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脉悠悠薄家庄

 东营微文化_ 2023-05-21 发布于山东


一个崇文重教的文化村庄

——《文脉悠悠薄家庄》序言

中国有个石家庄,山东有个台儿庄,利津有个薄家庄。
小时候,常听粗通文墨的父亲口中叨念:千鼎陈家,万鼎薄家。当时,不明何意。及长,方知“鼎”乃王侯将相之家食具礼器,非寻常人家所有之物。由此,知道了东津薄氏一族很有一些来历,甚是不同凡响。
薄家庄,在利津县村庄中,算不上最大,却很有名气。邑人说到此地,总觉很有份量,让人不敢小觑,甚至表情肃然,满怀景仰。当我仔细读完《文脉悠悠薄家庄》,终于明白,薄家庄之所以名闻乡里,为人所重,因为它实在是利津乃至鲁北一处不容忽略的文化高地。
一个地方出名,有的因着景色优异,有的因着殷富一方,而薄家庄则是因其崇文尚礼、尊师重教、仁孝继世、耕读传家、乡风文明、人才荟萃而名。
村庄,是民众聚居之地。每一个村落,它的由来和发展,都是一部历史,都有无数故事。这些历史和故事却有着千差万别,特色纷呈。以利津为例,渔民村、猎户村、油坊村、粉坊村、豆腐村、爆竹村、编织村、打绳村、泥瓦村、烧窑村,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而薄家庄,是文化村。
一个村庄,立村之始,前有渊源,后有承续,必是有一道立村宗旨与奠基根本。薄家庄多为薄姓,而薄氏家族来自山西洪洞县薄村。薄村出过一位威仪天下的薄太后,亦即汉高祖刘邦之妃嫔,汉文帝刘恒之母亲。如此,薄家当然是贵族之家。一般说来,王侯贵胄多是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他们以史为鉴,以人为鉴,以事为鉴,深谙人生诸元,文化首要。遂以此为追求,以此为冀望,以此为指归。从此伊始,坚守不渝。
文化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物质与精神文明之积累。所以,它必然也必须成为人类教化的最重要的元素。人生之初, 懵懂无知,文化教育,便使人产生了文野之分,雅俗之分。薄家庄立村之初,温饱且不保,却先设馆立学,倾力集资建校,不惜重金延师,以使子弟在宜学年华不能稍有荒废错失。待村庄发展,人口益众,更是私塾公学,大办教育。自明以来,只此小小村落,便设有“讲书堂”“诗礼堂”“乐道轩书斋”“育英书社”“黉林会馆”“三兴店”“书铭园”等如许多的教育学习与文化交流的场所。至清中期,已有塾馆三十余处。
立村数百年来,期间不乏灾荒饥馑与兵匪祸患年月,然薄家庄崇文重教之风,不曾稍有懈怠与阻断。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无数学童因生计不保而无奈失学,唯薄家庄子弟拖着干瘦水肿之躯,忍着腹中擂鼓之饥,抱定信念,坚持读书,拼死求知。如此的精诚与坚守,自然就毫末生抱木,累土起九台。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先人高屋建瓴,教育兴族,文化立村的理念,后人坚定不移的继承与恪守,一代一代潜移默化,年年岁岁日积月累,便习俗养成,渐成风气。文化促进人性的提升,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养育了薄家庄的世代文明,使这个村落发生了有别于其他普通乡村的质的变化和飞跃。求取功名,是所有读书人的理想目标。然华山路险,难以登攀。三甲金榜,出人头地,总是凤毛麟角;大多也就是落得个识文解字,知书达理。即使如此,做人的基线起点已高出了常人许多。正如薄家庄村民所言,即使不得功名,也做个有文化的乡民。数百年来虽无律条规范,村民却是自觉做到了饿死不乞,穷死不盗,男不作伶,女不为娼,仁义行事,厚道做人。
利津境内无人不说,薄家庄出来的人,一个个都文文范范的。“文范”一词抑或利津独有,即举止从容,行为端庄,谈吐儒雅,语言文明。周边村庄,以与薄氏交友结亲为荣;行止作为,判是断非,皆以薄家庄为楷模榜样,标尺准绳。
笃信理念,执着追求,经年磨砺之剑,终于光芒四射。仅清代康熙至同治139年间,薄家庄就考取秀才259名,廪生39名,贡生13名,庠生10名,举人2名。另自明代万历二十五(1598)年至清末共出进士4名。对于一个偏僻海隅之小小村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历史上,把社会职业归纳为“士、农、工、商”, “士”字打头。“士”有多意,今渐衍为读书人、文化人的代称,中国当代文化泰斗陈寅洛曾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哪个民族把“士”给打倒了,这个民族就流氓化、卑鄙化了。纵观历史,环顾世界,教育兴,文化兴,则国家兴、民族兴、地域兴。全球发达国家如英、美、日;国内发达地区如江、浙、粤;家族兴盛,人才济济者如江南钱氏。自古以来,国家之间、地域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较量。人才何来?教化使然。文化知识是人才构成不可或缺的至要元素。薄家庄人把教书育人放在至高至大的位置,几百年来涌现出如此众多的饱读诗书之士,因之而誉满东津,名震齐鲁,也就不足为奇了。清同治十一年,山东贡院为表彰薄家庄办学得力,科不空榜,特将薄家庄办学业绩上报朝廷,得奉圣旨为薄家庄建“文圣坊”。此坊能赐建一隅乡村,在全国亦属罕见。它是薄家庄崇文重教成果丰硕的见证,也是鲁北教育史上的一个亮点与典范。
