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献县东刘庄刘氏族谱(始祖仁义)

 沧州家谱穆国联 2023-05-18 发布于河北
献县东刘庄刘氏族谱(5则)
1、甲寅重修序
原夫世系不明,祖宗何分昭穆;云礽失次,苗裔难判尊卑。要其所以名宗族之伦次者,莫善于修谱一事。我刘氏谱牒中山源源流长,由来久矣。尝闻长老曰:我先祖世居涿郡之桑楼村。自宋初因遭兵燹,遂迁于山西洪洞县玉峰山之阳。于是处处克定,厥家名之曰“刘家庄”。数百年以似以续 ,既庶既繁。我先人因之以修谱书,支派详明,井然有次,以使后人缘枝即得本也。延至十八世祖,克守祖田数顷,内外规模奕奕。晚年生子二,次子仁义公延师教读,志在功名,十余年得邑庠。继遭移民之难,不得已独迁于乐寿城东四十五里滹沱河北,占领赐田十余顷,筑屋数十间,遂于此家焉,亦名曰“刘家庄”。后生子二。次子同丑公,其性最乐读书,十有余岁,得游泮水间。尝披览谱册,则敬宗收族之意,不觉油然而生。恐其子孙生齿益繁,散处益广,于此又从而叙之,东昭西穆,世序而更秩然矣。闻之谱序有云:“十九世箕裘延留乐寿,五百年矩矱排衍中山。看当门翠柳,影接滹堤;忆故里楼桑,荫留涿郡。碧波亭北,水环三里之村;红杏园东,花隔一程之路”。又有诗云:“西界慈桥一里余,延村田圃树桑榆。毗连淮镇东郊外,花绕滹堤水绕渠。”浩先父又有叙本村即事诗云:“家在滹堤绿柳村,世供耕读教儿孙。几间农舍兼书室,数顷芳田半菜园。”爰录等语,以证吾族之先后踪绪耳。迨至二十六世,吾刘氏又遭甲申之变,扰攘流离,其旧谱遂乃失传。迄今世代云遥,祖谱已缺,弓冶创自先人,虽有遗徽余韵,而残篇断简洵可惜也。兹即力加考究,使世次井井复初,吾如其残缺何!幸有吾先祖保茂公所以遗一帙,但代远年湮,枝分叶散;虽幸剥落之犹存,惜竟未能备载。自十九世祖仁义公下尚有可考。故今叙谱以仁义公为始祖。吁!吾先祖自来此村,读耕传家,克永堂构,绵绵瓜瓞,倏尔又数百年矣。源同流异,迁居他乡者不下三百余户,东西南北,星罗棋布。或不相往来,或偶通音问,要之莫可追寻者居多。设不及时续之,不惟无以定名分 ,别亲疏;将日月迁流,支派渐紊,并不知为一家矣。浩于甲寅春邀同族兄春华,胞弟春源,暨族侄堪荫、堪风、堪仁等议定,详加考核,合族统而续之。族次秩秩,子孙绳绳,百代缵承而弗替也。奈族繁人众,付梓刊刻,所费不赀,是以未果。浩乃寒士也,不知自量,窃承先人之志,不得不邀集族间能缮者,沐手自书,以无财计也。今吾继先人以续之,望后人继吾而续之,更有望于后人继后人以续之。夫如是,修谱既成,每院各存一秩,庶俾后人之睹斯谱者,则知枝叶虽繁,木生一本;江河虽远,水出一源。无论支派远近,患难相扶,不至视若路人者。吾庶无有厚望焉。是为序。
裔孙 春浩  谨识  民国三年(1914)
2、刘氏族谱重修序1985春
当今,祖国繁荣昌盛,日新月异;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很多过去废弛的事,现在又兴办起来。以家谱为例,纷纷整理编修,这是实际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我刘氏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此次重修意义深远。一方面,历经兵燹劫难,旧谱损失殆尽;人口繁衍,情境变迁,未入谱者极多。甲寅修谱,距今七十余载,再不重修,恐难以与旧谱衔接,前无可慰先祖,后有愧于子孙。另一方面,明宗族情况者日少,家族观念渐趋衰微。七十多年以来,由于政治历史原因,多人曾起续谱之意,终未敢付诸实施。今由尚园子树林公等倡议重修族谱,实乃家族盛事,可喜可贺。
展读旧谱,世次分明,昭穆有序,分支别派,详载里居,先人茔基,各列图表,记载详明,一目了然。此次修谱,刘庄之长支中十七世堪霖公任总编,他书香继世,功底很深,虽近古稀,一丝不苟,经年余而告竣,亲自以小楷字体清笔正楷誉录一份自存,另请淮镇高中教师沈勇手工刻写蜡纸,油印若干份,分由各处宗亲保存。此次修谱,广大族人出资尽力,勤于谱事,共襄盛举,尅日成功,为家族做了一大善事,为今后续谱奠定了基础。
回顾我家族历史,明初由山西迁居淮镇刘庄,已历六个世纪。列祖列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家族的兴旺发达,一代一代做出了巨大贡献。二十世纪上半叶,又为赶走列强、消灭军阀,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新中国付出极大努力。二十世纪后半叶,族人又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强国而艰苦奋斗。
望族人继承发扬先辈光荣传统,爱国爱民,和睦相处,勤于学习,勇于奉献,为国家繁荣富强,家族兴旺发达、家庭和睦幸福同心协力,继续不懈奋斗!
热切希望我族后人能继本谱而续之,保持连续性,使刘氏谱书千秋赓续、万代绵延!
八五年续谱人员名单
总理一切事务:树林(尚元子)
:堪霖(刘庄长支)
成员:刘庄:堪霖、锐国、锐普、锐海、锐树、锐松、锐岑、锐塔、锐昌 尚园子:溥刚、溥仪△、溥桥△、溥明△、溥训、溥重、锐祥、树林、树洪、树祥 宁津:春波、春池、锐新、溥才 高官:春法、春生 庄头:堪杰 郭洼:溥均、锐兴 小屯:振树凤忠、凤山 河街:凤起,王木庄:锐章、锐龙
