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学习的现状
2023-05-18 | 阅:  转:  |  分享 
  
学习的现状

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会面临很多的问题,而且面对的问题也会因为出生在不同的时代而形式不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或者说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不断地去学习。

学习一词,“学”字在前,所谓“人不学,不知道”,学,就是先了知,有了认识,或者说认知,逐步理解,知道是怎么回事情,因为什么样的原因,中间经历了哪些过程或步骤,会产生何等状况,最后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结果。那这些就算都知道了,理解了,也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要真正掌握,或者说熟练运用,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就必须通过练习,乃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加磨练,才能获得成功,或者说成就所希望的结果,产生如愿以偿的功能与作用。

比如为了解决坐着休息的问题,我们需要一把椅子。若在以前我们就需要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再选取适当的材料,通过加工,把原来的几块木料或者其他材料,做出了椅子的形状,具有了使人能够安坐休息的功能,就说我们成功地制作出了一把椅子:一方面我们自身具备了制作椅子的能力,一方面做出的椅子也确实具备了它所应有的功能。那现在因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我们只要通过购买即可解决这个问题。

那如果不学呢?如果不学的话,就是说不主动去学习的话,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在被动地学习,只是往往没有意识到而已。因为学习的本质就是我们会去认知、辨别,从而模仿,以至锻炼出或者慢慢演变出一定的能力,从而获得或显发出一定的功能与作用。那只要我们还能看得到,听得到,乃至还能接触到外在对我们传递的信息,能够接受到这些信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已经在不断模仿和练习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回忆一下我们从小到大的经历,从各自能记事的最早期开始,学习吃东西、学习看东西、走路、说话……是不是都是在不断地接受着周围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所接触到的人、事、物,具体一点就是我们各自的父母、亲戚、朋友、老师、同学以及所处环境的变化等等,然后逐渐时间慢慢过去,一直到现在:我们在干什么?看书?看电视?看手机?玩游戏?又或者干别的什么,所经历过的内容是不是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随着自己的取好,就会特别去选取那些与之相关的内容,那又继续看,继续听,或者继续吃,继续玩,那这些是不是也是在不断地训练这些方面的认知、了别、判断的能力与功能,乃至于逐步形成了一种惯性,从而演变成每个人的某种习惯或者说习性。从最初的接触,一直到形成习惯,这就是被动地也在学习。所以说,不论是主动的,或者被动的,我们只要从有意识开始,就在不断地学和慢慢的习当中度过了我们的一生。

那问题来了,我们从小到大,学习了很多知识,也确实掌握了一些技能,一直到现在,自己每个人所面临的问题是越来越多呢?还是逐渐变少了呢?或者说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一停,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自己究竟这一生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或者说哪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去化时间寻找答案的,并且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检验所谓答案的真伪的呢?

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希望自己接下来如何度过此生呢?或者说希望自己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继续生活下去?回顾以往,直至如今,我们的生活习惯是好的越来越多呢,还是不太好的习惯在变得越来越多,或者越来越厉害呢?那我们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变得更好些,还是继续就这样持续下去了呢?那如果我们希望变得好一些,是否就应当针对在某些习性上或者是某个为人处世方面来迫使自己慢慢养成一些好习性或者说好习惯呢?

那什么是好习惯或者说好习性呢?

那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呢?或者说具体对应到自己的举止行为,言谈话语,乃至于起心动念,我们是否要向好的一面去做调整呢?

乃至于所接触到的外界,所看到的事物,所听到的声音,所去到的场所,是否在还没有发生或者说即将要发生的前一刻,自己是否要先去下一个判断,而做出一个适当的取舍呢?

就好比现在的人工智能,手机一打开,你越是喜欢看某些视频或讯息,大数据就会自动分析,从而推送给你这些方面的视频或讯息,那你看得越多,也就接触的越多,如此循环,一直被动地获取,也是在一直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先认同,再相信,乃至于自己在生活中也会不自觉地按照那些视频或讯息里的内容产生自己的观念想法或言谈话语,甚至举止行为,因为我们往往无法发觉自己的起心动念,或者说待到发觉、意识到,已经言语出口,甚至情绪失控了,等事情过后,往往悔之晚矣,那是否还要这样继续下去呢?

那问题又来了:如果仅仅是凭着个人喜好,或者是自身的利害关系,对自己有利的而不太考虑对方或者周边情况来做出选取的话,那会不会就会因为每个人都不太顾及对方或者周边的情况,就任意妄为为,而产生对立甚至发生冲突呢?不论是个人,或是集体,乃至国家,由于利益冲突,甚至于演变成暴力行为呢?

如果是这样一种延续的话,那其中一方掌握的知识越是广大或者科技越是高端,那是不是也只会加速这个冲突的升级吗?

那如今这个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还是社会,甚至于国家之间,有那么多的问题、矛盾、冲突,甚至于战争,要如何去解决呢?

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知识,发展出了如此高端的科技,是用来制造冲突呢,还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呢?是用来为自己和别人创造福利,还是用来为自己谋取私利甚至于挑起祸端的呢?

那这样看来我们所学的知识,乃至于人类发展出的各种高端科技发明是不是都不是最重要的呢?能否为大众创造福利才应该是放在首位的呢?否则学习了那么多的科学知识,如果最后变得为非作歹,乃至作奸犯科,那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那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之初,是不是应当先端正一下自身的学习目的,或者说求学志向?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去学习?

