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国简史:从“春秋霸主”到“三家分晋”,经历了什么?

 茂林之家 2023-05-20 发布于湖南

晋国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晋国也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称霸时间最长、称霸最彻底的诸侯国,没有之一。

“曲沃代翼”以前,晋国的国力、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并不突出。然而,曲沃代翼以后,晋国的国力迅速上升,一跃成为当时比肩于齐国、楚国的诸侯大国。晋文公即位以后,晋国开始超过齐国和楚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并把“春秋霸主”的地位占据了两百多年。因此,晋国堪称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大国”

然而,春秋末期,晋国君权开始旁落,逐渐被国内的卿大夫掌控,并最终在公元前403年爆发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随后,晋国分裂成为了魏国、赵国、韩国三个诸侯国。从此,春秋时期宣告结束,战国时期宣告到来。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晋国不分裂,春秋时代不会结束,战国时代也不会到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晋国在春秋时期有多么的重要!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晋国的历史吧!

一.起源

晋国的开国国君名叫姬虞。姬虞是周武王姬发和王后邑姜的第2个儿子,也是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弟,还是齐太公姜子牙的外孙子。

要想探究晋国的历史就要追溯到西周初期、位于河东地区(今山西省)的诸侯国唐国的一场叛乱。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他的长子姬诵即位,这就是周成王。周成王即位时,还不到13岁,由他的叔叔姬旦(周公旦)辅政。

此时,西周王朝虽然建立了,但是,它的统治根基并不稳定,时常会有不服西周统治的诸侯国发生叛乱。

公元前1035年,位于河东地区的诸侯国唐国发动了叛乱,严重威胁着西周在河东地区的统治地位和统治基础。

提起唐国,我们可能比较陌生,不过,提起唐国的建立者,我们就十分熟悉了。唐国的建立者就是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唐尧,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尧,这也就是“唐尧虞舜”中“唐尧”的由来。

唐尧以后,唐国又经历了夏朝、商朝的一千多年,经济和实力都在不断发展。到西周初期,唐国已经是黄河沿岸一个十分强大的诸侯国了。这也就给予了唐国挑战西周统治的实力和信心。

随后,周公旦亲自率军前往唐国平定叛乱。不久,周朝军队势不可挡,一举打败了唐国军队。紧接着,周公旦下令将唐国宗室子弟迁往杜地,把西周王室的子弟迁到唐国。

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正式将他的同母弟弟姬虞封在唐地,建立唐国。后来,姬虞也因此被称为“唐叔虞”。至此,唐叔虞成为了实际上的晋国第一代国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晋国一开始的名称并不是“晋国”,而是叫作“唐国”。

事实上,唐国(晋国)的建立对西周统治基础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当时,西周虽然建立了,但是,仍然拥有很多不服西周统治的诸侯国。

为了维护西周的统治地位,周天子直接控制了靠近京畿的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震慑和管理这两地的诸侯国;周天子把鲁国和齐国封在了东方,用来管理和震慑该地的诸侯国;周天子把燕国封在了河北地区,用来管理和震慑该地的诸侯国。

然而,位于京畿附近的河东地区并没有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来管理和震慑该地的诸侯国。于是,为了稳固西周在河东地区的统治地位,周成王将自己的亲弟弟姬虞封在了唐国。

晋国(唐国)的地理位置堪称是得天独厚,也许这块土地注定会成为春秋霸主。对此于其他诸侯国,楚国和燕国远离中原地区,无法快速稳定得到中原文化的浸润;齐国和鲁国则是两国距离太近,两国长期相互对峙和制衡;而在西周中后期开始建立秦国,它的周围则是分布着众多的西戎部落,使得秦国成为了一个四战之地;而春秋最早崛起的郑国,它则是位于齐国、东周、晋国之间,使得郑国处于春秋争霸的主战场,长期受到其他大国的攻击。

而晋国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处于中原地区的边缘位置,受到西周直接统治的力度比较小,又可以长期稳定的得到中原文明的浸润。并且,这个地区的大国并不多,避免了晋国受到其他大国制衡和对峙的状况。

此外,晋国还是夏朝的直接统治区域,经济状况和历史文化都比较发达,给予了晋国良好的统治基础和发展基础。

唐叔虞是晋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国君,也对山西省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仅是晋国的始祖,更是晋国的诸侯大国和霸业的奠基人,还是“三晋文化”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当时,虽然,西周平定了唐国的叛乱,并在唐国建立了以西周宗室为统治者的诸侯国,但是,唐国内部和外部的局面并不稳定,内忧外患十分严重。此时,西周刚刚平定唐国的叛乱,唐国的民心并没有彻底归附,百姓暴乱不断。并且,唐国附近遍布着众多的戎狄部落,不断入侵唐国,严重威胁着唐国的统治和安定。

为了改变唐国的内忧外患的状况,唐叔虞根据唐国原先是夏朝直接统治区域的情况,实行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措施,也就是使用夏朝的制度来管理唐国的百姓和附近的戎狄部落。至此,唐叔虞成功地解除了唐国的威胁,唐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

随后,唐叔虞开始带领唐国的百姓发展经济,重点发展农业和牧业。至此,唐国逐渐出现了社会繁荣、经济发达的局面,也奠定了晋国后来成为春秋头号诸侯大国的基础。

唐叔虞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姬燮即位。姬燮即位以后,将唐国迁到了晋水之傍,定都翼城(今山西翼城),并正式将国号从“唐国”改称为“晋国”。姬燮就是晋侯燮,成为了名义上的晋国第一代国君。

至此,这个在后来雄霸天下的诸侯国正式建立了。

二.平庸

晋国建立初期,记载它的史料并不多,而且,这一时期的晋国还比较“平庸”,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因此,我们就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简单的讲述一下。

晋侯燮以后,晋国相继经历了第三代国君晋武侯姬宁族、第四代国君晋成侯姬服人、第五代晋厉侯姬福、第六代晋靖侯姬宜臼(和东周建立者周平王姬宜臼是两个人)、第七代国君晋僖侯姬司徒、第八代国君晋献侯姬籍、第九代国君晋穆侯姬费王、第十代国君晋殇叔(名不详)、第十一代国君晋文侯姬仇。

在这一时期里,晋国和周朝的关系十分密切。此时,与其说晋国是一个诸侯国,倒不如说晋国是周朝的一个家臣,长期为周天子服务,紧紧跟随着周天子的步伐。

其实,西周时期,成为周天子家臣的诸侯国比较多,不过,晋国是周天子最得力的家臣。根据我的分析,晋国能够成为周天子得力家臣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晋国和周天子的血缘关系比较近;第二,晋国距离周天子的地理距离比较近;第三,晋国是当时的一个诸侯大国。

