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353:让人尽性,这比领导者个人的英明神武更重要!

 花言大帅 2023-05-20 发布于上海
学习内容:
【原文】
初,代王猗卢爱其少子比延,欲以为嗣,使长子六脩出居新平城,而黜其母。六脩有骏马,日行五百里,猗卢夺之,以与比延。六脩来朝,猗卢使拜比延,六脩不从。猗卢乃坐比延于其步辇,使人导从出游。六脩望见,以为猗卢,伏谒路左;至,乃比延,六脩惭怒而去。猗卢召之不至,大怒,帅众讨之,为六脩所败。猗卢微服逃民间,有贱妇人识之,遂为六脩所弑。
拓跋普根先守外境,闻难来赴,攻六脩,灭之。
普根代立,国中大乱,新旧猜嫌,迭相诛灭。
左将军卫雄、信义将军箕澹,久佐猗卢,为众所附,谋归刘琨,乃言于众曰:“闻旧人忌新人悍战,欲尽杀之,将奈何?”
晋人及乌桓皆惊惧,曰:“死生随二将军!”
乃与琨质子遵帅晋人及乌桓三万家、马牛羊十万头归于琨。琨大喜,亲诣平城抚纳之,琨兵由是复振。
夏四月,普根卒。其子始生,普根母惟氏立之。
张寔下令:所部吏民有能举其过者,赏以布帛羊米。
贼曹佐高昌隗瑾曰:“今明公为政,事无巨细,皆自决之,或兴师发令,府朝不知,万一违失,谤无所分。群下畏威,受成而已。如此,虽赏之千金,终不敢言也。谓宜少损聪明,凡百政事,皆延访群下,使各尽所怀,然后采而行之,则嘉言自至,何必赏也!”
寔悦,从之,增瑾位三等。
寔遣将军王该帅步骑五千入援长安,且送诸郡贡计。诏拜寔都督陕西诸军事,以寔弟茂为秦州刺史。
【原文华译】
当初,代王拓跋猗卢喜爱他的小儿子拓跋比延,想要立他为嗣,派长子拓跋六修出居新平城,并罢黜他的母亲。六修有一匹骏马,日行五百里,猗卢夺了他的马,送给比延。六修来朝见,猗卢让他向比延跪拜,六修不从。猗卢于是让比延坐在他的步辇(人力车)上,使人在车前引导,出游。六修望见,以为是猗卢,在路边跪伏。等车走近,发现是比延,六修羞愤而去。猗卢召他,他不来,猗卢大怒,率众讨伐,被六修击败。猗卢微服逃亡民间,被一贫贱妇女认出,于是被六修所杀。
拓跋普根在边界驻防,听到国内事变消息,回军攻击,消灭六修。
拓跋普根即位,国内大乱,新旧猜疑,不断相互诛灭。(拓跋普根部众是原来的索头部落,称为“旧人”,拓跋猗卢部众包括晋人及乌桓,称为“新人”。)
左将军卫雄,信义将军箕澹,长期辅佐拓跋猗卢,为众人所依附,谋划归附刘琨,于是对众人说:“听说旧人忌惮新人悍战,要杀光全部新人,怎么办?”
晋人及乌桓人都惊惧,说:“生死都跟随二位将军!”
卫雄、箕澹于是与刘琨送到代国为人质的儿子刘遵一起,率晋人及乌桓人三万家,马、牛、羊十万头,归附刘琨。刘琨大喜,亲自到平城接纳抚慰。刘琨的兵势又重新振作起来。
夏,四月,拓跋普根去世,儿子刚刚出生,普根的母亲惟氏立这个婴儿为代王。
张寔下令:所部吏民有能列举他的过错的,赏以布帛羊米。
贼曹佐、高昌人隗瑾说:“如今明公为政,事无巨细,都亲自裁决,有时兴师发令,命令已经下达,府中僚佐还都不知道,万一有什么错误,批评时也无法区分。群下畏惧您的威严,只好全盘接受。如此,就算赏之以千金,也没人敢说话。您应该克制自己的聪明,对各种政事,都咨询群下的意见,让他们能畅所欲言,然后选择执行。如此,有益的建议自己就来了,何必赏赐!”
张寔喜悦,听从,给隗瑾升级三等。
张寔派将军王该率步骑兵五千人救援长安,并呈送诸郡贡品和计簿。皇帝下诏,拜张寔为都督陕西诸军事,任命张寔的弟弟张茂为秦州刺史。

