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三国的那点小事

 四地闲夫 2023-05-18 发布于山东

以前写过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参见 连孙坚都没排上号——那么在三国之初,何人可称得上诸侯?),遭到了很多质疑。对于这个我其实是有心理预期的——毕竟是三国嘛,凡是中国人哪有不知道一点的?我写的跟人家所认知的东西不一致,理所当然要反对一番,这是人之常情,要吵架自然有的是可吵的,但是也没什么意义。

可是都时隔快三个月了,还锲而不舍的私信我,可劲儿的科普些诸如“孙坚所处的时代并不属于三国”,而且话说得还颇为难听,这就让人有点无奈了。所以还是决定写下这篇文章,不为吵架,也不是想说服谁,只是稍微系统的说说我的理解而已。

因为罗贯中的一部神书《三国演义》,从汉末到晋初那个转瞬即逝的遥远时代,直到今天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俨然凌驾于历朝历代之上。尤其是在民间,经过诗词、影视、游戏、音乐等各种文化媒介的传播之后,哪怕是华夏史上的巅峰时代如强汉、盛唐,比起三国来可能都要稍逊一筹。

关于三国的那点小事

要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一部文学作品,我是没意见的

现实就是这样——什么东西越是普及,意见和理解就越多样。最终的结果却往往是事实本来的模样变得越来越模糊,想要正本清源就越困难,连一些最简单的东西都似是而非。

所以今天我们不说大事,就说说关于三国的一点小事。


先说说关于三国的起止时间——其实标准答案并非唯一啊!

我们以往习惯以王朝为界限的断代史。但是如果抛开王朝这个局限,仅以“治世”和“乱世”为分界点,那么我们熟悉的历史可能就成了另一副模样。

(所谓“治世”,大一统是必须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社会生产要发展、人口要增长,即使有战乱也不能超过3、50年;至于“乱世”的标准则与此相反——这个标准是够低的,但真实的历史其实就是这个样子的。)

关于三国的那点小事

简单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下去就是治世,过不下去就是乱世

从秦汉开始的“治世”大约持续了400年左右,之后一直到隋唐又是400多年的“乱世”。从这个角度看,三国时代就既是汉朝崩溃之后的一盘残局,又是魏晋南北朝大乱世开端的一个过渡阶段——

汉初平元年,关东的实力派军阀、官员(称之为诸侯没什么错啊)起兵讨伐董卓,象征着刘汉皇室彻底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名存实亡,从此开始了群雄割据、彼此相攻的混乱局面;汉延康元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东汉正式灭亡,曹魏立国。次年,刘备称帝,又过了8年,孙权称帝,遂成三国鼎立之局;魏景元四年,刘禅降魏而蜀汉亡国,咸熙二年,司马炎篡魏立晋,曹魏亡国,晋太康元年,孙皓降晋,孙吴灭国,西晋实现一统。

这样一来,三国的起止时间也就呼之欲出了。

依然按照王朝来断代的话其实有两种划分方式:

1、如果将魏蜀吴三国视为并立的三个王朝,而不以其中的某一个作为正统的话,那么三国时代应是魏蜀吴同时并存的时期。即始于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终于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灭蜀汉,仅仅34年而已;

关于三国的那点小事

魏蜀吴三国并立只有区区34年,将之称为一个时代实在是勉强

2、如果参照两宋那个多国并立的分裂年代,以魏蜀吴中的一国为正统的话,那么无论从朝代传承的一致性还是最终实现大一统的现实来看,能成为正统的只能是魏(晋),而非理学家们所吹捧的蜀汉。如此一来,三国时代的起止时间应是始于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立魏,终于晋咸熙二年(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共计60年;

可是如果按照“治世”与“乱世”的标准,就有了第三种划分方式:

3、汉末的乱局,其实从桓帝和灵帝时期就已经步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是皇帝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实际上还算拥有一定的权力,勉强能够控制住他们的帝国。但是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诸镇讨伐董卓开始,刘汉皇室已经名存实亡,帝国也彻底的陷入了分裂,而直到晋咸熙二年(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国家才重新实现了一统——而这陷入战乱和分裂的90年,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大三国时代。

关于三国的那点小事

《三国》中最精彩的故事其实都发生在三国鼎立之前那30多年

凡事有因才有果——我更倾向于认同第三种划分方式,因此才将孙坚视作三国时期的人物,总不该算作荒谬吧?如果非得较真下去,那么错的也是罗贯中而非是我这个小人物,毕竟老罗比我还能扯,人家的书可是从黄巾起义一直写到三分归一统的——莫非有人还想删一删《三国演义》?


