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动感觉与查体

 被神内学废了 2023-05-20 发布于内蒙古

运动系统由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下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组成,要完成各种精细而协调的复杂运动,需要整个运动系统相互配合与协调。


锥体束是下行运动传导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因其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故称为锥体束。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内囊膝部和后支、大脑脚底的3/5、脑桥基底部,至延髓腹侧聚为锥体,锥体再分为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核束。









椎体运动,再每一阶段都要强调排列顺序!

1皮层,倒人

2在内囊后肢,正立人

3在脑干内的中脑,脑桥,延髓排列顺序和大脑脚底相似,都是倒立人

4椎体交叉以后得皮质脊髓侧束,由内向外ctls 







锥体外系:广义上的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所有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包括纹状体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狭义上的锥体外系主要指纹状体,包括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红核、黑质及底丘脑核,总称基底节。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是脑部有关运动的两个系统,具体如下:

1、锥体系:是人主动运动,如想要拿笔写字比划,属于锥体细胞发出的信息,传导脊髓前角细胞,前角细胞再传给手部肌肉主动运动。锥体系病变,如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是引起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增高的肌张力是折刀样肌张力升高

2、锥体外系:是协调运动,使锥体细胞发出冲动容易到达肢体,起到协调的作用。锥体外系的损伤,分为肌张力增高,即运动过少综合征,肌张力增高是铅管样或者齿轮样。还有肌张力过低,即运动过多综合征,被动运动时发现肌张力低下,肢体会有自发动作现象。

上运动神经元各个部位病变时瘫痪的特点为:

皮质型:因皮质运动区呈一条长带,故局限性病变时可出现一个上肢、下肢或面部的中枢性瘫痪,呈单瘫。可见于肿瘤压迫、动脉皮质支梗死等。

内囊型:内囊是感觉、运动等传导束的集中地,损伤时出现“三偏”综合征,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病。

脑干型: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多见于脑干肿瘤和(或)脑干血管闭塞。

脊髓型:脊髓横贯性损害时,因双侧锥体束受损而出现双侧肢体的瘫痪,如截瘫或四肢瘫。多见于脊髓炎、外伤或肿瘤产生的脊髓压迫症等。






















共济运动:在前庭,脊髓,小脑,椎体外系共同参与之下造成运动的协调和平衡。如果同时累计躯干,四肢,咽喉肌时可以引起平衡,姿势,步态以及言语障碍。

平衡性共济运动和非平衡性共济运动

1平衡(站立,起坐

2非平衡(指鼻,跟膝胫,快复或轮替





七种步态






不自主运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