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岁的他写出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惊世之作,但《静静的顿河》的著作权的纷争却长达50年之久

 鲁班石 2023-05-18 发布于天津
1937年,《静静的顿河》正在顿河拍摄外景,一个女人突然冲过来,用她的身体挡住了镜头,随之高声大骂道:“你们这些窃贼,竟然用偷来的东西拍电影?”女人进而声称,《静静的顿河》是她已故的丈夫写的。

读过《静静的顿河》的读者都知道,这部杰出的作品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所著的长篇小说。因为这部著作,肖洛霍夫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自从《静静的顿河》第一部问世以来,关于它的著作权就一直争论不休,而这一争论竟然持续了长达50年之久。

1928年,《静静的顿河》才刚刚发表,就有一种流言迅速向四处传播,流言说这部小说是一个在国内战争中被害的白军军官写的,而肖洛霍夫偷窃了他的手稿。由于肖洛霍当时才23岁,而且还是一个外省的青年,人们自然就对这样年轻的他能否写出一举成名的《静静的顿河》产生了怀疑。
流言很快闹得满城风雨,以至于全国作家协会不得不出面给予干预,作家协会发表了措词强硬的公开信以支持肖洛霍夫,公开信中严厉地指出:“庸俗的诽谤和谣言,是阶级敌人惯用的斗争方法。”

不过,这场著作权的归属风波并没有就此平息。1930年,在纪念作家安德烈耶夫逝世10周年文集里的一封信中,又将《静静的顿河》的著作权问题推向了新的高潮。
原文集中收录了安德烈耶夫于1917年9月写给哥洛乌舍夫的信,信中提到了戈洛乌舍夫的一篇作品《静静的顿河》,安德烈耶夫在信中说:这篇作品轻松愉快,发表在杂志上可以,但却不适合于今天报纸急促的节奏。
很明显,这篇《静静的顿河》只不过是生活随笔或旅游札记之类的短小文章,可巧是与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的标题竟然完全相同。可是,这封信对于那些对肖洛霍夫抱有成见的人来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一时之间,他们又把“肖洛霍夫偷窃了哥洛乌舍夫的作品”的说法推向了风头浪尖。
这种谎言直到1932年时, 肖洛霍夫的另一部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发表,并得到了斯大林的好评时才有所转变,风向转向了对肖洛霍夫肯定的一面。

然而,那些流言蜚语仍然存在,无凭无据、似是而非的传言继续在背地传播。当时还产生了《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妻子的娘家某个亲戚所写,结婚时由他的妻子把手稿装在一只小箱子里,作为嫁妆带了过来的说法。细节如此细致,令人十分不可思议。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个白军军官在监狱里把自己存放手稿的地点告诉了同监牢的犯人,这个犯人是名牧师,而后来审讯这个牧师的人正是肖洛霍夫。
1965年,肖洛霍夫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时,《锤报》上忽然刊出一篇题为《一个不应该忘却的名字》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一个名叫克留柯夫的顿河作家,说他对哥萨克的风土人情十分熟悉,其经历与《静静的顿河》里的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完全一致,又说他有一只铁箱装满创作的手稿,但这只箱子却在他客死异乡之后遗失了。
明白人都能看出,这种说法很明显就是来攻击肖洛霍夫的。过了不久,《苏维埃俄罗斯报》针锋相对地发表了一篇《一个不应该被复活的名字》的文章,指出克留柯夫的不正确立场,对《锤报》予以反驳,从而曲折地维护了肖洛霍夫的名誉。
总之,长达50多年的著作权纷争,让《静静的顿河》的著作权问题成了前苏联文学界的一个大谜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