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远红星路(7)

 宜昌石头书屋 2023-05-19 发布于湖北

  

▲太古楼

“太古楼”其实是个小院落,除了原来在红星路那边的雕花铁栅大门常年紧闭,在市府院内的小门在工作日还是会打开的。走进去,绿荫如盖的清凉油然而生,走上那道狭窄的转角楼梯,淳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栋小楼这么多年来不知经过多少次的粉刷维护,多少次的水电气线路改造,但直到2016年进行的那次大规模修整过程中,一直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就连那些因日晒雨淋而变形的木窗,也不厌其烦的无数次进行修整,也是不惜工本了的。

因为要求“保持原样”,太古楼里干净的粉墙、阴角线墙面和天花的交界线、腰线、建筑墙面上中部的水平横线,都是欧式建筑的装饰特色。高大宽敞的进户门、外走廊栏杆上的花纹装饰、简略高大的罗马立柱和办公室外窗上据说是当年从欧洲运来的原装货的磨砂玻璃(俗称“毛玻璃”)、内走道上没有点燃、早已封闭的壁炉……,都显得庄重而高贵。

都说建筑风格是一种审美,歌德更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除了教堂建筑,欧式建筑都带有典型的英伦三岛风格,具有英国典型的绅士特征。比如高而陡的屋顶,顶下的阁楼便于利用,老虎窗就成为丰富屋顶轮廓的特殊手段;壁炉成为表现主人身份的实用装饰,同时通过内部较紧凑的空间,以及勒脚、矮墙、排窗、外走廊、高大百叶窗的装饰,红褐色的外墙颜色,都隐含着一种外在自由的张力,与中国建筑实用、低调、简约和讲究方位布局简直是不谋而合。

正是上班时间,多半敞开的办公室里看得见机关干部办公的身影,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自然不能打扰人家。轻手轻脚的走来走去,拿出手机拍一些照片。想想民国初年在这栋小楼待过的那些太古公司的洋人,想想抗战期间在这栋小楼指挥“宜昌大撤退”的民生公司老总卢作孚;想想那些刚进城还穿着黄军装、挎着手枪的首任宜昌市委书记彭天琦在这里度过的解放之初的那些日子,也是浮想联翩。

虽然仅仅只是一栋小楼,可也是宜昌历史的重要见证人:红星路13号见证过民国初年大英帝国在这里的耀武扬威,也见证过抗战期间宜昌大撤退的悲壮;见证过日本侵略军在这里的趾高气扬,也见证过解放初期,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身体力行……在这座城市里,也许有其他的建筑建造时间更长、当年的名气更大,但百年过去,全城最富有神奇色彩、最有丰富阅历的建筑就只有这栋小楼。一栋百年小楼,写尽了沧桑,写尽了坎坷,写尽了曲折,写尽了历史,写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也写尽了这条道路、这座大院的春夏秋冬。

那天午后,炎黄宜昌经济专委会的老师们在李明义、刘思沪老师的带领下,漫步在全长552米的红星路上,从邮政巷口的老邮局、和光里的隆茂洋行、大阪仓库开始,走过前英国驻宜领事馆、太古楼,穿过同春里、福绥路、履元里、强华里,感受着百年的光阴流淌,品味着岁月沧桑,

看着这条路及其临近里巷里的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借着红星路上那些茂密的法国梧桐摇曳的枝叶,想象那些传教士和洋商带来的西洋文化;想象百年的历史风云和往事记忆,就对二马路历史文化社区的更新改造充满期待,就对《留下老宜昌》的闪亮登场充满自信。

感谢炎黄宜昌文化研究会、经济专委会、老照片藏友等群的大力支持,感谢刘思沪、李明义、罗洪波、孙波、曹蓉、陈军娥、江女士的积极参与和照片支持,感谢徐炜、孟炜炜、沈传诚、张勇、张永久、彭翔华、王志敏、黄权生、代昊、吕航、张华新、王继君的资料提供。还是李太白那句诗写的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210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