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儿一定要嫁给爱情”:为何不从小就向小孩子还原社会的残酷?

 吉小羊 2023-05-18 发布于四川

(~全文共5089字,~阅读需要约13分钟~)
最近,萧山一妈妈在网上发帖:女儿一定要嫁给爱情,怎么办?一说家庭关系就闹僵!然后表明:我不结婚了。
评论区热评第一的网友分别从文化、经济、心理等多方面给楼主支招,拆散这对情侣。
楼主的女儿非常独立理智,也非常佛系,物质要求不高,可以用上万的包,也会背几十的小包,他们以后的生活她也想好了,基本生活没问题,房子可租,她年薪20万,小伙子年薪18万,不买房子什么问题也没有。
可是做父母的考虑的是更长远的事,男方是独子,又是外地的,多少年以后,假如男方父母生病,独生子必须要照料,小孩还小,房贷要还,工作或许被裁员,生活将一地鸡毛。况且男生还没有名校毕业、高智商人才等硬指标,人品在短时间内也看不出来。
此类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它里面包含了是要爱情,还是要面包的永恒争论。
面包和爱情都有,这种矛盾就不存在了,关键是很多情况下,这两者处于对立的状态。

(1)婚恋问题引出的两代人的价值差异
父母们多年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婚姻适配的价值尺度来思考问题,他们认为物质规律比所谓的爱情来得更靠谱,门当户对很重要,一重天一个境界;而孩子们初出茅庐,对未来充满希望,觉得只要有爱,一切现实困难都可以克服。
这两者很难说谁对谁错,但时间会给出答案,有的女生进入婚姻生活后,婆媳关系,育儿琐碎,为了一点点钱精打细算,她方知父母当时劝她的深意;还有的相爱的两人靠着无比执着的信念凭借自己的双手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向父母证明了当初选择的正确性。
但这个赌注毕竟风险太大,特别是对于富养女儿的家庭来说,自己花了很大的心血养育的、被家里人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从小物质不缺,关爱也不缺,长大后被一个条件不怎么样的男人几句花言巧语就骗走了,做父母的怎么承受得了这么大的损失?
关于出身不错的女生为什么要找条件差很远的男生。有几种说法,第一种是叛逆心,有的女生从小接受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也受到了无孔不入的控制。
大到高考选什么专业、大学毕业后去哪个城市发展,小到穿衣风格,交友类型,都要经过父母的同意,孩子感觉自己像木偶一样被父母操控,所以,在自己的婚恋问题上,这种叛逆冲动有了一个集中的爆发点,有时候甚至不是特别喜欢这个男生,但因为是父母反对的,所以要坚持。
第二种情况是孩子被稳定的,好的物质条件养育长大,艰苦的部分被父母过滤掉了,没有体验过底层的生活,不知道底层人民为了生存,有的时候是可以不择手段的,人性的恶伴随着资源的匮乏而显现。
人在面对无知的领域的时候,常常不是心存敬畏,小心翼翼,而是盲目自信,跃跃欲试,直到掉到坑里才悔不当初。
这也引出了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为什么不从小就向小孩子还原社会的残酷?
赞成这一提法的依据是:既然孩子们长大之后无论如何也会直面社会残酷的一面,为什么不从小就了解真相呢?越早了解、越早习得生存技能,将来长大了进入社会之后面对复杂情况才能游刃有余。
但这种想法同样风险很大。

