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抱怨,我们怎么办?

 新用户9913Bpb0 2023-05-20 发布于浙江

面对抱怨,我们怎么办?

——第15周给校长的回信

尊敬的周校

您好!
接到回信任务,读完信,我开始抱怨。抱怨时间飞快,第二次回信又到跟前;抱怨自己的文字组织障碍症和拖延症,原本每天写500字的计划还只是停留在计划;还抱怨您的信即提出问题,又在信中给出自己深思熟虑后的答案,压缩了我这个回信者思考的空间,增加了回信的难度。好难,异常艰难啊!哈哈。如不是回信的需要,这段抱怨仅会是我的心头一闪,一人状态下的嘟囔,或是与旁人的一段调侃。
面对抱怨,我们怎么办?这个问题的逻辑是将抱怨视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我认真地回想此次及过去自己的抱怨行为,发现我通常只是嘴上抱怨,但手不停。因此,我应该是基于这样一个视点:将抱怨视作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在处理难以驾驭或不确定性事务或遭遇不公时,内心焦虑情绪的外在反应,是自我心理平衡调节的过程,是人类多种正常情绪之一,只需轻描淡写地应对,不必刻意。
对于身边人的抱怨,我采取净听的态度,成为一个不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带入的静听者。我听完就罢,因为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每个身份都是一个面,面向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真实。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被他人全面了解的过去、周遭和所处人生阶段,因此,抱怨无可厚非,不必加以判断。
当然,我也会自我反省,并偶尔与他人沟通。抱怨要注意场合,作为一个纯粹的个体,我可以只对自己负责,但如果加上单位人属性,我就不仅仅是我自己,而是单位整体的一部分。在工作场合下,抱怨容易衍生为对单位制度、任务分派等事务的价值判断,从而不利于良性工作环境的创设。
因此,我认为如何对待抱怨取决于如何看待它。换个视角或许是解决如何应对问题的一种可能路径。不要仅限于自身视角去看待事情,因为人的感性总是会第一时间敏感于所有影响自己的事务的利弊,这会过于唯己,局限自我。好在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因此可以偶尔刻意“出离”,用理性来修正自己感性的偏激行为,避免过分精致利己、趋利避害。
大家可以尝试画画,因为画画的人被教授在刻画局部时脑中一定要全局把控,始终用整体思维去实践局部刻画行为。画画可能是帮助我们跳出视角局限的有效途径之一。跳出“我”的视角限制,站在更多人的视角,放在更大的视域中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抱怨,看看抱怨的事情,或许就会觉得不值得、不应当、不必要,因为此时,你对他人视角、职责也有了更多了解。
另外,我非常同意校长提到的能力提升,改变对抱怨的看法可以使其淡化,提升能力会促其减少。好比此次回信抱怨,但凡我对文字组织工作的控制感强一些,相信读信时的抱怨也就不会出现。提升能力确实能够减少以抱怨形式出现的自我情绪调节行为。
信的最后,哈哈......我再抱怨一下:让有文字组织障碍的人回信真的要命啊!
校长。
祝您工作愉快!

        同行漫步者:厉纪成

202351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