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之洞晚年入京备受打击,载沣一句话让他吐血,哀叹“亡国之音”

 历来现实 2023-05-17 发布于北京

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慈禧太后下达懿旨:召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入京,入职中枢。

放眼此时的清朝,张之洞和袁世凯大概是最具实力和声望的实权人物。

此时的光绪皇帝病重、慈禧太后老迈,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召集重臣入京,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这一年张之洞已经七十岁,无论是个人寿命还是政治生涯,都已经即将走到尽头,在这最后的关头里,哪怕一辈子读遍官场文章的他,也不由得感到警惕:

慈禧到底要干什么?

在接到慈禧的命令以后,张之洞一面北上,一面用自己的多年来积攒的人脉上下打点,试图提前获悉一些朝廷风向,看看慈禧到底卖得是什么药。

然而,经过张之洞费尽周折以后,最终却得到了一个“疑似真相”的内幕消息:“张、袁并用,宫廷具有深意。去就之际,朝局系焉。”

也就是说,此次慈禧调二人入京,实则是想让张之洞来钳制袁世凯的野心,张之洞非但不会有事,相反还会由此成为大清朝的顶梁柱,立下不世之功。

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那么张之洞当然是乐见其成的。

张之洞一生廉洁奉公,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够尽全力辅佐清廷,成全自己的一世英名,虽然其多年以来,已然做到了人臣的最高点,但是相较于汉之萧何、蜀之诸葛亮仍然还是稍逊一筹的,距离一代名臣还差临门一脚。

但是如果传言是真的,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自己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真的牵制住了袁世凯,巩固了清朝的统治,那未尝就不能留下一段千古美名。

抱着这种美好的幻想,张之洞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途。

然而,随着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初五日张之洞回京后与慈禧进行了第一番对话,此时的张之洞猛然意识到,事情可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慈禧太后与张之洞的关系一向很好,早年张之洞就是在慈禧太后的提拔之下,才逐渐成长为一方大员的,哪怕慈禧本人风评再差,也算是张之洞的伯乐。

两人交流初期,氛围还是十分融洽的,但就在这时慈禧突然向张之洞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如今,那些出洋学生正在排满,闹得很凶,该如何对付?”

慈禧所说的出洋学生排满,是当时接触过西方教育的新式青年所发起的一场风靡全国的社会浪潮,力在于推动社会变革。

对此,张之洞的回复是:“只须速行立宪,此等风潮自会平息。”

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看来,绝对是拯救清政府最好的良方,哪怕只是做做样子,也能让民愤稍稍平息一点,多缓几年。

但对此,慈禧却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的,在慈禧眼中,如果丢失掉了权力,那么和被推翻又有什么区别?

虽然张之洞作为重臣,慈禧并没有当场发作,但是张之洞也明显感觉到,在自己说了“立宪”二字之后,慈禧的态度就要冷清很多,最终,双方有一搭没一搭的随便聊了两句,此次谈话便草草结束。

慈禧虽然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她的手段倒是十分诚实,在张之洞进入北京不到一周的时间,慈禧就降下懿旨:封张之洞充当翰林院经筵讲官。

通常情况下,无论是大学士还是翰林院,都是荣耀型职务,一般在臣子取得功绩以后才进行封赏。

但是慈禧的这次封赏是个例外,首先,张之洞此时没有立下任何功绩,其次,慈禧在下达任命的同时,没有对张之洞有任何其他安排。

此时正值王朝换届的关键时刻,如果张之洞真的被慈禧安在这个位置上,圈养个两年,那么朝廷上下就没他什么事了。

对于张之洞这样的重臣而言,“不进则退”。

更让张之洞焦急的是,此时自己这边尚且一筹莫展、毫无头绪,但是朝堂之上,其他势力却愈发活跃。

和自己同样身为汉臣、且敌我暂时难分的直隶总督袁世凯,目前正在稳坐钓鱼台,慈禧对其既没有褒奖,也没有贬斥,一切太平。

而那些满族贵族们良弼、载洵、载涛、铁良等人,最近正在为了对抗“排满活动”,又新组织了一批“少壮派亲贵”,这些人奉醇亲王为首领,大搞满汉对立,虽然其政治手段幼稚,但是却深受慈禧太后的信任。