晋国第六代国君晋靖侯姬宜臼在位时期,西周爆发了著名的“国人暴动”。从此,西周的统治地位和统治基础遭到了沉重打击。

晋国第十一代国君晋文侯姬仇在位时期,犬戎军攻入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周幽王被杀。至此,存世275年的西周王朝宣告结束。

不久,天下诸侯国纷纷派兵互送太子姬宜臼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这就是周平王。至此,东周王朝宣告开始,也标志着春秋时期宣告开始。而晋文侯作为周朝重要的“家臣”,当然也派兵护送了周平王东迁。

不过,大多数人都知道,周幽王被杀以后,周平王在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是,没有人知道,东周初期实际上是一个“两天子并存”的局面。

周幽王被杀以后,以虢公翰为首的诸侯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即位,这就是周携王,以申国国君为首的诸侯拥立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即位,这就是周平王。至此,东周初期出现了“两天子并存”的局面。

周朝的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早在西周后期就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是,嫡长子继承的传统还是保留下来了。

因此,敏锐的晋文侯发现,周携王的路是走不长的,只有周平王才是正统的天子。于是,晋文侯坚决表示支持周平王,并与郑武公、秦襄公、卫武公联合,一起出兵护送周平王东迁。

随后,晋文侯出兵替周平王灭亡周携王。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打败了周携王,周携王兵败被杀。至此,东周初期长达20年的“两天子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随后,周平王为了表彰晋文侯的功勋,赋予晋国可以随意征讨不服从周天子统治的诸侯国。这为后来晋国的对外扩张之路和称霸之路铺平了道路,让晋国可以名正言顺征讨其他的诸侯国。换句话说,晋国获得了合法的“扩张权”和“争霸权”。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吧!晋文侯和晋文公这两位晋国历史上有且仅有的以“文”为谥号的国君,都对晋国的霸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晋文公让晋国成为了霸主,而晋文侯则是为晋国铺平了通向霸主的道路,让晋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期。

西周后期,随着周朝王室日益衰落,加之晋国宗室和周朝王室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西周逐渐失去了对晋国的控制,其控制范围只能局限于靠近周朝王室的虢国、申国等诸侯国。而公元前750年晋文侯灭周携王的事件堪称是晋国最后一次为周天子“服务”了。

春秋初期,天下诸侯国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地处中原地区的郑国在郑庄公的带领下,已经率先崛起,一跃成为当时的头号诸侯大国,并且,公元前707年,繻葛之战爆发,郑国一举击溃了以东周为首的联军,导致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彻底丧失了对天下诸侯国的控制。地处南方的楚国在楚武王的带领下,也开始崛起,一跃成为南方的头号诸侯大国。而东方的齐国也在齐僖公的带领下,正在酝酿自己的强盛和霸业。地处西方的秦国已经在秦文公的带领下,从甘陇地区迁到关中地区,开始了秦国对关中地区的征服。

此时,晋国虽然获得了对其他诸侯国的征讨大权,却并没有崛起,而是陷入了一场严重的内乱。

也许又是历史的巧合吧!对晋国霸权和强盛之路做出巨大贡献的三位国君晋文侯、晋献公、晋文公在给晋国带来强盛和霸业的同时,也都给晋国埋下了“雷”,这些“雷”都对晋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都直接与后来的晋国分裂和解体挂钩。

晋文侯有一个弟弟,名叫姬成师。晋文侯十分疼爱这个弟弟,给予了姬成师众多的权力、地位和待遇。

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他的儿子姬伯即位,这就是晋昭侯。

晋昭侯即位的时候,叔叔姬成师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了。为了让姬成师远离都城翼城,让自己独揽大权,公元前745年,晋昭侯把姬成师封在了晋国最大的城池曲沃(今山西曲沃),这就是曲沃桓叔。

曲沃桓叔的势力十分强大,他的封地曲沃甚至比晋国都城翼城还大。这一状况不仅严重违背了周朝礼法规定的等级制度,严重威胁着晋国国君的统治地位和威望,也为晋国长达66年的内乱埋下了伏笔。从此以后,晋国实际上分裂成为了以翼城为中心、以曲沃为中心两个部分。

曲沃桓叔在受封之前,就拥有足够的威望和权势。因此,曲沃桓叔受封以后,更多有才能的人前来投靠他。并且,曲沃拥有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凭借着曲沃桓叔的才智和努力,曲沃很快就取代了翼城,成为晋国当时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面对曲沃桓叔的势力不断壮大,晋昭侯则是束手无措,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进行制止。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曲沃桓叔逐渐产生了取代晋昭侯、成为晋国国君的野心。

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杀死了晋昭侯,并打算拥立曲沃桓叔为晋国国君。于是,曲沃桓叔立即率军前往翼城,打算夺取国君之位。

不过,此时,忠于晋昭侯的势力和大臣仍然很强大。他们出兵打败了曲沃桓叔,并拥立晋昭侯的儿子姬平为国君,这就是晋孝侯。随后,晋孝侯下令诛杀了潘父。至此,晋孝侯逐渐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曲沃桓叔由于惨遭兵败,不得不率军撤回曲沃。不过,从此以后,翼城和曲沃已经彻底决裂,形成了完全对立的局面。至此,晋国进入到了长达66年的内乱阶段。历史上把这一内乱称之为“曲沃代翼”。

最开始的时候,翼城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当时,由于嫡长子继承制的根深蒂固,使得晋国的贵族、大臣、百姓都坚决晋国国君的统治。而且,其他诸侯国为了使得晋国内乱不给自己的统治地位和统治秩序带来影响,以周天子为首的外来力量也都支持晋国国君,坚决对抗曲沃。这使得曲沃在最开始的内乱中不断惨遭失败。

公元前731年,71岁的曲沃桓叔带着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去世了,他的儿子姬鳝即位,这就是曲沃庄伯。

曲沃庄伯即位以后,针对当时明显不利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开始以“诸侯”的地位,开展自己的外交事务,不断拉拢周天子和其他诸侯国。并且,曲沃庄伯还不断拉拢支持晋国国君的势力,使得他们拥护自己。

经过曲沃庄伯的努力,曲沃逐渐在这场内乱中占据了上风,开始掌控战争的主动权。

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兵临翼城的城下。随后,他派人杀死了晋孝侯。

然而,这时候,忠于晋国国君的势力仍然很强大。不久,翼城的贵族和百姓打退了曲沃庄伯的军队。而曲沃庄伯也考虑到取代翼城的时机还没有到来,就率军撤回了曲沃。

随后,翼城人拥立晋孝侯的弟弟姬郄即位,这就是晋鄂侯。晋鄂侯即位以后,翼城和曲沃的战争继续进行。

公元前718年,曲沃庄伯联合郑国、邢国一起攻打翼城,就连周桓王也派兵支援曲沃。很快,晋鄂侯被打得大败,逃到了随地(今山西介休)。不久,周桓王和曲沃庄伯反目,并派虢公攻打曲沃。于是,曲沃庄伯才不得不撤回曲沃。

