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日阵亡13万为唐续命,古代战争史上最血腥一战,却被史书忽略?

 新用户40828904 2023-05-18 发布于福建

引言

唐至德二年(757年)的香积寺,唐朝官军和安史叛军在此集结了二十余万大军,展开了一场鲜为人知,却最终决定天下归属、帝国命运的血腥会战。

此战,双方精锐尽出。在战役最激烈之时,叛军一度打穿唐军阵线,就在唐军面临失败之时,李嗣业挺身而出,率领大名鼎鼎的陌刀队稳住阵脚。

最终,唐军以7万人阵亡的代价,阵斩6万叛军,以极其惨烈的代价取得这场关键会战的胜利,为随后收复两京,逆转安史之乱战局奠定基础。

文章图片1

图|香积寺之战

此战不被后世所熟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军在后来战略规划上的误判和邺城之战的失利,导致安史之乱时间轴的拉长,从而严重削弱了此战的决定性意义。

但无可否认的是,此战的参战双方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军队,双方将领也都是一流名将,战役过程中双方所展现出的战术素养也堪称古代之最,无愧于冷兵器时代的巅峰对决。

而其惨烈程度,放眼整个古代世界战争史也无出其右者,更为这场战争增添了一丝悲壮色彩。

香积寺的前奏:安史之乱的开始

大唐王朝在玄宗早年的励精图治之下,文治武功都达到中国历史的顶峰,是为“开元盛世”。

但盛极必衰,晚年的玄宗逐渐变得昏聩,他沉溺于杨贵妃的美色逐渐不理朝政,同时还爱屋及乌地任用其兄杨国忠,搞得朝政是一片污浊。

内忧之下,必有外患。实际上自开国以来,大唐连年征战、四处征伐,为了适应这种高强度的战争态势,玄宗开始在边疆地区设立节度使。

节度使的权力非常大,他可以总揽地方的军事、财政和人事大权,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而这也为后来唐朝由盛转衰的藩镇问题埋下祸根。

在节度使权利已经如此之大的情况下,玄宗还竟然让胡人出身、对大唐并不太忠诚的安禄山,同时兼任河东、平卢和范阳三镇节度使。

这一昏招,让安禄山几乎掌握了唐帝国在东北方向的全部精锐,手握十五万重兵,放眼天下,也只有挂四镇帅印、坐镇西北的名将王忠嗣可以与之匹敌。

公元749年,唯一能震慑安禄山的名将王忠嗣,在玄宗的猜忌中忧愤而死,安禄山彻底失去了束缚,开始大肆招兵买马,在暗中扩张实力为起兵做准备。

文章图片2

图|安禄山

公元755年,蓄谋已久的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悍然起兵,由于其兼任三镇节度使,手下掌控着唐朝东北地区的十五万精锐边军。

而唐朝由于多年的对外战争,整体军事力量部署早已是外重内轻,大部分主力部队都分散在帝国四境,京畿地区只有不足八万的禁军和郡县屯田兵驻守。

而这些长期屯住内陆的卫戍部队,由于久疏战阵、武备废弛,不过是花架子而已,根本无力抵挡由边军组成的安史叛军。

因此,安禄山很顺利地一路南下,迅速拿下了东都洛阳,兵锋直指长安。

就在这时,玄宗仍是昏招频出,他先是在对武将的恐惧和不信任之下,听信谗言,竟然连续冤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位名将。

导致后来的潼关之战,唐朝中央政府陷入无将可用的地步,被迫强行让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的哥舒翰领兵。

随后,在唐廷成功以空间换时间,于潼关集结起一支约二十万人的平叛大军时,玄宗再次听信谗言,拒绝了哥舒翰以固守潼关以挫叛军锐气的建议。

强行逼迫他出关决战,直面叛军的锋芒。

文章图片3

图|哥舒翰

实际上,当时集结于潼关的唐军包括了从河西、陇右两镇回援,常年在边境与吐蕃作战的精锐老兵,完全有能力守住潼关,以待叛军生变。

同时,当时哥舒翰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之差,几乎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根本无力指挥派系复杂的二十万大军,进行一场大规模野外会战。

可想而知,被迫出战的唐军,被叛军名将崔乾佑,设伏于灵宝西原的一条狭长山路间,一战崩溃,几乎全军覆没。

主力损失殆尽的唐军再也无力防守长安,玄宗被迫狼狈出逃四川。

在逃亡的路上,路过马嵬坡时,悲愤的将士突然六军不发,禁军统帅陈玄礼杀死杨国忠,并逼迫玄宗处死杨贵妃。

文章图片4

图|马嵬坡兵变

这一意外令玄宗威严扫地,不久之后,北上逃到灵武的太子李亨,在西北众将的拥戴下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而玄宗被迫成为太上皇。

