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3年,前清朝知府送中央一“宝瓶”,没人敢接,邓小平拍板:收

 铁血老枪 2023-05-20 发布于上海
文章图片1

经常去各大博物馆参观的读者应该知道,博物馆中有一些珍贵文物,并不来自于考古学家的挖掘,而是来自于民间收藏家的自愿赠与。

但国家允许民间群众,将文物捐赠给博物馆,却并不接受民众直接将文物,以个人名义捐赠给党中央。

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却让党中央打破了不收民众礼物的规定,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亲自拍板,“必须收下。”

这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从前的工作却很特殊,他是前清朝政府的知府——汪云松。

文章图片2

而这上交的文物也不一般,这文物虽是汪云松的私藏,但却是个清代乾隆御窑所产的价值连城的宝瓶。

这位老先生缘何能打破党中央的铁律?难不成他和邓小平同志是旧相识?

读完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这位老先生不仅与邓小平同志是旧相识,还是党中央多位领导人的旧识与恩师。

破例接受珍贵礼物

1953年的冬天,一份落款为“汪云松”的信函,被邮递到了重庆市政府。

当重庆市政府的工作人员们打开信封,阅读完信中内容后,在场的人皆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了起来。

文章图片3

首先是被寄件人的姓名吓了一跳了,别的地方可能不熟悉汪云松这个名字,但重庆人却没有不认识这个名字的。

这人简直就是抗日战争中,活跃在民间支撑重庆运转的主心骨。

信中说到,写信人想要将家中珍藏的文物,也就是清代乾隆御窑古月轩所产的,宝石浆胎东方红天球尊,请重庆市政府在元旦这天,以贺礼的形式转交给党中央。

要知道,在建国前,我们的工农红军是绝不会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的,建国之后,我党更是明令禁止,不允许政府部门接受人民百姓的贵重物品。

文章图片4

但汪云松老先生的礼物是送给党中央的,重庆市政府也不好直接决定礼物的去留,最终,重庆市政府还是选择将这件事,传达给党中央,由党中央来决定是否接受汪老的礼物。

巧的是,党中央出面处理这件事的,正好是我们的副总理邓小平。

知道汪云松老先生想要将如此价值连城的宝瓶献给党中央后,邓小平马上拍板到,“收,必须收下。”

邓小平同志的决定,属实让他的下属们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往日一向严格要求自己和部下们,不允许接受群众物品的邓小平同志怎么不见了?

文章图片5

待人们弄清楚汪云松老先生的故事后才发现,这宝瓶必须要收下。

因为,这宝瓶不仅仅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他还承载着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信任,交付到党中央手中的,也不仅仅是宝瓶,还是历经多次改朝换代的汪云松老先生,对新中国的期待。

