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盗「插天飞」 ![]() 清朝有个著名的大盗,外号“插天飞”。插天飞长着四方脸庞,宽额高鼻,留有一副非常气派的长胡须。 他不仅仪表堂堂,学识也很广博,尤其知道很多宫廷里的事。手下有徒党几十人遍布各省,专门打听地方官员的情况,以伺机诈取钱财。 河南巡抚赵某因事触怒皇上,皇上准备治他的罪,赵某为此终日惶惶不安。 过了不久,城里的百姓盛传,有一群操着北方口音的人居住在城外寺庙中,寺庙的门终日有人把守,严禁出入,只是每天早晨有人出来采买些食物。 几天以来,城里的大小官员都十分惶恐,赵某派了几个差役在寺外守候,暗中探查消息。 这天傍晚,寺庙的门突然开了,走出来一个太监模样的人,手里提着酒壶像是要去打酒。 差役悄悄跟着他来到酒肆,想搭讪套近乎,那人一句话不说,打完酒径直返回寺庙去了。 第二天同一时间,那人又出来打酒,差役抢先替他付了酒钱。那人一开始不愿意,但不知怎的,酒肆老板就是不收他的钱,他只好作罢,转而向差役道谢。 差役趁机邀请他坐下喝几杯,他也不推辞。喝得七八分醉时,差役试探着问他寺庙里住的是谁? 那人说:“我的主子是当今圣上的大阿哥,因你们巡抚赵某有贪赃枉法的案子,皇上命大阿哥密访。如果查证属实,圣怒不可测也。” “你千万不能对旁人说,若是走漏了风声,我可就没命了。”差役连连点头,但转身就回衙门向巡抚禀报了此事。 一众官员大惊失色,大家紧急商议后认为,现在唯有用重金贿赂大阿哥,才能将此事应付过去。 第二天,巡抚赵某带着一众官员穿着朝服前往寺庙拜见大阿哥。赵某敲了好一会儿门,没有人来应,庙里却传来阵阵鞭笞声和惨叫声。 后来,里面的声音消失了。庙门突然打开,有两个校尉模样的人,用竹筐抬着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出来。那个报信的差役一看,正是昨天买酒的太监。 众官员吓得腿都软了,他们哆哆嗦嗦报上姓名后进入寺庙。只见一人身穿黄马褂,头戴珊瑚冠,威风凛凛、气势逼人,此人正是大盗“插天飞”。 插天飞指着殿上坐着的少年说:“爷在此,可行礼。”少年微微欠身,轻声说了一句什么,官员们没听清。插天飞则大声说道:“公事已完,明日回京。”众官员恭敬地答应着。 晚上,巡抚赵某搜刮了一万两黄金,秘密送到寺庙。 次日黎明,众官员为大阿哥送行,忽然轿内扔出一封信给赵某,命他回衙署再拆。赵某回府后打开一看,上面只写有两个大字:领谢。赵某这才知道上当了。 插天飞做了多年大盗,作案不计其数,京城内外到处都张贴着通缉他的告示。 这天,捕役们得到可靠消息,插天飞在苏州现身了,眼下正住在专诸巷的一家旅店里。 他们召集几十个捕快火速赶往专诸巷,包围了旅店,终于顺利抓到了插天飞。 插天飞这回插翅也难飞了,三个捕快走上前,准备将他绑了。 “众位且慢,”插天飞说,“今天落在你们手里,我是逃不掉了。我的罪还不至死,诸位远道而来,我岂能让你们白白辛苦一场。我的床下有五百串钱,还有十来箱皮衣。不如将这些钱物分给诸位,免得被别人拿了去。” 随后插天飞命人置办酒席歌舞,几十个捕快都喝得醉饱,好不尽兴。 喝完酒后,捕快们把十来箱皮衣分了,每人都得了几件,拿着不方便,索性都穿在身上。又各自分了十几串铜钱,挂在腰上。捕快们这次收获颇丰,高兴地押着插天飞走出旅店。 眼下正值深秋,众人裹着厚重的皮衣,带着成串的铜钱,没走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再加上酒劲上头,昏昏沉沉的,步子都有些不稳了。 走到一个岔路口,插天飞奋力甩掉捕快,飞快地向前奔去。 捕快们想去追赶,但根本跑不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插天飞逃走了。 故事改编自《清朝野史大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