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中华文学•评论】郭宪伟/四川/硕果·裨益·阐析·认知——读曾令琪、周晓霞《贾平凹散文解读》

 曾令琪西南文学 2023-05-19 发布于四川

大中华文学·评论展台



——微刊总第2078——


                             

  作家简介

  郭宪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作品300万字,出版《市井俗人》《河祭》等文学著作10部,获全国孙犁散文奖等诸多奖项。

硕 果 · 裨 益 · 阐 析 · 认 知
——读曾令琪、周晓霞《贾平凹散文解读》

  

曾令琪、周晓霞新著《贾平凹散文解读》

  

  
一、文坛硕果
  一部30余万字的《贾平凹散文解读》,花了整整6天时间方细细读完。掩卷而思,不知从何写起。非是江郎不堪,而是令琪、晓霞师徒二人才华横溢地将平凹先生的平生所著散文,作了一个庖丁解牛般的全面、细密、准确地解读,墨落飞花,煮字成篇,其文旨之高,文质之美,文笔之畅,如峨峨高山,若洋洋江河,既令我汗颜,亦令我无从下笔。
  这本以教科书似的散文评论典籍呈现社会,可谓文坛盛事,文学美事,文化硕果。二位作者能取得如此成就,可喜可贺。
  

  贾平凹先生亲切指导曾令琪、周晓霞创作《贾平凹散文解读》一书

  
  
  令琪君乃四川文学界领军人物,著作等身,又是平凹先生的关门弟子,晓霞女士亦是青年作家,令琪君弟子,二人对平凹先生既有深厚师徒之情,也对平凹先生散文有独到的研究。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网络戾气暴虐,对先生毁誉不一的世风中,毅然以解读先生平生所创作的散文之举,为其彰明昭著地解句释义,匡正补阙,树德立文,勇气胆识堪嘉,才华文品独具,余钦佩之至。相信这本既带研究性、学术性,又兼具普及性、通俗性的作品,能给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阅读、认识贾先生人品、作品,揣摩学习和借鉴的范本。
二、开卷裨益
  很惭愧,我也写了近30年散文了,从未认真思考过散文创作问题,应该说《贾平凹散文解读》是我读到的第一本散文评论读本。开卷有获,裨益非常。使我学得了许多散文创作方法,触摸到散文的精髓。
  平凹先生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个全才,小说、散文、诗歌俱写得得心应手,毕生创作了《贾平凹文集》24卷,除了在长、中、短篇小说上独傲文坛外,散文创作也独树一帜,卓有成就,是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令琪君所言,研究先生文学创作,散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贾平凹散文解读》一书,补缺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空白。
  平凹先生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跨度极长,令琪、晓霞君作了深入的调研。先生有50年的散文创作史,所写题材大都以商州和西北地区为创作母题。对这些浩瀚的作品,二位作者潜心研究探寻,总结提炼出五大文学特色,即语言、人情、风俗、细节、哲思之美,并从这五大美中去溯流徂源地探讨、解读先生散文从形式到内容的创作特色和美学因素。我读后,心悦诚服地感到:解读若庖丁,阐析似斫轮。论述深邃,见解独到,归纳准确,读后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力,全方位地把平凹先生的散文提高到一个新的阅读高度上了。
  印象深刻的解读很多,如在解读《我的老师》一文,对平凹先生尊一位三岁半幼童孙涵泊为老师时,语重心长地告诫世人:赤子的最纯真与善良,唤醒了“我”这样的大人们的“真”与“善”。字里行间,流露出贾先生对一个孩子的尊重,对纯真的尊重,对善良的尊重。这样以“善”为依归的散文,它传递的也是“善”,弘扬的是“善”,最后得到的,也必将是“善”的灿烂花开。如此解读,把读者一下引导到散文应该以反映“真善美”为主旨的高度上去了,从而达到了启人向善,引人求真,导人尚美的解读目的。窃以为,这是悟到了平凹先生散文内核的解读,精准到位,一语中的。
  毫无疑问,这是我读《贾平凹散文解读》一书得到的最好裨益之一。
三、美文阐析
  令琪、晓霞君在《解读》一书中,将平凹先生的散文总结归纳为五大美,系统全面。尤其是散文的语言美和人情美的阐析,于我对贾文的理解极有帮助。这两大美抓住了散文的重要特征——“情文并茂”。
  情为情感,文为文采,内容和形式。文本的优美是散文的第一要素。散文外形一定要美,譬如看人先看形象,然后才是内涵、人品。情境和意蕴的隽永是散文的第二要素。两者浑然一体,不分伯仲。
  

