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AI“交流”、与人交流 | 对人工智能使用边界的持续思考

 细雨青衫 2023-05-22 发布于重庆

对话青苔

序言:

图片


大型语言模型的“交流”本质是数据的输入与输出,我交出个人资料包括私域信息,能否保障信息安全?
与人交往并不总是愉快,但失败和不愉快正是学习与成长的课堂。
使用人工智能,我更愿意退后一步、慢一点,看到TA的有限与人的有限,用谨慎寻求更好一点的契合与共赢。
本文主要探讨范畴是人工智能在精神、心理、情感领域的使用,与具体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工作无关。

图片

01

2023年最火当属人工智能吧?

不仅ChatGPT,整个人工智能都火了。

这项技术特别在但又不仅于工作上为人类提供了极大便利,从资料检索到整合信息与知识的输出,进而行动方案,比如学习计划、工作计划、项目策划、风险评估、投资建议、备课、虚拟实验、文章写作、文本分析等等的提供,再到绘图制图、影像分析……

近两日,金山公司宣布,WPS AI不仅可以更快捷地照片转文字,已能直接输出PPT文档,这一技术正在内测中,不久即可与大众见面。

2023年初,ChatGPT推出不久我就用上了TA。

当然欣喜于TA的便捷并为我省出的时间精力,同时好奇于运作原理。运用即是学习,学习加深了解,再加从前数年IT从业经验与近年全心养育教育、心理治疗、关系交流的学习、工作、践行,让我在借力的同时也对TA与TA的使用边界保持着慎重。

02

以使用频率最高的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为例,我始终在想:

TA是伙伴吗?
如何定义伙伴?
我之于伙伴、伙伴之于我的价值有哪些?

大型语言模型的“交流”本质是数据的输入与输出——人工智能根据开发者事先植入的程序,对信息进行计算再输出。

若要用一个简化的词来描述,可用“喂”:我投入我的信息/数据,得到回复。我给出的数据越多、越精准、越个性化,得到的回复与自身契合度越高,“互动”起来越顺手顺心。这一过程,我在交出我的个人资料,也是私域信息。

可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语言模型到底不是人,而是一堆数据,数据属于TA的开发者。那么,最终是哪一些真实的人接收到了我的数据/信息呢?

能保障信息安全性吗?

无论信息的最终接收者是公司还是政体,于个人而言都是庞然大物般的存在,权力的不平等显而易见。

若此,我要如何保障自身安全?当然还包括不仅于言论的自由空间。

03

人机互动本质是数据计算,与真实的人际互动尽管有表面的相似,实质无疑天壤之别。那么,知识技能型学习&工作之外的心理、精神、情感需求是否适合交给TA?

在“社恐”渐成流行语的今天,人与人间的交流障碍已是普遍现象。但如果,把我与我的内心、我对温暖与爱的需求交给另外一个人类不安全的话,在事实上交给人工智能背后的机构或者政体会是安全的吗?

尽管表面上我看不到人类个体,几乎不会被反驳,能够得到看似的认同、接纳,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与慰籍,还有具备主观真实性的愉悦感受。

但在我看来,这正是问题之所在。

大型语言模型给予人类反馈的机制是TA对接收到的信息做计算,通过与账号固定使用者的持续互动,获得越来越多使用者的个体信息,比如兴趣、偏好、正在和想要从事的事务、正在经历的困扰等等。TA收到的信息越多,越能根据使用者的意愿作答,这是“个性化”的来源;在精神、心理、情感交流范畴,有迎合倾向。

迎合与无条件接纳有表面的相似,账号使用越久,使用者获得的反馈越契合自己的“想要”,这当然令人愉悦,似是找到“知音”。

可是,我们真的可以和虚拟世界的一堆数据成为知音吗?再者,知音就是我说啥就是啥,只负责让我愉快吗?这对我真是好的吗?我会对TA产生情感依赖吗?

这样的互动是帮助我提升人际互动的能力与意愿,增进人的联结还是更有可能孤立、逃离、隔离?我们真的可以遗世独立的同时还是幸福愉悦快乐的吗?——我以为,这是需要思考的。

人类的互动远比机器模拟复杂太多,除了可运用的语言文字,还有建构场域氛围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心理感受等等并不太能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的若干背景信息。

人际互动需要持续沟通,这种沟通既不是任何一方的坚持己见也非一味妥协甚至迎合,需要大量的对话、协商,在所有人的不断进进退退中寻找对大家都适度的妥协点,自公约数找到契合点,绝非任何一方的完全满足或完全退让。