后来,晋国人嘉父在随地迎接晋鄂侯,并把他接到鄂地(今山西乡宁)居住。打那以后,晋鄂侯一直居住在鄂地。随后,晋国人拥立晋鄂侯的儿子姬光即位,这就是晋哀侯。

两年后,公元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他的姬称即位,这就是曲沃武公。

公元前710年,晋哀侯出兵攻打陉廷(今山西曲沃东北)。公元前709年,曲沃武公以援助陉廷为理由,率军攻打翼城。不久,曲沃武公旗开得胜,一举打败并俘虏了晋哀侯。一年以后,公元前708年,曲沃武公派自己的叔叔韩万(韩国始祖)杀死了晋哀侯。

晋哀侯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姬小子即位,这就是晋小子侯。

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率军攻打翼城,打败了晋小子侯,晋小子侯兵败被杀。随后,周桓王派兵援助了翼城,打退了曲沃武公。

不久,周桓王拥立晋哀侯的弟弟、晋小子侯的叔叔姬缗即位,这就是晋侯缗。

晋侯缗即位以后,翼城和曲沃之间战争不断。此后,又经过了将近26年的战争,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终于彻底打败了翼城,晋侯缗兵败被杀。随后,曲沃武公迅速占领了翼城统治下的所有晋国土地、城池和人口。

至此,长达66年的、以“曲沃代翼”为标志的晋国内乱以曲沃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随后,曲沃武公派人使用大量的金银珠宝贿赂了周釐王。于是,周釐王正式册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称之为“诸侯”,这就是晋武公。

曲沃代翼事件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争夺权力和君位的宗室斗争,也是我国古代最成功、最彻底的争夺权力和君位的宗室斗争,还是我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的宗室斗争,它的影响丝毫不亚于战国初期的“田氏代齐”和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变”。

曲沃代翼事件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重要标志,将西周以来的、持续了三四百年的周朝礼制打得粉碎,是周朝王室全面衰落的重要标志。

曲沃代翼事件是晋国历史的分水岭,也是晋国从平庸走上强盛的转折点。它沉重打击了“死水”一般的晋国统治势力,使得晋国换上了“活水”一般的统治势力。从此以后,这个地处北方的诸侯大国开始崛起了,并逐渐成为了雄霸天下的“春秋第一诸侯大国”。

不过,曲沃代翼事件也是晋国宗室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由于在曲沃代翼事件的进程中,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都对晋国宗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使得晋国宗室的力量遭到了沉重打击,为晋国卿大夫势力的崛起扫除了障碍。至此,曲沃代翼事件实际上成为后来“三家分晋”事件的起点。

随着曲沃代翼事件的完成,晋国开始进入了称霸和强盛的第一个阶段——扩张阶段!

三.扩张

曲沃代翼事件以后,春秋诸侯大国的争霸局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局面:

此时,在中原地区,周天子在公元前707年的繻葛之战中被郑国击败,权势和地位一落千丈;

郑国在郑庄公去世以后,国力日益衰落,内忧外患不断发生,逐渐失去了称霸和大国的地位;

在东方,齐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国君齐桓公已经即位了,并在着手开拓齐国的霸业,使得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彻底称霸的诸侯国;

在南方,楚国经过楚武王的扩张势力大大增强,而且,楚武王的儿子楚成王也即将即位了,并着手把楚国的势力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在西方,秦国已经完成了对关中地区的征服,并在公元前677年把都城迁到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区),开始了秦国在春秋时期的争霸之路和大国之路。

此时,晋国的历史进程已经晚了近百年,以至于被其他诸侯国远远甩开。不过,由于晋文侯时期打下的根基比较深厚,因此,晋国还能够追上其他的诸侯大国。

于是,为了加快自己的历史进程,晋国开始了自己的崛起之路和扩张之路。

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他的儿子姬诡诸即位,这就是晋献公。

公元前669年,为了避免曲沃代翼事件的重演,晋献公把都城迁到了绛城(今山西绛县)。至此,晋国的崛起之路开始了。

晋献公是晋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君主,也是一代雄主。他的胸略丝毫不亚于“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和带领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的秦孝公。

我个人认为,晋献公的雄才大略是远远超过齐桓公的。因为,晋献公的措施都是为了增强晋国的领土和势力,更讲究实际利益。而齐桓公的措施都是为了增强齐国的影响力和地位,更在乎虚名。说白了,齐桓公的行为更像是一个“散财童子”,并没有给齐国的国力增强做出太大的贡献。

因此,齐桓公去世以后,齐国的大国地位和霸业迅速结束了,而晋国则是拥有长达一二百年的大国地位和霸业地位,直接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强国,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晋献公的扩张。

纵观“春秋五霸”,齐桓公的称霸之路最费力的,但是,他称霸的时间却是很短的。因为,“春秋五霸”之中,其他诸侯国都是通过实力来争取霸主之位的,只有齐桓公是不断给予其他诸侯国好处来换取它们支持齐国的。

而晋献公的成功和齐桓公的教训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实力永远都是第一位,用“老好人”的方式去取悦他人,只能收一时的效果,并不能使得自己长远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灭亡了骊戎(今陕西华县一带);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亡了耿国(今山西河津一带);同年,晋献公灭亡了霍国(今山西霍州一带);同年,晋献公派毕万(战国时期魏国王族的始祖)灭亡了魏国(今山西芮城一带),并把毕万封在了魏国,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起点;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使用“假道伐虢”的计策,灭亡了南虢国(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一带)和虞国(今山西夏县、平陆一带)。

除此以外,晋献公还灭亡了杨国(今山西洪洞一带)、芮国(今山西芮城、陕西大荔、朝邑一带)、郇国(今山西临猗一带)、冀国(今山西河津一带)、赤狄(今山西垣曲一带)等诸侯国和部落。

事实上,根据史料记载,晋献公一共灭掉了17个诸侯国和部落,有38个诸侯国和部落向晋国臣服。

通过晋献公的扩张,晋国的国力大大增强,其崛起的速度和力度迅速赶上并超过了齐国、楚国等诸侯大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头号大国。并且,晋献公的扩张让晋国增加了众多的土地、城池、人口,奠定了晋国霸业的基础,是晋国能够在后来称霸的关键因素。

然而,晋献公和大多数的雄主一样,也有自己的“污点”。而且,晋献公的行为进一步将晋国推进了分裂和灭亡的进程。

晋献公即位以后,为了避免重蹈“曲沃代翼”事件的覆辙,对晋国宗室进行了大规模屠杀。经过几年的大屠杀,晋国宗室被大批屠杀,几乎被诛杀殆尽,使得晋国宗室力量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是晋国灭亡和分裂的根本原因,为后来晋文公重用卿大夫和卿大夫崛起埋下了伏笔。