(2)不能让孩子经历超越他心智年龄的苦难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心理学的名言: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它的意思是,童年的经历,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性格底色。纵使成年后我们能通过各种办法来修正早年已经进入潜意识的东西,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其难度不亚于涅槃重生。
早年获得好的亲密关系,一个人原始的攻击性(心理学)在关系这个容器里面很好的被接住、被认可,它就会变成彩色的、乃至白色的,人性化的生命力,这就是一个人能够与他人、与事情建立好的关系的基础,也是决定一个人将来能够事业成功、家庭美满的根本性的东西。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很糟糕,他没有获得很好的接纳和珍爱,这股攻击性就容易发展成黑色的生命力,敌意和攻击性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在某个不经意的场合就会冒出来,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他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亲子关系很冷漠,导致他性格孤僻、倔强、执拗。
后来随着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增加,大众开始重视英语的教学,李阳凭借他独创的大声“吼”英语,不要害怕丢脸,让内向害羞的学生也开口说英语,迅速在一群英语老师之中脱颖而出。
我们可以从当年的口号中体会属于那个年代的疯狂:“要成功,先发疯,不顾一切往前冲。”
从一个自卑敏感的留守学生,成为万众瞩目的成功学导师,李阳在事业上立了一个光鲜亮丽的人设。
他的塌方,源于他的美籍妻子Kim控诉他家暴,并把自己受伤的照片传到社交网络,原来疯狂英语的李阳在家里这般“疯狂”,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
一个人,在外人面前,在事业上再怎么会包装自己、立人设,他的真实面目,在家人面前,在他仅有的亲密关系面前,都会无所遁形。
童年被压抑的黑暗攻击性,在他卸下心防之后,在他爱的人面前,肆无忌惮的爆发。
另外一个与之相映的例子是曾经很有名的节目——《非诚勿扰》的情感导师,性格色彩创始人乐嘉。
乐嘉为大众所知是他担任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嘉宾,其犀利的观点,为弱势群体发声的勇气为他赢得了大量的人气。
一方面,乐嘉是穷苦出身,凭借自己摸爬滚打走到今天,从底层走到上层所要经历的辛酸悲苦他是深有体会的,所以他能够共情跟他有类似经历的人。
但他既然已经进入到比较高的层次,就需要匹配那个层次的认知,不然很难在那个层次长久地呆下去。
早期辛酸挣扎的悲苦让他看那些一路资源加持顺风顺水,(相比自己而言)很容易就功成名就的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既有羡慕和欣赏,也有嫉妒和不甘,这种不甘幻化成了正直人设里的攻击性,在不合适的场合,发泄了出来,让他从事业巅峰迅速的滑落。
15年6月乐嘉在录制《超级演说家》时,为鼓励自己的队员,在现场喝酒,结果喝多了,借着酒劲拍着桌子骂主持人,骂安徽卫视领导,骂社会。
这已经不是“真性情”这几个字就能掩盖的了,混上层社会,特别是作为场面上的人物,不管你真心还是假意,最起码的礼貌和涵养还是要有的,你肆意挥洒,破坏了明面上的规则,大家肯定要一致地排挤你。
其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阶层跨越本已经是人中龙凤,但进入和融入是两码事,早年生活已经在一个人身上有了很深的烙印。
以前我们老是教育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希望通过苦难来激发一个人身上的潜力,却忽略了当一个人心里背负的太多黑暗,即便是取得了暂时的成功,他也可能被反噬。
让孩子经历超越他心智年龄的苦难,激发的不仅仅是奋进的精神,还有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感、精神匮乏、为了满足私欲不择手段等,成功的荣耀也掩盖不了内心的黑洞。