再说说关于三国的实力对比以及疆域——这其实是件顶无聊的事情。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史中,巅峰无非汉唐两代,这是为人所公认的。究其原因,其根本在于这两朝都是在继承了前朝遗产的基础上,大刀阔斧的开疆拓土,将本朝的疆域和声威拓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除了元、清两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之外,其他汉人政权都没有做到的(其实还可以算上隋朝,只是其国祚太短,总被遗忘而已)。

关于三国的那点小事

疆土能较前朝大幅开拓的,除了汉唐,只有元清

有句名言说的是“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虽然王夫之说这句话的本意并非吹捧两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见我以前的文章 “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不是汉吹,而是王夫之在骂街),但事实上两汉之强真不是盖的,而且强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几乎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到了亡国前后都衰弱无比,被异族侵略失地、百姓被杀戮掳掠或是被迫割地、和亲、赔款都司空见惯,如果非要找个例外,那也只有汉朝了。

比如说在大三国时代,那些继承了汉朝遗产的各路枭雄们一边追逐着他们的皇图霸业、人脑子都快打出狗脑子了,一边也没忘了扎紧中土华夏的篱笆,甚至时不时的杀进异域,将那些不够老实、或是看着不够顺眼的四夷们挨个砍上一圈。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家喻户晓,但事实上由于蜀汉国力不足,而且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北上伐魏,所以其平定西南夷的过程尽管也竭尽了全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孙吴则扫平了境内的山越、山夷、五溪蛮,还兴致勃勃的派人乘船跑去夷洲旅游了一圈;曹魏则更是大发神威,从南匈奴、乌桓、鲜卑、氐、羌这几个后来祸害了华夏300年的胡族,到又穷又横的高句丽挨个胖揍了一遍,揍一遍不服就再揍一遍,直到收拾得服服帖帖跪地叫爸爸为止;哪怕是在那个大时代里不值一提、压根上不了台面的小军阀公孙度,都能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在胡人眼里俨然是一派霸主的模样。

关于三国的那点小事

不光是公孙度,公孙瓒、刘虞、马腾、韩遂等人都没少撵着胡人的屁股猛打

要知道此时的中原正在分裂、在内战啊!隋末的李渊、窦建德、王世充什么的能一边互殴一边暴打突厥、高句丽吗?唐末的黄巢、朱温、李克用可以一边逐鹿中原一边横扫契丹、吐蕃?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敢反攻辽东还是清末的太平军、义和团跳个大神就可以把八国联军撵到海里去?

只有汉末的那些乱世枭雄才能做到。

可为什么说这其实是件顶无聊的事情呢?

因为东汉直至亡国,其疆域几乎未失寸土(大约580万平方公里);从汉末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华夏大好河山被搞得乌烟瘴气,但貌似还在不经意间开了疆、拓了土(大约640万平方公里);等到了三分归一统,司马家的皇帝找出一幅前朝的舆图,把“汉”字抠下来换成“晋”字,大致也找不出多少违和感来(大约540万平方公里)……

关于三国的那点小事

大家来找茬——东汉、三国和西晋的地图到底有啥区别?

也就是说,经过百多年的混战,朝代换了好几个,皇帝更不知换了几茬,可是华夏的疆域依然保持着大致的模样。

好像大家忙活了半天,结果好像是在白忙——这是不是顶无聊的一件事?

只可惜,这种无聊的事情,在此后的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

说过大势,再谈谈细节,也就是魏蜀吴三国的疆域。

东汉原有13州,在三国相继称帝建国之后,曹魏占据了中原,据有原东汉的司、豫、兖、徐、青、凉、并、冀、幽共9州之地,另占有荆、扬2州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曹魏又分出司、凉2州的部分土地,设雍、秦两州,因此曹魏共有13州、93郡。

蜀汉就惨了点,开始仅有原东汉的益州这么一块地盘,后来可算从曹魏手里抢到了汉中,于是将其与益州北部合并,设为梁州,于是有了2州之地,辖22个郡。

孙吴占据了今天的华东、华南和华中的部分土地,为原东汉的扬、荆、交3州之地,后又分置广、郢2州,合计5州、40余郡。

关于三国的那点小事

曹魏在硬实力上超过了吴蜀之和,所以三国的结局压根没什么悬念

但上述疆域也不是一成不变,在以下3块区域内,魏蜀吴三国反复争夺,区域所有权反复易主,成为三国时期名副其实的火药桶。

首先就是大名鼎鼎的荆州地区。曹操曾尽占荆州北部,但赤壁之战后荆州被魏蜀吴三分,成为争夺最激烈的地区。等到蜀汉为孙吴所败之后,再也无力经略荆州,此地成为魏吴两国的专属战场。

