手段的品牌徽标也进行了重新设计,为美能达设计新型徽标的是当代著名平面设计大师索罗·帕斯。新的美能达徽标在1981年投入使用,广泛应用于美能达的产品商标、店招、广告、公函、票据等等各个方面,这是美能达第一次进行现代企业的VI整体形象策划。新的美能达采用大写字母,商标中间的字母“O”被设计为一轮刚刚冲破地平线和云层束缚喷薄而出的红日,令人印象深刻,而这个新商标所代表的企业文化内涵包括:视觉、创新、技术、品质、世界性!

      1980年XG系列中的家庭用机X-7在日本上市以后,整个XG系列就已经完成全部机型的产品销售规划,但此时距离XG和XD两个系列的首发机型上市已经过去三年之久,按照美能达的更新换代速度以及产品生命周期,下一代机型不久也将要登上历史舞台。1978年佳能公司的CANON A-1型单反机上市曾经引发轰动和追捧,它的某些标杆式性能成为单反相机发展的共同方向,比如更加电脑化的控制系统,更强大的自动曝光能力,更快的连拍速度等等,而站在崭新的80年代门口的美能达相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高速连拍。早前的美能达相机除了AA档的MINOLTA X-1之外,其它机型都不具备高速过片马达性能和相应附件,这成为美能达相机的性能短板,那么新一代美能达单反机首先就应该克服这个性能弱点。

      早前XD7相机使用纵走钢片快门,由于幕帘运动方向与过片上弦方向成90度直角,要将卷片马达驱动电机的力矩方向转向90度驱动快门幕帘必须使用特殊的转向传动轴系统,因此搭载纵走钢片快门的单反机在使用分体式卷片马达时存在天生缺陷,过快的卷片速度会导致快门上弦机构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幅降低,以往所有AA档顶级相机为避免出现可靠性问题而全都使用横走钛质幕帘快门,如MINOLTA X-1 MOTOR、NIKON F2、F3、CANON F-1、NEW F-1、PENTAX LX无不如此。基于这个原因XD7当年无法提供高速卷片马达附件,仅仅只有2幅/秒的自动卷片器支持,在未研发出可与马达完美配合的新型纵走快门之前,显然无法以XD7为基础衍生更高级的高速连拍相机。而定位低于XD系列的XG系列由于使用横走布帘快门,在提高卷片速度和连拍速度方面似乎更有先天优势,为其设计一款高速卷片马达也显得水到渠成,因此面向1980年代的新型美能达相机就以XG系列为基础开发,同时发展出两个具备马达连拍能力的相机分支,第一款上市的机型是MINOLTA XG-M,这台相机型号中的字母“M”,就是英文MOTOR(马达)的字头。

   XG-M

      1981年开始发售的MINOLTA XG-M以早前XG系列中高级型号XG9为基础,在完全保留XG9的全部性能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性能提升。XG-M仍然以Cds硫化镉光敏电阻作为测光元件,触摸式电磁快门钮、LED发光二级管显示测光结果、“锐利磨砂对焦屏”、电子控制横走布帘快门,光圈先决自动曝光 + 全手动曝光两种曝光模式,B、1-1/1000秒快门速度,景深预览等等。上一代XG手动曝光时测光表不工作的缺点也得到修正,新机不但可以手动测光,并且在手动模式时取景器内有红色“M”字样LED点亮,提示拍摄者注意。XG-M继承了上一代XG系列全部附件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马达卷片,可以使用美能达为新世代相机设计的全新Motor Drive 1型卷片马达,加装马达后连拍速度可达3.5幅/秒,这个速度完全追平美能达的AA档专业单反机MINOLTA X-1 MOTOR。

       XG-M作为新一代相机的首发机型从外观上看,ABS工程塑料注塑成型的机顶银光闪闪金属感十足,工艺水准比前代大有进步,棱镜顶悬挂全新的美能达徽标,同时整机外型重新设计,彻底摒弃了70年代的圆润风格造型,线条变得凌厉硬朗。右侧机身前部增加小型手柄,这是美能达第一次引入人体工学设计,这带来更加舒适的手感和持握稳定性。XG-M整体造型设计中大量运用线条装饰和棱角装饰,而新的徽标又与整体造型风格格外和谐搭配,显得非常富有科技感和现代感。XG-M这种直线式造型风格也大量出现在1980年代的日本产家用电器以及汽车外观设计上,典型的比如1980年代的丰田皇冠轿车和夏普收录机,都是这种造型风格的典范。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图片说明:MINOLTA XG-M + Motor Drive 1

      作为面向业余爱好者的B档相机,XG-M内部控制部分基本继承自XG9,除了外观的巨大变化外,内部零件除了外形调整和功能升级,以及为适应马达卷片带来的高强度磨损而必须进行的性能加固外并没有大的改变。操控方面XG-M与之前的XG系列相比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电源开关被放置于快门速度拨盘下,而以往位于快门速度盘上的曝光补偿功能则被移到了左侧的倒片摇把基座上,早前在同一个位置的自拍功能则被放到了镜头基座位置。在XG-M开发设计的同时,美能达还研发了更高性能的MINOLTA X-700,同样在1981年上市销售。两者不但造型风格极为近似,功能设备和布局也几乎完全一样,简直可以说是孪生兄弟,而XG-M在日本国内销售的型号叫做MINOLTA X-70,从字面上看也显示两者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关系。

       XG-M不但具有相当强劲的实际拍摄能力并以比较低廉的价格上市,的确是一款性价比非常高的机型。虽然性能低于同年上市的X-700,但两者通用大量系统附件,并可以组成非常理想的高低搭配,因此赢得大量普通摄影爱好者和高阶摄影师的青睐。公开资料指出XG-M在1980年代中期即告停产,但是笔者手中的一本XG-M说明书却显示该说明书于1988年在日本印刷,这意味着实际上XG-M生产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后期,是非常畅销的机型。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图片说明:MINOLTA XG-M + MD1马达