等晋献公将晋国宗室几乎诛杀殆尽的时候,开始把屠刀对准了自己的儿子们。至此,晋国爆发了以“骊姬之乱”为标志的内乱。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打败了骊戎。骊戎为了求和,将美女骊姬和她的妹妹少姬献给晋献公。然而,晋献公却没有想到,这两个女人却让晋国经历了长达20年的内乱。

后来,晋献公十分宠爱骊姬和少姬。于是,他册封骊姬所生的姬奚齐为太子,逼迫原来的太子姬申生自杀。申生自杀以后,晋献公另外两个儿子姬重耳、姬夷吾都感受到了威胁,不得不率领部下离开晋国,流亡到了其他诸侯国。

晋献公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国力强盛、但宗室力量奄奄一息的晋国。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随后,晋国陷入了严重的内乱。并且,这场内乱还让秦国直接插手了晋国的内政。

按照晋献公生前的意思,他的儿子奚齐即位。但是,晋国大臣里克杀死了奚齐。随后,晋国大臣荀息拥立骊姬的妹妹少姬的儿子姬卓子为国君。不久,里克又杀死了卓子,打算拥立夷吾为国君。随后,夷吾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惠公。

秦国原本打算通过拥立晋惠公,利用晋国强大的国力,来谋求秦国在东方的利益。并且,晋惠公在即位前,为了获得国内外的支持,承诺将河西献给秦国,将汾阳赐给里克。

然而,晋惠公即位以后,不仅没有履行诺言,反而在公元前650年杀死了里克,并要求与秦国开战。至此,秦穆公的小算盘被彻底打碎了。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了严重的大饥荒,晋惠公不得不向秦国求救。于是,秦国向晋国运送了大量的粮食,历史上把这次援助称之为“泛舟之役”。

然而,公元前646年,秦国也发生了严重的大饥荒,秦穆公只好向晋惠公求救。然而,晋惠公不仅没有支援秦国,反而出兵攻打秦国。秦穆公十分生气,于是,公元前645年,秦国和晋国在韩原爆发了一场大战,结果,晋军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兵败被俘。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韩原之战”。

秦穆公的夫人穆姬是晋惠公的姐姐。后来,穆姬穿着丧服向秦穆公求情,秦穆公才把晋惠公送回晋国。

随后,公元前643年,晋惠公为了向秦穆公示好,将自己的儿子太子姬圉送到秦国当人质,并把自己的女儿送到秦国当侍女。随后,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姬圉。至此,晋国和秦国出现了短暂的和平。

公元前638年,晋惠公病重,在秦国当人质的太子圉害怕晋国国君之位旁落,擅自逃回晋国。公元前637年,晋惠公去世,他的儿子姬圉即位,这就是晋怀公。

晋怀公即位以后,为了防止伯父重耳回国夺权,对重耳在晋国国内的势力进行了大规模的打击。晋怀公让重耳的外祖父狐突召回两个儿子狐毛和狐偃。但是,狐突并没有从命。于是,晋怀公下令杀死了狐突。对此,晋国的贵族和大臣对晋怀公十分不满。

当初,对于太子圉擅自逃回晋国,秦穆公十分不满,也对晋惠公这一脉彻底绝望了。于是,秦穆公打算拥立晋献公的次子重耳为晋国国君。不久,重耳也到达了秦国。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3000名秦军的互送下,以栾枝、郤谷为内应,回到晋国。此时,晋国上下早已经对晋惠公和晋怀公父子十分失望了。于是,晋国的贵族、大臣和百姓临阵倒戈,纷纷投降重耳。

不久,重耳一举打败了晋怀公。晋怀公不得不离开绛城,出逃到高梁,却被重耳派人杀死。

随后,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了19年的重耳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随着晋文公的即位,标志着晋国长达将近20年的内乱宣告结束,也标志着晋国的扩张之路宣告结束。

从此,晋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它历史的巅峰时期——称霸阶段!

四.称霸

晋文公即位的时候,诸侯之间的格局再一次发生了变化。齐桓公去世以后,齐国发生了严重的内乱,至此,齐国称霸的时代宣告结束,并且,齐国直接从“头号大国”退居“二等国”;宋国凭借着平定齐国内乱,威望和影响力逐渐提高了,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又一任霸主;南方的楚国在齐桓公去世以后进行了疯狂的扩张,势力大大增强,并且,公元前638年,楚国在泓水之战中一举击溃了宋国,导致宋国的霸业彻底崩溃。

此时,从公元前655年太子申生被迫自杀到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晋国经历了长达将近20年的内乱,历史进程再一次出现了落后的状况。于是,晋文公必须带领晋国重新走向正常发展的轨道。

晋文公即位以后,很快就平定了吕省、郤芮的叛乱。至此,晋文公逐渐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对于自己的“恩人”秦国,晋文公的做法和晋惠公完全相反,他并没有直接和秦国翻脸,也没有给予秦国实际利益,而是使用联姻和盟友的“绳子”,把秦国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让秦国替自己打仗。至此,晋文公成功的把秦国变成了自己的“打手”。

晋文公励精图治,勤务政务,善待百姓,发展生产,扩充和训练军队,重赏追随他和拥护他的有功之臣。至此,晋国的国力日益强盛起来了。

随着晋国国力的日益强盛,晋文公也逐渐产生了像齐桓公那样称霸天下的野心。于是,晋文公开始带领晋国走上了自己的霸业之路。

历史很快就给晋文公送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公元前636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发动叛乱,让大臣颓叔、桃子作为内应,让狄人军队作为外援。不久,王子带打败了周襄王,周襄王被迫出逃。随后,王子带自称为天子。历史上把这场叛乱称之为“王子带之乱”。

不久,晋文公采纳了大臣赵衰提出的“求霸莫如入王尊周”的建议,支援周襄王。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出兵打败了王子带,王子带兵败被杀。至此,王子带之乱被彻底平定。

随后,晋文公派兵把周襄王护送回东周的都城洛邑。周襄王十分感激晋文公,把河内、阳樊两座城池赏赐给了晋文公。

周襄王虽然只是一个挂名的天子,但是,他毕竟是天子,是天下公认的共主。晋文公援助了周襄王以后,他在诸侯国的地位和威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因此,中原地区的绝大多数诸侯国都承认晋文公为新的霸主。

然而,有一个诸侯国却坚决反对晋文公为霸主,还表示要与晋文公争夺霸主之位。这个诸侯国就是南方的头号大国——楚国。

从楚武王时期开始,楚国就进行了疯狂的对外扩张,陆续灭亡了南方的几十个诸侯国,控制了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的大片土地,是当时面积最大的诸侯国。

此时,楚国的国君是楚武王的孙子楚成王。楚成王虽然不在“春秋五霸”的行列之中,但是,他并不比“春秋五霸”逊色,他一生先后与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三个霸主争夺过霸主之位,还在公元前638年的泓水之战中一举击溃了宋襄公,导致宋国的霸业彻底崩溃。

