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丁小平先生的肯定嵌否定规律

 爱吃豆沙包 2023-05-21 发布于北京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1]也就是说,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一切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一点我们是普遍接受的。然而,事物在时间尺度上发展变化的规律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在传统的唯物辩证法中,三大规律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变化规律的描述。其中,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要揭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及本质”[2]。它指出,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事物自我发展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有规律的过程。萧前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一书中指出:“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任何肯定自身存在的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否定的方面,由于这一否定方面的作用及其发展,使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而后,再由否定进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这样,事物便显示出自我发展的完整过程。”[3]

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比如对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而言,从原始公有制发展到私有制,最后将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而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就重复着原始公社公有制的某些特征,形成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周期。

然而,当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发现,这一哲学基本规律似乎并不具有普遍性,比如对于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而言,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很难说资本主义社会是奴隶社会的否定之否定,也很难说资本主义社会与奴隶社会到底具有什么相似的特征。那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错了吗?或者说否定之否定规律只能解释一些特殊情形?那么事物在纵向上发展的内在规律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丁小平先生指出,有一个比否定之否定规律更具有普适性的肯定嵌否定规律。肯定嵌否定规律指出:任何事物都具备内在的肯定嵌否定结构,肯定因子的成长必然导致其中镶嵌着的否定因子的成长壮大,并最终否定原肯定嵌否定结构,使事物发展到新的阶段,而旧的否定结构发展为新的肯定结构后,它又无法不镶嵌着更新的否定结构,并由此形成新的肯定嵌否定结构,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之下的肯定嵌否定结构的不断自我更新过程。事物的否定大多都不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而那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仅仅是事物发展的特例。其实,早在1872年,马克思就提出过“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4]在1959年,毛泽东也提出过:“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边’的。不承认'边’,就是否认质变或部分质变。”[5]其实都是近乎于肯定嵌否定规律的表达,丁小平先生应当算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了这一规律。

丁小平先生还指出,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事物变化规律只适用于只有两种状态的事物,事物的发展是在这两种状态中相互转换。比如我们在谈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的时候,他是有积极状态和消极状态两种状态。在高中的时候他的学习状态比较积极,因为他有明确的目标,要考上一个好的大学;等他考上大学之后,由于对于大学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等不适应,学习状态变得比较消极;但是在大学中通过不断地摸索实践,明确了自己之后的就业及人生方向,又有了更强的学习动力,学习状态又上了一个台阶。这里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变化就是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的。

但是,如果遇到了有三种或以上状态的事物,否定之否定规律就不能解释得特别清楚了。比如恋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由爱转恨,由恨转怒,由怒转悲,最后两个人分手。这里关系的变化就比较复杂,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就难以解释其中情绪变化的原因。而用肯定嵌否定规律,就可以更好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一旦把恋爱过程当作一个肯定嵌否定结构,便分析恋爱过程中的肯定因素是什么,否定因素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外界条件等等,分析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发展过程,进而分析恋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比如对于恋爱关系从爱转恨再转悲的过程,把整个恋爱关系看作一个肯定嵌否定结构,一开始,爱的情感作为肯定因素,恋人身上有非常令自己审美的特征;随着时间流逝,发现了恋人身上的毛病和缺点,否定的因素就在积累,直到容忍到了一个程度,或者恋人做出了让自己无法忍受的事,情感就此由爱转为恨,此时就形成了新的肯定嵌否定结构,恨就作为了肯定因素;又随着时间流逝,自己觉得难以改变恋人的缺点,对于两个人的情感产生了悲观的认识,又直到达到一个度,再次否定,悲又成了肯定因素,形成了新的肯定嵌否定结构。

在学习论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肯定嵌否定规律的适用性非常广泛,凡是有生命的事物或由有生命的事物组成的系统均适用于肯定嵌否定规律。将它视作比否定之否定规律更具有普适性的规律,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第48页。

[3] 萧前,李秀林,汪永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三版,第155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8月第1版,第329页。

[5]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08页。

附:《丁小平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启示(续)》https://zhuanlan.zhihu.com/p/6122032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