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遥感中国丨中国民居建筑(三)

 公司总裁 2023-05-17 发布于河南

前 言

如果说自然环境是无界的、宏观的人类家园

那么建筑则是有界的、微观的个体之家

中国地域辽阔,多样复杂的自然环境给予了中华民族一个广大的舞台

在无垠天地间,劳动人民自由挥洒

从人地关系中汲取宝贵智慧,融入一幢幢各具特色的地方民居中

在“遥感中国”系列推送中,我们将借遥感卫星之眼俯瞰大地,在建筑的“千屋千面”中体会地理的千变万化。本期将带大家走进最后三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徽派民居、浙江民居与陕北窑洞。

徽派民居

说到徽派建筑,很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派青山绿水、黛瓦白墙的清丽景象,这一印象主要来源于明清时期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徽派民居。徽派民居主要分布于古徽州地区(安徽黄山、绩溪及江西婺源)及泛徽地区(如浙江淳安,江西浮梁),皖南部分地区(如宣州等)也受此影响。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古代徽州建筑在选址用地、取材建造的过程中,都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结构、造型、装饰等诸多方面自成一格。

图片

图1 古徽州的民居群落,总是和苍翠的青山一同出现

(图片来源:地理科学学部2018年摄影大赛作品《倚窗凭栏望,一枝入梦》/王思菲)

徽州群山逶迤,丘陵连片,平地稀少,梅雨季节常有暴雨洪水侵扰,夏秋之交又常有旱灾出现。因此,徽州民居选址特别注意趋利避害,善于巧妙地利用地形和自然水系,多依山傍水而筑,地势高爽,无暴雨山洪毁房塌屋之危,又以青山为屏,坐北朝南,得背风向阳之利,还取自然水系之便,无生活取水困难之虞。

图片

图2 江西婺源江岭村的部分遥感影像,徽派民居依山而建,排列错落有致

图片

图3 安徽宏村的部分遥感影像,徽派民居依山傍水,形成紧密的团块

徽州平地有限,民居建筑用地极为节省,房屋常常盖在坡地上。从平面布局看,单幢建筑规整,多幢建筑组合方式因地形而异,布局比较自由。为了节省土地,徽派民居多为二层楼房,外墙出短檐或几乎不出檐,巷道狭窄,以利于房屋之间贴连。

徽州建筑材料丰富,生产松、杉等优质木材,又产桐油、生漆等天然涂料,群山之间不乏适合烧砖制瓦的粘土和各种石材。当地建筑也往往就地取材,并充分利用了不同材料的性能,达到防潮抗腐的效果,同时也造就了徽派民居白墙黛瓦的色彩基调。

图片

图4 青砖、白墙、黛瓦构成了徽派建筑婉约气息浓厚的色彩基调,有如一幅清丽的水墨画

徽派民居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主。在屋门的设置上,住宅门向坐北朝南,北墙不开门或开小门,以适应我国位于北半球的天文条件和位于季风区的气候条件。住宅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的一方天井,面积不大,作用却不小,可用于采光通风、排水散湿。全览一座徽式住宅,可见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的家族生存空间。

图片

图5 徽派民居往往中为厅堂,两侧为室,进深较大

图片

图6 安徽宏村的部分遥感图像,“口”字型的天井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房屋紧密带来的采光、排水等问题

徽派民居的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作为一个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传统建筑流派,徽式建筑在今天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生机,在大江南北,徽派新建筑群、徽派建筑元素时常可见。

浙江民居

浙江省自古以来是全国著名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凝聚着丰富而悠久的历史传统,留存着人类的文化遗迹,其中就有地域性特色鲜明的浙江民居。

图片

图8 浙江民居多带状分布于河水两侧,傍水而居的生活成为许多人充满诗意的向往

浙江水网密布,民居多依水而建,形成了一种带状的布局,有的在河一侧,有的夹河在两侧,局部有组团式出现。民居聚落与水系、桥梁形成独具特色的江南景观,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真实写照。依水而建,一方面适应复杂的自然地形,节约耕地,利于灌溉和排水,另一方面也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图片

图9 浙江乌镇的部分遥感影像,民居沿河两侧分布

图片

图10 民居聚落与水系、桥梁形成独具特色的江南景观,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真实写照