张之洞虽然与这帮人从未交恶,但是也被其视作心头大患,处处警惕。

望着眼前的一幕,张之洞不禁感慨,在这乱局之中,想要当个忠臣也是如此困难。

公元1908年秋,张之洞再度迎来了慈禧太后的召见,等到张之洞赶来以后,发现醇亲王载沣和文华殿大学士世续二人也在场。

当着三位军机大臣的面,慈禧太后宣布了光绪皇帝即将驾崩的消息,并表示决定让醇亲王之子溥仪登基。

溥仪尚且年幼,无法亲政,因此在这一期间,朝廷大权由醇亲王载沣代为行使。为了载沣保驾护航,慈禧还封了载沣一个“监国摄政王”的头衔。

“监国”一词取自明朝,“摄政王”一词则是清代特产,两者结合,可以说是慈禧为载沣上的一重保险,在可预见的将来,只要清王朝没有灭亡,载沣都将牢牢掌握天下大权,有着不容置疑的法理性。

当听到这个结果以后,张之洞倒吸一口凉气,载沣素来以无能著称,让这样一个无才无德的人掌握大权,只会把本就紧张的满汉关系推上高峰,恐怕在慈禧百年之后,大清朝别说中兴了,能不能留个全尸都是一个问题。

但是慈溪的懿旨已经下达,张之洞唯一能做的也只有遵守。

新帝人选确认以后,这一消息也很快通报给了病重的光绪皇帝,被圈养了一辈子的光绪,对此倒是没有什么意见,只是表示:“立一长君,岂不更好?太后不必顾虑,这个主意很好。”

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反驳慈禧的话。

光绪说出这番话不久就陷入了昏迷之中,当天下午五点,光绪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光绪皇帝死后,慈禧几乎一秒没有喘息,她先是主持新皇帝登基的诏书,随后又开始操办起了光绪的葬礼,第二天中午,在召集重臣们在仪鸾殿宣布了自己的遗诏后,慈禧便驾鹤西去,留下了一个满地鸡毛的国家。

张之洞和载沣的较量,几乎在慈禧死后的瞬间就爆发了。

慈禧去世后,有少壮派亲贵提出建议,希望调大军入京,以此防止小人作祟。

对于这条建议,张之洞几乎本能地进行了反对:目前国家不稳,最要紧的是安抚京师,没有必要的调兵只会徒增紧张,使得人心不稳。

虽然最终人们还是听从了张之洞的建议,但是,张之洞的露脸也极大的刺激了载沣,使其愈发不满。

当时载沣对于张之洞和袁世凯十分忌惮,但张之洞是老臣,一生清廉刚正,几乎无懈可击,最终载沣只得暂时放弃。

但相比之下,袁世凯就不同了,与张之洞相比,袁世凯可以说得上是劣籍斑斑。如果载沣铁了心要杀,完全可以趁着袁世凯在北京的时候,将其拿下。

如果张之洞真的成为了清王朝的支柱,对于杀掉袁世凯一事,恐怕会举双手赞成,但现如今,支柱不是他,而是载沣。

哪怕张之洞再怎么忠诚,也必须想想清楚一个问题,杀掉袁世凯,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

最终,张之洞选择出面劝谏:“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除此之外,为了防止载沣不听,张之洞还向载沣的大舅子长麟表示,只要载沣能够不杀袁,几位汉臣将会力挺长麟担任海军大臣,最终,在张之洞的一番操作下,才勉强保住了袁世凯一命。

