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如此伟大,“毒”字里为何有个“母”字?

 鸢飞九天2018 2023-05-21 发表于河北

汉字作为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深厚、伴随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字,几乎任何一个字都有很多的讲究,往往不同的独字体与合成字彼此组合之后,能形成一个全新的文字。

通常情况下,合成字和独体字,都有一定的关联,比如说,中国人将太阳简称为“日”,加上一个月组成明,意味着太阳可以带来光明。然而,凡事都有例外,世界上最亲近的妈妈被称为“母”,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文字,加上一个偏旁却组成“毒”字,二者之间可谓是大相径庭,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文字?

首先,从“母”和“毒”两个文字的起源来说,两个字产生的时间相差很远。母字属于是象形文字,它描写的是一个母亲怀中抱着一个孩子,双手交叉正在哺育自己的幼子。 

诞生初期,这个字就用来形容母亲以及和母亲有关的女性长辈,比如说祖母、外祖母、姨母、姑母、伯母。此外在《尔雅·释亲》中记载说,母之姊妹为从母

纵观历史上对于“母”这个字的应用,几乎清一色都是正向。随着文字以及文化的传播发展,文字开始更多用于表达中国人的感情色彩。比如说培养自己成才的学校被称为母校,自己从小学习和讲的话叫做母语,黄河与长江更是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然而,“毒”这个字符属于典型的会意字,目前书写的“毒”经过多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写法。古人有一种说法,叫做最毒妇人心,因此,很多人就将这个观点解释为母和毒有关系的力证。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毒”最开始指的是有毒的虫子和植物,最开始的书写办法看上去就像一个虫子一样,看上去十分诡异,最终在汉朝时期,“毒”字开始进行也重大的演变,毒下面并非是个母亲的母,而是“毋”,意思是这种东西对人体有害,大家不要接近,再然后经过简写才成为了母亲的母字。

此外,通过流传至今的很多古代书籍都能发现,母和毋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但是从两个字的意思上却是完全不同。之所以会形成目前的这个情况,并非是巧合,而是因为汉字是一个传承了数千年的题,从最开始的甲骨文到后来的金文铭文。

一直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再到类似于今天的楷书,字体的变迁虽然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总结起来,基本上不外乎让文字书写更加简单,传播和普及更加容易,也更能让百姓轻易辨认。

再回到今天提到的“母”与“毒”的关系,毒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早在战国末期,已经有部分地区使用母字旁作为组成部分,包括秦国的小篆,就是采用了今天的写法。

等到秦国统一六国之后,“毒”这个字的最终版本,事实上已经基本定型。到了今天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新的名词开始显现,未来不排除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