【学以致用】
最后一段,值得学习
01,让人尽性,让人尽力,这比领导者自己个人的英明神武更重要!
谓宜少损聪明,凡百政事,皆延访群下,使各尽所怀,然后采而行之,则嘉言自至,何必赏也!
一个人再怎么厉害,他也只能属于十二生肖中的一种,不可能是两种
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一个山头里面,不可能所有人的性格,思考模式,行事风格都是同一种样式的,
也许对你来说很舒服的方式,对其他来说就不一定了
所以,领导者推出的某个方案,如果不能够经过群策群力,不做个调查,那么,这个方案失误的可能性就很大
而群策群力,就是让他们能够参与进来,能够让每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能贡献出他们的智慧
即便有的方案暂时不太适合某些人,但是他们也会理解,因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讨论了


02,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招是很好用的
记得第一次带团队,面对的团队人员都是没什么经验的伙伴,然后就用这个方法
让每个人发言,提出点子,然后我再一一记录,最后把这些点子统计好,选择频率高的3-5个,第二天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新的成交方案,再继续修正
其实呢,我也有方法可以直接教他们,但是我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用这个方式,有几个好处
1,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做法,他们更容易接受
2,参与感, 只有让他们参与进来,他们的注意力才会被牵引,才会上心。不然,你作为领导巴拉巴拉的讲一大堆,他们半天不吭声,时间长了他们听得烦,你讲的也烦
3,培养“集体”环境,加深各自的了解。只要你用了对方的方法,就证明认可了对方的某个思维模式,这种思想的火花就会蹦出来,并且会感染到那些胆小,不敢开口,不自信的伙伴
4,团队的包容性更强,并且你会发现谁会是真正的高手...
5,虽然这些点子都是他们的,最后由你讲出来,第二天的执行力度并没有打折扣,甚至更好,由此更加增强你的影响力...

同样的道理,我們有的企业的领导,说要导入股权激励,员工为什么没有积极性啊?
群下畏威,受成而已。如此,虽赏之千金,终不敢言也
什么都是你老板说了算啊,他们没有参与,也不知道数据,不知道为什么定这个目标,不清楚是因为什么数值而推导出来的,你说公司赚钱或者不赚钱,大家也就听听而已
你怎么说,大家就怎么听,也仅仅是听一下就好了
这背后道理就像一层窗户纸,你不捅破,它就很难落地,捅破了,机制落地就很简单。


03,群策群力,需要制度与文化保障
如果真的觉得这个方式好,那就要上升到机制层面,在公司里面打造这种环境,不能是领导者的心血来潮,
如果是领导者一时兴起的做法,那么,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谁也不会当真。
其实,一个人生病了,除了专业的医生知道哪里出毛病,并且提供解决方案之外,同时自己本人是清楚的,那个地方会出现“信号”,自己能够感知得到
企业也是一样的,公司运行过程中,哪里出问题,企业内部某个地方一定也是有“信号”的,重点是,你能否让这个“信号”传递给“大脑”
好的点子,好的方案,都在下面某个人的脑海中,就看你能不能把它激发出来,并且传送到决策层
对于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想起《三湾改编》的历史,那次改革,不是上层凭空想象的,而是基层干部琢磨出来的.....
使各尽所怀,然后采而行之,则嘉言自至,何必赏也!
有的时候,方法用对了,比只用钱解决还好使。
昨晚与朋友聊天,他5月份刚调整了一下薪酬机制(方案主要还是员工做出来的,在大差不差的情况下,他最后拍板敲定),这一下子他们不仅仅是积极性上来了,经营意识也上来了, 说当天下午就会与团队成员沟通,把仓库的成本节省下来,把工地的办公室直接去掉,挪到仓库里办公。他为什么会这么积极啊?因为公司的利益跟他有关。
所以,有时候不是下属没有好的点子,而是你能不能用对方法让别人自愿的去想出点子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