因此,这场争霸战争是一个由两位雄主之间的角逐,这无疑是春秋争霸非常精彩的一幕。不过,我个人认为,晋文公能够打败楚成王,并不是因为晋文公的能力比楚成王更强,而是取决于我国古代的经济状况。

东汉末年以前,我国的经济中心一直都在北方。当时,我国的人口、城池、生产资料都集中在北方,而南方除了江汉平原以外,其他土地都处于未开发状况,处于地广人稀的状况。

东汉末年,由于北方严重的战乱,大量的百姓开始向南方迁移,并逐渐建立起了以建邺(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以荆州(今湖北荆州)为中心的江汉地区、以成都(今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蜀地区。

随后,北方又经历了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等内乱,使得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加快。靖康之变以后,南宋王朝对南方进行了全面的大开发,使得南方正式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也就是说,当时的楚国,虽然占据着天下最多的土地,但是,它的人口和实际能利用的土地并不多,都集中在它统治核心的江汉平原一带。而晋国虽然土地面积不如楚国,但是,它的城池、人口、生产力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所以说,这才是晋国能够打败楚国的关键。

然而,就在晋文公决定打败楚国、全力争夺霸主之位的时候,一个难题却把他难住了。原来,从“曲沃代翼”事件开始,晋国的宗室战争一直都在不断爆发,导致大批的宗室成员被杀。到晋文公时期,晋国的宗室成员已经被诛杀殆尽了。

晋文公即位以后,深感晋国的公室无人可用。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晋文公决定重用晋国的大臣,把大权都交给晋国的大臣们。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正式设置了三军,并设置了六卿,这六卿分别是郤縠、郤溱、狐毛、狐偃、栾枝、先轸。

六卿的设置是晋国的宗室力量开始向大臣转移,标志着晋国的宗室力量彻底崩溃,也是晋国的卿大夫家族崛起的起点,为后来的晋国的“卿大夫掌权”和“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派兵攻打宋国,包围了宋国的都城亳(今河南商丘)。宋国不敌楚国,不得不向晋国求救。于是,晋文公派兵支援宋国。楚成王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立即派大将成得臣率军抵抗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和成得臣相遇。随后,晋文公利用成得臣骄傲轻敌的弱点,决定诱敌深入,一举击溃楚军。于是,晋文公以曾经许诺为楚成王“退避三舍”为理由,下令撤兵,后退了90里(古代一舍相当于30里),一直退到城濮(今山东鄄城)。成得臣得知晋军撤兵以后,以为晋文公害怕楚军,立即下令楚军全军出动,追击晋军。随后,晋军和楚军在城濮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首先出兵攻击楚军的右翼,击溃了楚国的盟军陈军、蔡军。紧接着,晋文公让晋军右军假装败退,引诱楚军左军进军,楚军左军立即出兵追击晋军右军。结果,楚军左军的侧翼逐渐暴露在晋军的攻击范围内。随后,晋文公立即让晋军的中军、上军一起出兵,夹击楚军左军。很快,楚军左军迅速溃败。成得臣看到大势已去,不得不率领楚军中军撤兵。随后,成得臣感觉自己无颜再见楚成王,就拔剑自刎了。至此,城濮之战以晋国胜利、楚国战败而宣告结束。

城濮之战是晋国霸权的关键性战役。通过城濮之战,晋文公打败了他称霸的最大阻碍楚国,正式确立了自己的霸业。从此,晋国开始正式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并延续了长达上百年。从此以后,晋国一直都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主角”。

同时,城濮之战也是晋楚争霸系列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它标志着长达上百年的晋楚争霸战争全面开始。

同年,晋文公以周天子的名义,召集诸侯在践土(今河南原阳)举行会盟。这场会盟中,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卫叔武、莒子都参加了会盟。历史上把这场会盟称之为“践土之会”。

第二年,公元前631年,晋文公与诸侯在翟泉(今河南孟津)举行会盟。历史上把这场会盟称之为“翟泉之会”。

践土之会和翟泉之会是晋国历史乃至春秋时期十分重要的会盟。通过践土之会,晋文公从法令上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通过翟泉之会,晋文公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打那以后,晋国一直都是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霸主和头号大国。

城濮之战以后,楚国元气大伤,不得不退回江汉地区,进行休养生息。至此,晋国和楚国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停战时期。但是,晋国和它的盟友、地处西方的秦国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晋献公时期,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穆姬嫁给秦穆公。从此,晋国和秦国结成了联姻的关系。后来,晋国的太子圉(晋怀公)在秦国为人质的时候,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太子圉。再后来,秦穆公帮助晋文公,杀死了晋怀公,并拥护晋文公即位。于是,秦穆公又把怀嬴改嫁给了晋文公。这就是著名典故“秦晋之好”的由来。

晋文公即位以后,与秦国结成了盟友,如同“拜把子兄弟”。此时,晋国和秦国既是联姻,又是盟友。因此,这段时间是晋国和秦国关系的“蜜月期”。

但是,不久,它们的关系就因为一个事件而彻底破裂了。公元前630年,晋文公联合秦穆公一起攻打亲近楚国的郑国。郑国原本是一个争霸中原的诸侯大国,但是,那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事情了。此时,郑国只是一个诸侯小国。因此,郑国当然抵挡不住晋国和秦国两个大国的进攻。

于是,郑文公派烛之武前往秦军军营,在秦穆公面前挑拨秦国和晋国的关系,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兵。随后,秦穆公率领秦军撤回了秦国,并留下杞子等人率军帮助郑国守城。晋文公得知秦穆公撤兵以后,也不得不下令撤兵了。

从此以后,晋国和秦国之间发生了嫌隙,盟友关系开始破裂,秦晋之间的“蜜月期”也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晋国和秦国之间激烈的争霸战争。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他的儿子姬驩即位,这就是晋襄公。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得知晋文公去世的消息以后,立即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军攻打郑国,并让杞子等人作为内应。

秦军到达滑国(今河南滑县)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郑国商人弦高,宣称自己是郑国国君派来慰劳秦军的使者,并向秦军献上4张牛皮和12头肥牛。实际上,弦高就是一个商人,他看到秦军打算偷袭郑国,才想出这样的办法,让秦军以为郑国早有准备,让秦军撤兵。后来,秦军信以为真,就立即回师灭掉了滑国,就打算撤兵回秦国了。

而此时,晋襄公已经得到了秦军出兵攻打郑国的消息,于是,他采纳了先轸的主意,率军在秦军必经之地的崤山山谷设下埋伏,打算伏击秦军。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崤山之战”。

秦军到达崤山山谷的时候,晋襄公立即让晋军全部出动,对战秦军。秦军措手不及,迅速溃败,并全军覆没,秦军的三位统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也都被晋军俘虏。至此,这场战役以晋国胜利、秦国惨败而宣告结束。