注:画△者还承担了外调任务
此次未能取得联系的,还有安州城、金鸡毛沟、半截河、贾家庄、北京东城翠花胡同等若干处,今后何时取得联系要及时补入谱书。
3、一九八五年重修刘氏族谱后记
(一)
淮镇尚园子村党支部书记刘树林同志,热心于文史贵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尤其对族谱的研究很感兴趣。公务之余,往返奔波数千里,主持了中断七十余年的《刘氏族谱》的整理赓续工作,为献县志和献县地名志的编写提供了不少有益资料。
国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名胜有碑记,氏族有谱。我国史料,年代之悠久,种类之完备,内容之丰富,群众基础之雄厚,为世界诸国未有。这是我国文史工作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家修史,必参考地方志;地方修志,历来重视参考各家族谱。天下之大,万事纷纭,国史不能言其详;方志虽较国史为详,但因面面俱到,张王李赵,芸芸众生,亦难一一备述。唯族谱,专门记载-族世系之蕃衍,居址之迁徙,门庭之荣枯,环境之变化,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村村户户人人,基本述及,虽有详略,亦可算得最基本的文史素材了。族谱虽为一氏一族之谱,但家庭为社会的细胞,一叶知秋,族谱中往往反映着地理之沿革,社会之影响,经济技术之发展,仕宦百姓之风情。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生平事迹,在族谱中往往写得较详尽。所以,族谱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史研究资料。县修地名志,县志,资料奇缺,仅凭传说,实多乖谬,后参阅本县族谱数种,获益匪浅,可惜很多族谱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焚毁,存者寥寥。诚然,族谱中有不少封建糟粕,但也保留了不少有价值的文史资料,实不应以瑕掩瑜,玉石俱焚。
以前立祖谱,其宗旨多在光宗耀祖,标榜门户,有时不得不为长者讳,这是不对的。如果都能从以谱为史,以史为鉴的立场出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来写,也算作一种群众性的自我教育形式。《刘氏族谱》修成,树林同志嘱写一篇文字,是为之记。
献县政协朱格致 谨书 一九八五年春
(二)
这次续谱,距上次修谱已七十余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几十年的战争,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国家安定下来;可是又相继发动了多次运动,直至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真正安定下来。经济发展,国家中兴,修谱之事得以进行。
追溯我家族历史,源远流长。汉高祖一统天下,创四百年汉室基业。我刘氏历经两千二百余年历史,族人遍布全国各地,还有相当多族人定居世界各国,可以说刘氏族人遍天下。两千多年,刘氏族人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创造了不朽的光辉业绩。据先人相传,仁义公由山西迁来时是兄弟二人,因官家不准兄弟居一处,兄弟分别时曾留下相认的标记:村东立“三义庙”,村西茔地。然而由于多年处于战争年代与政治运动之中,族人无法查访始祖仁义公兄长定居何地。此次修谱,虽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杳无头绪。故存此说以供后人参考。此次修谱,由于资金不足,搞了手工油印本,很不成样子;再者金鸡毛沟、贾家庄、半截河、安州城、宁古塔等多处仍未能取得联系,很多族人未能续入,实为憾事。另外,值得说明的是,我刘家庄茔地,曾有一株“白杨树王”,直径八尺余,五人合围,树高数十米,在平原地区实属罕见。可惜后来遭火焚毁,也是一大遗憾。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作为刘氏家族一员,要学习先人艰苦创业英勇奋斗精神,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开拓进取,推动社会前进,无愧于祖先,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
刘氏二十世 尚园子 树林谨记 85.春
4、二○一○年续谱说明
一、甲寅修谱是刘氏最关键的一次修谱。再晚几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内军阀混战局面形戒,民不聊生,何暇修谱?八五年修谱也非常关键,与甲演谱时隔七十余年,已造成信息、资料大量缺失。这两次修谱少其一,则势必造成很大断层,或者无法接续。从甲寅谱春浩公序言完全可以证明这个问题。在谱牒学界一个普遍共识是:修谱(续谱)十年太近,二十至三十年一次最为适宜,超过三十年就会造成资料信息的一些缺失。所以说,这次续谱从时间间隔来说,是不近不远,正当其时。
