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心的城市,心中的张店

 淄说淄话 2023-05-21 发布于山东
5.20这天,今日张店发布了《心中的城市——张店》城市形象宣传片,看着镜头中这烟火浓郁、繁华璀璨的城市,内心十分感慨:《心中的城市——张店》城市形象宣传片来袭!259秒告白这座城!
一转眼,就在张店生活了三十年。刚来时还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姑娘,转眼我的女儿也长到了我当年的年纪。就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说一说我心中的张店印象吧。
三十年前的张店很质朴
那是1993年的冬天,我从几十公里外的高青农村走进了这个叫做张店的地方。那时的张店,一个在我们家乡人眼中繁华的大城市,其实就是一座普通的北方小城。
我还记得一进城区,最北面的一条路叫桑北路(现在的华光路),像所有城乡结合部的马路一样尘土飞扬,路北的潘庄当时还是一片平房,村庄外面都是庄稼地。
当时工作的地方是在潘庄南面的淄博日报新闻大楼,对外通讯地址是:柳泉路北首,相当于整个城区的最西北角。
报社北面有条潘南路一直向东过中心路和东二路再走差不多就到东面的四宝山了。关于四宝山的名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四宝分别是金姑娘、金骡子、金豆子和金葡萄。但是站在报社大楼上往东远眺,只看到一些裸露的白色山石,有一种坚硬而荒凉的感觉。
从报社向南到人民路,往东就是市政府、城乡建委、财政局、公检法、军分区、鲁中宾馆、部队、文化局等部门往西是市委、政协,猪龙河边的道庄村和原六十七军军部,还五里桥村,再往外走也属于郊区了。
而柳泉路的南首是一条铁路,与柳泉路北首之间只隔着五个路口:由南向北是兴学街(柳泉路西是和平路)、新村西路、美食街(柳泉路西是商场西路)、共青团西路、人民西路。柳泉路上,路西有当年的侨联医院现在的中心医院北院区、电影院、公园、红伟电机厂、交警支队。路东有百货大楼,市中心医院、农业银行等。

(作者1996年在淄博大楼前发放报纸征订宣传页)

当时中心路是真正的市中心,火车站位于中心路(现在的金晶大道)最南端。中心路两侧,有很多饭店,有最早的两家四星级酒店——淄博宾馆、淄博饭店、玫瑰大酒店、泰星大酒店,还有后来消失的张店饭店、后来新建的天乐园大酒店,还有淄博剧院、图书馆、邮政局、淄博商厦、新华书店等。我想中心路之所以称为中心路,大概是因为早期两侧有很多大型的国有企业,人流量非常密集的原因。北面有张店钢铁厂,再向北还有齐鲁石化腈纶厂(大家俗称大化纤),东面有第二毛纺织厂,西南面那一大片有新华制药厂、山东农药厂、东风化工厂、牵引电机厂等。现在这些厂区陆续都迁移出城区了。
在火车站以南的南定,还有一大片繁华区域,叫山铝生活区。因为那里有新中国第一个氧化铝生产基地——山东铝厂,当地人都称它为五〇一厂,这个厂曾独自承担国家全部氧化铝供应达12年之久,被誉为“中国铝工业的摇篮”“新中国铝业的长子”。山铝当年的职工人数庞大,加上职工家属可能有十几万人甚至更多,所以厂里的生活区自成一统,就像一个微缩版的城市,学校、商场、医院、公园、体育场、游泳馆等一应俱全。当时南定附近还有一些著名的像第四砂轮厂、南定热电厂、淄博石油化工厂和淄博轴承厂等等。
刚来张店时发现有个奇怪的现象,明明是全市的政治经济中心,有很多单位的名字却能“二”冠名,比如:中心医院叫二院,比如两个大型纺织企业,二毛和二棉。后来才知道,第一医院在博山,淄博一中也在博山。而第一毛纺织厂和棉纺织厂则在周村。
从一家老店,到一座新城
美食街和柳泉路交叉处的猪龙河小石桥上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黄桑桥”。那块石碑上的三个字,记载的是张店的历史。据说最早的时候这个地方还是一片茂密的桑树林,在宋末金初形成了村落。因为地处鲁中的东西向、南北向的交通要冲,常有过往商旅客人经过此地住宿,所以被称为“黄桑店”。到了宋代,有家一姓张的人家开的客店比较大,生意兴隆,远近闻名。于是张家店渐渐取代了黄桑店。到了元代,称为张店。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张店曾是桓台(新城)县的一个镇,还曾与周村合并成为张周市。1955年,张店正式成为淄博市辖区,1960年,淄博市委、市政府开始由博山迁至张店,张店成为全市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科技中心。
九十年代的张店,外来人口刚开始涌进这座小城,路上的机动车也不多。我骑自行车半天的时间就能从南逛到北,从东逛到西。美食街上卖衣服的小摊,博物馆广场上的花灯,西五路小西湖里的小船,人民公园里的花卉展,市府东一街秋天金黄色的银杏树,都是我们眼中最美的风景。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那几年,单位给我们租住的地方换过好几次,先是北面的魏家庄,后又到东南角的杜科村,再到城西的道庄村,再搬到西南角的新镇,再搬到西北角的莲池村。后来我有了自己有家,就在旧城的西北角位置,往西是新城区,往东走是老城区,骑自车到齐盛湖是半小时,到火车站也是半小时。
这些年,我工作的地方也变过好几次,从柳泉路北首的报社到中心路189号淄博宾馆院内的市旅游局,出门就能逛八大局市场。2011淄博宾馆和鲁中宾馆拆迁后建设华润中央公园,又搬到了人民西路5号的老法院办公楼。2014年初,因工作变动来到了位于鲁泰大道30号的金城建设。
从城市文化旅游的宣传者,到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目睹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成长和更新的过程。我看着新城区慢慢向西向南拓展,曾住过的那些村庄都变成了现代化住宅小区,当年长满了荒草的黄土坡变成了网红打卡地——齐盛湖公园,城区的各个角落里,绿树繁花随处可见日益繁盛。而当年光秃秃的四宝山,在全域公园的建设中,经过生态修复,变成了双创公园,成为淄博中心城区的“氧吧”,“废墟上崛起的绿洲”。
这些年,随着公司参建很多的省市重点项目,如新区CBD的宏程、中德、汇美、鼎成四个超高层、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妇幼保健院西院区、文化中心、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青科大基地、火车站南广场、北广场改造工程等,我见证了一座座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般从泥泞中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的马路上跑着越来越多的车,而办公室窗外,快速路也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通车。
这些年的张店,仿佛被施了魔法般长高,长大,变美。它的一北一南,裂变出了高新区和经开区。一路往西,北京路上,一片崭新的活力之城正在强势崛起。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张店,还是那家诚信待人的店
一面是崭新,一面是古朴。一面是繁华,一面是市井。这些年,新城区建设如火如荼,而市委、市政府陈旧古朴的办公大楼一直没有变,马路上那些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也在年复一年地见证着城市的春秋。

