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发文,事关学生心理健康!学校该如何做?

 天下知仓 2023-05-19 发布于重庆

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性难题,并呈现出低龄化发展趋势。

图片

尤其是近几年,学业的压力、疫情的焦虑、代沟的磨擦相叠加,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更突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当前全社会的共识。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直接聚焦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这一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意义深远。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主阵地,在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履行好哪些职责,发挥好哪些重要作用?跟校长会(ID:xiaozhangclub)共同来探讨。

01

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行动计划》部署八项重点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俞国良团队对近十年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进行的系统分析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最高的是睡眠问题,初中生和高中生在焦虑、抑郁两个指标上检出率较高。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发布的数据也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中学生社会化需求增强、学业压力升高,其社交焦虑、学业焦虑等明显提高。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在工作目标上,《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到60%。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检测,《行动计划》提出,县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区域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用好开学重要时段,每学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指导学校科学规范运用测评结果,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行动计划》要求,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研制度,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

《行动计划》部署开展八项重点工作:

一是“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坚持学习知识与提高全面素质相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三是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


四是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健全预警体系,加强物防、技防建设,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


五是建强心理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配齐心理健康教师,畅通教师发展渠道。


六是支持心理健康科研,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性、前沿性和国际性研究,推动成果应用。


七是优化社会心理服务,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八是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科普,推广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验做法,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02

预防为先

建立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机制

《行动计划》特别提出,完善心理预警干预。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

积极的预防是最好的疗愈。当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如果学校缺乏完善的评估与干预机制,往往就会错过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这就是所谓的“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学生的身心状态中观察和评估他们的心理状况,以下是一个身心状态观测模型:

看学生的吃喝拉撒睡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失眠、食欲下降、感觉呼吸困难、肌肉紧张等问题;


看学生的喜怒哀惧愧,比如是否显出焦虑、持续担忧、过分敏感、易怒、自责等情况;


看学生的言辞话语间,有没有与以往明显不一样、较为偏激的想法等;


看学生的举止行为中,有没有异常的表现,比如社交退缩、不敢出门等。

学校在部署校园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时,可以重点做好这几件事情:

1.所有的学校工作人员都应接受在职训练,了解青少年自杀的征兆,以及相关的学校及社区资源。

2.每一个学区都应有一个清楚的转介高危学生的程序,例如:(1)发现有自杀倾向的学生;(2)评估自杀行为的严重程度;(3)通知家长或监护人;(4)确定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得到适当的心理健康服务;(5)参与追踪的过程。

3. 结合初级与二级预防策略可提高校园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制度的效果。

4. 校园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制度如果能和解决更广泛的心理问题作连接,将会有更好的效果。

5. 校园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需要有教体局、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和家长的充分支持。


对于已处理的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学校也需要有适当的跟进和预后。


在学校日常心理教育中,有些小技巧很适合心理老师、班主任使用。比如每天都带着学生做一两次放松练习,练习方法也很简单,让学生依次收紧身体的某一个部位,然后慢慢放松下来,让身体记住这种放松的状态。这对处于学习压力甚至学业焦虑中的学生很有帮助。

03

多措并举完善师资、课程等

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

《行动计划》强调建强心理人才队伍,要求“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这说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质量有赖于学校场域下的全体教师,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师生互动过程中对教师行为的监督,减少在校学生师源性心理危机的产生。


其二,发挥好课堂育人的主阵地,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全方位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教育。为各个学科编制有据可循、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指南,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与各个学科的授课内容有机结合。


其三,建立起覆盖全员的内部培训模式及协作机制。将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训列为优先事项,重视本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榜样示范与教育辐射作用,提高全体教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识别和支持能力。

作为教育部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天津市实验中学早在1992年就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该中心为龙头,以各年级设立的心理辅导站为枢纽,以每班持心理辅导员资格证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心理委员为基础开展工作。全校教职员工共有276人获得天津市心理辅导员资格证书,其中一线教师100%获得心理辅导资格。

《行动计划》还指出,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特点,浙江省杭州市景成实验学校开发了《我的情绪我做主》系列课程,旨在调整学生对情绪的认知和元认知,引导学生“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唱/喊出来”,从而发展情绪调节策略,减少负面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专门为学生设计每周一次的心理班会,确定了“重感受和体验、重表达和参与”的班会原则,为学生设置说话、说心里话的情境,教师尊重青少年“假想观众”的心理特点,多听、多鼓励、多回应,用共情、尊重的态度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感受,让渐入青春期的学生拥有专门为他们搭建的倾吐心事、缓释心绪的云空间。

04

正向成长

抗挫力教育不可或缺

如果等到校园心理危机爆发的时候才去采取“救火”措施,好比抽出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但过程艰难,失败风险很大,并且已经发生的伤害,早已成为学生身上不可承受之重。所以,学校不能只是把“稻草”拿起来,更要把青少年的身心训练得强壮一些。


Dr.Werner研究团队在夏威夷Kauai岛上做过一项抗挫力研究,把1955年出生的505位儿童中的201位儿童,归类为高危险的脆弱群组,他们绝大部分来自于存在暴力、离异、酗酒、父母一方有精神疾病的家庭。当时大家都认为,这些孩子很可能前途坎坷,黯淡一生。


结果却发现,即便经历那么糟糕的童年生活,其中三分之一的孩子在成年后仍然拥有健康的人际和社会关系,积极的心态,在工作中展现出应有的胜任力;同时在经历挫折与压力时,能及时调整自我,朝向目标,继续努力。


是什么在暗中帮助到了他们?这得引出一个概念:抗挫力,指的是一个人面对逆境或挑战时,良好的应对与恢复能力。它不是一种先天的个体特征,而是个体在与周围世界互动背景下获得的一种能力。
研究者在寻找这些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有利于其发展的根源时,找到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其抗挫力的保护性特征或因素,主要是有利于其性格发展、学业成绩、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自信、信仰/对生活意义的认识以及在社区、青少年组织或学校里得到的外部支持等。


研究者认为,这些均与个体在青少年期得到的教师、同龄人和家庭成员的支持有关系。


孩子们的身边,环绕着各种危险因子,但也潜藏着诸多保护因子。减少校园里的危险因子,增加保护因子,是学校该做的,也值得做的事情。比如不再用偏差行为或叛逆等字眼给学生贴标签,重视乐观的学习态度多于根据成绩评价,并为学生提供抗挫力教育,多开设有关身体智能、情绪管理、自尊自信、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在危境中正向成长。

来源丨校长会,综合整理自中国教育报、教育部官网、中国教师报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