    (题外话:卷片马达和自动卷片器。很多玩家经常把马达和卷片器混为一谈,实际上在AF相机内置卷片马达问世以前,分体式的马达和卷片器在手动对焦相机时代有着严格区分,连拍能力达到3幅/秒以上的称为卷片马达,英文写作MOTOR,而自动卷片器最多只能达到2幅/秒,英文写作WINDER,马达基本是手柄结构,由8节5号电池或充电电池供电,而卷片器多数是条状外形,仅有PENTAX和OLYMPUS采用手柄形状,且只使用4节5号电池供电。)

 XG-1(N)

      在XG-M上市的1981年,上一代XG系列中的面向初级摄影爱好者和家庭用户的低端业余机型XG1曾迎来一次小改款,这次改款更换新型大写字体徽标,并将对焦屏更改为“锐利磨砂对焦屏”,另外随机说明书也改为新的统一蓝色封面风格。虽然进行了这些调整,但是实际性能与外观都没有变化。一年后的1982年,畅销的XG1也迎来了重大更新,这就是新世代继任者—MINOLTA XG-1(N)。

       新的XG-1(N)的字母N显然是NEW的字头,但这个字母并没有出现在相机上,而是印刷在说明书封面上,提示这是新一代XG1相机。从机身上的型号刻字来看,新一代XG相机型号标识中出现了“-”连接号,这个连接号也出现在XG-M中,而老一代XG标识中并没有这个符号。新的XG-1(N)外观造型和XG-M保持相同风格,但功能和操控部分没有采用XG-M方式,而是和上一代XG1完全相同,+-两档曝光补偿位于快门速度盘位置,电源开关、自拍等仍旧位于左侧倒片摇把基座上。曝光控制部分XG-1(N)继续使用Cds硫化镉光敏电阻,横走电子布帘快门等等部分都完全继承自老一代XG1,基本没有变化。唯一一点新增部分是在手控曝光模式时取景器内有红色LED显示字母“M”,提示拍摄者注意,但是1/30秒以下的具体快门速度仍旧省略为一枚LED提示。为保持与XG-M的性能差距,XG-1(N)不提供高速马达连拍性能,但是和上一代XG1一样可以使用G型自动卷片器。附件方面,XG-1(N)可以继续使用绝大部分G系列附件,但不能使用DATA BACK G日期记录后背。

       XG-1(N)从外观造型风格来看与XG-M保持一致,这是新一代XG的共同特点。个人感受其造型和线条甚至比XG-M更加简洁流畅,非常漂亮。随同XG-1(N)发售的NEW MD 50mm F2标准镜头是上一代MD ROKKOR 45mm F2的后续型号,虽然焦距重新回归50mm,但仍旧保持上一代镜头的锐利特点。美能达MD镜头自1977年首次发表以来,到1981年新一代XG上市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产品,第一代MD镜头直接从末代MC ROKKOR镜头升级而成,到1979年简化外观设计、缩小外观和尺寸,标头滤镜口径从55mm缩小至49mm,但是仍保持第一代的光学设计,称为第二代MD ROKKOR镜头。而到1981年XG-M和X-700时代,第三代MD镜头取代了前两代MD,新一代镜头被称为NEW MD镜头。新镜头增加最小光圈锁,不再使用专门的镜头品牌ROKKOR,仅仅标注MINOLTA商标。罗柯尔就此从美能达相机上消失,直到1990年代后期才在个别高级镜头上重新出现。NEW MD镜头从材质和工艺上进行了简化,简化了刻字工艺,光圈环和镜筒材质也应用了工程塑料,另外部分镜头的光学结构也有调整,镀膜工艺进行了大幅改良,这样一来制造成本有所优化,零售价格也有些许调低。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图片说明:MINOLTA NEW MD 定焦镜头群

       XG-1(N)物美价廉,1982年在北美上市时机身零售价格仅为USD139.90,比起XG-M机身USD189.90和X-700机身USD230.00的售价来说实在便宜了太多。虽然作为外销型号XG-1(N)不在日本国内销售,但XG-1(N)深受世界其它地区普通摄影爱好者和家庭用户欢迎,上市以后极为畅销,是美能达在1980年代初期最为成功的型号之一,1982年上市以后整个美能达的单反相机产品线从高到低由X-1 MOTOR、XD7、X-700、XG-M、XG-1(N)组成,形成新的产品序列。

  MINOLTA Acute-Matte锐利磨砂对焦屏

      手动相机的三合一对焦屏由菲涅尔透镜、裂像楔镜和环带微棱镜组成。美能达相机对焦屏制造技术一直位于业内领先水平,1973年美能达SRT-102单反相机对焦屏就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菲涅尔磨砂透镜、环带微棱镜及裂像楔镜三种方式组成的三合一对焦屏,第一代A级自动曝光相机XE-7相机对焦屏亮度超过同期其它同档相机的平均水平,而首次出现在XD7上的“锐利磨砂对焦屏”更是创新性成就,其对焦屏亮度比其它同时期日本相机高出50%到一倍,而到了1980年代由于材质的优化和工艺水平提升,XG-M和X-700上出现的新型“锐利磨砂对焦屏”比起上一代XD7对焦屏亮度再次提升10%以上。随着产能增加,这种优秀的对焦屏也迅速向低端相机产品延伸和普及,使得普通业余爱好者也能领略到这块神奇对焦屏的独特魅力。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美能达这块英文叫作Acute-Matte的“锐利磨砂对焦屏”表面均匀排列着250万枚竖立的微型棱锥,由这些微型棱锥组成的菲涅尔透镜具有强大的光线聚集能力。而这块对焦屏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环带微棱则由大颗粒棱镜组成,不但聚光性能出众,环带透镜亮度超高,并且大颗粒棱镜对于判断调焦实与不实作用非常显著。

