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陕北红军要评一位元帅,这个人比刘志丹更有资格

 逍遥书屋123 2023-05-20 发布于山东

说到我国革命时期的元帅,都会想到在1955年的时候,被国家被为“十大元帅”的那十位革命元勋。朱德、彭德怀、刘伯承……

这十位元帅,除了来自山西的徐向前和广东的叶剑英,其他人大多都来自于湖南湖北,还有四川。而作为革命根据地、革命摇篮的陕北地区,却无一人上榜。

为此,就有人展开评论,说如果要在陕北的革命先烈里,评出一位元帅的话,肯定非刘志丹莫属。

文章图片1

他是陕北红军、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而且在2009年的时候,还被评为百位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显著贡献的革命英雄之一。把他评为陕北的元帅,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真要评的话,可能谢子长得到这个“元帅”之名,会更合适一些。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文章图片2

少年立志,弃笔从戎

1897年,谢子长出生于陕西安定县的一户农民之家,家境还算殷实,有兄弟三人,他是最小的那个。

他出生的时候,虽然大清王朝还没灭亡,但已是风雨飘摇、千疮百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各种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很多人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提供孩子上学了。

文章图片3

清王朝灭亡后,世界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那时候的中国,就像是一块无主的肥肉,谁都想上来咬一口、分一块。而长期在压迫下生活的穷苦大众,也被毫无希望的生活折磨得绝望麻木,毫无反抗之心。

少年时期的谢子长,就暗暗立下了驱逐列强、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他想用“读书”、“教育”来敲醒人们已经麻木的心脏,让它重新鲜活地跳动起来。

后来,他亲自经历的一件事,更加坚定了他的这个想法。

那时候,谢子长还在西安的省立一中上学,正值寒假时期,好几个月没见着了,他一回家,父母、兄长都很高兴。一顿接风宴后,就开始拉家常。

文章图片4

谢子长把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一一讲给他们听,逗得长辈们是哈哈大笑。父母兄长也把他不在的时候,家里、村里、县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和幼子(幼弟)唠唠。

讲来讲去,就讲到了县长身上,说他是如何如何地鱼肉乡里,欺压百姓。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得到确实证据,谢子长就日日去走访,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收集县长的所作所为。

这县长有个哥哥,没有正经职业,县长就让他去负责县里的粮草仓。这可是个肥缺,县长哥哥也没辜负了这“肥缺”——他以低于市场的收购价,从百姓那里收粮草,再以高于市场的零售价卖出,他就从中赚取差价,饱其私囊。

文章图片5

如果遇到硬骨头,不肯将粮草卖给他的,他就以“不配合官府办事”,或者随便寻个理由,把人抓入狱中,威胁其家人,直至对方低头为止。

类似的事情不在少数,百姓对此是怨声载道。谢子长把这些罪证都一一收集了起来,写成诉状,告到了府衙。

但正所谓官官相护,这一纸诉状交上去,就像石沉大海,毫无波澜。谢子长几次以学子的身份要求面见府台大人,也都被拒之门外。无奈之下,只能求助学校的老师,最后是校长杜斌丞出面,找了关系给府台施压,才被迫受理了这个案子。

文章图片6

铁证山如,再加上上头的施压,县长的哥哥最终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连带着县长也被罢了官。真是大快人心。

经此一事,谢子长更是迫切地想要办学校,以“教育救国”,重振这官场风气。所以书没读完,就回家乡办了一所小学,一切要从娃娃抓起。但他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时有个大军阀井岳秀,是陕北榆林地区的“土皇帝”,被人称为“榆林王”,还与张作霖拜过把子。他常年驻守陕北,纵容手下兵士为非作歹,今天拉你当差,明天拉他当差,盘剥压榨、巧取豪夺,老百姓成了他的私人免费劳力,根本拿不出余钱来供孩子上学读书。

文章图片7

此事,对于谢子长来说,就像是当头棒喝,一下子就把他敲醒了,“如今这世道,只有拿枪杆子说话,才是硬道理”,所以他毅然决然地放下书本,在1922年的秋天,考入了阎锡山创办的“太原学兵团”,学习培养军事知识和能力。

随后他就开始接触“列宁主义”和新的救国思想。1925年冬,在白超然等人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文章图片8

因他之前在家乡有过办民兵团的经验,在入党之后,党派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回到家乡,继续发展民兵力量。