(3)不能直接经历,并不代表我们在生活洪流面前束手无策
不能让孩子直接经历,那我们就在生活的洪流面前束手无策,让我们的孩子完全去碰运气?运气好遇到贵人,一辈子事业顺利、婚姻幸福,运气不好遇人不淑,父母前半生的培养所付出的经济成本、情感成本全部变成沉没成本,只好自己认输?
其实无需如此悲观,自媒体大V半佛老师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的一位朋友(此人已经从农村来到大城市,并在城里买房扎根)抛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他支持自己的孩子早恋。
他的理论依据是,我们的父母那一辈之所以视早恋为洪水猛兽,让我们把全部的精力投注在学习上,是因为我们那时候上学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的最简单的方式。
现在大家都卷出来了,孩子更卷也没有太大意义,相反,影响到孩子今后人生发展的人际交往、婚恋等问题,则需要父母有控制地让孩子去经历,去积累实战经验。
他认为,所谓的沟通技能、识人之术、社交能手都是一个概率问题,孩子经历得多了,自然能摸索出其中的规律,长大以后进入职场、情场,都能够游刃有余地去应对。
只让孩子做题,其余事情一律简化是目光短浅的做法,孩子连经历都没经历过,谈何总结经验、提升自己?
小羊认为,实践派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难度在于尺度的控制,父母过多干涉,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父母管得太少,孩子尽情投入恋情,被激情冲昏了头脑,反而耽误了人生。
就像我们刚开始学车一样,需要一个教练,父母就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教练。
我们学车的第一步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车辆外形、内部构造、功能区,还有一些交通的标识、规则等。
同样的,没有给孩子理论培训就让孩子直接上路也是十分危险的。
拿恋爱课的理论知识来说,青春期的孩子们至少应该懂得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爱情是怎么一回事,古往今来产生了哪些主流的恋爱观;
婚姻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如何看待恋爱初期的激情状态;
恋爱一般分几个阶段,很多人会卡在哪个阶段;
我们会怎么样按照心中的恋爱地图去遇见心动对象;
经济因素在一个人的婚恋决策中的比重有多大
男女生交往的尺度应该怎么把握...
如果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好,可以自如地交谈,这些知识都是可以拿来沟通的。
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谈及跟女儿的相处时,有时会把自己遇到的案例拿来跟女儿探讨,主持人问如此直白地跟女儿沟通,怕不怕她有心理阴影?李老师说不会,她和女儿会深入探讨这个人的心理动因,再结合他的原生家庭、社交环境来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女儿也对这个社会有了更加深刻、更加立体的认识。
谈到婚礼的时候,女儿曾经说,为什么现在的人结婚要闹这么大的动静,又是豪华婚车、又是大宴宾客,把结婚的人都累瘫了,有这个必要吗?(这也是很多年轻人的观点)
妈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正是因为结个婚这么麻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需要付出比较大量金钱,也需要办婚礼忙前忙后,无形中提升了结婚的成本,不管是物质成本还是心理成本,既然结婚是一件麻烦的事,也不想来第二次了,这也可以提升婚姻的稳固程度。
父母第二步需要做的就是过程监督。学车过程中,学员坐在驾驶室开车,教练会坐在副驾驶上,一方面,给学员提供安全保障,副驾驶室有备用刹车装置,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及时纠正学员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虽然不建议父母过多干涉孩子的交友,但孩子和什么人做朋友,这个人的家庭背景怎么样,有没有不良习惯,还是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比如,那个支持孩子早恋的家长,至少要为孩子定一些基本守则,比如,没有满18岁不允许谈恋爱(再怎么支持早恋也不要未成年、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就进入恋爱关系),恋爱时不要离开父母的视线单独出去约会,如果对方不顾你的意愿提出要发生关系需要严词拒绝,并寻求父母的帮助。
父母的第三个任务就是观察总结,让孩子发展出成熟理智的恋爱观。如果孩子和他青年时期的恋人修成正果,终成眷属,固然是值得高兴的事,那万一分手了呢?
我们经常在新闻里面看到有些大学生,一分手就做出过激反应,跳楼啊,要死要活啊,就是没有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恋爱观。
如何面对失败是一个人是否能够走向心理成熟的关键转折点。
恋情失败固然痛苦,但它背后折射出来的东西可以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经验。
这段恋情失败,可以说明很多东西,比如,好的亲密关系是需要经营的,而我爱的能力还不够,还不足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再比如,恋情失败让我发现,一个男人,只有自己成长了,有实力了,才能够给爱的人遮风挡雨,才能写下郑重的承诺。

后记
父母有责任告知小孩这个世界的立体性、复杂性和辩证性
要想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好的领路人,做父母的也要一路学习,一路成长,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这一代孩子面临的挑战也可能是父母们成长过程中所没有经历过的。
之前小羊在一个公众号文章上面看到一个妈妈为遭受网暴的孩子讨回公道的故事,等她深入女儿所面临的网络环境,才发现事实没有她当初设想的那么简单:网暴女儿的那些人很多都未成年,理性尚未发育成熟,全是情绪化的语言攻击,而且孩子们还善用谐音梗来逃避网络监管。她试着以成年人的理性温和来帮女儿平息此事,但她的发言又引发了好几轮新的网暴,一向自信从容的她也弄得焦头烂额。
小羊始终认为,父母有责任告知小孩这个世界的立体性、复杂性和辩证性。
有的人说话并不是发乎本心,而是代表那个群体的利益诉求,只要分析他背后的经济利益,就能大概理解他的立场;
有的事情,从正反两方面来说都有它的道理。比如《汤姆叔叔的小屋》是批判美国的黑奴制度的,而《飘》则是对这个旧制度多有维护,南方贵族善良优雅,北方佬则残暴无情;
比如我们熟知的童话《灰姑娘》和《海的女儿》也可以另外的解读:为什么女生总是要等待男生的拯救才有出路,为什么女孩子不能自立自强,做自己人生的女王?
父母对未知保持敬畏,不断深入探索,建立起丰富多元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孩子真正的起点。
作者介绍
吉小羊,90后宝妈一枚,专注于用文字建构人生的意义。一手写深度情感文章,一手写个人精进干货。
愿望是,和更多的女性一起,“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