唐廷由此开始筹划平叛战争。

决战香积寺:大唐东西精锐的直接碰撞

肃宗继位后,稳住阵脚的唐廷开始逐渐步入正轨。

至德元年十二月,名将郭子仪击败叛军夺取了河曲地区,随后收复榆林,打开了进攻长安的西北通道。

次年四月,郭子仪再接再厉屡挫叛军,彻底掌控了渭河以北,长安北部门户洞开,收复两京的战术意图变为可能。

但唐军随后的进攻计划并不顺利。

先是在清渠之战,叛军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优势,以一字长蛇阵应战。通过诈败引诱唐军主力深入,随后以左右两翼的骑兵迅速收缩阵线,首尾合击,将唐军打得大败而归。

就在清渠战败的同时,扼守江汉平原、阻挡叛军南下的重镇——南阳,在被叛军围困近一年后也被攻破,作为朝廷粮草转运重地的荆襄地区岌岌可危。

文章图片5

图|唐肃宗—影视参考

连续的失利让唐廷一时间人心惶惶、士气低迷。而更要命的是,当时玄宗还活着,且肃宗登基并没有合法的政治程序,其政权的合法性存在巨大问题。

因此,肃宗在此时急需一场决定性的军事胜利,一方面稳住各路唐军的军心,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新朝廷树立合法性,从而稳固皇位。

由此,一场围绕收复两京的大会战不可避免。郭子仪不出意外地成为了这场大战的总指挥。在接受重任后,郭子仪开始了自己的谋划。

他吸取了清渠之战于槽渠纵横之处与叛军交战,导致大军挤缩在狭小的地带无法展开,兵力优势无法发挥的教训,将战场选择在了长安以北,地形开阔的香积寺一带。

不仅如此,香积寺还地势较高。唐人有诗云:“借问从来香积寺,何时携手更同登”,一个“登”字足见香积寺相对于长安的居高临下之势力,十分有利于唐军发起进攻。

此外,香积寺附近还植被茂密,十分便于唐军隐匿部队出奇兵,事实上,这一点也成了后来唐军取胜的关键。

文章图片6

图|阿富汗雇佣兵

为了准备这场决定双方命运的关键会战,唐军和叛军可谓是精锐尽出。

唐军方面以朔方、安西和北庭的十一万精锐边军为主力,辅以回纥、于阗、大食和西南蛮族在内的四万余多国联军。

这其中,五千精锐的回纥骑兵将成为战场的关键。当时肃宗有感于叛军骑兵实力强大,因此“假番兵以张声势”,积极拉拢北方的游牧部族骑兵以为外援。

而叛军方面,以河东、平卢和范阳三镇为主力,同时还拥有安禄山多年来,搜集招募的八千来自同罗、奚和契丹等部族的曳落河重骑,据《旧唐书》记载,“贼众十万”。

兵力方面两边可谓是大唐边军加上精锐的外族联军,其兵员素质可以说是当时世界的顶流。

而统帅方面,唐军以郭子仪、李嗣业和王思礼分任前中后军统帅,而叛军则以多次击败唐军的安守忠和李归仁为帅,两边都是当时不世出之名将,可谓将星璀璨。

大唐西北精锐对大唐关东精锐,名将对名将,一场质量极高、堪称冷兵器时代巅峰对决的大战一触即发!

力挽狂澜:李嗣业陌刀队立奇功

叛军或因清渠之战的胜利而骄傲轻敌,或因安守忠、李归仁意识到有备而来的官军后援充足,久战不利于己。

因此,在开战伊始就一改先前“相守七日”的防守姿态,主动集结全部的曳落河重骑兵率先向唐军发起冲击。

面对叛军的攻势,唐军也不怯懦,郭子仪指挥前部先锋出阵反击。

但此时叛军展现出了极强的步骑协同能力,在先锋骑兵压制唐军阵脚之时,其后续的大队步兵排成冲锋阵型,紧随着己方骑兵向着唐军阵中鱼贯而入,试图一举贯穿唐军军阵。

唐军显然没想到叛军一开战就攻势如此迅猛,面对“贼军并至”,唐军前部被迫撤退,可“官军却”后,叛军趁势追击,唐军一时间“军中惊乱”。

文章图片7

图|唐代骑兵

在叛军强大的骑兵冲击力和娴熟的步骑协同战术下,唐军前军几乎要被打穿防线,唐军一时间陷入阵线崩溃、全军覆没的险地。

就在危难关头,中军主帅李嗣业挺身而出,其率领自己的亲卫部队及时出现在中央军阵的缺口处,直面叛军骑兵的冲锋。

在他的这支部队中,有一支被唐军视为秘密武器的陌刀队。

陌刀是一种专门用来对付骑兵冲击的长柄武器。其刀身长达一丈,重五十余斤,《唐六典》重将其称为“盖古之斩马剑”。

此造价十分昂贵,且对使用者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因此,即便是在军力强盛的唐朝,也只有少数精锐部队会专门配备一支陌刀队。

