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2023年05月20日 B03版
杨维忠 从明代起,每年农历四月,东山民间都有出城隍会的风俗。据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犯太湖,窥视洞庭东山。山人用出猛将会、城隍会之阵势吓退倭寇,保障了一方平安。后来,出城隍会演变成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此风俗代代相传,延续百年。 东山城隍会共有5尊城隍神出巡,历史上大多有人物原型,如金家湖庙威灵侯是汉代诸葛亮,鹅潭头庙武乡侯是唐代柳毅,漾桥襄公庙水平王是明代大臣周忱,杨湾庙汤老爷是清代大臣汤斌。城隍会每年一般只出一尊。第一尊是鹅潭头庙“总理三乡”的柳毅城隍。小说《柳毅传书》是发生在唐代的传奇故事,现东山柳毅井、回音壁、龙女庙等古迹均与这部小说有连。明代吴县在东山设遵礼乡、蔡仙乡、震泽乡。“总理三乡”,为柳毅总管三乡之意。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官之一,主管当地水旱与疾病,大多选有功于地方的名臣英雄崇祀,柳毅被尊为“城隍”,大概与《柳毅传书》中柳毅仗义救龙女的故事有关。 四月城隍会,实际上是东山一年一度的民间文体大会演,有“跑五方”“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七侠五义”“铁公鸡”等表演节目,其特点是演员只奔跑,不演唱。表演者一手扯开戏装衣襟,迎风飘拂,一手持武器,铿锵有声。演出的小型戏曲有“孟姜女过关”“阎雪姣活捉张三郎”“王魁负桂英”等,这些节目皆边走边唱边演。出会中还有龙舞、打连厢、踩高跷、荡湖船、三六板江南丝竹等。压轴戏是台阁表演,村村皆有,各具妙相。 “跑五方”又名“吊臂香”,队伍中数名壮汉赤膊伸出右臂,用铁钩贯穿臂下之皮,下吊以物。有“吊臂香”(香炉中插香)“吊铜锣”“吊铁锤”,以后发展成“吊留声机”“吊嫁妆盒”之类,以新奇、重量、表情显示表演者的技艺和本领,博得观众赞叹及少女的芳心。表演“吊臂香”的人一般为单臂,也有体壮恃强的“愣头青”(小伙子),双臂下都吊上重达百斤的大号铜锣,左右开弓,招摇过市。观众为之喝彩、敲锣,吊者若无其事,表现出一种胜人一筹的豪气。 “小玲珑”,俗称“梁山泊一百零八将”。挑选108个10岁左右的男女孩童,穿上梁山好汉的小戏装,有的背上还插上刀剑(道具),每人手拿一只小板凳,排在出会队伍中行进。每走约百米路,领队的“宋江”大喊一声“唱”,孩子们把凳子摆好,坐在凳上唱一段“好汉歌”,又继续行走。小板凳一会儿朝右摆,一会儿又朝左摆,很是整齐,带童音的歌声在古街上空回荡,是城隍会一道亮丽的景致。 台阁表演是城隍会的压轴戏,行进在队伍的后面,最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东山台阁都由5—8岁的小孩扮装,每只台阁一般选2个孩童,也有按剧情所需择3个孩童饰演的。扮演内容取自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故事,如《白蛇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中的一些片段,创作一个造型。其制作与扮装极具技巧,先是在其木座上特制一根铁杆,高3米。其根固牢在座子中,上下两节,用榫头衔接。上下铁杆各吊一小椅,仅容演孩坐下,用整幅布将小演员下半身连小铁椅紧紧裹住。小铁椅是吊着的,虽被裹紧,仍能晃动,不觉呆板。孩子们面部化妆后,穿上装有假脚(着靴或戏鞋)的裤子,再穿上戏装,女的还系上彩裙,打扮得与成人一般。下面的铁杆弯曲从男孩戏衣袖中伸出,贯穿于道具中,衔接上面女孩一只假脚中的铁杆相合榫,在水袖、裙衩等巧妙掩饰下,远视极像一脚踏在刀剑(道具)上,一脚悬空,既惊险,又飘然自若,甚为精彩。出城隍会,东山村村都有台阁,共有上百只台阁表演。曹坞的“武松打店”、殿前的“珍珠塔”、叶巷的“昭君出塞”、诸公井的“天台遇仙”及渡水桥的“水漫金山”,还有“落金扇”“玉簪记”“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等台阁,只只争奇斗胜,绝少雷同。 按东山传统惯例,出城隍会分前山、后山两处,即前、后山进行调演。东山古街区称“前山”,而廿四弯之西、唐子岭之北称“后山”。有时前、后山两支游行队伍合并一起,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前山数里长街,观众万人空巷,节目出奇制胜。 新中国成立后,因城隍会中有不少带有封建迷信的糟粕而取消,但其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继承。1984年10月东山首届艺术节,1997年9月“庆香港回归”,2000年9月“迎新千年国庆”,以及东山首届茶文化节、枇杷节、杨梅节、蟹文化节庆典,都有台阁、舞龙、打连厢、荡湖船、江南丝竹等传统节目表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