      在整个1980年代中,锐利磨砂对焦屏都属于独树一帜的产品,在其它相机厂家中能对其构成威胁的仅有佳能装配在CANON T90和NEW F-1上的“激光磨砂对焦屏”,其它同时期相机如NIKON FM2 / FE2对焦屏亮度则比锐利磨砂屏低出起码50%。由于新型锐利磨砂对焦屏太过优秀,因此美能达被瑞典哈苏相机指定为部件供应商,为哈苏120单反相机制造对焦屏,1990年代后问世的HASSELBLAD 503CXi、503CW、501CM、205TCC、205FCC等相机都装有美能达引以为荣的“锐利磨砂对焦屏”。

  MINOLTA X-700 系列

       明亮的对焦屏、精准的测光系统、方便的操控和自动曝光,以及第一个“欧洲照相机”称号是MINOLTA X-700给很多老一辈摄影爱好者留下的深刻记忆,同时也是很多新一代胶片爱好者继续选择X-700的缘由,但是这台被网友戏称为“豆瓣神机”的经典相机真的被人了解吗?在它身后到底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前尘往事?它有何过人优势能战胜NIKON FM2拿到第一个“欧洲照相机”?

图片说明:2004年使用反转片拍摄的MINOLTA NEW X-700 + MD1 马达

      X-700  (上)

      1982年年中,MINOLTA X-700相机在第一届由欧洲多国摄影媒体编辑记者组成的评委会评选中荣膺第一个年度“欧洲照相机”称号,据此很多人认为X-700在1982年上市,理由是欧洲相机大奖只颁授给当年上市销售的新型相机,但实际上X-700在前一年就已开始在日本国内销售,而在1982年获奖的X-700已经是经过改良的版本,真实型号其实是NEW X-700。
(“European Camera”欧洲照相机评选,即后来年度“EISA欧洲相机大奖”前身)

      1970年代末期,随着XG系列的全部上市,其后续机型的研发也如火如荼进行,与新一代B档相机XG-M同时开展研发的是一款A级相机,这台A级相机为实现高速卷片马达性能同样以上一代XG为基础架构,但是控制部分使用最新的技术以及更高级的测光与自动曝光控制单元。1978年面世的CANON A-1开创了多模式自动曝光的潮流,同一时期OLYMPUS OM-2N首创TTL可调自动闪光模式,美能达的新型高级相机设计受到这些杰出相机的启发,并且结合上一代A档相机XD7的优点,开发出新一代更加强调系统性能的A档手动对焦单反相机,这就是1981年秋季在日本上市的MINOLTA X-700。

      中国摄影人对X-700的机身性能几乎烂熟于胸,可是为了讲述它的故事,笔者不得不重复一下它的主要性能特点:光圈先决自动曝光+程序式自动曝光+全手动三种曝光模式,SPD硅光敏管测光元件、TTL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带有TTL自动闪光控制,AE联动范围EV1-18、感光度设定范围ISO25-1600,+-两级曝光补偿,触摸感应式电磁快门钮、石英电子控制横走布帘快门,快门速度:自动4—1/1000秒无级调速,手动B、1—1/1000秒12档快门速度,取景器内LED显示测光结果及快门速度,另有M、A、P三灯分别提示当前曝光模式,并设有光圈直读窗、景深预览,曝光过度和不足警告,此外还有声音报警和提示功能。仅就机身性能而言,X-700比起同时代A档相机毫无过人之处,但是美能达一开始就将其按照“摄影系统”的方式进行设计,该系统以X-700机身为核心部件,可以构建出一个性能极为强大的摄影系统。

      1981年X-700上市以后,人们在机身右侧看到“MPS”的铭牌,而根据说明书的解释,这是MINOLTA PROGRAM SYSTEM、即“美能达程序系统”的英文缩写,而这个“美能达程序系统”就是美能达创新设计的智能摄影系统,它以X-700为核心,包括X-700机身、Power Grip 2大型电源手柄、Motor Drive 1卷片马达、Auto Winder G自动卷片器、Multi Function Back多功能控制后背、Wireless Controller IR-1无线红外遥控器、Quartz Data Back 1日期记录后背、132PX、280PX、360PX、PX80四款程序式TTL自动闪灯、9片可换对焦屏、以及继承自XG、XD系列的大量近摄系统、翻拍系统等等组成。X-700初期仅在日本国内发售,上市时包括Multi Function Back多功能控制后背在内的很多附件还未研制成功,所以当初的日文版相机说明书只好标注这些附件“预计在1982年2月发售”。

图片说明:1981年秋季在日本上市的第一版MINOLTA X-700

      初期上市的X-700外观与同年发表的XG-M设计风格保持一致,虽说两台相机外观非常相似,但是内部结构却有很大差别,X-700为适应更加庞大的附件系统有许多新的设计,程序式自动曝光的加入也要求拥有更强大的数据运算能力和通讯能力。比如为安装使用无导线连接的多功能后背和日期后背就在机身内部设置了信号传导系统,与后背直接使用触点连接,而早前的XG和XD两个系列使用的Data Back G或者D型后背都必须用导线与机身连接。由于当年的电子技术无法提供更强大的运算及存储芯片,因此MPS摄影系统的很多重要拍摄功能都无法集成在机身上,而是设置在Multi Function Back多功能控制后背中,摄影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以及经济条件选择是否购买多功能控制后背。X-700这种设计思路甚至一直延续到199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NIKON F90X,F90X的很多拍摄功能也必须借助多功能控制后背才能实现。

