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遥远的救世主》系列14 | 不会高维思考,注定被降维打击

 新用户25123383 2023-05-18 发布于江苏
文章图片1

(——接上期文章——)

本篇文章继续探讨“囚禁弱者的三种思维”之第三种思维

“此时此刻,这些刚扒上井沿的人,以他们的认知能力无法看得太深太远,眼前的利益是最重要的。”

这是叶晓明、刘冰、冯世杰三人在作出“求和”和“退股”两个决定后,《天道》电视剧中,出现的一句经典旁白。

文章图片2

图片来源:《天道》电视剧截图

这句话,指出了弱势文化群体很难突破的一个思维障碍——过于看重眼前利益可谓是一针见血。

如果说这句话仍然太委婉,那么尼采的话就更暴力直接

“有些人凡事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总算计着自己是否得利。然而,他们的算计,是不参照事实的,也是感情用事的。因此,利己主义的人多半是鼠目寸光的人,更是不值得信任的。”

说尼采的话既暴力又直接,是因为他毫不避讳地直接挑明:凡事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的人,多半是鼠目寸光的人,更是不值得信任的。

这句话,非常狠,因为,不值得信任,本身就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否定

这个世界上,弱者很难突破的一个思维障碍就是——太过于在意眼前利益

迷失在眼前利益中,无法升维思考,自然看不到或者根本不想去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成事的几率自然小很多。

本文分三个话题来探讨:

  • 一个人无法成事,是因为太看重眼前利益的得失
  • 为什么大多数人眼光总是很短浅?
  • 高手升维思考的心法

一、一个人无法成事,是因为太看重眼前利益的得失

考你一个问题:在《遥远的救世主》中,真正决定叶、刘、冯三人在格律诗命运的,是决定“求和”的行为,还是决定“退股”的行为?

仔细想想,先别看下面的分析。

答案是:退股。

求和与退股性质截然不同。

求和,意味着仍然与格律诗共患难,仍然是自己人,尽管“求和”背后是弱者心态在作怪,但毕竟还是有和公司共进退的姿态。

面对乐圣公司起诉书时,叶、刘、冯不约而同地产生退缩心态,进而想去与“乐圣”求和,希望对方能够“大人不计小人过”,即便这样,事情如果到此为止,这三人的行为都还不至于让这他们失去个人发展的这个良机。

文章图片3

但是,退股,就意味着彻底抛弃了格律诗。

让他们彻底与这个人生发展良机失之交臂的关键决策,是做出了退股的决定。

退股,完全是他们三人衡量了眼前利益得失后,得出的看似“理性”的决定。

不管在退股之前说了什么样的丧气话、埋怨的话,也不管他们以卑微的姿态去求和是不是正确,只要没有做出“退股”的决定,我很愿意相信,他们三个人后期也一定会扒着井沿爬出来,成功地实现阶层的跃迁。

但“退股”的决定成了他们三人在这件事上的转折点,其中冯世杰在格律诗胜诉后,被“不得不”吸收为股东,那是另外一个话题,在这篇文章中,先按下不表。

虽然叶、刘、冯是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但其实,更多地是在映照现实中的弱势文化群体。

现实中,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太多太多的人确实是非常看重眼前利益的,当然,做人做事更不可能具备高维视角和长远眼光。

比方说:

——找工作

找工作的过程中,人们瞪大眼睛最想看的是工资多少,而不是这份工作能带来多少机会或提升的空间。

我知道,很多人会喷我——找工作为的不就是挣钱吗,我不看工资看什么?

我想说,工资是眼前利益,要看,否则你无法生存,但不要太看重,更应该看重的是自我提升和长远发展的机会。

工资,永远不要成为你选择一份工作的主要依据

想想看:

如果肖亚文在意眼前的利益,她会想尽办法“追随”丁元英那么多年吗?

如果肖亚文在意眼前的利益,她会在格律诗处在诉讼漩涡中的时候,倾尽积蓄,不惜借债去入股格律诗吗?

那么,她看重的又是什么?

说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实中,太多人作决定,尤其是作重大决定,确实都是以眼前利益得失为主要依据的。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有这个“劣根性”?

二、为什么大多数人眼光总是很短浅

原因有两点:

1、大多数人的欲望层次太低

一个人在意的所谓“眼前利益”,往往取决于这个人的欲望层次。

古今中外,探讨研究“欲望层次”这个话题的大师非常多,有开展定量研究的,也有开展定性研究的;有哲学领域的,也有心理学领域的,甚至还有脑科学领域的……

篇幅受限,不能一一展开说了,此处借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一个三分法观点,用最简单的方式解释人的欲望层次:

文章图片4

一个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取决于下面三个层次的内容:

① 人是什么?

包含健康、力量、气质、道德品格、综合内在素质、智力和教养。

② 人有什么?

主要指的是外在财产和一切占有物。

③ 在别人眼里是怎样的?

名声、荣誉和社会地位等等。

这三点,其实就是一个人欲望层次最简单直接的总结。

社会中,我们大多数人的欲望层次集中在第二和第三层,欲望层次在第一层的人不是没有,是比较少。

一些细心又聪明的读者会意识到:第一层是第二、第三层的“因”;第二、第三层是第一层的“果”。

总结一下,大多数人更多在意的是第二和第三层次的欲望是否被满足,对这些人来说,这就是“眼前利益“。

再多说一句事关真相的话,是否能听懂,看个人造化。

“别人”拿捏你的手段,往往就是满足你第二、第三层次的欲望,因为大多数人的绝大部分喜怒哀乐都来自于第二、第三层次欲望。

2、大多数人的思考都是“假思考”

为什么说,大多数人的思考其实都是“假思考”?