教育最核心元素便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而说到薄家庄的教育,那一代一代不辞辛劳、甘于奉献、教书育人的师者,是最值得后人钦佩敬仰、最值得薄家庄人缅怀和纪念的。自明洪武初年薄氏落脚于利津,二世三支祖薄仲德便自任塾师,教授子弟,农忙耕耘,农闲读书,自此东津薄氏便秉承“耕耘是养家之本,读书是进身之门”的“耕读传家”的家族传统。门风即立,循规而行。
于是,在鲁北平原,黄河之畔,便出现了这样一处塾馆林立、学子如云、客籍名师争相往之、邻村学童纷来就读的教育繁荣景象。当年利津知县下乡访察,行至此地,看到如此多的塾馆,甚感惊奇,有感而发写诗赞曰:街长不过一里余,多少书坊数不清。利津清代名儒金石钱币大家李佐贤造访薄家庄“书铭园”,对其大为称道:绿树浓荫,隔绝尘嚣,心静脑清,益学益记,真乃读书之宝地。日后薄家庄必人才济济,贤良林立也。塾师之中,颇有不凡之辈。其中贡生薄如鑑,便是师中翘楚。薄如鑑原在外地为官,看到家乡教育如此兴盛,也想尽一份心力,便辞官归里,甘当一名教书先生。历年下来,颇有建树。光绪二十一年,他带领8名学生去武定府应试,放榜时,前七名均为薄家庄学子,并获岁贡,有进入京师国子监读书深造之资。一村同科七贡生,此事传为山东科考美谈。同治六年,利津黉门科考放榜,前十三名皆为薄氏子弟,由此流传出了利津科考一领萡(薄)的笑谈。
及至今日,薄家庄重教之风更是惠及乡里,全县首屈一指。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教师不下百人,普通教师数以百计。重视教育的结果,便是人才泉涌,仅恢复高考以来,截至2018年,薄家庄及于此迁出的薄姓家族共出博士15名,硕士41名,大中专生326名。教育成果何等丰硕,人才队伍何等壮观!更可引以为自豪的是,薄家庄还在诸多领域成长起许多出类拔萃的贤人义士,能者干才。优秀教育工作者,如在西藏支教20多年的薄其敏、利津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薄立德等;从政有为者,如官至副部级的博士石油专家薄其亮、山东省工会常务副主席薄振明及为东营市港口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薄万欣等;经商佼佼者,如在北京创业有成的薄成书、薄万军和东营商业大厦创始人薄占洵等;科技卫生工作者,如医学博士薄勇力、薄敏敏等;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捐资村庄道路、电力建设,年节慰问村中老人及孤寡残疾者有薄万勇;著书立说成绩斐然者有薄文军等;文学创作成绩颇丰者有薄遵娥、薄遵荣等;书画名人有薄万秋、薄春雨、薄子臣等。
为这样一个文化村庄优秀族群纪实著文、传之后世,的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文脉悠悠薄家庄》的作者薄剑峰父子,历时年余,完成了这部颇费周章、十分繁难的作品。剑峰也是出身于薄家庄的一位著述颇丰的作家,曾有汉语言学专著、长篇小说、纪实文学集、小小说集等出版发表,亦擅词作,并结集出版,有多首由他作词的歌曲频频获奖,流行传唱。其所著此作,应该算是纪实史志演义。从薄家庄自明代迁徙由来写起,续延至今。史实为据,略参传说,稍作演义。为了完成这次写作,他翻阅了大量薄氏族谱与历史资料,走访了国内从利津迁出的许多薄姓村落与家族,采访了无数本地与外乡研究薄氏文化的人士与族中长者,充分挖掘,详实占有所有能够获取的资料信息,尤其对于薄氏史迹,追根溯源,旁征博引,踏破铁鞋,探骊得珠,着实费了一番劳苦与心血。此书,可作史读,可作志阅,可作谱参,这便是此书的重要价值之所在。
剑峰人家嘱我为其所著《文脉悠悠薄家庄》作序,既感惶恐,亦觉荣幸。惶恐者,孤陋寡闻,学识短浅,怕难胜任;荣幸者东津望族,文化薄氏,结缘何幸!遂欣然允诺。怀着对薄家庄及薄氏家族崇敬与仰慕的心情,草成此文,心中曾有许多感慨,文中所言万不及一。好在终是完成文友所托,就此交差了。收笔之际,兴之所至,诌得七言八句小诗,谨对薄家庄奉以为赞:
海右河阳始立庄,从容写就大文章。
重教兴文六百载,登堂入室三千郎。
读书未必求御榜,设馆但期育贤良。
通天富贵云雾散,历久原来是书香。
作者简介:李建华,又名剑华,亦署梅邨。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为山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先后任东营市文联副主席、东营市书画院院长、东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早年在《人民文学》《诗刊》《解放军文艺》诸报刊有小说、散文、诗歌及报告文学发表,有《秋之心》《秋之萤》《王杰》等诗集出版。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并入选全国各类书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