      由于高速卷片马达的配合发售,X-700的连拍和抓拍能力都比以往的XD有了长足进步,3.5幅/秒的连拍能力直接达到AA档相机X-1 MOTOR的连拍水准,克服了以往美能达A档相机的性能短板。X-700上市以后反响良好,但也有很多用户抱怨X-700缺少他们需要的曝光锁定功能。根据用户反馈,1982年美能达为X-700增设了曝光锁定装置,这种增加了曝光锁定功能的X-700被称为NEW X-700。第一版X-700与NEW X-700相比,外观略有不同,第一版X-700在左侧电子自拍机位置印有SELF TIMER字样,而NEW X-700自拍机增加了曝光锁定功能,向上拉起是自拍,按下则是曝光锁定,SELF TIMER印字也改到了镜头卡口基座侧面,并且增加了另一行印字“AEL”,即自动曝光锁。早前上市的第一版X-700机身有银、黑两种颜色,改良后的NEW X-700省去了银色机身,只保留一种黑色机身,并且自1982年开始向全世界销售。
(注:曝光锁定最早出现在1978年上市的NIKON FE相机上,这是一个方便有效的设计,与曝光补偿功能相比使用上更加快捷简便。)

    X-700  (下)

      1982年,美能达MPS系统的全部组件全部顺利研发成功并上市,NEW X-700凭借这一伟大创新在德国科隆第17届PHOTOKINA博览会上引起巨大轰动,力压同年上市并拥有1/4000秒快门速度的NIKON FM2,勇夺史上第一个“欧洲照相机”称号。虽然NEW X-700机身性能并不出众,与同期A档相机相比只能说是性能平平,毫无出类拔萃之处,但整个“美能达程序系统”就当时来说却可以算是梦幻式创新,这些系统附件设计精巧,做工精致,还拥有合理的价格,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以自由组合。以NEW X-700机身为中心,配合马达或自动卷片器,加装多功能后背、红外遥控器、TTL自动闪灯等附件,相机可以实现远达60米的长距离遥控摄影、无人定时摄影、定张数摄影,多达99.99小时的超级长时间曝光,无人操控的闪光摄影,以及拍摄时间和日期打印等等先进功能。这些功能在30年后的今天看来算不上特别,但就当时而言则实在是前所未有的科技成就。MPS系统充分体现了系统相机的独特魅力,其实际拍摄能力超越1980年代三大专业相机,尤其可以在报道摄影、天文摄影、自然风光摄影、野生动物摄影等等一系列人类难以达到或者无法长时间停留的险恶环境中大显身手。正是基于以上优点,NEW X-700及其拥有的MPS系统显得光彩夺目,深深打动专业摄影师和业余爱好者,也赢得欧洲照相机评审团的一致好评,成功获得第一个“欧洲照相机”称号。反观同年上市的NIKON FM2相机,虽然当时就已拥有创纪录的1/4000秒高速纵走蜂巢钛帘快门,相机本身性能也足够强悍,但是仍然延续的是70年代上一代NIKON FM相机的设计思路,只能算作FM的快门性能增强版。并且,由于受到纵走快门与卷片马达协调工作稳定性的困扰,NIKON FM2加装MD-12专用卷片马达后连拍速度仅仅达到3.3幅/秒,完败于美能达Motor Drive 1马达的3.5幅/秒,根本无法体现其快门速度优势,并且MD-12马达与Motor Drive 1马达相比不但造型工艺落后不少,还缺乏竖直方向的快门按钮,这样一来人机界面也有很大差距。不夸张地说,NIKON FM2和MPS系统比较的话设计思想存在完整的代差,而从另一方面说,没有体验过MPS美能达程序系统,也就根本不能算作真正地了解X-700。

图片说明:X-700获得首届“欧洲照相机”以后美能达特别发行的纪念版镜头盖

      NEW X-700除了机身前脸和X-700稍有不同之外并没有特别的标识,NEW字样也仅仅出现在说明书和包装盒上,而随着时间推移,到了1990年代再继续标注NEW显然已经没有意义,于是这些字样渐渐也从说明书和包装盒上消失了。X-700在全世界销售都使用同一型号,这是继60年代SRT-101以来唯一一台全球统一型号的美能达胶片单反。X-700自1981年上市后持续畅销,一直延续到2000年左右才停产,其制造时间之漫长,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的摄影师并培养了几代的摄影爱好者,成为史上最著名的常青树相机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X-700的定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80年代高级发烧友和职业摄影师使用的A档相机不断下调,到了90年代后期则成为入门级学生相机,定位为引导学习摄影常识、相机原理,承担起培养摄影新人的责任。

       X-700和中国摄影师渊源深厚,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摄影爱好者几乎无人未接触过X-700相机,X-700既是那一时期普遍的摄影创作用机,也是很多单位的工作用相机。1986年X-700机身在北京的零售价格大致在1200元,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时城市普通工人家庭的年收入,到1991年涨价风以后价格上涨到1500元左右,而到1994年随着人民币大幅贬值,X-700价格再次上涨到最高点2000元以上,再以后随着大量使用廉价元器件和简化工艺,价格又逐渐走低,停产前夕机身零售价已下降至1500—1600。而美能达MPS附件系统的售价则一直比较稳定,由于用户较少流通量少,所以在中国这些附件的价格都比较贵,比如Motor Drive 1马达的2000多元人民币的售价就一直比X-700机身售价更高。

       X-700初期在日本制造,1970年代美能达在马来西亚建立了组装工厂,于是80年代后期X-700的装配改在马来西亚工厂进行。另外韩国三星公司也组装过部分X-700,韩版X-700带有明显的三星标识,并且只允许在韩国国内销售。1990年代中期X-700的组装转移到中国,由美能达和上海照相机总厂的合资企业上海美能达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在上海松江生产装配。

图片说明:三款不同版本X-700相机,第一版X-700、NEW X-700、韩国三星版X-700

X-500 (上)

