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殊:玉蟾清冷桂花孤

 暮云深 2023-05-17 发布于广东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晏殊《中秋月》

古筝的清音才刚刚从江面上荫翳开来,你的眼眸打湿了月亮的目光。挑着帘栊的灯火与那棵千年银杏树对望,遗落在树上的那些唐诗宋词的韵角,只要一遇到风,便会沙沙作响。苍老的岁月,只是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卧在历史扉页深处的故事便哗啦啦落了一地。

如若时光能倒流,我愿意回到繁华的汴梁,看你在皇宫大殿里与那些权臣们争短论长,看你在自己的府邸颐养天年,看你在他乡对着《中秋月》诉说思念:“月光连同霜雪的影子洒落庭院,庭院里梧桐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转眼我在异乡羁旅十年之久,望着这中秋夜的月光,叹息时光匆匆流逝,而我独坐这安静的一隅望着月影移动。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是的,这首《中秋月》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之手,在宋朝的史册里,晏殊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他不仅有着杰出的政治贡献,更是有着杰出的文学贡献,他以词著于文坛,尤其擅长小令,风格婉约迤逦,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只可惜在烽火连天的历史长河里,他的大多数诗词都已经遗失不见。这样的遗憾对所有有杰出文学贡献的人一样,都是再也无法挽回的事实。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春景》

这首《破阵子·春景》的大致含义是:“燕子飞来的时候正好赶上在太庙里祭祀,梨花纷纷落下的时候正好是清明时分。池中几片碧苔绿意盎然,树上的枝叶上缭绕着黄鹂美妙的歌声,风一吹柳絮便如雪花一般飘飞开来。在采桑归来的路上与东边的邻家女孩邂逅,她的笑让我感到美好而又幸福。怪不得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双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晏殊的这首《破阵子·春景》,写于清明时节,“破阵子”是词牌名,晏殊的这首词轻快活泼,语言流畅而又优美无限,满眼的梨花、满目的美景让人读来赏心悦目。是的,这就是晏殊诗词的写作风格,优美而又不失写真的画风,让人读了从内心生出醉意。可以说在晏殊的词中“燕子”这个吉祥如意的春天使者频频出现,晏殊高兴的时候,这些燕子是他词里的幸福音符;晏殊失意的时候,这些燕子便是他寂寞心灵的安慰。而燕子的性格也正是晏殊性格的写照,有才气而不张扬、不媚俗,性情豁达而又淡然。它们是报春的使者,是生命萌动时美妙的音符。

比起那些穷其一生都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文人雅士,晏殊的仕途要容易和顺利得多。晏殊五岁便能作诗,被人称为“神童”,声名远扬。晏殊十三岁的时候,当时名臣张知白正好到晏殊家乡巡视,很快就从当地人的口中听说了晏殊的故事,便约来晏殊并亲自接见,结果小晏殊说话条理清晰、文采飞扬,对他所提的问题都对答如流,欣喜之下的张知白便极力向朝廷推荐,在推荐信中对晏殊大加赞扬,称赞他为百年不遇的神童。

第二年,只有十四岁的晏殊便被皇帝宋真宗赵恒召见,真宗望着众多仕子中年龄最小的晏殊相貌俊秀、儒雅洒脱的模样,立刻就喜欢上了他,当真宗拿试题考试晏殊的时候,晏殊一看考题是自己曾经写过的题目《诗赋论》。晏殊对真宗道:“臣曾经做过这篇赋,不敢隐瞒,请换成其他题目吧。”真宗一听,对眼前这个孩子更加另眼相看,这孩子真是太少见了,既文才出众、淡定从容又诚实善良、性格谦和。于是又重新给晏殊命题,晏殊一挥而就,真宗亲自阅读晏殊的文章后,从口中一连喊出了三个“好”字,任命晏殊为秘书省,这个职位相当于我们现在国家图书馆或者中央研究院等刊校典籍的官职。派他去秘阁(宫廷藏书之处)读书,不仅如此,真宗还安排身边修《起居注》的大学者陈彭年亲自关注晏殊,一看他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二看他学问精进的如何,真宗被晏殊的人品与才气所折服,他要亲自来培养这个人才。只是短短两年的时间,十六岁的晏殊已经官至太常寺,这是一个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职位。