“假”在哪里?原因也有两点:

①大部分人思考的时候是在调用脑中的“系统1” ,但“系统2”才是“真思考”。

②“系统1”喜欢用错觉去引导大脑作决定,错觉导致的决定必然是错的。

我来详细解释以上两点(知识来源于《思考,快与慢》):

大部分人思考的时候是在调用脑中的“系统1” ,但“系统2”才是“真思考”。

每个人的大脑有快和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快的是“系统1”,慢的是“系统2”。

文章图片5

—— “系统1”

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候常用的思考系统就是“系统1”,它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

换句话来说,“系统1”的运转速度非常快,但常常是无意识的,有时候,我们猛然意识到“我怎么会这么想问题呢”的时候,就证明“系统1”已经帮你做主了,说白了,它没让事情过你真正的脑子,但替你节省了脑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系统1有存在的好处。

所以,系统1作出的常常是直觉型判断。

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为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系统2”

“系统2”要运转起来,需要有意识地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很多时候,它会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

②“系统1”喜欢用错觉去引导大脑作决定,错觉导致的决定必然是错的。

前文说到:“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为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其中,“损失厌恶”心理有必要解释一下:

“损失厌恶”是个“两面派”,一方面它在保护你,一方面它又在“加害”于你。

“损失厌恶”心理会让人们对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说得简单点,失去比得到给人的感受更强烈,所以人们往往会规避损失。

举个例子——抛硬币来打赌

硬币正面朝上,你输100元。

硬币反面朝上,你赢150元。

你会选什么?

我告诉你,大部分人想想之后,都不太愿意来打这个赌。

尽管有一半的可能会赢150元,但大部分人更在意的是,还有一半的可能会输掉100元,因为“损失厌恶”的心理会让人更在意100元的损失,而不是150元的获利。

这种选择,并不是真正的“理性思考”。

文章图片6

当你面对某个选择,产生了这种“损失厌恶”的心理时,你要明白,这是你脑中“系统1”的“功劳”,这种不假思索的过程快到有时候让你意识不到——你为什么会这么想问题?

但是,更有意思的是,“系统1”往往会把这些信号直接给到“系统2”,然后懒惰的“系统2”就会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

至此,你的“思考”过程结束,决定也已经作出。

看似“理性”,其实不是,这就是“假思考”。

科普完知识点,您就会很清楚——为什么在面对乐圣公司起诉书的时候,叶、刘、冯三人会作出与肖亚文截然相反的判断?

很显然,叶、刘、冯在那一刻,是让“系统1”替他们做了主,作出了看似“理性”的决定——“退股”,这种思考过程,其实是“假思考”。

而肖亚文,启用了“系统2”来长时间、深入地分析问题,最终得出的结论自然与“众”不同。

她在小说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你不是没看出来,是根本就没看”,很多事情,看和不看,用心去看和用眼去看,结果都是不一样的。

三、高手升维思考的心法

只要是解读分析,总洗脱不了“事后诸葛”的嫌疑,但是,如果“事后诸葛”的做法能够让更多人受到启发,进而受益,这顶“事后诸葛”的帽子戴上也值得。

太过于看重眼前利益,会严重阻碍我们的思考维度升级,也就是说,很多事情无法做到升维思考。

想做到升维思考,需要长期、系统地训练,但凡事总有第一步,仅就这第一步,我给两个高手升维思考常用的心法,尝试着做,会有改变。

1、学会大贪治小贪

人性是自私的,我不能说贪图眼前利益的人就是狭隘的,看重未来利益的人就是崇高的,我不想用这样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去评价人和事,但我希望你能学会用未来的“大贪”去制服眼前的“小贪”,让贪图未来更大利益的“高级自私”去战胜贪图眼前利益的“低级自私”。

文章图片7

人性都是自私的,但我希望你能自私得更高级。

这句话,希望你能悟透。

2、凡事都用5年之后的视角来看现在

5年,只是个说辞,这么说,只是想让你看问题长远一些。

慢慢学着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此刻你面临的某个选择,用更加谨慎的态度去对待、调用所有脑细胞去思考去分析,尽可能地去了解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去帮你做决策,尝试站在5年之后去看待现在你的这个决定,看这个决定是否妥当,是否能让未来的自己不后悔,这样慢慢地去训练自己,逐渐就会摆脱“习惯于从眼前利益出发”去作决定的直觉型思维习惯。

文章图片8

每一个现在的结果,都是过去某个时刻的选择造成,每个现在的选择也一定会带来未来的某个结果,如果常常能秉承这样的思维去看待每个选择,个人决策的眼光就会慢慢变得长远,变得更有战略意义。

眼前的利益是利益,未来的利益更是利益,孰大孰小,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冷静想想,其实不难作出清醒的判断。


弱者无法被拯救,强者也没有责任去拯救弱者。

弱者得救之道,仍然在于自救,在于彻底改变自我,

而突破囚禁弱者的三种常见思维,则是在得救之路上需要强力冲破的第一关。

与您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