      了解美能达历史或者熟悉美能达产品的玩家一看MINOLTA X-500这个型号就知道这一定是X-700的减配版本或者说是X-700的衍生产品。的确,依据从1970年代延续的美能达A档相机命名惯例,1983年4月面世的X-500是X-700的减配型号,但是这个“减配”的型号并不仅仅只是一台减少了功能的相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简化的同时却进行了新的发展,在整个X-700系列中反而散发着独特的个性魅力。

       X-700虽然算是一台A档相机,但是它的定位却低于XD7,并且程序式自动曝光这种“傻瓜相机”式的曝光模式在资深摄影师看来非常小儿科,对他们来说X-700的“P”档完全就是摆设,从来不屑于使用,而X-700的程序曝光曲线在1/60秒就出现拐点似乎也能佐证这个观点。总之无论怎么看,不包含MPS附件的X-700机身都只能算是一款高级业余相机。定位低于X-700的X-500继承X-700的外观造型风格,性能方面则减去了X-700的程序式自动曝光,只保留光圈先决自动曝光和全手动曝光,但X-700的其余技术特点和操控优点都得以保留,比如SPD硅光敏管测光表、4—1/1000秒自动曝光速度、TTL自动闪光控制、景深预览、曝光补偿、曝光记忆等等,并且可以使用X-700的全部附件,包括9款可换对焦屏、马达、多功能后背等等全部MPS系统附件。令人意外的是,虽然省掉了程序式自动曝光,但是X-500的实际曝光控制能力却比X-700有了非常大的发展。

       X-700进行全手动曝光时,取景器测光显示只使用一枚LED显示测光表在预设光圈情况下测量出的正确快门速度,摄影者需要根据测光结果将快门速度盘调整至测光显示的正确快门档位,或者同时调整光圈以便达到理想的快门和光圈组合,在这个调整过程中摄影者需要放下相机才能准确操作快门速度盘。而X-500则将测光显示方式进行了较大改良,使用一种类似早前全手动相机“追针测光表”的显示方式,用两枚LED同时显示相机信息,一枚闪烁的LED表示实际快门档位,另一枚恒亮的LED则显示测光结果,两者一致时两枚LED重合并闪烁表示曝光正确。在这个操作过程中眼睛不离开取景器即可调整快门速度盘或镜头光圈环,可以非常方便地由摄影者自由设定理想的快门及光圈组合,而这种新的测光显示方式就叫做“双灯追光”测光显示。

       除此之外,X-500还比X-700多出一项非常重要的曝光控制能力,那就是慢速闪光同步。X-700相机一旦插上原厂X系列或者PX系列专用闪灯,那么无论相机处于自动曝光模式还是手动曝光模式,快门速度都将被强制锁定在闪光同步速度1/60秒,用1/60秒这样的快门速度在夜景、酒吧之类的弱光环境下拍摄往往无法兼顾现场光或者背景光,通常只能带来一种拍摄主体曝光准确、但是背景或环境却大大曝光不足的成像效果。X-500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在同样的场景中使用光圈先决自动曝光方式进行TTL闪光摄影,只需在拍摄前先将闪光灯电源关闭,然后按下AEL曝光记忆锁不松手,此时再打开闪灯开关,相机快门速度即可不被闪灯强制锁定,实际拍摄时快门速度是由相机测光系统根据现场光测量出的较慢快门速度,从而完成TTL慢速闪光同步摄影。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使拍摄主体曝光准确,更可以兼顾环境和现场气氛,取得完美的兼顾现场光环境光的闪光摄影。

   X-500 (下)      

      X-500超越X-700的第三项强大性能是景深预览,之所以说强大并不是指X-700缺乏备景深预览,而是X-500的景深预览比X-700进化到了更新的高度。熟悉X-700的玩家都知道,在测光进行的同时如果按下景深预览拨杆,由于光圈缩小后导致的入射光线减少,将会导致测光表读数发生显著变化,这是因为X-700的正确测光读数是在全开光圈的情况下测得,所以说这种现象似乎算不上是缺点,只能说是TTL测光方式的固有特点,但是X-500在这个固有特点面前竟然做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解答:X-500在测光同时按下景深预览,虽然光圈收缩后入射光线减少,但是测光表读数不会有任何变化,仍将保持全开光圈时的测光结果,也就是说X-500可以“记忆”住全开光圈时的测光结果。这个特点意味着摄影者可以在进行景深预览的同时按下快门拍摄,而不用担心由此产生曝光失误,而X-700则必须在景深预览完成后释放景深预览、光圈重新全开的情况下才能正式开始拍摄,否则必然导致严重曝光失误。

      X-500的这些强大性能意味着X-500其实拥有比X-700更加强悍的“大脑”,也就说实际上它拥有比X-700更强劲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这些优点被当时北美和欧洲的摄影媒体发现后给予了很多的热烈评价,继而吸引更多的资深摄影师和美能达相机专业用户购买使用X-500。对这些资深用户来说,X-500的吸引力远远超过X-700,因为它既拥有恰当并且强劲的功能设置,还拥有更加理想的售价,实在是一台非常诱人的美能达单反相机。但是来自媒体的好评和专业用户的追捧却令美能达尴尬不已,因为美能达开发X-500的初衷是推出一台新型B档相机,逐步替换此前两年上市的MINOLTA XG-M,但是X-500事实上却成为一台A- 档次的高级业余相机,并且相当受到专业用户欢迎。这种局面显然背离了美能达的初衷,于是在1986年当美能达推出新型中档自动对焦单反相机AF5000(欧洲版,即日本版α5000、美国版Maxxum 5000)之前X-500就悄然停产,仅仅销售了不到三年时间,不但没能替换XG-M,反而比XG-M更早退市,因此如今的二手市场上X-500数量相对稀少。