经历了疫情三年的沉寂之后,这个小城的安静突然被打破了。在一场烧烤烟火带来的巨大流量中,它忽然成为了网络上的焦点,成为全国人民的朝圣之地。当年常去的便民市场,忽然一跃成了全国人向往的网红打卡地,五一过后每天接待客流量还超过十万人。当年的老同事因为经营一家烧烤店,忽然成了全国知名的网红老板,就算去他店里看一眼,也要排长长的队走过九曲十八弯的隔离防护栏。

大量进淄赶烤的人,来到了淄博的中心城区张店。张店从一座城,又仿佛变成了一家客店招待所。全城所有的机关干部、商家老板、普通市民,甚至是上幼儿园的娃娃,都变成了店小二、服务员,把“宾至如归”四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当年的张家店靠诚信经营做大做强做出名,这个好传统也是现在张店人的好品质。不缺斤短两,不抬高物价,不欺客不宰客,还有附赠的超范围服务,让人们在这里找回了久违的真诚与感动。
高效率行动的政府修路修停车场修烧烤城,人性化执法的警察,热情服务的城管队员,毫不松懈的市场监管人员,为大局牺牲的烧烤店老板、上街捡垃圾的老人孩子,义务接送,收留游客回家住宿的热心市民,免费开放的机关停车场和卫生间。我同事的表姐,我朋友的表妹,都因为偶然的个善意举动被人发现而成为了网红……这个城市所有的好,都被远来的客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发在网上。让全国前来赶烤和补烤的人,前赴后继,一波接一波。
这样一家店,这样诚信热情的店家,大家都说来了还想来。它的将来发展会怎么样,我们可想而知。
我与张店,互相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与变化。三十年,从那个怀揣梦想进城的农村小姑娘,变成鬃发斑白的大妈,我在张店认识了很多让人温暖的人,也收获了自己的成长。
我爱这个不断变好的城市,也爱这个城市里那些温暖的人。
没事的时候,我还是喜欢骑自行车环游这个城市,去见想见的人,去看想看的景。我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它,见证它的沧桑巨变,描绘它的发展,为了它变得更好出一分微薄之力。
张店,是淄博的中心城市,也在每一个城市人的心中。

作者:张春玲,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散板的行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