很快,他就在李象九的帮助下,带着他的民兵们加入到了归属于井岳秀的石谦麾下。至此,谢子长搞革命有了一个光明正大的身份,还把石谦的部下发展成了一支特别的共产党员队伍,把革命事业打进了敌人的内部。

文章图片9

以农村包围城市

1927年的时候,随着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相继判党,一批共产党和爱国志士相继被害。石谦知道此事后,经常在兄弟们面前絮叨,替那些被害者鸣不平,此事被传到了他的上司井岳秀的耳朵里。

自己的部队里出了这样一号人物,万一事发,连累的就是自己。井岳秀抱着这样的心态,在某天夜里,乘石谦不备,派人将其残忍杀害。此事一出,石谦的部下就炸了锅了,纷纷叫囔着要替旅长报仇。

文章图片10

在这种高涨的情绪下,石谦手下4个连的兵力,在谢子长等人的带领下,发起了清涧起义。但因领导层的作战计划不统一,力没往一处使,在最初的几场胜利战役之后,就一直节节败退,最终起义宣告失败。

调整了几个月之后,谢子长等人又组织了渭华起义,却遇上了敌军的重兵围剿,也已失败告终。

因这两次起义的失败,中途谢子长又有带兵突围的操作,就被那些有心之人说成是有“逃跑倾向”,是典型的“右倾主义”。被强势夺权后,派到上海“受训”。

在此过程中,谢子长没有为自己辩解过,兄弟们为他抱不平的时候,他总是以“只是换个地方干革命而已”来宽慰他们。

文章图片11

一年之后,在1933年的寒冬,谢子长以特派员的身份再次回到了家乡陕北。

此时的陕北,正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国民党张建南部,和张丕成、张丕胜两兄弟带领的反革命民兵团,对红军游击队进行了大肆围剿,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游击队节节败退、屡战屡败。随着支队长张世清同志的牺牲,军心不稳,四散各地。

而国民党的反动气焰,却日益嚣张,乘着红军游击队群龙无首,进行了大肆的围捕。当时有300多人被捕入狱,被惨无人道地刑讯逼供、杀害,还有被牵连其中的爱国志士和革命群众。陕北的天空阴云密布,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文章图片12

谢子长并没有被目前的现状所“劝退”,反而更加坚定了重新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心。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暗中联系上了失散的游击第一支队的5名革命骨干,看着大家一个个垂头朝气地,就鼓励大家:胜败乃兵家常事,要想干革命,就不能怕失败。

那时候,张建南的围剿还没有结束,三不五时地就要派人来搜山。为避锋芒,他们白天就躲在山里的土窑洞里,今天这个山头,明天那个山头地换。晚上就到可靠的老乡家吃饭、借宿,向老乡们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的力量。

寒冬腊月的大西北多冷啊,积雪可没膝盖,而且缺衣少食,谢子长把好的都让给其他人,自己穿单鞋、盖茅草,脚趾头都冻烂了,连路都走不了,还坚持鼓励大家:不能被目前的困难吓倒,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就一切都好了。

文章图片13

他带着大家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当前形势,制定革命计划。之前的起义之所以会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广大的农民基础,一心只想在城市里搞革命,脱离了群众,这样的后果就是一旦失败,就无路可走,没有回旋的余地,只能一切从头再来。

所以要紧跟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革命步伐,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这才是共产党人的根基所在。

在谢子长的不懈努力下,很快又重新建立起了红军游击第一支队,这就是陕北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部队的前身。

文章图片14

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这支队伍重建之后,在谢子长的带领下,在李家岔、梨花台等地有力打击了张丕成他们反革命民兵团的嚣张气焰。

得到这一消息后,那些土豪劣绅就感到害怕了,怕有一天自己人头落地,怕家里的金山银山都落到百姓和共产党手里。这些人一合计,就派一个叫贾生金的地主出头,去请国民党反动派张建南到村里来修碉堡,保护他们。