      X-500是在欧洲和日本出售的型号,同样的机型在北美被命名为MINOLTA X-570,销往北美的X-570只提供一种黑色镀镍机身,而X-500则提供银、黑两种机身颜色,欧洲市场主推银色,日本国内则基本是黑色。最有意思的是银、黑两种颜色的X-500机身外观造型存在差别,黑色机身的卷片扳手使用黑色塑料外套完全包裹,并且带有边角倾斜切削的造型,显得比较摩登,而银色机身则是常规布局和造型,与X-700保持一致。

图片说明:MINOLTA X-500 & MINOLTA X-570

 X-600 (上)

      从1970年代开始,日本相机厂家就开始了AF(Auto Focus,自动对焦英文缩写)研究,日本光学(NIPPON Kogaku,尼康前身)更是早在1971年就开始为NIKON F2研究设计AF NIKKOR镜头,只是那一时期的自动对焦技术尚处于尝试和初探阶段,完全不具备实用性。1970年代末期,小西六的KONICA C35AF相机上市销售,这台使用Honeywell(霍尼韦尔,美国著名高技术公司)焦点检测技术的旁轴傻瓜相机是全世界第一台自动对焦照相机,而第一台自动对焦单反相机则是美国宝丽来1978年出品的Polaroid SX-70 Sonar OneSetp,这是一台装载有超声波声呐的照相机,依靠回声定位原理实现自动对焦,这台宝丽来著名的波拉机在文艺青年中享有崇高的声望,甚至流行到最近两年波拉片已难以买到,各类文艺网站上都可看到文艺青年对此的唏嘘和吐槽。

      1980年代初期曾经短暂出现过提供135单反相机使用的独立式自动对焦镜头,CANON、CHINON(企侬)、甚至Vivitar都曾经出售过这样的产品,这些镜头与机身是完全独立的个体,镜头与机身之间没有信息传递,检测焦点、对焦过程、镜头驱动、合焦提示都由镜头独立完成,当然电池也安装在镜头内。这些AF镜头的对焦方式有的是主动红外线对焦,有的采用被动反差对比式测焦,它们不但价格昂贵,其AF性能也相对孱弱,对焦过程缓慢、灵敏度不高,要命的是都非常笨重,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几乎没有实用价值。1981年是自动对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中不但出现了独立式自动对焦镜头,旭光学更是在年底首先发售了历史上第一台镜身一体TTL测焦方式(使用透过镜头的光线检测焦点)的35mm AF单反相机PENTAX ME-F以及配套的PENTAX AF 35-70mm F2.8镜头,这台相机的对焦检测部分被放置在机身内,而驱动对焦的马达及其供电电池则安装在镜头上,机身与镜头之间使用电子触点进行信息传递,这台旭光学的自动对焦相机是当代所有AF单反相机的共同祖先。

      面对技术潮流和发展趋势,美能达当然不会闲着,同一时期美能达也在开发自动对焦技术,不过美能达没有像旭光学那样急于推出AF单反机,而是默默继续进行自动对焦技术研发。在美能达看来PENTAX ME-F并不是一部完善的相机,由于电子技术的限制导致的镜头体积和重量庞大并且对焦速度相对缓慢,在这些矛盾都无法得到完美解决的基础上贸然出击AF相机很难取得成功,但是美能达已经掌握的焦点检测技术倒是可以应用于市场检验并提供消费者测试,于是在昭和58年4月,与X-500同步在日本上市了一款带有焦点检测或者叫作辅助对焦功能的135单反相机—MINOLTA X-600。

      从型号上看,X-600仍然归属于X-700系列,但是X-600却拥有全新的外观设计,从外形上看跟以往任何一台X或XG系列相机都不相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X-600采用隐藏式快门速度盘。以往的美能达X或XG相机都采用大型快门速度拨盘,并在拨盘中央设置触摸感应式快门钮,拨盘整体位于右侧机顶前后之间比较居中的位置,而X-600则将拨盘整体缩小并前移到机身前部边缘,体积和厚度都大幅缩小,成为方便右手食指拨动的小型拨轮,虽然感应式快门钮仍然位于拨盘中央,但是实际位置也跟随拨盘前移到机顶前部边缘,这样一来不管是速度拨盘还是快门钮手感都更加自然舒适,更符合人体工学要求。实际操作中可双向拨动360度旋转的速度拨轮手感非常轻松,设置快门速度以及曝光模式都相当灵便。并且,拨轮动作会带动另一个带有各档快门数字的小型转盘转动,提示拍摄者实际的快门速度选择。由于采用隐藏式设计,X-600顶盖将这两个转盘都掩藏在机身内部,只以透明小窗的方式显示手动选择的快门速度和曝光模式,手动曝光显示B、1—1/1000秒,光圈先决自动曝光模式则显示英文AUTO字样。X-600的外观设计相当新潮,视觉感受更加简洁直观,并且采用了较多人体工学应用,比如机身前后都有符合手形的前后手柄,快门钮附近还专门设有食指休息区,不需要启动快门时食指可以放置在这个区域,避免其它X相机只能将手指长时间按压在感应式快门钮上,由此造成过度消耗相机电力的情况。

   X-600 (下)