后来,怀嬴出面向孟明视等人求情,请求晋襄公把他们放了。最后,晋襄公为了稳固与秦国的关系,下令将孟明视等人放回了秦国。

崤山之战是晋秦争霸战争系列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它标志着晋国和秦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彻底破裂。随后,晋国和秦国之间爆发了惨烈的争霸战争。

孟明视等人回到秦国以后,秦穆公并没有怪罪他们,而是把失败的原因揽在自己身上,这反而让孟明视等人产生了感动和愧疚的心情。他们发誓一定要打败晋国,来报崤山之战的仇。

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战爆发。晋国和秦国在彭衙(今陕西合阳)进行了大战。结果,晋军再一次打败了秦军。紧接着,晋襄公联合宋国、陈国、郑国一起出兵,攻打秦国,占领了汪地(今陕西澄城)、彭衙。至此,彭衙之战以晋国胜利而宣告结束。

公元前624年,孟明视等人等人再一次攻打晋国。并且,秦军渡河以后,孟明视等人下令将所有的战船全部焚毁,以此来鼓舞士气。随后,晋军和秦军在王官(今山西闻喜附近)爆发了一场大战。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王官之战”。

不久,晋军被秦军打得大败,王官和鄗地先后被秦军占领。晋军害怕秦军声势,不敢出战,只好坚守城池。随后,秦穆公率军从茅津(今山西平陆茅津渡)到达崤山,安葬和祭奠了在崤山战死的秦军。至此,王官之战以秦军胜利、晋军战败而宣告结束。

王官之战以后,秦国的威望和地位迅速提高。至此,秦穆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不过,这场战役并没有影响和动摇晋国的霸主和头号大国的地位。而秦国由于国力和地理位置等原因,并不能威胁晋国在中原地区的地位,只能称霸于西戎。

王官之战的第二年,公元前623年,晋襄公派兵打败了秦国,占领了新城,重振了晋国的霸业。

就在晋国和西方的秦国正在争夺霸主之位的同时,它与南方的楚国之间的争夺霸主之位的战争并没有停止。

公元前627年,楚成王趁着晋文公去世,打算夺回楚国的霸权。于是,他派兵打败了郑国。晋襄公得知了这个消息以后,派阳处父率军打败了归附于楚国的蔡国。随后,楚成王派子上率军救援蔡国。最终,晋军在泜水和楚军相遇。历史上把这场战争称之为“泜水之战”。

泜水之战以后。楚军再一次被打败。从此,楚军的力量遭到了重创,有长达10多年的时间不敢在中原地区发动战争。

此时,晋襄公连续打败了楚国和秦国,使得晋国的威望和地位大大提高,有效的延续和巩固了晋国的霸业。至此,晋襄公把晋国的霸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对晋国内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他在夷地阅兵,裁撤了新上军、新下军,让狐射姑指挥中军,让赵盾负责辅佐。不过,由于阳处父的反对,晋襄公下令让赵盾指挥中军,让狐射姑负责辅佐。随后,赵盾又从父亲赵衰那里继承了晋国的执政大夫的地位。至此,晋国历史上第一个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权臣出现了。

不久,晋襄公去世,他的儿子姬夷皋即位,这就是晋灵公。

晋灵公即位的时候,年仅4岁。此时,赵盾已经彻底控制了晋国的军政大权,并掌管晋国的实权长达20多年。

赵盾是晋国历史上第一位权倾朝野的大臣,也是晋国第一位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大臣,成为了仅次于晋国国君的“二把手”。同时,赵盾掌权标志着晋国卿大夫全面崛起,进一步把晋国推向了分裂和解体的结局。从此,晋国卿大夫开始取代晋国国君,成为晋国的实际统治者。

晋灵公是晋国历史上的一位昏君。他重新屠岸贾,荒淫无道,不断加重百姓的负担,导致老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公元前607年,晋灵公被权臣赵盾和赵穿派人杀死。

不过,在这一时期里,由于赵盾的掌权,使得晋国的霸业可以继续延续下去。公元前620年,令狐之战爆发,晋国打败了秦国;同年,晋国举行了扈邑会盟,邀请8个诸侯国参加会盟,由赵盾全权代表晋灵公;公元前617年,晋国占领了秦国的少梁;公元前615年,晋国和秦国之间爆发了河曲之战;公元前613年,东周王室发生内乱,晋国帮助东周王室平定了内乱,拥护周匡王即位;随后,赵盾代表晋国,在新城与6个诸侯国会盟,至此,晋国继续控制中原地区的诸侯国。

公元前607年,晋灵公被赵盾和赵穿杀死。随后,赵盾和赵穿拥立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姬黑臀即位,这就是晋成公。

公元前601年,掌控晋国实权的赵盾去世。第二年,公元前600年,晋成公去世,他的儿子姬獳即位,这就是晋景公。

晋景公即位的时候,晋国和西方的秦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已经告一段落了。这时候,南方的楚国已经在悄悄的崛起。

从城濮之战以后,楚国一直都在致力于恢复自己的元气。楚穆王时期,楚国陆续灭亡了江国(都城在今河南正阳皮店乡朱店村)、六国(今安徽六安一带)、蓼国(今河南固始)等诸侯国。至此,楚国已经恢复了元气,并控制了江淮地区的广大土地。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熊旅即位,这就是那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了。随着楚国国力的日益增强,楚庄王决定与晋国重新进行争霸战争。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军攻打郑国,晋景公派荀林父率军救援郑国。随后。晋军和楚军在邲地(今河南郑州附近)决战。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邲之战”。最终,邲之战以晋国惨败、楚国胜利而宣告结束。

事实上,晋国在邲之战中战败,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从晋襄公去世以后,昏庸无道的晋灵公即位,由赵盾掌控大权。至此,晋国的国力日益衰落。

邲之战是晋楚争霸战争系列的第二场决定性战役,标志着楚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新霸主,楚庄王也因此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不过,由于晋国雄厚的国力,它的霸业和大国地位并没有彻底结束。因此,邲之战以后,中原地区基本上形成了晋国和楚国共同为霸主的局面。

邲之战以后,晋景公一直都在增强晋国国力,试图让晋国重新回到中原霸主的地位。在晋景公的努力下,晋国的国力开始持续增强。而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他的儿子熊审即位,这就是楚共王。从此,楚国的国力和霸业开始日益衰落。至此,晋国已经在悄悄的超越楚国。

公元前589年,晋国在鞍(今山东济南附近)打败了齐国,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鞍之战”。公元前583年,晋国打败了楚国,并重创了楚国的盟友蔡国和沈国,至此,楚国的霸业遭到了重创,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至此,晋国的威望和地位在持续上升。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去世,他的儿子姬寿曼即位,这就是晋厉公。晋厉公也是一位明君,他在位期间,继续增强晋国的国力和威望。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在麻隧(今陕西泾阳)打败了秦国,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麻隧之战”。