谢子长接到消息后,当场决定连夜出发,要把他们的计划扼杀在摇篮里。谁知张建南部先他们一步到了,还占据了制高点。

文章图片15

两军一照面,战火立开,异常激烈。谢子长部屡攻不下,还隐隐有被压着打的趋势,如此下去,凶多吉少。而且万一要是让他们得逞,碉堡建成,到那时再想要拿下就更难,伤亡更大。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如此枪林弹雨下,谢子长振臂一呼“只要拿下这个山头,胜利就属于我们!冲啊!”说完自己就率先冲了出去,其他人紧随其后,一时间,杀声四起,张建南部在片刻的呆愣之后,就被这股士气冲击的溃不成军,四处乱窜。

经此一战,红军游击队的声望日益高涨,人数一下扩展到了上百人,革命力量得到了巩固。

文章图片16

而张建南部遭此重击之后,不仅碉堡建不成,还在那些土豪劣绅面前失了威信,恼羞成怒之余,就联络上之前屡遭我军毒打,有气没处撒的张丕成、张丕胜兄弟俩。

这些人在一起狼狈为奸,为了报复谢子长等红军革命同志,他们把枪口对准了无辜百姓,和革命同志的家属。

当初谢子长参加革命的时候,他父亲就号召全家老少男丁,除了小娃娃,都加入了革命斗争。谢家先后有38人参与了革命工作,其中有9人牺牲,大多都是牺牲在这个时期。

先是他大哥,为了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逃进了深山,生病无医无药而死;二哥被捕入狱,活生生被刑讯逼供而亡;还有他的几个侄子、侄女,都死于“豺狼”之手。一年多的时间里,谢家上下多了六名老少寡妇。

文章图片17

敌人想用此方法来动摇、削弱谢子长的革命信念,但他们失败了。他们如此的卑劣行径,只是更加坚定谢子长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意志,他要将这些施暴者,都绳之以法。

谢子长带兵入城去解救那些被捕的群众时,只带了100多人,却以雷霆之势、万夫不挡之勇,救出了200多人,而那些所谓的精兵强将,在看到我军那满山随风飘展的红旗时,个个都吓得浑身颤抖,龟缩在城中不敢冒头。

之后,随着“景武塌战役”的大捷,红军第一次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中获得胜利,也引起了井岳秀这个大军阀的注意。他派重兵扑向安定,并在河口派兵监视着周围清涧、佳县等几个县镇上的一切动静。

文章图片18

负责监视的只有一连的兵力,谢子长和同志们一商量,决定拔掉这个钉子。当晚十二点,红军战士就包围了敌军的碉堡,乘着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打响了战斗。

但河口的地理位置本身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军又占据着致高点,火力又猛,谢子长亲自在前沿阵地上指挥,一时间也是久攻不下。后来后方群众送来情报,说敌军的支援部队正向这边靠近,无奈之下,只能先撤离。

直到此时,战友们才发现谢子长已经负伤,右胸中弹,伤势严重。为了避免影响军中士气,谢子长负伤的消息秘而不传。

文章图片19

子弹虽然取出,但疮口大,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即使有专门的护理人员,依然十分危险,何况又在战时,根本没时间也没地方让他好好养伤。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谢子长仍坚持指挥战斗,在董家沟又一次击退负责围剿的高玉亭部。至此,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计划,被彻底粉碎。

随后,谢子长不顾伤势日渐沉疴,率领同志们,与他早就安排打入敌人内部的白应奎和刘光汉里应外合,将为恶一方的张丕成兄弟俩的反革命民兵团一锅端了。李丕成死前还在熟睡中,被谢子长的侄子谢绍安一枪毙命,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谢子长为百姓、为党、为革命除了一大祸患,但他的伤势也因没有好好医治、操劳过渡而药石罔效。

文章图片20

百姓们听说谢子长病危,不管这几十里的山路有多难走,个个扶老携幼,踏着积雪、顶着寒风,带着家里最好的吃食来看望他。渐渐地,一个院子挤满了,一条路、一个村子都挤满了,谁都劝不走,就这么无声地守着,守着他们的希望,也守着革命的火种。

谢子长离世时,才38岁。他临死前念念不忘的,也是这些百姓,他觉得自己为百姓做得太少,就这么走了,对不起百姓对他的一片深情。

后来,毛泽东听闻了谢子长的英雄事迹,在他的墓碑上题下了“民族英雄,虽死犹生”的词,以标悼念。

文章图片21

参考文献:

中国军网-英烈纪念堂-《谢子长: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王俊

热河时间-《“民族英雄”谢子长》

期刊-人文杂志-《忆谢子长烈士》——刘明山、刘青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