       X-600与以往美能达相机最大的不同是这是第一台带有辅助对焦功能的手动对焦相机,这台相机镜箱内部装有焦点检测模块,主反光镜是刻有特殊图案的半透反光镜,利用反差原理进行焦点检测。当透过镜头的光线到达主反光镜后,部分光线继续穿过反光镜,并被主反光镜背后的副镜反射到镜箱底部的焦点检测模块上,由对焦模块对光线进行反差检测,其原理是对焦准确时对焦区域的对比度(即反差)最大,线条等细节也最多,反之焦点不准反差也就会根据离焦程度相应变弱,图像线性细节也最少。为适应辅助对焦系统,X-600的取景信息和对焦屏也有很大不同,X-600除了取景视野右侧设有快门速度标尺之外还在取景视野下部设有三枚LED,分别是▶  ●  ◀,取景构图时轻触快门启动辅助对焦,若焦距不准左右两枚红色三角箭头灯亮起,只需按照箭头所指方向旋转镜头调焦环,一旦绿色 ● 灯亮起便是合焦成功,同时还有电子声响提示摄影者,这个操作方法与后来AF胶片单反以及数码单反完全一致。X-600对焦屏仍然是“锐利磨砂对焦屏”,但由于辅助对焦功能的需要并没有采用三合一对焦屏,而是类似AF或数码单反相机采用的全磨砂屏,只在中央部位留有供肉眼确定焦点的条状反差观察窗。不能不提的一点是由于X-600使用刻有特殊图案的半透反光镜,部分光线提供给辅助对焦系统,因此到达五棱镜的光线比普通单反机要少,所以取景器看起来比其它X-700系列相机亮度略微弱一点,但是依然足够明亮。X-600的这套辅助对焦系统被美能达称为“Speed Focus 快速对焦”,为此专门在X-600左侧前脸贴有“SF”标识,即快速对焦的英文字头缩写。曾经有说法称X-600必须安装1981年发行的NEW MD版镜头才具有辅助对焦能力,理由是NEW MD镜头尾部带有SF拨杆,但实际上任何MD ROKKOR甚至MC ROKKOR镜头安装在X-600机身上同样具有辅助对焦能力。

       曝光控制方面,X-600基本上保持与X-500相同的技术水准,如相同的光圈先决+全手动两种曝光模式,以及相同的SPD测光系统、相同的快门速度范围、相同的TTL自动闪灯控制系统,X-500所拥有的超过X-700的操控特性如慢速同步TTL闪光、“双灯追光”式测光显示方式也是X-600的标准配置。但由于X-600取消了景深预览功能,所以X-500出现过的景深预览状态时的测光结果记忆能力自然欠奉。另外,X-600取消了以往美能达自动曝光相机全都具备的曝光补偿功能,但“AEL自动曝光记忆锁”仍然被保留,实际增减曝光能力并没有减弱。X-600可以继续使用MPS系统附件,仍然具有定时定张数摄影、遥控摄影、TTL闪光摄影等等强大性能。由于辅助对焦系统的加入导致X-600的电力消耗要比普通相机高出很多,常规的纽扣电池已经无法满足相机的能耗需求,因此X-600的电力改用两枚7号电池供应,为此相机设计了相对较大的前部手柄,电池就安装在手柄中。也由于这个大型电池手柄的出现占用了空间,所以X-600无法安装Motor Drive 1型卷片马达,但可以使用Auto Winder G型自动卷片器。

       X-600作为美能达当时的高技术相机只在日本国内短暂销售,从未出口到海外市场。从1983年上市到1985年MINOLTA AF7000问世前夕就停止生产,X-600仅仅销售了两年时间,其上市目的是为了验证美能达掌握的焦点检测技术以及消费者对此类技术的实际反馈和接受程度。总体来看,X-600销量虽然不大,但是很受老年摄影爱好者以及罹患眼疾的摄影者欢迎,这为美能达竖立了紧定决心:未来AF自动对焦技术必将成为为摄影科技研发的主流方向。

      虽然X-600的实际拍摄控制能力稍微弱于X-500,但由于有辅助对焦这种当时看来的“黑科技”加入,X-600事实上的总体性能大大超过X-500,成为定位于A档的高级业余相机。所以不光从X-600的型号设定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虽低于X-700但高于X-500,销售定价上也可以提供佐证:X-700机身上市价格为66000日元,X-500为55000日元,而X-600上市价格高达65000日元,仅比X-700少1000日元。不仅如此,X-600还开启了后世美能达型号命名的另一个潜在规则,即新型相机通常使用奇数命名,仅在个别情况下才出现偶数命名,这代表偶数相机性能位于二种奇数型号相机之间,通常是低一级奇数相机的性能增强版,比如美能达第二代AF相机DYNAX 8000i、第四代AF相机DYNAX 600si、DYNAX 800si等等。

    X-300 (上)

      时间来到1984年,这已是火热的1980年代的第五个年头,在这一年春季美能达发表了X-700系列相机的低配型号MINOLTA X-300,这台将普通摄影爱好者和家庭用户作为目标客户群的C档相机竟然在不经意间创造了历史,深刻影响了许多人的成长历程。

       X-300定位于普通摄影爱好者或家庭摄影,用以替换实际销售时间已经超过6年,性能已无法满足1980年代要求的XG1 / XG-1(N)。虽然售价廉宜,但它仍然继承了X-700系列的主要技术特点,拥有比较完善的拍摄性能。X-300与同系列相机一样使用高精度SPD硅光敏管作为测光器件,石英电子控制横走布帘快门,光圈先决自动+全手动两种曝光模式,自动曝光范围4—1/1000秒无级变速,手动1—1/1000秒+B门, AE联动范围EV1-18,感光度设定范围ISO12—3200,触摸感应式快门钮、电子自拍、AEL自动曝光记忆等功能。取景器使用三合一锐利磨砂对焦屏,内有A、M曝光模式提醒,全范围快门速度标尺,“双灯追光”式手动测光显示,曝光过度、不足警告等等,与更高级型号X-500相比,除了不具备TTL自动闪光性能外,二者具有相当接近的曝光控制能力。