曾令琪在金牛区作协宣讲贾平凹先生散文
  
  
  好的散文一定是美文真情。情不真则文伪,情不深则文贫,情不酣则文滞,情低俗则文无高格。文采可以使情致传神,却无法使无情变有情。
  有文采而无情韵不能使人感动,有情韵而无文采读之则味同嚼蜡。只有情文并茂,才能产生令人愉悦、动人心弦的魅力。平凹先生的《哭三毛》《再哭三毛》,细读之下,先生情文并茂的哭声令人禁不住怆然泣下。正如令琪、晓霞君的阐析:世间上的“情”,只要真挚、纯净,那它就一定会充满美感,并存之永恒。无论是男女之爱情,朋友之友情,亲人之亲情,莫不如此。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打动读者的,首先就是这个“情”字。
  《解读》一书提出,文采不可理解为狭隘文辞绚丽华美,它既可是文辞优美的,但也可能是朴实平和,清新自然的,如贾平凹的《祭父》《哭婶娘》等,这些散文读起来朴实无华,自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其语言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是散文写作中的最高境界。
  散文是要讲形式美的,语言一定要给人以美感。散文大家孙犁给贾平凹写信说:“语言是一种艺术,除去自然素质,它还要求修辞。”这是说散文的语言要美,要讲究遣词造句。平凹先生创办《美文》杂志也是源于这一宗旨的。但语言美不等于艳词丽句,像六朝时堆砌辞藻,过分讲究俪词偶句,内容空泛的骈文,最终也只能走向没落。
  散文是不讲韵律的文体,但是仍然存在语言的内在节奏和音韵,如气息一般贯穿于文中,行云流水。很喜欢读晓霞的散文《番茄红了》,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情文并茂的律韵,可见是深得师傅的真传的。好的散文语言应该赏心悦目,如雨露润人心田,如鲜花予人芬芳,如美食令人享受。真情加上美文,相辅相成,散文的美学力量就彰显出来了。
四、形神认知
  散文最大特点是行文自由,灵活多样,无拘无束。这也是很多作家喜欢散文的原因。但散文绝不是松松散散之文,随笔也不是随随便便之文,杂文更不是杂七杂八之文,纵观古今名家散文,既不见“散”,也不见“随”,更不见“杂”,皆是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形神兼备之作。
  何谓“形神”?“形”者,形式也,即体裁、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神”者,内涵也,主题、意旨、境界、神韵等。
  我在散文创作中,了解到当今散文界有三种关于“形神”的认知。
  一种是肖云儒早年提出的“形散而神不散”,曾受到散文界的推崇,成为散文创作的经典之法。近年来,学术界对此的认知有些嬗变,遭到一些文学家的反对。其实,肖的本意主要是针对当时“形散”一类的散文现象,提醒一下作者,“形散可以,但神不能散”。认为众多散文素材因为似乎缺少“形”的紧密联系,显得散漫无边际,构不成感情或意境的倾向,因此,就必须格外重视它们之间的“神”的联系,内在的联系。有了“神”的凝聚,“形”之散就会围绕一个情感的内核散开,形成“形散神聚”的艺术效果。
  可见,“形散而神不散”仅仅是指对素材的内在联系的驾驭和牵制,这是表现手法,不是对形式本身的而言的。后来散文界有人把它当成金科玉律,显然是狭隘的。
  第二种是“形神俱不散”。这类散文在形式上有整饬美、精致美、文辞美,完全可以和诗歌形式媲美。在内容上一个中心,一个主题,明确清晰,形式和内容珠联璧合非常严谨。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苦雨》。这种散文可称之为“形不散神亦不散”。
  第三种是“形散神也散”。这主要是针对萧先生的“形散神不散”提出来的,认为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人的内心世界也是一样,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为此提出“为什么只能形散而神不能散呢?”其实,这种提法已经超出形式和内容的范畴了,它把散文的艺术审美大大地拓展了。这种看法认为,散文不仅可以表达多主题,也可自由表现人的心灵复杂、多变、跳跃、恍惚、纠结、郁闷,甚至是变异等等,一篇文章,下笔如天马行空,自由开放,素材亦可尽量地使用,主题不止一个,可以很多个,就看你站在何种角度去理解。比如钱钟书、沈从文、汪曾其等大家的散文。平凹先生的散文更是如此,比如他的《朋友》一书。
  

