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弗枭龙 正呼唤着新时代的到来

 扯车无界 2023-05-17 发布于江苏

在上海车展期间,全球车企的“底牌”尽显,相比于在燃油车时代领先我们的日系、美系、德系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做出了重大突破的中国自主品牌也在车展中大放异彩,让全世界,看到了新能源时代下乘风破浪的中国红。

新旧交替下,许多海外品牌被迫告别了燃油车时代的荣耀,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一落千丈,正应了三毛那句,“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同时,也有无数个自主品牌站上了全新的起点,长城、长安、比亚迪、吉利……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尽情挥洒着汗水,树立下一座又一座里程碑,吹响了中国汽车工业前进的号角。

1

哈弗枭龙

谈及中国汽车的发展,那一个个镌刻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名字都无法绕过,而长城旗下的哈弗品牌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提起哈弗,你会想到什么?

是国产SUV的开山之作赛弗SUV?是月销超8万辆的一代神车哈弗H6?还是那句“成就时代最好的SUV”的誓言?

累计100个月的SUV销量冠军,单月销量超8万辆,哈弗H6成了国人眼中的SUV领导者,在它的荣光下,SUV市场迅速发展,合资车型黯然失色。哈弗的品质、技术已经成了燃油车时代SUV市场当之无愧的标杆。

哈弗品牌的成功路径是自主抗衡外资的最好案例,背后是品牌、产品品质、技术、售价、消费群体等维度的全面突破。这十数年来,哈弗品牌成功的秘密便是在每个至关重要的市场节点,它总能够在上述维度重新定义价值标准,重塑市场秩序与格局。但哈弗却从不留恋曾经的成绩,在2023年5月15日晚,哈弗品牌新能源之夜暨哈弗枭龙系列上市发布会隆重举办,宣告着哈弗品牌的转型再进一程。

这次,哈弗品牌将树立新能源市场SUV标杆的希望寄托在了新发布的枭龙系列车型上,“做每个时代最好的SUV”的愿望也再度出现在了发布会现场的大屏幕上。

除新产品外,哈弗的反攻还在于渠道建设,即专属的新能源销售网络,与传统燃油门店形成明显区隔。截至 5 月初,已有 150 家全新独立的哈弗新能源渠道投入运营,另有 200 家即将落地,预计到 2023 年底,哈弗新能源渠道将实现全国超 800 家店面运营。

更久远的目标,哈弗已经在去年 8 月发布哈弗 H6 新能源时给出:2025 年新能源销量占比 80%、2030 年停售燃油车。

从长城汽车上海车展只展出新能源产品,可见其新能源转型的宏愿,2025 年不远了,哈弗 80% 的新能源销量占比能否实现,Hi4 或许会成为关键因素之一。

2

制胜底牌

现如今的新能源市场越来越卷,大力研发、技术创新几乎已经成了每个车企的标配。在此背景下,新能源赛道仿佛是一场竞争激烈的拉力赛,对于没有制胜底牌的车企来说,脱颖而出只是空谈。

在哈弗枭龙系列的定价策略,13.98万-17.98万元的价格区间冷静而务实。对于一身光环的哈弗品牌而言,其并未“意气用事”地期望通过全新的电动化赋予其不切实际的产品溢价,而是强有力地将战场锁定在比亚迪宋的领域之内,用“四驱技术平权”的震撼对抗着比亚迪的品牌势能。

在技术路径上,作为全球首创的全新智能四驱电混技术Hi4,其给予了哈弗枭龙系列充足的技术支撑与足够纵深的市场空间。

该技术在能效管理方面,具备智能能量管理系统与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相耦合的特性,在不同工况场景下智能选择更匹配的工作模式,并实现具体场景下动力的精细化控制,进而达成整车系统能耗大幅降低。

通过全新构型、高性能动力源组合,并结合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全新的Hi4技术可以实时对前后轴扭矩进行智能分配和动态调节,提高车辆操控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另外,使用前后轴双电机动力解耦及高效动态调节,全新Hi4扩大传统双电机串并联构型使用场景,可实现全速域全工况动力性、经济性、道路适应性的提升;同时全新Hi4拥有趋于完美的50:50轴荷分配,让整车性能上限显著提高。

同时,全新Hi4通过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能够精准识别实时路况,3擎9模智能动态切换,保障用户在任何出行场景中,均能灵活匹配到更适合的工作模式。

可以说,全新Hi4技术独特的前后轴双电机串并联电四驱构型,真正做到“全工况效率最优、全场景驾驶无忧”,实现“四驱的体验、两驱的价格”的突破式发展。如果说quattro是燃油时代的四驱王者,那么Hi4的雄心则立志成为新能源时代的电四驱标杆。

3

写在最后

不可否认,“拓展”与“重塑”是与哈弗枭龙系列相伴而生的两大关键词。

曾经的荣耀让哈弗品牌屹立行业顶峰,如今的哈弗品牌告别过去,再度出发,从哈弗枭龙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它的技术路线先行,看到了它重塑市场格局的决心,也看到了哈弗品牌的满满诚意。由此可见,一场哈弗品牌的神话再造之路,已然开启。

图|网络

文|豆豆

编辑|豆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