      虽然很多评论认为X-300由X-500简化而来,但笔者个人并不认同这种看法,其实X-300应该是X-600的直系后代,亦即是X-600的性能缩减版,之所以出现这么多误判,那是因为多数人无缘接触X-600,因为它既不出口也存世不多,美能达在日本以外的海外市场也未介绍过这台奇葩相机的存在。事实上X-300不但完全继承X-600的外观设计样式,也完全具备X-600的自动曝光控制能力和操作方式,只是X-300去除了X-600招牌式的辅助对焦功能,还减少了TTL自动闪光功能和电子声响提示功能。其它如取景器信息显示、隐藏式快门速度拨盘、感光度设定方式等等都完全一致,甚至跟X-600一样缺少景深预览。与X-600相比,X-300另外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减去了辅助对焦系统,X-300不再需要大型电池,于是回归两枚SR44或LR44纽扣电池供电,这样一来X-300的机身前置手柄缩小到与X-700、X-500一致,好处是为Motor Drive 1卷片马达腾出了安装空间。为拉开性能差距,美能达对X-300的附件性能进行了缩减,X-300机身不提供可换后背性能,MPS系统中的多功能后背和日期资料背都不能使用,但是仍可以使用其它大部分它附件,如电磁快门线、Wireless Controller IR-1无线红外遥控器、近摄及翻拍系统、Auto Winder G型自动卷片器、甚至可使用Motor Drive 1型卷片马达进行3.5幅/秒高速连拍。

       MINOLTA X-300与同时期其它定位于普通爱好者与家庭摄影的日本大厂产品性能大体相当,如NIKON FG20、OLYMPUS OM-10、PENTAX ME super等等,但由于附件性能优异,尤其具备B档以上相机才有的马达连拍能力,其总体性能又比其它相机高出不少,产品质量更是其它同时期中小厂家如常见的RICOH、YASHICA、COSINA、FUJICA、CIMKO等品牌无法比拟,因此X-300问世以后受到广泛欢迎并且非常畅销,用户不但涵盖家庭用户和普通摄影爱好者,甚至包括资深发烧友和高级摄影师。很多高级摄影师用X-300当作备份用机,就是看中它拥有与其它X-700系列相机相同的机身机构以及通用附件性能,并且由于内部线路简化,电子元件大大减少,X-300的稳定可靠性反而大幅增加,故障率大大低于更高级的X-700,成为X-700系列中最结实耐用的品种。MINOLTA X-300与中国摄影师同样渊源深厚,美能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相机本身稳定可靠的质量再加上相对低廉的价格让它深得1980年代摄影爱好者喜爱,笔者人生的第一台单反相机就是一台北美版X-370,1991年为庆祝高考成功而购入,当时机身零售价格为1100元人民币,由当时美能达香港子公司“万能达香港有限公司”串货销售到中国内陆。

    X-300 (下)

      作为一款廉价相机,X-300虽然并不在日本国内销售,但这不妨碍它成为畅销世界各地的产品。在欧洲和亚太地区,X-300提供银、黑两种机身颜色提供选择,而在北美则被命名为X-370,只有一种银色机身供应。X-300基本由美能达马来西亚工厂组装,但韩国三星也组装过部分产品,1988年上海照相机总厂引进美能达生产线和制造技术,开始在中国组装X-300,这种上海产的X-300在后盖资料备插处印有SC两个英文字母,这是Shanghai China的英文字头缩写。1990年上海产的MINOLTA X-300随着国产化率提高,更换商标成为海鸥牌SEAGULL DF-300。上照总厂的海鸥DF-300在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各种型号的变形机,价格降低的同时质量下降同样严重,部件的毛刺感和粗糙感令人实在难以忍受。上照总厂曾经放出豪言,要在90年代中期推出更高级的SEAGULL DF-700,但是直到新世纪数码相机时代来临也从未见到DF-700的踪影。

      美能达原厂的MINOLTA X-300在1990年后更改了原始设计,采用更加美观和新潮的流线型外观,机身上下盖不再使用高成本的ABS工程塑料模铸加电镀工艺,而是使用黑色普通塑料模铸,高成本的机身刻字也改为较为时尚的丝网印刷,触摸感应式快门钮被普通电磁快门钮所取代,这样一来新版相机的制造成本大幅降低,外观和造型也更符合90年代的流行趋势和审美要求。这种改版的X-300在欧洲和亚太命名为X-300s,北美版则更名为X-370n。1990年代后期,虽然AF单反相机早已是相机市场主流产品,但北美地区仍有较多手动相机需求,美能达因此继续在北美销售由上海美能达制造的各种廉价化X-300,具体型号有MINOLTA –X370S、MINOLTA X-7A和MINOLTA X-9等等几款手动胶片单反机,这几种相机其实都只是改换型号的X-300,其中的X-9增加了景深预览功能。

      作为美能达手动对焦相机的收山之作,MINOLTA X-300始终定位于普通摄影爱好者或家庭摄影,从1984年持续生产到1990年代末期,同样成为一台跨越了时间的常青树相机,与X-700一道培养造就了几代摄影爱好者,在如今这个经典不再的年代里,X-300的非凡成就不但值得摄影爱好者尊敬,也必将载入相机史册,成为相机史上的纪念碑。

  后记: (大结局) 

       X-700系列的最后一款手动对焦相机MINOLTA X-300上市后,美能达的手动对焦相机研发就画上了句号。彼时整个X-700系列都大放异彩,成为畅销世界的单反相机系列,一年后的1985年,日本相机界传言美能达开发的新型相机即将上市,人们纷纷猜测这是否会是一款更高级别的X-900,但是事实却大大出乎所有人意料,因为美能达推出的是一台完全成熟实用的机身镜头一体TTL自动对焦单反相机MINOLTA AF7000(欧版机,即日本版α7000、北美版MAXXUM 7000),这台新型相机又一次征服了世界,时隔三年后再次勇夺年度“欧洲照相机”称号。在这一年中,美能达创始人田岛一雄阖然长逝,第二次夺得“欧洲照相机”成为对创始人最好的缅怀和致敬。田岛先生曾经这样描述MINOLTA品牌:母亲经常教诲,越是果实丰盈的稻穗头垂得越低,人应该学习稻穗的精神,保持谦逊的态度。这个典故来自日语中的警句MINORU,而MINORU加上田岛先生名字中的姓氏字头TASHIMA,这其实才是MINOLTA相机品牌的最初起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