在《三国演义》中,魏蜀之争是主旋律,但在真实的历史中魏吴之间的纠纷才最常见。二者不但在荆州打个不停,在江北的扬州更是魏吴交战的主战场,比如著名的淮南之变。

再一个被反复争夺的地区,就是在汉中到天水、祁山间的这块区域。这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挣了命也要北上伐魏的必经之地,也诞生了无数的传奇故事。

根据后人的估计,魏蜀吴三国在巅峰时期的疆域之比为397(万平方公里):106:145,人口之比分别为1300(万人):400:550。由此可见曹魏之强大是完全凌驾于吴蜀之上的,最终由继承了的曹魏遗产的司马晋家实现了大一统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只不过蜀汉先亡,是亡于无视国力的穷兵黩武,最终把自己榨干熬尽,等于是自寻死路;而孙吴虽然仗也没少打,但更多的是属于自卫性质的防守反击,比较重视养护国力,又有长江天险加持,故而虽然最终亡于大势,却是三国中享有国祚最长的(吴58年:魏45年:蜀:42年)。

关于三国的那点小事

《三国》无论写得、演得多么精彩,也无法掩盖这是一个壮汉痛殴两只弱鸡的故事这个事实

所以从三国鼎立之势形成的那天起,其实结局就已经注定。孙吴和蜀汉为了恢复汉室也好,为了自保也罢,仗倒是打得挺热闹,其实不过是挣扎而已、求存罢了。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最终被北边那个庞大的帝国吞并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

除了曹魏一不小心被司马家撬了墙角这个意外,剩下的没有任何意外,依然是顶无聊的事情而已。

哪怕这段故事被《三国演义》的生花妙笔搞得精彩纷呈,也改变不了什么。


三国是属于英雄的时代,但是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就是地狱般的存在。

说到三国(或者说是在《三国演义》中),乱世枭雄级别的人物有曹刘孙个个都有雄主之相,差一个级别的袁(绍)刘(表)马(腾)换到别的乱世也未必不能成事;谋略近乎妖的人物一抓一把,比如诸葛比如司马,比如郭(嘉)贾(诩)周(瑜)陆(逊)庞(统)等人自不需多说,稍逊一筹的荀(攸)鲁(肃)徐(庶)吕(蒙)若非生不逢时,换到哪朝哪代都是谋主级别、甚至堪为主帅的人才;说到勇将更是烂大街,蜀汉有五虎上将,曹魏有五子良将,孙吴有一大堆超猛的都督,更别提还有些运气不佳的家伙如吕(布)典(韦)许(褚)等等,简直数不胜数。

关于三国的那点小事

起码在文艺作品中,哪朝哪代也比不上三国英雄辈出

自古宏图霸业往往因人成事,各种人才如井喷般爆发的三国时代再经由文学作品的渲染、夸大,就成了这样一副模样——那些万金难求、而且是百年难遇的人物,在三国却成了地摊货般的存在,这在哪朝哪代都是不曾出现过的局面啊!

人们总是向往和憧憬英雄的,于是那个英雄辈出如过江之鲫的时代,就成了中国两千多年王朝史上最为光芒耀眼的一笔,至今不能让人忘怀。

可是又有一句话叫做“一将功成万骨枯”,别的朝代三、五名将便能定鼎江山,可是三国时代名将如云数都数不清,又得有多少无辜的生命要为其功业陪葬?

这个没法算得清,但是道理却不会错——三国是英雄的天堂,就必然是草民的地狱。

用数据说话是最有说服力的,但要充分说清楚就得扯得远一点了。

秦末乱世使得西汉立国实际上是在一片废墟之上,尤其是(编户)人口较秦时损失在六到七成以上:

“汉兴……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顾问御史曰:'曲逆户口几何?’对曰:'始秦时三万馀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

因此西汉政权被迫采取与民休息的黄老之策,对外向匈奴妥协,对内发展生产、鼓励生育:“民女年十五岁以上至三十不嫁者,五算。”(《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也就是说从15岁的小萝莉到30岁的剩女,要是不嫁人的话必须缴纳5倍的赋税——所有拒绝婚姻的妹纸基本都可以宣布破产了。

