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天地|宝隆:同济创始人的人道情怀

 恶猪王520 2023-05-19 发布于新疆

宝隆博士

在中国医学史上,他地位显赫,与中国红十字会也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过往。他就是同济大学创始人、德国医生宝隆博士。

立足上海悬壶济世

  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18621909),1862年生于德国东北部小镇帕泽瓦克。1882年高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钱上大学而选择了参军,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军医,救死扶伤。1882年他如愿进入皇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外科医学院学习,1887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第二年,他担任海军助理医生,1893年起先后在皇家海军狼号、伊尔梯斯号炮舰上任上尉军医。伊尔梯斯号长期在东亚水域活动,在上海逗留期间,他结识了在沪开诊所的德国医生卡尔·策德里乌斯。上海虽然是国际化大都会,十里洋场,繁花似锦,但民众的贫病交加,却也触目惊心。“医者仁心”,目睹这一惨状,“他确定了一个想法,要尽可能利用他所有的力量和知识去改善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他决心在上海建立一所医院,为劳苦大众服务。
  1895年宝隆来到上海,先在策德里乌斯的诊所里当助手。1899年宝隆以德医公会的名义开始筹建一所诊治中国病人的医院。筹建工作得到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上海实业界人士虞洽卿、叶澄衷等人的支持。1900年,仅有20张床位的医院开张,因由中德双方共同出资,本着同舟共济、和衷共济旨趣,故取名同济医院——同济大学的前身。宝隆出任首任院长。

参与创会荣获一等勋章

  在宝隆的苦心经营下,医院发展势头良好,他又开始着手筹建一所培养中国医生的医学堂。不过,日俄战争的爆发使筹建进程受到影响。
  19042月,为独占东三省,扩大对华侵略权益,日本与俄国剑拔弩张,不惜一战。硝烟滚滚,炮声隆隆,东北同胞走死逃亡,惨遭浩劫。为了救助东北难民,310日,在沈敦和、李提摩太、施则敬的奔走下,在钦差大臣吕海寰、盛宣怀、吴重熹的支持下,中英法德美共同发起,组建起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由此诞生。宝隆参与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发起,并被公推为“总董”之一。这就意味着他还要担负起筹款募捐、组织管理之责。

同济医院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在存在的三年多时间里,救助了46.7万余人。红会史书说,“此次救护工作,得到教会和医院以及中国官方最高的合作,所以成绩特佳”。作为创会“总董”和“办事董事”,宝隆功不可没。1907721日,吕海寰、盛宣怀联名上奏朝廷《沥陈创办红十字会情形并请立案奖叙折》奏折中,提出表彰有功人员的请求,请朝廷责成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办理请奖事宜。朝廷同意。徐世昌领旨照办。1908428日,《申报》登出《东督等奏保红十字会名单》,公布受到表彰的人员有“创始及办事人”中方总董记名海关道沈敦和、前四川川东道任锡汾、直隶候补道施则敬等12名,外方总董领袖威金生,总董裴式楷、宝隆、李提摩太等30名,“均赏给佩带中国红十字会一等金质勋章”。这份荣誉,宝隆受之无愧。

助力红十字人道教育事业

  宝隆一方面参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人道救助行动,一方面推进医学堂的筹建。根据1906年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向德国政府提出的建议,要在同济医院的基础上建立医科学校。宝隆梦寐以求,积极响应。他和克纳佩共同拟订的为中国人设立德国医学堂的计划,很快被批准。
  根据德国外交部的要求,以宝隆为首的上海德医公会负责建校工作。宝隆责无旁贷,全身心投入。1907年上海德医学堂建成,第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又名同济德医学堂)。宝隆当仁不让,出任学堂首任总监(校长)。
  同济德文医学堂的创建,不仅为医护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而且也为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20世纪30年代的宝隆医院

  原来,中国红十字会自1907年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后,确立了设医院、建学堂的“根本大计”。但建医学堂需要时间,采用“借船出海”的灵活方式,不失为一种选择。同济德文医学堂的建成,让中国红十字会实际“掌门人”沈敦和看到了希望,于是向宝隆求助。宝隆热心红十字事业,作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积极参与者和中国红十字会一等金质勋章的获得者,他与沈敦和志趣相投,结下了很深的友情。沈敦和的请求,他表示赞成,为红十字会开辟“绿色通道”。同济德文医学堂,于是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医护人才的培养基地。
  1908831日、94日、7日,中国红十字会连续在《申报》刊登广告,面向社会招考医学生。广告说,中国红十字会因学堂校舍在建,暂时不能使用,因此暂借教学质量高、设施完善的同济德文医学堂授课。宗旨:招收聪颖子弟教习医科,毕业后担任红十字会医护人员;学额:先招录10名;学龄:以15岁至18岁身家清白,身体健康,英文及数学有一定基础,中文能够写作,德语基础较好者更表欢迎;学业:8年毕业,给予文凭,毕业后由红十字会委任;学费、食宿等费用,由红十字会负担,如中途退学,费用退回。第一期原计划招生人数为10名,实际招收曹民、邵树华、邵骥等12人。对于他们,宝隆、沈敦和都寄予了厚望。

同济德医学堂

  遗憾的是,190935日宝隆染疾不治,在上海去世,年仅47岁。为了向他表示敬意,同济医院更名为宝隆医院。尽管宝隆没有看到红十字医护人员的毕业和中国红十字会医学堂的拔地而起,但他献身红十字事业的精神,一直被传承和光大,在战火纷飞的民国时期,宝隆医院作为红十字会的伤兵医院倍受关注,正缘于宝隆与中国红十字会那份情愫。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3年第3期



版式:刘  丹  刘  丽
责编:王封礼
统筹:姚胜祥
审核:罗  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