就是这么一群高大威猛、身披重甲,手持长柄陌刀的“特种部队”在关键时刻挡在了叛军骑兵面前。

文章图片8

图|李嗣业“陌刀队”

李嗣业身先士卒,大声咆哮,左劈右砍,连续斩杀数十名叛军骑兵,一时间震慑得叛军骑兵不敢再向前冲锋。《资治通鉴》对于这一名场面有着十分生动地描述:

“(李嗣业)乃肉袒、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杀数十人。”

在宛如阎罗般的李嗣业和“人马俱碎”的威慑下,叛军一路势不可挡的攻势被延缓下来。而唐军在此时也展现出极高的战术素养。

趁着李嗣业阻挡叛军进攻的同时,各路唐军开始稳住阵脚,结成战斗方阵以长枪、弓矢反击叛军,逐渐将阵线反推,同时利用叛军第一波攻势突入过深的问题,隐隐有从两侧收拢,合击叛军主力之势。

但第一轮的猛烈攻势本就是叛军的试探和战术欺诈,安守忠本就不指望一次冲锋就打穿唐军,其真实目的是李归仁以主力吸引、缠住唐军主力。

自己则率剩余的精锐骑兵,利用香积寺密林植被的掩护,从唐军东侧迂回,绕到唐军身后再两面夹击,以求一战歼灭唐军主力。

这的确是一个大胆且精妙的作战计划,一旦成功,唐军将面临灭顶之灾。但他面对的终究也是精锐唐军和郭子仪这样的不世出之名将。

郭子仪在选定香积寺作为战场之时,就注意到其易于伏兵的地形特点,他自己就准备埋伏一支精锐骑兵于侧翼,趁着两军陷入苦战之时,突然杀出,从而一招定乾坤。

文章图片9

图|收复长安

所以在开战前他就广撒斥候探骑于周围的山林之间,当安守忠率骑兵悄悄迂回之际,唐军很快就侦测到了他。

在发现安守忠部后,郭子仪果断传令王思礼领后军顶上,与其交锋。安守忠的计划落空,被迫与唐军这年硬碰硬,双方在两处战场同时陷入苦战,一时间难分高下。

双方一直激战到中午,郭子仪事先埋下的奇兵——五千回纥精骑终于通过大纵深迂回,成功绕到了叛军主力身后,随后发起冲锋。

在前阵苦战的李嗣业也发现叛军身后旌旗闪动,料到是己方的伏兵到了,于是“出贼营之背”,组织唐军从正面和左右两翼同时压迫叛军,终于对叛军主力形成合围之势。

安史叛军不愧是东北战区的精锐唐军,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军心仍未崩溃,在一线老兵的指挥下,收拢阵线继续有条不紊反击。

在完成对叛军主力的合围后,两军从中午一直战至傍晚,在阵斩六万叛军后,其主力终于崩溃,剩余的叛军四散奔逃,唐军终于取得胜利。

史载,唐军“斩首六万,填沟壑而死者十二三”,叛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但唐军也付出了七万伤亡的惨重代价。

结语

在结束香积寺之战后,唐军一鼓作气进军长安,叛军留守的张通儒早已被唐军的声势吓破了胆,在唐军进攻的当日夜晚就趁着夜色“弃京城东走”,连夜逃亡洛阳。

长安终于在沦陷一年多后,再度回到唐廷手中。随后,因为西线主力尽没,叛军也无力防守洛阳,很快洛阳也宣布光复。

收复两京让全国上下军民的士气为之一振,安史叛军的末路在此时已然注定。

但最后的平叛战争中,出于政治博弈和对武将的不信任等多重因素,数十万唐军因为得不到统一指挥,最终在邺城之战中被史思明击败,丧失了迅速结束安史之乱的机会。

也因此,本来作为决定性胜利的香积寺之战,其意义也被被迫拉长的战争进度而削弱,最终掩盖在了历史长河中,鲜有人提及。

可香积寺之战本身的军事意义却不容置疑,这场会战中,同为唐军精锐的两方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术素养。

不管是唐军面对叛军主力全力一击时仍可维持阵线,还是叛军再被合围后面对四面夹攻而军心不溃,都无愧于冷兵器时代的巅峰对决!

其总计尽十三万的单日阵亡记录,也是世界古代战争史之最,远超西方最为惨烈的“坎尼会战”。

但令人惋惜的是,如此精锐没有投入到中华开疆拓土、驱逐外寇的战争中,却内耗于少数野心家争权夺利的内战中,令人唏嘘不已……

参考资料:

《新唐书》

《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