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爆发了晋楚争霸战争系列的第三场关键性战争——鄢陵之战。鄢陵之战中,晋厉公大败楚军,楚国一败涂地,彻底崩溃,就连楚共王都被晋军射瞎了一只眼睛。从此,楚国元气大伤,晋国的霸业彻底得到了重新确立。

公元前573年,晋厉公被栾书和中行偃杀死,晋襄公的重孙子姬周即位,这就是晋悼公。晋悼公即位以后,继续增强晋国的国力和威望,使得晋国的国力和威望进入到了巅峰时刻。

晋悼公即位以后,开始实行新政,重用了吕相、士鲂、魏颉、赵武等贤臣,整顿朝政,发展生产,中原地区的诸侯国纷纷归顺于晋国。楚国迫于晋国强大国力的压力,不得不放弃争霸中原的念头。

晋悼公是晋国继晋文侯、晋献公、晋文公以后又一位重要的君主。晋悼公时期,晋国的霸业和国力达到了顶峰。

公元前563年,为了遏制楚国,晋悼公第一次会见了吴国国君吴王寿梦。此后,晋国开始全力扶持吴国,使得位于东南方的弹丸小国吴国在最短的时间成功实现崛起,直接取代楚国,成为南方的头号大国。

并且,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发动了柏举之战,派孙武率领3万吴军击溃了20万楚军,直接攻入了楚国都城郢都,差点将楚国灭国。至此,楚国的霸业和大国地位彻底崩溃,使得晋悼公的构想由“计划”变成了“现实”。

公元前558年,晋悼公去世,他的儿子姬彪即位,这就是晋平公。至此,晋平公成为了晋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有实权的国君。

晋平公在前期的时候,还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有效的将晋悼公的霸业延续下去。并且,公元前557年,湛阪之战爆发,晋平公在湛阪(今河南平顶山)打败了楚国,再一次重创了楚国,巩固了晋国在中原地区的霸业和地位。

然而,晋平公后期,晋平公开始大兴土木,不理政务,导致晋国的大权开始旁落到六卿。至此,晋国的君权彻底崩溃,从此以后,晋国的卿大夫已经彻底控制了晋国的朝政大权,晋国国君仅仅只是晋国朝堂上的“摆设”。

此时,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年的争霸战争不仅耗费了诸侯国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兵力,使得诸侯国的元气大伤。并且,从公元前7世纪末到公元前6世纪初,战争也给诸侯国内部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统治危机,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

就连“春秋第一大国”的晋国也爆发了以“六卿掌权”为主要标志的内乱。于是,诸侯国们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国内,去应对这些矛盾和危机。至此,“停战”逐渐成为了诸侯国之间的共识。

公元前579年,晋国和楚国在宋国大夫华元的调停下,在宋国西门外举行谈判,达成了停战的协议。历史上把这场谈判称之为“第一次弭兵之盟”。不过,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爆发,标志着第一次弭兵之盟宣告破产。

公元前546年,有14个诸侯国在宋国大夫向戌的调停下,在宋国西门外再一次举行谈判。历史上把这次谈判称之为“第二次弭兵之盟”。

谈判的结果是:楚国的附庸国都要向晋国进贡,晋国的附庸国都要向楚国进贡;齐国作为晋国的附庸国,只需要向晋国进贡,不需要向楚国进贡;秦国作为楚国的附庸国,只需要向楚国进贡,不需要向晋国进贡。

第二次弭兵之盟以后,中原地区的争霸战争开始减少。此后,中原地区除了湛阪之战以外,基本上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至此,中原地区的诸侯国的生产力和国力开始持续恢复。并且,它标志着晋国和楚国共同为霸主的局面正式形成。

第二次弭兵之盟以后,晋国和楚国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国内。晋国把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国内日益强大的卿大夫势力,楚国把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国外日益强大的吴国。

不过,晋国和楚国都没有成功解决自己的危机和矛盾。楚国的结局是在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中被吴国彻底击败,导致楚国的霸业和地位彻底崩溃,差点灭亡,直接从霸主地位退居为二等诸侯国,从此,吴国取代楚国,成为南方的霸主和头号大国。

而晋国更惨,直接被卿大夫彻底控制了国内大权,并最终导致了晋国的解体和分裂。

公元前532年,晋平公去世,他的儿子姬夷即位,这就是晋昭公。随着晋昭公的即位,晋国的大权彻底旁落到卿大夫手里,晋国已经名存实亡。

至此,晋国进入到了分裂阶段。

四.分裂

晋国在争霸的过程中,他的卿大夫势力不断增强,逐渐威胁到了国君的统治地位。此时,晋国的国君和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卿大夫和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从公元前745年晋昭侯把他的叔叔成师封在曲沃,到公元前636年晋文公杀死晋怀公而即位,这段时间是晋国宗室力量日益衰落的阶段,为后来的卿大夫掌权扫除了障碍。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置六卿到公元前532年晋平公去世,晋国的卿大夫势力经过了长达近百年的膨胀和发展,已经彻底取代了晋国国君,成为了晋国实际意义上的统治者。

并且,晋国卿大夫在争夺大权的时候,甚至直接杀死国君。比如,公元前607年,赵盾和赵穿派人杀死了晋灵公;公元前573年,栾书、中行偃派人杀死了晋厉公。

此外,晋国卿大夫和卿大夫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最开始的时候,晋国的六卿家族一共有11个,分别是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后来,随着卿大夫之间的斗争不断,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这五个卿大夫家族先后被灭亡。到公元前晋平公去世的时候,晋国只剩下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这六个卿大夫家族。

公元前544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国,与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交谈。后来,他说:“将来,晋国的大权已经会落入赵、魏、韩这三家手里。”虽然,我们不知道延陵季子的判断是确实有事实依据,还只是他“拍马屁”的手段。但是,这一评价都是晋国君权全面衰落、卿大夫势力全面取代国君的信号。

晋昭公即位以后,已经无法控制晋国的朝政大权了,晋国的朝政已经被赵氏、魏氏、韩氏、智氏、范氏、中行氏这六个卿大夫家族控制。

公元前526年,晋昭公去世。他的儿子姬弃疾即位,这就是晋顷公。

晋顷公时期,晋国卿大夫的势力更加强大。不久,一个事件的爆发,直接体现了晋国卿大夫势力的全面崛起。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东周王室爆发了王子朝之乱,随后,晋国六卿竟然直接代表晋顷公,出兵帮助东周王室平定了内乱,并拥立周敬王为天子。

