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初学者,特别关心笔法,这是对的;但是关心过度容易被带节奏,觉得很难很神秘。 相关笔法的知识点千千万,掌握笔法的知识体系,关键在于抓核心,其他的枝节都会在越来越熟练之后体会得到,成为一种较为私人化的经验,完全没有必要在初期用来要求自己。 另外,领会是一刹那的,懂了就懂了,精到则需要下功夫练,是靠时间堆积的。 展开讲笔法之前,必须对毛笔的物理特性有所了解——软的、有弹性的、一根根动物毛集束而成的锥状的锋颖。无论执笔深浅,无论长锋短锋,无论软毫硬毫,无论大笔小笔,下面这八个(组)用笔方法,需要深入体会。 有了这些基本了解,够了,下面开讲、开练。请出笔墨,一边看一边试。 1,下笔(铺毫)。就是把锥状的笔锋压到二维平面上。 受力展开的形状会是怎样呢?要看下笔的方向、力度、快慢、过程。 完全不同的入笔铺毫状态,变化极为丰富 2,运笔(推动)。理论上铺毫还没有动锋,然后笔锋会朝某个想要的方向运动,并且最好是推动。推动有助于增加摩擦力从而线质更好、提升笔锋的力度从而形态更受控。 推动和起伏,创造了质感和神态 3,转向。朝一个方向推动简单,可是必然需要转向,这个动作就有点复杂,转大弯还是转小弯,圆转还是折转,逆势还是顺势,提笔转还是压笔转?不同的转法,形态质感就会不同,对下一笔的入笔形态也有不同影响。 连续的转折,手段都不一样 4,提笔(收锋)。一笔画结束要把笔锋离开纸面,离开的时候有顿笔、回锋、出锋等不同的手法,也对应着不同的点画形态。 三种典型的收笔方式 这四种最基本的笔法掌握以后(或者同时),就要进一步留意下面这些“小九九”。 1,顺逆。顺就是画弧圈去连接,逆就是与新的方向逆向运笔再走入,这个体悟很重要,主要用在连续书写的过程中。 2,调锋。锋颖在运动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不是自己想要的状态(越是高手越不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这时候就会借机调锋,水平低的调锋在字外(比如砚边),水平高的调锋在书写过程中完成。
3,自然。理论上,尤其是帖学一路中,用笔是自然的,锋面的转换和衔接,丝丝入扣,一旦方向找对,那就从头到尾都对,一旦没找对方向,那就很容易蛮拧,看上去不顺服。 锋面转换没搞对的话,不会这么自然,一路到底 4,造作。碑学情况有所不同,很多点画形态残缺风化,为了表达这种沧桑厚重的历史感,就需要加入一些非线性的用笔方式,节奏上、锋面转换上,都显得有点造作、不自然,这是必要的手段,也需要训练。 不放弃对这些挫折感的表达,否则学碑就少了一个重要维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