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名鼎鼎的温胆汤,痰湿重的人可以用起来!

 无疾林 2023-05-21 发布于浙江

温胆汤出现的年代比较早,大概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后药王孙思邈看中了它,将它收录于《千金方》里,流传了下来。

孙真人所录的温胆汤是这样的: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二两),炙甘草一两半。

而它所治病症是“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后世之人在此基础上对温胆汤作了修改,减少了生姜的用量,又加了茯苓。

修改过后的温胆汤变成了: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5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炙甘草5克,生姜5片。

其实将方子拆解一下,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这大名鼎鼎的温胆汤,其实就是以二陈汤作底,加了竹茹和枳实两味药而已。

二陈汤可能很多人都认识,是一张祛湿化痰的名方。温胆汤托生于它,当然也具备祛湿化痰的功效,除此以外,它还能调畅胆腑气机。

具体什么样的人可以用它呢?

首先,我们说痰湿重的人。

这样的人会有什么表现?湿困脾胃,所以痰湿重的人脾胃都会比较虚弱,因此容易腹胀腹泻,不思饮食,大便黏腻。另外,脾主肌肉,脾主四肢,脾弱了以后四肢都会觉得沉重,全身软绵绵,不想动,特别容易犯懒,犯困。

第二,胆气不降的人。我们都知道,肝主疏泄,调畅一身气机,胆与肝或为表里,如果胆气不降,则肝气不升。肝气不升,则阳气无法生发,肝气容易郁而化火,这就会让人脾气特别暴躁,动不动就要发火,夜晚烦躁难眠,腹部隐痛。同时胆汁也会上逆,这样就会口干口苦。

同时,肝气不舒,横逆会侵犯脾胃,胃气不能正常下降,脾气不能升清,因此这样的人经常胃疼,吃不下,容易干呕,反酸,头脑昏昏沉沉。

这又进一步让脾胃虚弱,因此生出更多痰湿。痰湿到了身体哪处,哪处就要生病。

好,说完了温胆汤适用的症状,我们再来看它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首先,半夏与陈皮。半夏辛温,性燥,辛能开散理气,温能攻表和中,燥能祛湿化痰,因此身体里如果有风寒湿三气相搏,半夏最是合适。

另外,半夏还有降逆止呕的功效,能让胃气下降,同时带着上焦的痰湿往下面走。

陈皮辛苦,能够健脾理气化痰。

半夏和陈皮一起,痰就无路可逃了。

我们再来看枳实,这是一个跟橘子很像的东西,可以说跟陈皮有点亲戚关系。但这个枳实下气功能很强,有着“破胸锤”的称号,就是能把从胸部开始的气一路破开,让它们往下降,这里的它,就好像一个开路先锋,先把道路清理出来,让痰湿能一路往下走。去到大小二便,方便排出去。

竹茹是竹子中间刮下来的一丝一丝的东西,味道甘寒,它既能清热化痰,又能清胃止呕,是治痰热和胆火携痰的良药。

生姜也是一味止呕的良药,同时,如果寒湿交杂,有清热的竹茹,当然也需有温中的生姜。

茯苓味道甘淡,前面几味药把痰湿一路降下来,把通道打开,痰湿总需要一个去处吧?茯苓能淡渗利湿,引导痰浊进入膀胱,从小便走掉。

气机通了,痰湿走了,谁来善后?那当然是炙甘草了。炙甘草把脾胃补一补,把生痰之源去掉,防止以后再生新的痰湿。

另外,它与辛辣的生姜,辛温的半夏一起,辛甘化阳,又解决了肝不舒导致阳气不生发的问题。

这个温胆汤可以内服,但很多人嫌药苦,煎药麻烦,不喜欢喝药,现在多用来泡脚。

很多人反馈坚持用温胆汤泡脚一段时间后,人也精神了,胃口也开了,身体感觉轻便了,睡眠变好了,身上的很多小毛病不知不觉都不见了,因此,如果您不嫌麻烦,不妨可以拿着方子去药店抓一些回家天天泡脚。

我见淘宝上就有很多卖的,不过不知道是否真材实料,最好还是自己配药以保证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