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美宋词|辛弃疾《玉楼春 · 戏赋云山》

 暮云深 2023-05-18 发布于广东

玉楼春 · 戏赋云山

【宋】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这首词作于庆元二年(1196)秋冬之际,当时辛弃疾迁居到了江西省的铅山县内的瓢泉。全词采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抗战派虽然屡遭打击、排挤,但决不妥协屈服,依然坚持理想信念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作者积极且充满乐观主义的斗争精神。

这首词题为“戏赋云山”,作者所描写刻画的也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的变化,但作者通过这种表述和描写,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内容: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尽管受到投降派的压制、排挤和打击,但是,就像野火烧不尽春草、霜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但不会消亡,反而会更加强大,最终成为国家的希望,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词的上片明写浮云对青山的遮蔽,暗写妥协投降的势力强大,表现了作者的忧虑不安。“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开篇两句为点题之句,用的是先设问后作答的表述方式,是谁在半夜把山推走了?我猜想准是你这四面的浮云。这句写的自然现象是天明时分,云雾茫茫遮住了人的视线,看不见山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拟人化和象征的手法,“青山”象征着像地热一样涌动的抗金力量,“浮云”象征着妥协退让的投降势力。说青山被谁推走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含蓄,更耐人寻味。接着两句“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是前两句的顺承和归结,“走遍”两字写出了作者在浮云遮盖住青山后因心情的焦急而急急寻觅青山的行为,“无觅处”三字照应了前面青山被浮云所遮盖的现象,更表达了作者寻青山不得的怅惘伤感之情。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是因为现实中的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是他孤独愁闷时的伴侣。稼轩词中,赞美歌颂青山的词作比比皆是,如“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生查子·独游西岩》)“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等等,作者对青山可谓情深意长了,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下片重在写作者重睹青山后的喜悦,与上片写不见青山的忧虑形成鲜明的对照。“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西风乍起,吹散了浮云,顿时看见高大的青山像根擎天巨柱一样,巍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这两句紧承上片,写出了景象的突变,遮盖青山的浮云被风吹散了,作者又可一睹青山全貌了。青山从浮云中露出,象征着抗金力量的复兴和不可阻遏,作者焉能不为之欣慰和高兴,但作者的表意又十分含蓄,用“瞥起”“忽见”两词写出了作者重睹青山的淡淡喜悦,因为作者见惯了风雨霜露的反复无常,正如他在词中所写的“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行香子·三山作》)。但是,毕竟浮云散去,青山又现,感情虽然克制,但喜悦之情还是情不自禁的。最后,作者宕开一笔,写出了“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的句子,老和尚笑着拍手称赞:乌云散去,青山依然挺立,多么令人高兴啊!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自己之喜。不仅增加了行文中的波澜,而且加强了思想感情的表达,暗示着抗金力量的日益壮大。

全词格调明快,清新活泼,通过象征、拟人、衬托等手法的运用,很好地表达了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作者在逆境中不灰心失望,积极乐观的心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