所以,接受他的献礼,才是最好的决定。

得到邓小平同志的同意后,这个宝瓶由重庆政府护送着,于元旦前夕,被安全的送到了党中央政府。

文章图片6

只是可惜的是,在五年后,八十四岁的汪云松老先生因病永远的离开了世界,而他留下的宝瓶,则代替他,永远的陪在了共产党的身边。

在汪云松老先生的葬礼上,很多名流大亨纷纷诉说着汪老对他们的知遇之恩,而关于汪云松老先生这一生的故事,也终于在大家的拼凑下,有了完整的版本。

一朝下岗举家返乡

汪云松老先生的一生,无疑是为民族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一生。

他出生在1873年,虽然清末的封建社会吃人,但出生在清末时期的汪云松,幼年时并没有吃过多少苦,因为他出生在重庆一户非常富裕的人家。

少年时的汪云松,并不知道在走出家门后会面临怎样的社会,他像所有励志考取功名的学子们一样,日复一日的准备着那场人生中最重要的科举考试。

文章图片7

这时的他还不知道,在几年后,他辛辛苦苦准备的科举考试将被取缔,旧社会即将分崩离析。

不过,汪云松是幸运的,他在年少时便靠着才华与学识被选为了贡生,而后的求学之路也非常顺利,没多久就考上了秀才。

汪云松不但求学之路非常顺利,他的做官之路也非常顺利。

结束求学生涯后,汪云松没有选择回到重庆继承家业,反倒是听从了清政府的安排,留在了远离家乡的江苏,做起了小地方的知县。

汪云松的起点虽然是知县,但知县并不是他仕途的终点,他做官的最终尽头是五常府知府。

文章图片8

在做官期间,汪云松从来不做那些欺男霸女的腌臜事。

世道虽然不太平,但汪云松心中只有自己的一杆秤,对待百姓,他总是怀着做书生时的慈悲心肠。

也正是因为汪云松在做官时,没有忘记为百姓着想,所以,他所到之处都能获得百姓们的爱戴。

汪云松人生的第一个滑铁卢出现在1911年,受大环境的影响,汪云松失业了,而令汪云松下岗的那场革命,名叫辛亥革命。

文章图片9

由此革命开始,新兴的民主共和观念,终于有了和封建社会正面交锋的机会,新旧更替之中,清朝也被永远的封印进了历史。

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更别说,辛亥革命本就是时代的洪流,因辛亥革命而改变命运的人,数不胜数,而这其中就有已经奔四的汪云松。

四十本该已经进入事业的稳定期,如今却丢了工作,这些已经足够让一个中年人糟心的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失去了为清政府继续当官的机会,汪云松才在人生的后半部分,做出了那么多贡献。

收拾好家中的一切,汪云松领着妻子和孩子坐上了回老家的马车,回家干嘛?自然是继承家业了。

文章图片10

马车一路上慢悠悠的走,但这一路上遇到的人遇到的事,却让汪云松那颗悠哉游哉的心没法平复下来。

走出家门他才看见,中华大地疮痍满目。

宽阔的道路上,倒下便再无法站起来的人数不胜数,百姓们衣衫褴褛,污泥早已掩盖了他们本该表现出各种情绪的脸庞。

一路上,心事重重的汪云松,眉头始终紧皱着。

回到重庆老家后,家人旁敲侧击的问当了几年官的汪云松攒下了多少银两,而他本人只是挠挠头讪讪一笑。

文章图片11

于是大家们也都明了了,这人的年龄虽已长到中年,心中所想的,却和求学时那个只想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少年郎一样。

家人倒也不责怪汪云松,毕竟世道是在不太平,回了家保住命才能继续生活。

汪云松回家后确实帮衬着家里人做成了不少买卖,但他的家里人都知道,汪云松的心思不全都在经商上。

这不,刚回家没多久他就筹建起了巴县医学堂、大中银行这两个老家没人见过的东西。

文章图片12

当家人问起为啥捣鼓这俩东西的时候,汪云松语重心长的的说到,“咱们这没有正儿八经的医生,平日里想要找个治病的医生难得很,想要做生意的人,又没有干出一番事业的本钱,必须得有人出面解决这两个问题。”

于是,在汪云松的的努力下,大中银行和巴县医学堂都被红红火火的修建了起来,而他本人在重庆当地的名气也渐渐的大了起来。

前朝书生乱世明灯

名气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在担任重庆总商会会长后,汪云松终于下定决心做了一件大事,而这件大事的直接受益者,就是最早投身到祖国建设中的那批留学生,这批人中就包括后来的邓小平与聂荣臻。

文章图片13

没错,汪云松要干的这个大事,就是兴建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汪云松虽然是旧社会里的秀才,但他并不迂腐,他知道解放思想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虽然他生在清朝末年,但他的思想却是时刻跟随着新时代进步的。

但兴办学校是在不是件容易事,有人像汪云松一样,迫切的期待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觉醒,但有人却只希望中国的青年们依旧保持着麻木不仁任人宰割。

想要成立一所为中华大地输送新鲜血液的学校,难上加难。

好在汪云松并不是个会轻易放弃的人,在他的坚持下,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还是如期开学了。