关于三国的那点小事

所谓的与民休息,其实就是政府不捣乱不使坏——你说在古代当个百姓有多惨……

因此到了汉武帝时,无论政府财政还是百姓生活都比较充裕,刘彻才得以大规模的用兵匈奴。不过此时西汉政府尚未有人口普查的认识,直到汉平帝时期、西汉国势已然中衰之际,才有了官方的第一次户口统计——大约1200余万户、6000万人左右,加上占人口总数30%以上的逃户、隐户以及不被当作人口的奴隶,西汉的实际人口总数大概在8000-9000万上下。

要知道公元1世纪时的世界总人口也不过2亿,这个人口比例可比今天吓人多了。

一场新莽之乱使得秦末故事重演,东汉光武帝初期的全国人口总量只及汉平帝时期的30%左右。不过此时仍处于秦汉400年“治世”时期,人口的逐渐恢复是必然之事,果然到了汉桓帝时期,全国编户户口再度超过了1000万,人口也接近了西汉平帝时期,但却始终无法超过。

可是汉朝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400年的太平时光已过,接下来400年的乱世徐徐拉开了帷幕。

到了董卓之乱,长安、洛阳这两个中原最为繁华富庶、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成了战争这个恶魔最为青睐的地方,一时间遍地废墟、白骨盈野,处处满目疮痍。就拿长安(京兆)来说,战前编户有19万之多,到了这场战后只剩下了5万户;更惨的是上郡,从战前的10万户零落到不足5千户;在中原统治力更为薄弱的西北地区,比如敦煌,直接从万户规模骤降到700户,几乎成了一片死地。

关于三国的那点小事

一次战乱就干掉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现实啊!

在大三国时代之初,由于战乱和人口的急剧损失,社会经济几乎全面崩溃,生产、尤其是农业到了山穷水尽的程度。别说百姓无以为食,连可以肆意劫掠的军队都因为抢不到粮食而饿得半死,曹操被迫令军队屯田才勉强维系支撑他的政权。虽然无论曹操、曹丕都是极其杰出的君主,相比吴、蜀两国魏国的经济状况恢复得最好,但是人口的恢复却不可能一蹴而就。比如魏明帝曾想营建宫室,就遭到了陈群的反对,理由就是战乱之后民少财穷,根本无法做到。

这里再扯个闲篇——前些天写到蛮夷与华夏之间的战争时,曾随口说了句“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跟经济有什么关系”,结果被人质疑我这个历史号其实是个假货,屁都不懂。其实我当时说的是胡人——这帮蛮子除了会放牧牛羊以外,懂得什么生产、又有什么经济可言?可是人家照样可以跟人口多出几倍甚至百倍、经济实力更是不知高出千倍万倍的中原王朝打得旗鼓相当,甚至屡屡占得上风。所以我的观点是,冷兵器时代的游牧民族只要够穷就一定很猛,一旦他们不穷了、甚至玩起“经济”来了,那么一定就离完蛋不远了。

可是地处中原的汉人王朝却不行。

作为农耕民族,天生就注定了根本无法跟游牧民族比骑射、比机动性还有对战争的狂热什么的——而这些因素对于冷兵器时代战争的结果是有决定性影响的,宋朝把农耕民族比较擅长的步兵军阵和弓弩战术几乎发挥到了极致,却也只能守成而无法决胜。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汉唐铁骑也曾扬威异域,打得蛮夷连他妈妈都认不出来——可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需要投入比蛮夷高出十倍百倍的成本,才能训练出战力与后者相仿的骑兵,再加上谋略、纪律和装备技术等农耕民族的强项加持,开疆拓土、四夷宾服就没什么悬念了。

关于三国的那点小事

中原王朝要训练出一支骁勇的骑兵,付出的代价不知要比游牧民族高出多少倍

可前提一是能搞到马,二是有庞大人口支撑的强大的经济体系经得起这样的消耗——而这样的条件,除了汉唐其他朝代几乎不可能做到。

比如三国之后的西晋仅存50余年便亡于五胡之乱,固然有司马家的皇帝除了废物就是傻子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过一场三国乱世和西晋的八王之乱,人口和经济已经不足以支撑起西晋对外战争的庞大消耗,于是一场大崩溃就在所难免了。

在三国时代,过于频繁的战争在后人眼中是精彩绝伦的幕幕大戏,可在当时的平民百姓眼中,却无异于地狱般的世界。到了西晋终于化三分为一统时,天下人口已经不足汉桓帝时的四分之一了。

正所谓“吾之英雄,彼之恶魔”,古今历史,莫不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