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法厉无边 2023-05-21 发布于浙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自古名胜都会被诗人墨客惦记,而钱塘江大潮因其波澜壮阔,世间罕有尤其得到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吟诵。

小时候听说的“弄潮儿”三个字,就来自潘阆的一首词: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说实话,以我看就写实而言,这首词应该是观潮题材中上好的古诗词。

它既写了潮来时排山倒海之势,“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也写了勇敢的弄潮儿与风浪搏击,“手把红旗旗不湿”的高超技艺。

辛弃疾写的也好,他在《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中写到: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地动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这首诗的上阕从想象上,从白描上都有难以超越的地方。他描绘了潮来时浪头之高“半空鸥鹭”;动静之大“地动鼙鼓”;气势之令人震撼“截江组练驱山去”……可以说用文字为我们拍摄了大潮来时的一帧一帧的影像资料。一句“蹙踏浪花舞”,更高超地写出了“弄潮儿”向潮头立的潇洒。

文章图片1

伟人写过一首《观潮》,只有简单的四句话。

千里波涛滚滚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

铁马从容杀敌回。

说实话,上联真的稀松平常,虽然写了潮来的气势汹汹,但是与前两首相比,没有优势。让人振奋的是下联:伟人的着眼点是观潮的众人—人山,老百姓和伟人一起看钱塘江大潮,惊呼声、赞叹声声声入耳,而伟人却悠然等在江边,如将军一般闲适地等待着千军万马,凯旋归来。

文章图片2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1957年九月,伟人在杭州视察工作时适逢是钱塘江传统的观潮节,于是和随从人员轻装便服,到了最佳的观潮地盐官镇。无奈这里已是人山人海,于是共和国缔造者,人民的领袖只得改到镇郊七里庙附近观潮。当一些人大肆表扬国外的某个市长、总统坐公交出行时,又会怎样评价伟人的钱塘江观潮呢?

文章图片3

钱塘江大潮是一自然现象。有人观潮,看到了惊险;有人观潮,以古喻今;有人观潮,悟到了禅意,伟人观潮,是不是又回忆起当年的战争岁月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