郭宪伟(韦一)、曾令琪在一起
  
  
  “收与放”是散文创作理论上的新建树。
  贾平凹先生对“形散神不散”颇有微词,不赞成,认为这是散文创作上的单一化,限制了作家的思路,会桎梏散文表现的多样化,尤其是主题的表达应该千变万化——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看法是站在文学理论的高度上提出来的。对此,我是极赞成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应该是以多样化表现为主要手段,才能达到百花齐放的目的。
  令琪君旗帜鲜明地反对“形散神不散”。认为“散文之'形’,若人之四肢百骸;散文之'神’,若人之内在精神。若人之四肢百骸俱散,欲求人之内在精神,其可得乎?”这种看法,是真知灼见的。这和贾平凹所说的“如果只鼓励这一种写法,而反对主题分散或蕴含的另外写法,意味着用单一化来排斥和窒息丰富多彩的艺术追求,这种封闭的艺术思维方式是缺乏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所致”的意思同出一辙。故而明确指出,“主旨的表达应该千变万化,有时候似乎是缺主题的很隐晦的篇章,对人们也许会产生极大或极深的思想上的启迪,这往往是那种狭隘的艺术趣味所无法达到的。”这样的见解,比单一狭隘的“形散神不散”要完备准确很多。
  平凹先生又说了:“其实,散文就是一个写法问题。”写法,就是创作方法,这里平凹先生把散文的“形神”作了写作方法上的概括,把问题直截了当地简略化了。这是大师的认知功力和实践经验。那么,无论是“形散神不散”,还是“形神俱散”,抑或是“形神都不散”,我以为均应看作是创作方法问题,作者在创作散文时,用哪种方法,可由所要表现的主题而确定,不一定非要圭臬绳墨地生搬某种方法,尤其不要被“形散神不散”所左右。
  令琪君根据多年的散文创作实践,认为“形散而神不散”的提法,限制了散文作家的创作思路,造成了散文写作程式化的弊端,极大地桎梏了散文创作的百花齐放。故而建议将散文的“形散神不散”改为散文“收与放”,这是极好的主张,也是正本清源的散文创作理论贡献。
  “思接千里,视通万里”是“收”,“吟咏之间,眉睫之前”就是“收”了。一收一放之间,不仅囊括了前面所说的三种方法,而且可以凝神聚气,突出主旨,形成散文的节奏和音韵,使得音韵和谐,流畅自然。这样的主张,较之萧先生的“形散神不散”,站得更高更远,更全面,且言简意赅,明白晓畅,易于操作,对当代散文创作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指导意义,相信一定会被散文界所接受。
  很喜欢平凹先生的一句话:“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热;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也许正是带着这种心态,令琪、晓霞君才把《贾本凹散文解读》一书写得这么好。
  我是这样认为的。
    
——————本刊架构——————

  

首席顾问:贾平凹、赵义山

主 管:四川省文联

主 办: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

    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

指 导:广东省民营企业家联合会

    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

协 办:

  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

  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

  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女散文作家创作中心

  四川书生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副总编:

  周晓霞、胥树东李顺治

总编助理:

  杨爱民

理事单位:

  广东彩格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市贵和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理  事  长:

  胥树东、唐祥华、蒋大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