令张之洞真正尴尬的一点是,即便是他在关键时刻为了袁世凯出头,但袁世凯的心里,也不会把张之洞当作是自己人。

此次时间过后,袁世凯以“足疾”为由,回到了河南老家暂时养老,朝廷之内,又只剩下张之洞一人抗衡载沣。

这边载沣的事情刚刚结束,另一边,光绪皇帝的妻子隆裕太后也开始了作妖。

隆裕太后本人野心不小,她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够效仿慈禧太后垂帘训政,因此,在这一时期,她曾想请人入宫讲解经史,以此来扩张自身的势力。

对于这种危及国本的做法,张之洞当然是极力反对的,这一阶段的张之洞曾经颇为无力的对身边的手下说过:“燕雀强扮鸿鹄之志,虫蝇妄称虎狼。”最终极力否决了此事。

一个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张之洞接连再三的反对满清贵族,只会导致自身的敌人越来越多。还没等张之洞与载沣正式开战,张之洞的影响力就已经消耗的七七八八了。

而现在,张之洞的任务还几乎一件没有完成:清除权臣、施行立宪、攘内安外……张之洞内心的压力,此刻已经到达了临界点。

宣统元年五月,在长期的忧愤之中,张之洞终于病倒了。

得知张之洞肝病复发,载沣第一时间赶来看望,对这位对手送上致命一击。

载沣此来,先是公事公办,向张之洞通报津浦路的人事任免,摘了津浦路总办道员李德顺、督办大臣吕海圜的帽子。

对于这两个人的罢免,张之洞倒是没太大的异议,但面对载沣推荐的继任人选,张之洞却立即皱了眉头。载沣推荐的,是自己的娘家人长麓,长麓本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不学无术,早在办卢汉铁路时,就曾经犯下过贪污案。

载沣的意思很明显:大清国就是我们满人的,我们想怎么霍霍就怎么霍霍,给你一个汉臣通报一下,算是很给你面子了,别不知好歹。

看到载沣如此固执己见,张之洞吐出一口老血,顿时涌上了一股深深的无力感,等到载沣走后,张之洞长叹一声:“不意闻亡国之音”,病情愈发严重。

正所谓,好言难劝想死的鬼,此时的张之洞已经明白,自己已经再也无法为清廷做什么了。

最终,在当年八月,临终之前,张之洞想朝廷请辞,预备操办后事。

张之洞毕竟是老臣,他的辞职还是引起了清廷重视的。

随后,讨人厌的载沣又再次拜访了张之洞的府邸,装模作样地说了一番“好好休息”的废话:“中堂公忠体国,有名望,好好保养。”

张之洞本以为载沣会向自己询问些什么关于国家大事的对策,但遗憾的是,这一幕并未发生。在扔下几句关切以后,载沣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也没有回望张之洞一眼。

满腔的忠言憋在张之洞的喉咙中,如鲠在喉,最终,张之洞只得收回了所有的表达欲,默默地认清了自己的使命。

载沣走后,张之洞的情绪十分低落,许久之后,他吐出了一句自己的遗言:

“国运尽矣,盖冀一悟而未能也。”

张之洞的临终是悲凉的,哪怕直到此时此刻,他仍然是清廷最为重要的大臣,但他的毕生政治成绩,已经被载沣、被无数的清廷贵族全部抹杀了。

在人生最后的时刻,有人问张之洞:是否抱憾?

张之洞的回答是:“吾无甚痛苦也。吾平生学术、治术所行只十之四五,心术则大中至正。”

当日,这位满清最后的洋务重臣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张之洞的死,是令人惋惜的,同样,载沣也将为自己的无知和愚蠢付出代价。

张之洞死后,再无一人能够钳制袁世凯,最终,在轰轰荡荡的三年社会变革之中,清王朝这座擎天大厦,轰然倒塌。

连同寄生在这座大厦上的寄生虫们,也被彻底地扫入了历史垃圾堆里,再也无法翻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