二、由于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八五年谱搞了手工油印本,质量差,印数少,很多愿要谱书的宗亲为得不到谱书感到遗憾。他们多次与锐国等人联系,要求复印。锐国公想用八五谱油印本复印,但太模糊,无法复印。到印厂印,或微机打印,用春浩公的话是“所费不资”。故锐国公又到后庄找到已退休赋闲在家的老教师沈勇先生。沈勇先生已退休六年,年近古稀,虽眼力与精力已很差,但被刘氏宗亲敬宗睦族精神感动,遂慨然允诺。并建议借此机会,发起续谱,岂不比重抄原本,复印几份价值更高、意义更大?于是乎,锐国(刘庄次支)、树彬(刘庄长支)二公承担了发起续谱的重担,这就是本次续谱的起因所在。
三、虽然此次续谱的基本精神是从简,但不可避免有一些活动、一些事务,没有资金是办不了事的。经商议采用自愿捐资的办法筹资。倡议发出,宁津宗亲首先捐资二千元,并带来祭品,鞭炮,准备祭祖。然而祖茔早已不存在,这是刘氏宗亲尤其是刘庄族人几十年来痛心疾首的一个问题。宁津宗亲在人口方面是“小户”,首先捐资二千元,那么利用捐款立一祖碑,应该是办得到的。经商议。决定在祖茔立一座祖碑,由沈勇先生撰文并书丹。碑成之后,刘氏族人有了一个祭祖的场所,这是敬宗睦族的一项重要举措,也还了刘氏宗亲多年的心愿。此次在谱中设有《续谱捐资功德榜》,捐资者名列功德榜中,作为永久的纪念,流传后世,激励族人。
四、新谱改为横行书写,一律用简化字,名字中的排行字完全用春浩公所订的标准字书写。
五、八五谱近五百页,这次加上新续的、增添的内容将要达到六七百页,使用与存放都不方便,且造价高昂,故新谱尽量紧缩版面,内容增加了,篇幅大大减少了。
5、尚园子刘氏宗后记
朱惠民
淮镇尚园子村党支部书记刘树林,热心于文史,尤其对族谱的研究很感兴趣,公务之余,往返奔波数千里,主持中断已久的刘氏族谱的后续工作,为《献县志》和《献县地名志》的编写提供了不少参考资料。
国有史、府、县有志,宗族有谱牒。我国史料,年代之久远,种类之完备,内容之丰富,群众基础之雄厚,为世界各国所未有,这是我国文史工作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国家修史,必参考地方志。地方修志,历来重视各家族谱,天下之大,万事纷纭,国史不能言其详。方志较国史为详,亦不能面面俱到。唯有族谱,专门记述一姓一家之繁衍,居地之迁徙,家族之兴衰,子子孙孙基本述及,凿凿然可资考证。家庭为社会的细胞,谱中往往反映出一地之地理沿革,政治变化,经济发展,仕宦百姓之风情。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迹,在族谱中反映得比较详尽准确。所以族谱是一种有着特殊价值的文史研究资料,没有什么不好。
县修县志、地名志,资料奇缺。仅凭传说实多乖谬,后将参阅数种族谱,获益匪浅。可惜县内族谱,在“文革”中多被当作“四旧”烧掉了,存者寥寥。因此,现有族谱,地方档案馆,图书馆,应影印一下,以利保存和研究利用。
以前立族谱,有人说多有标榜门户,光宗耀祖之嫌者。光宗耀祖,没有什么不好。一个姓氏,一个家族,多出些名人,为他的祖宗争了光,露了脸,难道这不好吗?我们如果每个姓氏,每个家族都能为其祖宗争光露脸,不就等于中华民族为其祖宗争光露脸了吗?如是这样,我们何愁不能高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家为祖宗争了光,露了脸,让人家骄傲一点,自豪一点,难道这有什么可指责的吗?有些同志一提修家谱就心有余悸,怕被扣上宗族主义的大帽子,族谱和宗族主义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两个概念,目前拨乱反正,此心大可不必。
《尚园子刘氏族谱》修成,树林携来让我写序。作序岂敢,然又却之不恭,写了上面这些话,附于谱末可也。

(刘瑞成 倪学升提供 赵刚 王占龙 苏家庚校录)




编者简介

      穆国联,河北南皮人,1965年生,198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出版著作有《沧州古今书征》(1996年内部出版)、《沧州名门望族与文化世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策划主编《沧海书系》(团结出版社)、《大运河书系》(团结出版社)、《华夏园丁文丛》(团结出版社)、《文苑书香文丛》( 中国电影出版社)、《沧州骄子》等40余部。

      待出版著作:《沧州古今图书集成/沧州著作家传略》、《沧州谱牒序跋集》

       敬请各界朋友提供沧州辖区各类家谱信息,为沧州地域文化研究提供(国史、方志以外的)家谱线索。

     沧州名门望族,姓氏文化研究,传统民俗礼仪文化讲座、寻根问祖,家谱核查对接,家史传记代写,家族寻根文化兴趣班,寻根游学,家族宣传片制作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