浙江地处湿润多雨的亚热带地区,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民居多采用了天井、出挑、飘窗等形式,满足光照及通风要求。与徽派民居为满足防火防盗要求而少开门窗的布置不同,浙江民居四个面都可以成为主面,四面都开门窗,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通风要求。在布局上,普遍采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内外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构成开敞通透的布局。

图片

图11 浙江西塘的部分遥感影像,大部分民居也含天井,2000 多米的烟雨长廊是西塘建筑最独特的标志

图片

图12 飞檐翘角是浙江民居的典型特征,较深的出檐能有效防止雨水冲刷和引导水流走向,也可以避免夏季炎热的太阳,延长墙体使用年限

在审美上,浙江民居也体现了“欲露还羞”的含蓄之美。通透的门窗墙体恰好突出了建筑的轻巧感, 再配合着原本为了排水而设置的坡顶、飞檐, 整个建筑浑然一体, 气韵生动。浙江民居尤其喜爱花砖漏窗,其形式也多表达主人高雅的个性,如梅兰竹菊;又或是佛手、仙桃、石榴等物,寓意“多福多寿”等。前者跟浙江人民喜好风雅、崇尚文人墨客或是隐逸文化有关;后者则和浙江人民看重血缘、重人伦有关。

图片

图13 浙江宁波前童古镇的民居保存着石头雕刻的窗户,让人不由赞叹民间石匠技艺的巧夺天工

民居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浙江民居注重人伦,同时特别强调教育环境的营造。许多村落还十分重视读书氛围的布置,从房屋的梁枋等空间结构到门窗隔扇上的小雕饰,从教育子弟崇德尚礼的厅堂命名、题匾、撰联、题刻,到巍然高耸于低矮的住宅之上的文昌阁和文峰塔,无不体现对诗书传家、耕读为业的生活样式的讴歌。这也是国内其他地区比较少见的。从大的格局到小的装饰,无不反映中国文化的宗法情感和礼乐气氛。

图14 浙江宁海文峰塔,是邑人为弘扬先贤精神,重振宁海“文风”而建造的

图片

图15 浙江建德新叶村的部分遥感影像

浙江民居多以血缘为纽带形成氏族村落。一个个聚族而居的村寨、坞堡、院落,构成团块式的空间结构,以宗祠居中,成为同宗血缘联系的纽带。

陕北窑洞

告别婉约的江南水乡,将目光放至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陕北。在那片粗犷豪放的土地上,一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将带给我们对民居的另一种感知。

图片

图16 窑洞是劳动人民智慧与浑厚黄土结合的产物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亦是陕北地方劳动人民的象征。陕北地区山大沟深,万壑纵横,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250米。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营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劳动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稳固性。

陕北窑洞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俗的影响,形成了土窑、接口窑、砖窑、石窑等主要类型。土窑是陕北窑洞的原始形态,冬暖夏凉和省料省钱的特点符合了人们的需求,是历史的见证。

图17 陕西绥德的部分遥感影像,现今陕北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窑洞群党氏庄园位于该区域

图片

图18 党氏庄园背靠黄土大山,依势而建

窑洞院落的组合形式多样,除了单一的单排院落外,还有三合院、独立式四合院、下沉式天井四合院落型制,造型艺术丰富多彩。“明五暗四六厢窑”的主庭布局,以大门-月洞门-垂花门-正厅中窑为中轴线对称展开,符合中华民族对称美的欣赏习惯。而多重四合院组合又以层层抬升,反复封闭又打开的构图手法,给人以渐次移步,渐次豁然开朗的感受。

图片

图19 姜氏庄园是清代财主姜耀祖监修的私宅,主体建筑即为 “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整个建筑布局合理,由上而下,浑然一体

窑洞的细部装饰主要体现在石作、砖作、木作、纸作等方面。石作和砖作从石狮、抱鼓石、石础、影壁,直到立面的拱头线、挑檐、女儿墙等,多精雕细刻成以福、禄、寿为题材的吉祥图案。木作则集中于门楼举架雕刻、窗棂纹样等方面。纸作是窗花、窑顶花、炕围画等可临时更换的装饰。每遇春节,红色的对联、窗花等点缀在青灰色的背景上,另是一番景致。

图片

图20 除了多样的组合形式外,陕北窑洞的细部装饰也体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结 语

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遥感中国”系列推送介绍的十种中国经典的传统民居住宅,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流传至今。而它们承载着的地域文化,也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胡夏青 杨静怡丨文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