随后,晋国卿大夫势力开始进一步削弱晋国国君和宗室的力量。公元前514年,晋国宗室祁傒的孙子和卿族羊舌肸的儿子在晋顷公面前互相诋毁。随后,晋国卿大夫迅速诛灭了祁傒家族,并把他的封地划分为十个县,由他们自己的后代去代替晋国宗室,成为统治该地区的大夫。至此,晋国国君和宗室力量更加弱小了。

公元前512年,晋顷公去世,他的儿子姬午即位,这就是晋定公。

晋定公时期,晋国剩下的六个卿大夫家族的矛盾也开始日益激化了。此时,晋国的卿大夫势力分为两派,一派是中行氏和范氏,另一派是智氏、赵氏、韩氏、魏氏。

公元前497年,赵鞅打算将卫贡500户平民从邯郸(今河北邯郸)迁到晋阳(今山西太原)。但是,邯郸大夫赵午并不同意。于是,赵鞅打算杀死赵午。以此为导火索,晋国卿大夫之间爆发了严重的内乱。

随后,赵午联合中行氏首领中行寅、范氏首领范吉射一起攻打赵鞅。至此,长达7年的晋国内乱全面爆发。

赵午和中行寅、范吉射一起攻打赵鞅,很快就打败了赵鞅,赵鞅逃到了晋阳。随后,魏氏、韩氏、智氏表示支持赵鞅,而中行氏、范氏表示支持赵午,晋定公也派兵攻打赵鞅。

不久,赵鞅一派大获全胜,一举打败了赵午一派,范去射、中行寅逃到了朝歌,坚守城池,以求自保。随后,韩氏、魏氏、智氏替赵鞅向晋定公求情。于是,晋定公赦免了赵鞅,恢复了他的地位。

公元前490年,范氏和中行氏宣告灭亡,并退出了晋国卿大夫的地位。不过,他们虽然丧失了卿大夫的地位,家族势力仍然还在。后来,范氏有一支后代到达了沛县(今江苏沛县),并在那里建立了刘氏家族,这个家族有一个成员还成为了皇帝,建立了西汉,这个成员名叫刘邦。

随着,范氏和中行氏的灭亡,晋国卿大夫家族还剩下了4个,分别是智氏、赵氏、韩氏、魏氏。

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90年的晋国内乱以前,晋国势力最强大的卿大夫家族是范氏。晋国内乱以后,晋国势力最强大的卿大夫家族是智氏。

并且,公元前482年,晋定公和吴王夫差在黄池(今河南封丘)举行会盟。在这次会盟中,晋定公利用吴国和越国的矛盾,成功当上了霸主。这也许是晋国历史上的最后一缕阳光了。

公元前475年,晋定公去世,他的儿子姬凿即位,这就是晋出公。

公元前458年,智伯、赵鞅、韩不信、魏侈一起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晋出公对此十分不满,于是,他打算联合齐国、鲁国攻打晋国四卿,夺回君权。

结果,四卿得知消息以后,立即派兵攻打晋出公,晋出公兵败,只能打算逃到齐国。最后,晋出公在逃往齐国的途中去世。此后,智氏趁机占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使得智氏的力量更加强大。

随后,智伯拥立晋昭公的重孙子姬骄为晋国国君,这就是晋哀公。

晋哀公即位的时候,四卿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日益激化了。

公元前455年,智氏首领智伯瑶向赵氏首领赵襄子、韩氏首领韩康子、魏氏首领魏恒子提议:四家都要向晋国公室献上一份土地,来振兴日益衰落的晋国公室。

事实上,赵氏、魏氏、韩氏三家也都明白智伯瑶不怀好意,以扶助晋国公室为名义,吞并他们的土地。但是,韩康子和魏恒子都害怕智伯瑶的势力,都向晋国公室交出了一份土地,但是,赵襄子坚决不交出土地。

智伯瑶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十分愤怒。于是,他联合魏恒子和韩康子一起出兵攻打赵襄子,直接包围了赵氏的重镇晋阳。至此,历史上著名的、长达两年的晋阳之战全面爆发了。

三家一起攻打晋阳,赵襄子率领赵氏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一直持续到两年后的公元前453年。随后,赵襄子利用三家的矛盾,成功策反了魏恒子和韩康子,一起出兵攻打智氏。最后,智伯瑶兵败被杀,至此,智氏彻底灭亡。

晋阳之战以后,赵氏、魏氏、韩氏一起消灭了智氏,随后,它们瓜分了智氏的所有土地。从此以后,晋国只剩下了3个卿大夫家族。至此,“三家分晋”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并且,晋阳之战以后,赵氏、魏氏、韩氏已经相当于三个诸侯国了。

公元前434年,晋哀公去世,他的儿子姬柳即位,这就是晋幽公。

公元前433年,赵氏、魏氏、韩氏联合,一起瓜分了晋国所有的土地,只给晋国国君留下绛城、曲沃两座城池作为奉祀的地方。至此,晋国的所有土地全部都被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瓜分完毕。

并且,从此以后,晋幽公反而还要去朝见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的首领。打那以后,韩氏、魏氏、赵氏正式以“诸侯”的地位自居了。

公元前422年。魏氏的首领魏文侯魏斯认命李悝为相,已经开始在魏国(魏氏)实行变革了,开始了我国古代第一场具有封建性质的变法——李悝变法,奠定了魏国在战国初期成为当时头号大国和霸主的地位,比公元前356年开始的商鞅变法要早了66年。

公元前416年,晋幽公打算去和一个妇人幽会,却在刚出宫门的时候被一个盗匪杀死。随后,魏文侯拥立他的儿子姬止即位,这就是晋烈公。

晋烈公即位的时候,晋国的国君已经没有任何权力了。于是,赵氏、魏氏、韩氏三家想要成为诸侯的野心也开始迅速膨胀了。

于是,魏氏首领魏斯、赵氏首领赵籍、韩氏首领韩虔一起打发使者,前往洛邑朝见周威烈王,请求周威烈王册封他们为诸侯。于是,周威烈王也干脆做个顺水人情,正式册封他们为诸侯。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三家分晋”。

从此以后,赵氏、魏氏、韩氏正式成为了三个诸侯国——赵国、魏国、韩国,再加上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这四个诸侯大国,历史上把它们称之为“战国七雄”。

不过,直到这个时候,晋国仍然没有彻底灭亡,仍然控制着部分土地和人口,继续延续晋国的国祚。但是,随着魏国、赵国、韩国的建立,晋国已经名存实亡了。

公元前393年,晋烈公去世,他的儿子姬颀即位,这就是晋孝公。

公元前377年,晋孝公去世,他的儿子姬俱酒即位,这就是晋静公。至此,晋静公成为了晋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国君。

一年后,公元前376年,赵敬侯、魏武侯、韩哀侯联合,一起瓜分了晋国公室剩下的所有土地,将晋静公废为庶人,并将晋静公和晋国公室迁到屯留(今山西长治屯留区)。

至此,存世657年的晋国宣告灭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