在最早入学的那批学生中,有个叫邓希贤的少年,他在后来将名字改成了邓小平。

文章图片14

他不是重庆本地人,却被自己的父亲非常有远见的拉到了这里上学。

彼时的邓希贤已经十五岁了,他在老家读书时的成绩非常好,但因为要躲避灾祸只能离开老家去外地求学。

在讲台下等待校长说话时,邓希贤听到了自己终身都不会忘记的那句话,“你们以后一定要回来,要为中国的发展回来。”

汪云松老先生不仅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有明辨是非的教育态度。

乱世没有公平一说,但汪云松老先生心中有自己的一杆秤。

文章图片15

当学生们因为抗议使用日货而走上街头时,汪云松老先生并没有因为担心引火上身而禁止学生们抗议,相反,身为学生抗议行为的第一责任人,汪云松老先生全力支持学生们的行为。

在日复一日的等待后,汪云松的预备学校终于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这批学生虽然结束了在国内的学业,但他们肩上的责任并没有变轻。

正如汪云松先生说过的那样,他们即将在几年后带着满腹的学识重回这片热土。

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也是这批毕业生中的一员,虽然他只在预备学校与汪云松老先生相处了一年,但他却让汪云松老先生深深的记住了,他这个身量不高但抱负远大的学生。

文章图片16

在汪云松先生眼里,邓小平是个有敏锐的观察力与突出的领导力的学生,当然,邓小平身上最吸引汪云松先生的不仅仅是他的才能,毕竟,有才之人天下皆有。

邓小平身上最吸引汪校长的地方,还是他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短暂的相处中,汪云松老先生总是会被邓小平身上那股青年人的理想与朝气吸引。

当然,在汪云松老先生对青年人的帮助,不仅仅体现在教育自己的学生上,对待所有需要帮助的理想青年,汪云松都有鼎力相助。

这不,曾经走投无路的聂荣臻和他的朋友们,也曾在靠着汪云松先生的帮助得到了出国求学的机会,当年处处碰壁的朱德元帅,也曾在汪云松老先生的帮助下解了燃眉之急。

文章图片17

而像这样自掏腰包帮助年轻人的故事,在汪云松老先生身上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他在乱世里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几乎都被他转身花在了重庆的年轻一代身上了。

他虽只是前朝的一介书生,却活成了乱世中,重庆地界上一盏照亮了无数人的明灯。

好在这盏灯发出的光热没有被浪费,最早一批学生中的佼佼者邓小平,也没有让这位欣赏他的校长失望。

虽然两人的联系中断了很多年,但邓小平再次出现时,着实让汪云松欣喜不已。

再次看到邓小平的消息,是在报纸上,报纸上刊登的刘邓大军频传捷报的标题下,邓小平那双目光如炬的眼睛里,闪现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文章图片18

见到昔日的得意门生如今已经成就非凡,汪云松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只是可惜没法亲眼看看往日的学生,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遗憾的。

所幸这份遗憾并没有让汪云松老先生失落多久,建国没多久,邓小平同志马上找到了汪云松老先生,向他讲述了自己离开学校后的经历。

邓小平说的意气风发,汪云松老先生也没有落了下风,这些年他在重庆地界上救助难民、创办企业,筹建学校,桩桩件件都表现着他仍想为国家出力的决心。

这次谈话后,邓小平也让汪云松老先生感觉出了党中央对他的重视,这不,建国之后,汪云松老先生先后担任了多届的人大代表。

文章图片19

担任人大代表的汪云松老先生,也在与共产党的相处中,渐渐领悟了共产党执政的优越性。对共产党产生了深深的信任的汪云松老先生,做出了将珍藏的宝瓶献给党中央的决定。

1957年,为民族进步奉献了一生的汪云松老先生与世长辞了,而他留下的那枚宝瓶,却代表着他与党中央并肩前行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