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结构手法

 123xyz123 2023-05-20 发布于湖南



一、诗歌的“起承转合”

1.“起”:起句为一诗之首,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內容,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某种氛围的作 用,主要有两种切入角度:

(1)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诗的主旨或概括诗的内容。单从诗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 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 ”。
(2)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 境 ”。

2、“承”:承句与“起 ”句语意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 ”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 ”句的延续、深化, 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而言,承句多为写景或事。

3、“转”:“转 ”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 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 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4、“合”:“合”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二、其它术语

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事)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起兴、总领全诗、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等。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抑扬: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

照应: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可分为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三类。

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三、典型例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的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雨后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蝉“得意”反衬诗人失意,既写出蝉鸣的神态,又微露诗人的歆羡之情。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情形;字面上只写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带”和“将”二字使用巧妙,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不仅意指诗人头发斑白,而且表明秋风萧萧,给人以寒冷的感觉。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
2.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解析】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错误。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
2.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暮鸦、斜阳、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②章法结构:本诗的首联和颈联写景,颔联和尾联抒情,写景和抒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枕上
陆游
枕上三更雨,天涯万里游。
虫声憎好梦,灯影伴孤愁。
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
明年起飞将,更试北平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能够听到三更之雨,其实是暗示其辗转反侧、孤愁难眠的情况。
B.诗人写作此诗时,正处于背井离乡之中,从“天涯万里游”即可推出。
C.“虫声憎好梦”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明虫鸣声让诗人更加难以入眠。
D.“飞将”指李广,表达了诗人希望当下出现李广这样的名将的想法。
4.起承转合是格律诗的常见章法结构。诗中是如何进行“转”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3.C   
【解析】C.“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法有误。“虫声憎好梦”一句用“憎”这一本该属于人的情感来形容虫子,是运用了拟人手法。
4.诗歌在首联写夜不能寐、神游万里的失眠之状,颔联写虫声搅梦、独伴孤床的愁苦之情,颈联写收复国土、还我河山的忧国之思之后,尾联则一扫前面悲苦之态,以壮怀激烈的情感态度,抒发了自己欲效法前贤、决战疆场的报国之志。通过这一“转”,全诗感情逐渐开朗,充满战斗豪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乙卯①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②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②拾翠:本指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指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从龙舟竞渡的场景展开,一“竞”字写出了划桨人之矫健、船行之轻疾、气氛之热烈。
B.杜甫《秋兴》有“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本词上片后两句的境界与之颇相似。
C.下片春夜独游的寂寥与上片白天游春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随风飘荡的落花更添哀伤情致。
D.整首词的描写独具匠心,上片写景,景中有人,人为景乐;下片写景,静中有动,情景交融。
6.张炎所著《词源》中提出“过片”概念,称“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我们通常把词下片的开头视为“过片”。请分析本词“过片”在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5.C  
【解析】C.选项的诗句含义、思想情感分析错误。下片“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意思是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前句中着一“暝”字,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映衬,并不是为了突出“寂寥”之感;“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中“杨花”是柳絮而非“落花”,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十分幽美的意境。庭院静谧,月光清朗,可辨点点杨花飞舞。然而月色明而不亮,花过不能辨影,景物又显得轻柔迷蒙,别具朦胧意境。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没有“哀伤情致”,综合全词看,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6.【示例答案一】
①承上。前半句写游人散去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体现出寒食游春的时间变化(或反衬上片白昼游乐的繁盛;或为上片游春场景作结);
②启下。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引出下面的中庭月色幽静之景。
【示例答案二】
(1)过片要起到过渡作用,从上一片过渡到下一片,必须衔接贯穿,不能割断词意。(结合题下中的评论语言作答)
(2)本词过片:①前半句承接上文人物活动,写云去山暗,正式白天的游春踏青结束后留下一片的空寂,为上片作结(结合上片内容作答);②后半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景做了铺垫。(结合下片后两句内容作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