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启升、麦康森、包振民、林浩然、陈松林……一众院士、专家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献策赋能

 蓝林观海 2023-05-18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文/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 杨玲

5月11-13日,以“渔粤向未来”为主题的2023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办。

“渔权就是国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海远海养殖。
广东是海洋大省,渔业产业基础雄厚,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突破口,广东加快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开拓广东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推进全省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5月11-13日,以“渔粤向未来”为主题的2023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办。围绕现代化海洋牧场主题,组委会邀请院士、专家、企业家代表就相关话题建言献策,探讨新时代下渔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赋能。

图片

树立大食物观
做好海洋文章
“中国式现代渔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介绍,系列基础与战略研究表明,“以养为主”的中国式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颠覆了世界“捕捞独大”的渔业发展模式,同时显著提升了渔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食物供给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他补充,中国特色的水产养殖业发展,不仅引导了中国渔业生产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渔业生产增长方式和结构的转变。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
“我国未来水产养殖发展新空间将是深远海,这也是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与国土安全战略的需要。”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指出,发展水产养殖是保障我国乃至人类未来食物供给安全的重要途径,水产养殖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海洋)、饲料效率最高的动物蛋白生产方式(最节地、节粮)以及对环境更友好、更健康的食品等特点。特别地,他认为,要改变传统的水产品消费习惯,坚定不移走加工消费的发展道路,实现循环经济。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薛长湖聚焦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与人类健康。他强调,海洋给人类供给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水产品加工方式要绿色化、生物化、品质化、营养化,特别是预制化(方便化),以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

图片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薛长湖
“养殖工船是具有自主航行功能的浮式海上渔业生产平台,是一种综合的海上渔业生产平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徐皓以“国信1号”养殖工船为例介绍,其核心的模式被科研人员称作“船载舱养”,属于国际首创。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盛松伟表示,海水养殖由近海走向深远海,已成为发展的必然,国内外都在积极推进,深海养殖正在朝着高端渔旅结合以及集群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图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徐皓

图片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盛松伟

构建“蓝色粮仓”
种业是核心基础
“工船养殖和网箱养殖都需要大规模的苗种供应,陆地上要有强大的种苗生产基地配套。”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提到,深远海养殖要思考如何缩短海上的养殖周期,保证养殖过程安全,提高养殖效率,这些均有待未来构建整套的生产基地保障系统。包振民认为,种苗占了深远海养殖成本的30%-40%,优良品种和健康苗种是实现高效生产的基础,一是要找到适合在中国深远海养殖的鱼种,如借用黄海冷水团的环境开展一些鲑鳟的养殖;此外,要找到适合产业化开发的良种,面向市场寻找新的养殖模式。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
“良种是水产养殖最为关键的物质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指出,种业在推动我国水产品消费升级,水产养殖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压舱石作用。为提升水产良种质量,一方面,要发掘国内具有良好潜力的优良水产品种,不断提高本土良种的质量和养殖规模;另一方面,要注重引进国外的水产优良新品种,并通过不断选育和杂交,使其适应国内的养殖环境和养殖方式,不断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视频讲话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方辉希望,在未来能将深远海养殖的信息和品质结合起来,尤其是从溯源化种苗管理、智能化养殖生产、精细化流通加工到增效化品牌的运营上,以数智兴渔为核心,建立从岸上到海上的监测和管控系统。在养殖端,以生产要素全覆盖实现整体的产量提升和质量提高;在整体的数据端,以数据采集和分析来实现养殖端精细化管控和决策应用;在加工链,实现从转运、分级分拣、冷冻的自动化,包括自动包装、储存、运输、销售,构建一整套全流程的标准体系。

图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方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表示,深远海养殖要把数量、质量和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在良种方面使用雌核发育技术回归到生态育种方法;在良养方面以大水面、池塘养殖、设施养殖、稻渔综合种养作为4种养殖模式;在良销方面,可以做鱼冻等产品拓展销售。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
很多海水养殖鱼类存在近亲繁殖种质退化,雌雄大小无差异导致繁育难的问题,因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提出,需要从源头上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技术攻关。他预测,10年后,我国的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将进入新阶段,将建成一批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包括青岛的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海南的南海种质资源库。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认为,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驱动了水产养殖的模式创新和变革,中国的水产种业走向了良性循环,包括自主研发、育种联合体的形成等。随着遗传和发育的技术突破,如今产生了一些比较有潜力的新育种技术,水产种业与水产养殖技术创新也将有更大的发展。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

渔业产业看未来
人才科创是关键
人才是科技创新之本,科创为产业注入活力。深圳海洋大学筹备办负责人林间认为,渔业强关键在于科技强,从入海、造船、储存、冰储到食品工艺,都需要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深圳有着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未来还将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学科建设和高校建设,通过人才输出将创新成果回馈给企业和社会,进一步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郑红波提到,近年来,深圳积极落实国家和省的战略部署,抢抓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机遇,集聚国内外资源,加快筹建海洋大学,培养综合性、国际化、高素质的渔业人才。同时,深圳发挥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优势,助力渔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产业转化,推动深圳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水产是交叉学科,单一学科知识支撑不了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表示,人才培养需要产教融合,学生要到产业第一线去,通过实践成为真正的渔业人。在技能培养上,则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在特色人才培养和海洋学科管理体系上发力,同时企业也参与培养,让学生得到更多成长和训练。此外,万荣认为,中国海域从热带、亚热带到更高纬度都有分布,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特性都有所不同。中国的各个海洋大学也应专注自身服务区域和优势,各自把主要负责海域做好才能助力海洋强国整体战略。
广东海洋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潘新祥认为,现代化海洋牧场要坚持“八路军”战略,即决策科学化、养殖现代化、作业智能化、管理信息化、预警精准化、环境生态化、储运保鲜化,食品多样化。据介绍,围绕这八个目标,目前广东海洋大学组织了8支队伍,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创业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长期扎根海洋环境工作。
“海洋是'超级科学’。”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魏志强表示,从监测技术、装备制造到人才培养,都是高度复杂的,育种、捕捞和养殖三大板块之中,育种需要结合生物学研究,捕捞需要人工智能辅助生产装备升级,养殖也和AI大数据息息相关。他认为,海洋产业需要重视第一产业,有了第一产业的产出,就能够带动第二产业的装备制造、第三产业的信息服务产业。
“渔权就是国权。”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以浙江海洋大学为例,指出高校在人才及产业支持上的作用,如学校曾总结舟山渔场在资源衰退之后的经验教训,提出伏季休渔的资源管理政策,与当今海洋牧场建设依旧关系密切;此外,还通过人工增殖技术促进舟山野生大黄鱼资源恢复,做最好的海洋牧场。

图片

转载声明

作者: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 杨玲 ;组委会供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