公元1018年,真宗立他只有八岁的儿子赵祯为皇太子,接着任命只有二十岁的晏殊为户部员外郎并担任太子舍人官职。太子舍人虽然只是六品官,但这个官职却是专门针对太子设立的,相当于太子的秘书、伙伴、良师、益友,是对年少的储君影响最大的人。原来,宋真宗看到晏殊的第一眼,便已经注定了晏殊以后的命运,他投资晏殊十余年,就是为给储君谋此种人。事实证明真宗没有看错人,晏殊的博学与品德的高尚,让太子的文才一天天精进,晏殊性格的温和与平稳,让太子的性情也悄悄成熟与稳重,可以说晏殊的思想品德与文学才气都深深地影响到了后来的宋仁宗。

当只有十三岁的宋仁宗登基后,他对晏殊表现出来了极大的信任,每当自己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总是喜欢悄悄写了字条向晏殊询问,晏殊帮仁宗解答完问题后,便会连同仁宗的字条一并封到奏章里还给仁宗,晏殊的忠诚与缜密,越发让仁宗信任,晏殊一路迁升,最后坐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宝座。

但无论你在仕途中如何的谨慎小心,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晏殊的权位越高,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的眼睛也就越红。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诗词风格的形成与他生活的年代、环境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他从政的时代时局相对稳定,基本没有战乱发生,再加上他是一个性格内敛、为人处世谨慎之人,而宋朝本就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晏殊又是被皇帝看中亲手培养的人,所以他的诗词里很少看到情绪激昂时波澜壮阔的涌动,他的诗词落进读者的眼中,都如行云流水一般地优美与优雅,包括那些小忧伤都美得让人怦然心动。像他的这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里绝美的佳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经深深烙进后世人的心里。在这工整、内敛、意境深远、韵味十足的长词、小令里,此时才真正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文字里的精神贵族。

在仁宗初登大宝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当时的权臣宰相丁谓独揽大权,朝堂中那些文武百官都怕他的手段残忍敢怒而不敢言,此时为官一向低调的晏殊却大胆站出,提出了由刘太后垂帘听政的建议,立刻得到了群臣们的响应,解了大宋一次政权危机。

可随着晏殊的政治目光与刘太后政治目光的不同,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当时的权臣张耆极力讨好刘太后,刘太后也深深信任张耆,并打算任命他为枢密使,这个职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军委主席,掌握着军事大权。晏殊深知张耆的为人,认为让他掌握兵权定是后患无穷,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与刘太后据理力争,绝不同意张耆担任枢密使的职务。结果心情极不愉快的刘太后,便找了一个小理由,把晏殊贬到了今天的安徽宣城一带。

晏殊这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便作于这个时期,本首诗词的大致含义是:“一杯美酒,一曲新词,眼前的景色与去年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同,依然是亭台池榭落花逐水。西下的夕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无可奈何中百花再一次凋零,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回归而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来回飞翔。”

虽然我们从诗词里看到了词人内心点点滴滴的忧伤、相思,连同时光一去不返时在词行里流淌的声音。但这些并不重要,因为晏殊一直把自己看做是一只燕子,向着春天飞翔,生命的绿芽会在自己内心一直成长,眼前的景色也会在千回百转中花团锦簇。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范仲淹《睢阳学舍书怀》

这首《睢阳学舍书怀》出自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之手,该诗连用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伯牙巧遇知音钟子期、左思赋诗山苗荫涧松等典故,表达出来了范仲淹贫贱益奋不移的安邦之愿、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胸怀。

那时的范仲淹应晏殊之邀到睢阳学院担任老师,此诗就作于这个时期。睢阳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并称为宋朝四大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晏殊被贬知宣州后,他并没有气馁也没有怨天尤人,他让自己积极投入到书院的发展与建设之中,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到了庆历三年晏殊再任宰相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形成一种广兴文学的浪潮,这就是以晏殊为主角的,历史上有名的“庆历兴学”。

晏殊用他如炬的目光,为大宋朝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像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他的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也都得到过他的栽培和引荐,在大宋王朝的历史上,这些人都留下了不朽的伟大形象。后来,晏殊的得意弟子、宋朝名相富弼还成了晏殊的女婿。

在政治上,一代名相晏殊善知人、善辨人,他性格刚强率直,内敛豁达,待人以诚。虽然一生都集富贵于一身,但他生活却相当简朴,以廉洁著名。在文学上,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

写完晏珠的故事,禁不住内心生出了许多的坚定,只要心中坚守着一点期望、一份向往、一个信念,寒冬总会过去,燕子总会归来。就算一切苦难都是命中安排,人也当抗拒颓废,抗拒绝望,待机而动。在这初春的季节,寻着燕子飞过的影子,读读晏殊,你或许能更深地领悟两个词:超然、淡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