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小儿辩日》

 吕俐敏 2023-05-21 发布于北京

这段时间经常听《两小儿辩日》,老师们都会用一个框架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人物
观点
现象/事例
依据
一儿
晨远午近
凉(远)热(近)
感觉
一儿
晨近午远
车盖大  盘盂小
视觉

然后引导学生说,用感觉(视觉)看到现象(事例),证明观点。

很奇怪这个套路是怎么得出来的。翻看教参,原来是来自教参的,教参是这样的:

针对这个表格有段说明的语言:日始出时去人近,日中时远也,这是一个小儿的观点,说明观点时,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是他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远者小而近者大,是根据现象得出结论的依据。

依据的意思是:作为根据或依托的事物。

现象的意思是:

1. 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式

2. 可观察的事实或事件;一项经历或实际存在的事物

从解释看,依据和现象都是“事物”(事实或事件),属于近义词。

并且教材这句话:说明观点时,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是他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远者小而近者大,是根据现象得出结论的依据。(第126页,2021版六年级下册教参)

那么,到底哪个才是依据?

并且,从文本看,这个所谓现象,其实就是两小儿辩论的依据,因此,这里的现象和依据,其实应该是一个内容。

如果实在要画表格,那也应该是观点——依据——关系(或者,通俗点就是依据是如何证明观点的),也就是课标说的“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可以参考这个内容 谈“事实”与“观点”的区分 - 知乎 (zhihu.com),材料与事实,也是需要区别的一组概念。

或者,就是分解这句话“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两个层次:两小儿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观点,事例,如何说明);作者用这样的事例要说明什么观点。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寓言本身就是通过故事讲述道理,但是在最近看到的课上,基本都是梳理一下文内两小儿的观点,然后搞个辩论之类,让几个孩子去表演一下,体会“辩斗”的意思。忽略了文本寓含的道理,两小儿对自然现象的追索,孔子的谦逊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