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翻译必备手册】 本周,我们共读《三体》英文版The Three-Body Problem第二十八章“第二红岸基地”。 叶文洁受邀前往西欧访学,却被接上了一架直升机,前方等待她的是什么?本章又有哪些翻译策略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一起来看本期好书共读吧! 距离伊文斯决心建立地球三体组织已经过去了三年,三年间他杳无音讯。 某天,叶文洁收到了西欧一所不知名大学的访学邀请,到达伦敦后,却被一位年轻人接上了直升机。年轻人告诉她,他们的目的地是第二红岸基地。 直升机降落在一艘名为“审判号”的巨轮上,它体型庞大,中间竖立着一面巨大的抛物面天线,让叶文洁想起了大兴安岭的雷达峰。原来,伊文斯将他的第二红岸基地建在了这艘油轮上。 伊文斯告诉叶文洁,她所说的一切已被证实,伟大的三体舰队已经启航,将在四百五十年后到达太阳系。眼前这两千人是地球三体组织的首批成员,组织仍在不断扩大。 伊文斯代表全体成员邀请叶文洁担任地球三体运动的最高统帅,带领他们实现以三体文明改造人类文明的理想,叶文洁答应了。 于是,人群在海风中齐声高喊他们的口号:“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 从这天起,地球三体运动正式开始。 灵活使用动词,妙译传达画面 ✦ 案例一中,原文的“轰鸣着”是“飞上天空”的副词,译者以这一描述性成分为重心,作为谓语动词roar,显化飞机呼啸而过的声音,更能表现直升机升空的动态动作,简洁精炼的同时显得生动灵活。 同时foggy air比原文“天空”对应的sky更具体,符合当时的环境。 案例二中,“发出”也是相对静态的动词,译者使用slice through,描绘出天线划破长空的画面,更直观形象地解释天线发出声音的原因,轰鸣声产生的动态情景跃然纸上,充分还原了原文的文学色彩。 案例三中,原文对于涛声和天线的描写比较简单、平面,译文却巧妙选用了crashing和howl against这样充满动态感的词,crashing让读者联想到海浪拍击船体的画面,而howl against让人仿佛听到了呼号的风声。 通过这样化静为动的处理,译文不再停留在二维平面上,而是构成了一幅涛声与天线声的动态画面。 三个案例中,“轰鸣”或作副词,或作名词,因其施事主体不同,动词选择也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传递原文的画面感,且能够极大提升译文的文学质感和艺术表现力,给人以眼前一亮之感。 灵活处理修辞,行文自然流畅 ✦ 案例四中,原文将“四光年”形容为“近在咫尺”,译文抓住了这一成语的核心内涵,即强调距离近,选用简单直白的touching,不仅形象易懂,也化解了中文成语原有的文化差异,便于国外读者理解接受。 案例五中包含了两个比喻:一是暗喻,将人类和三体两个世界比作江头和江尾;二是以成语形式将两个世界的联系比作丝线。 第一个比喻中,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喻体source and mouth of a river,用从句that crossed space将“江”的意象与太空联系了起来,流畅自然。 第二个比喻中,“游丝”的喻体很难与前面“江头江尾”的比喻建立联系,强行保留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阅读障碍。译文跳出了原文的比喻形式,用attenuated传达出联系减弱的含义,保证上下文衔接连贯。 比喻是具有丰富文化含义的表达方式,处理也非常灵活多变,没有固定标准,有时需要跟随原文,保留意象,有时只需提炼核心内涵。不管如何处理,最终目的都是准确达意,行文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