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习性慢慢养成,也推动着我们的言语行为习惯的形成。习惯往往具有强大的惯性或者说势力和作用,不断维系着我们这一生前进的脚步,也导致了我们的命运就如此这般的得以展现出来,那我们对这样最终的结果可还满意?或者说可还心甘情愿吗?

那既然习惯可以左右我们自身的命运,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去下定决心,慢慢改变,从而养成更多的好习惯呢?

成功从来没有捷径,因为一种功能或者说作用的形成或成就,从来不是被动的学习,或者仅仅从意识思维的层面上去认知和理解就能够达成的,因为,这样的学习理解之后,理论还是理论,思想还是思想,实际仍旧还是实际。要改变自身实际的状况,只有靠行动,或者说主动的做出抉择,并且付诸于行动,以至于随着时空的变幻,还要应对周围不断改变的外在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去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乃至磨练自身的意志!为何孟子会说: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不能到能,这个中间过程是不是都必然要如此经历啊!

然而不论有无求学志向,我们毕竟已经学习了很久了,而且一直还在学习中,即使不去主动地学习,也会在外在环境和周边人事物的影响下被动地学习着。那应当以哪一种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习目标或者方向是否正确呢?

如果对于现象界中存在的一种情况,一种实际存在的状态,我们有疑问,然后去观察并思考它的成因,往往会因为不确定其形成的原因,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其背后的真正答案,就因为某个权威所说的论断,就信以为真;亦或自身的武断,就自以为是。那如果连一点确切的实际证据都拿不出来,那岂不就是盲从与迷信吗?或者就直接拿来作为依据,这难到就是实事求是的所谓科学态度吗?

正确与否,其实“道理”并不复杂,就简单来讲:“道”就是通道,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或者一种状态逐步演变到另一种状态的一条通道,或者说一个时空变换的过程。“理”就是运行在这条通道之中,或者在这个演变过程当中,所经历的所有步骤或者阶段中,所涉及的所有的因素,把这些相关因素在这个实际发生的过程中,在各个变换的阶段进行梳理,总结出一些运行或演变的规律,就是这个过程当中的原理,或者说一直作用运行在这个过程或通道中的原理。那只要是遵循这条“道”中的“理”,就一定可以从开始的那个地方抵达最终的目标,或者说从开始的状态一直变换出最终的结果,那不就是我们所能够做的到的重复性验证吗?

而且,我们面临某个问题,从发现到解决,也会经历很多步骤和过程,从起因到结果,以及过程中涉及的很多因素,只有自己去实践或者说尝试了,才会有最真切的体验。毕竟真相只有一个,就是实际发生的这个过程。体验过了也许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也许就知道是不是能够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了。

然而要探究出解决问题的真实道理,毕竟我们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那如何来节省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呢?

因为真正的答案或者说真相只有一个。每一门学科都有其探究的方法和实现的步骤,就是说我们从自己现在这个现状出发,选定一个目标,通过学习,会经历哪一些过程,获得哪一些阶段性的成就,最终到达自己所期望的结果或者找到那个真正的答案,这个必须要经历的时空演变和身心历练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求学之道。

那在我们之前,是不是也有很多人为了探究某些问题的答案,而同样有过这样的经历呢?也许前人已经把很多求学的次第,乃至当中会发生的歧路或者错误的方向都记录了下来,如果能够找到这些“过来人”留下的经验,接受他们的教导,我们是不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呢?即便一开始那个最终的目标或者结果太过难以置信,甚至于有点匪夷所思,如果能按照具体的方法来努力坚持一段时间,一旦自己也有了相同的经历和体验,甚至于也成就出了前人同样所描述出的那些阶段性结果,那是否就可以确信这个方法,或者这条通道的正确与否呢?不是已经用自己的实践或者说切身体验来验证了吗?那接下来的是不是只需要接受指引,按部就班,默默前行,最后去抵达那个最终的目标或成就出那个最终的结果呢?

如果目标确定了,从我们自身开始的这个状态开始,一直延续至最终那个结果,当中所需要经历的过程,也许形式会因为不同的时代而有所不同,但是其中必要的阶段性结果一定是相同的,否则怎能通往相同的目标呢?若是一味盲目自信,或则迷信盲从,在过程中误入歧途,亦或进入了死胡同,那岂不是很冤枉?另外我们如果能够再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认识到自己所处在这条通路中的哪个阶段,那是否可以避免很多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呢?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既然我们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那我们都知道“学之道,贵以专”,既然是这样,我们是不是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的求学道路呢?而不应当盲目地人云亦云,一味盲从,只根据现在的情形来选取自己不太擅长甚至于厌恶的求学方向呢?

学贵立志,以定其心。这个世界纷纷扰扰,物欲横流,周围外界的环境太容易扰乱我们的身心了,若没有牢牢坚定住自己心中的志愿,并以此为动力,如何才能慢慢改过自心,修正言行?即便已经沾染了些许陋习,也无需气馁,只要有心,坚守住自身的志愿,或者理想,乃至誓愿,不断反思与省悟,不断地去修正自己的行为,最终一定可以达到一种良性循环——逐步转变自身的陋习,慢慢养成越来越多的好习惯……等到这个时节,再来回顾以往的经历,是否可以有所庆幸,以此展望更美好的未来?

那我们学习到目前,现状又是如何呢?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1332p...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