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光日新1864】杨继盛:《谕应尾应箕两儿》(2):莫改初心,做人要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

 新文艺 2023-05-20 发布于山东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e启读《传世家训》

我们现在常听到或常说的一句话叫“不忘初心”。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就是不要忘了自己入党时的誓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就是要想一想祖上的教诲、自己最初的理想,不断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进。

杨继盛在《谕两儿》中说:

“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

在前文中袁采也曾说过:“吾心即神,神即祸福。”

可见,古人对于“心”的认识,绝不仅仅是现代生理学意义上的“心脏”,而是包括人的思想、感情、意念、性情、思虑、谋划等。

人的心就是神,主宰着人生是否顺利、是福还是祸,这又与我们现在常说的“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所有走进你生命中的人和事,都是你自己吸引来的”联系起来了。

所以,杨继盛告诫两个儿子,要立志做个君子,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

“心里若存天理,存公道,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私意,虽欲行好事,也有始无终。虽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如根衰则树枯,蒂坏则果落。故要你休把心坏了。”

要常常反省、自观,念头初起的时候,就要想一想发心是什么?是好的还是自私的、坏的?好的就做出来,就会是好事,只有做好事的人才是好人,只在心里想、却什么也不做的人未必是好人。

如果发现自己的欲望是私欲、是恶念,就不要再想了,更不能去做。

做事也是这样。每做一件事,都要想想产生的后果是好的还是坏的,好事就做,坏事就坚持不做。

杨继盛说:

“不可为分毫违心害理之事,则上天必然保护你,鬼神必加佑你。”

看上去仿佛有点封建迷信的意思,但是如果“吾心即神”的话,你的心里一片光明,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不做任何违背天地良心、社会公德的事,你的人际关系会不和谐、命运会不顺利吗?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不是吗?

“你读书若中举中进士,思我之苦,不做官也是。若是做官,必须正直忠厚,赤心随分报国。固不可效我之狂愚,亦不可因我为忠受祸,遂改心易行,懈了为善之志,惹人父贤子不肖之诮。”

这段话真的是字字泣血,句句虐心,用心良苦啊!天到这般时候,马上就要上刑场了,他仍然不忘嘱咐儿子要正直忠厚,赤心随分报国,不能忘了做个好人的初心、懈了做好事的志向、忘了祖训、坏了家风,背负虎父犬子、家门不幸的坏名声。

我们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有着怎样的家教家风呢?

......

注:天空中的黑点

是飞舞的蜜蜂

           【新光影像】

读书改变生活

学习改变命运

《新光影像》

用影像记录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