这样的过程当然不简单、不省事,甚至很麻烦。尽管逃避麻烦是本能,但自理性层面我们需要明白,这是培养同理心、共情能力(不是只想被同理共情)、理解力、合作能力,学会关心人、爱人不可少的学习过程。这些能力是进入真实世界与人交往的必备。这个过程也在帮助增进能力、助力成长,是实现人的自身价值进而自我幸福的不可或缺。

到底,我们无法自无论是不是虚拟的数据和机器那里达成所有的人生目标,解决全部的人类需求。比如更愉悦的性的需求、生存与繁衍的需求,自关系获得爱与温暖的需求,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亦是活好每一个人类个体这一生的根基。

04

这周,惠州的慢同学(注:慢学校学友)玲玲来到成都,加入我和密友彭小华的生活。我们一起做饭、吃饭、聊天、运动,也邀约和参加了许多不同的聚会。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喜欢家的感觉,很多时候都把聚会安排在客厅,几乎把小华家变成了慢学校成都分部、我所任教的先锋学习社区“分会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玲玲是如此好学、勤奋,参加了所有可以开放给她的活动与课堂,比如我在先锋开设的“影视赏析、思辨探讨写作课”,我与小华共同参加的、唐宁老师的“重症病人生命关怀系列课”等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然,我们也有许多其他聚会。某个晚间,一群慢同学在野梨树书店聊天,话题自日常闲聊转入教育教学探讨,这是一个愉快的晚上,我们有很好的交流。

深夜,慢同学嘿嘿在慢学校社群回顾聚会,关于自身感受,她说:

不带预期收获的参与,投入当下,能减少“这场对话好无聊”的评判,做参与者和表达者,往对话池抛入自己的问题、观点和感受,互相激发,往往给彼此带来更大的收获。
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宝藏,通过对话和好问题去挖宝!

有了头天晚上的聊天,第二天,嘿嘿和玲玲去到我的课堂,旁听,与学生对话。

两位慢同学对孩子们赞赏有加,最后的点评无异于给到学生们的心理精神营养,对我亦是不同视角的呈现。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是真实人际互动的偶然生发,是我们共同的收获。

05

交流大师西奥多·泽尔丁说:

我相信人类是未曾谋面的一家人。人类相识的最佳途径之一是恢复家庭待客传统,这是与陌生人之间进行成功交谈的开端。
家庭对话核心但未言明的主旨是,不同性格与年龄的人如何可以共同生活。家庭聚餐是为了混合各种话题,让对话成为探索新领域的一次次冒险。

玲玲说,她很喜欢“让对话成为探索新领域的一次次冒险”这一说法。

的确,真实的人际交流,每一次都无异于一场冒险。对话者在不断地确认、追问、回应与反馈中生成新的思考与新的问题;过程中,环境、场景、背景信息、相互了解程度是重要变量;后续发展随参与者的体验、感受、思考变化,不可控也无法预设。

难以确认必然会与谁相遇,对话者有怎样的性格特质、人生履历,之前发生了什么,自是无法预知交流是否一定愉快、一定有想要的某类收获,失败就是真实人际互动的必然。

失败、无论是一次谈话还是一件事情,都会带来挫败感,也会引发本能的厌恶、反感、排斥。可是,这种与失败和不愉快的相遇不正是我们学习与成长的课堂吗?

在那样一种有如拆盲盒般的未知交流中,体验与感受必然丰富,无论怎样我们都能自过程获得见闻的拓展与精神心理的多层次感受,或者正向、或者负向,这是人机对话无力抵达的。人机对话实际是单向的,感受与变化本质上都是当事人自己的。

我总觉得,绝对顺畅,不会遭遇不快并不能提升能力,不利于我们的社会化发展,也无助于我们借受阻做反思,发现和调整自身短板,这是自我成长的需要,亦是收获良好关系与幸福人生所必须。

06

嘿嘿提炼出一些我的说话方式——

青苔姐的说话之道:帮助看见、发出邀请,协助解决。
比如,我有一些观察,你愿意听吗?听到这些,你的感受是什么?愿意探讨一下吗?你愿意解决吗?你是否需要我的帮助?(获得确认再)抛方案。
这是在表达,对话中(尤其与学生的)重要的是连接感受,尊重主体性,提供选择:你有纠正的权利,你是否愿意探讨,你是否愿意解决,你是否需要我的帮助。
不求不助。

的确,今天的我获得了颇多称道,特别表现在温和、温暖、值得信任、可以给到他人安全感,让人愿意交流……

可是,即使退回五年前,我也不是这个样子。在第一段婚姻中,前夫说我“不带一个脏字骂死人不偿命”;少年时代的我更是以清高孤傲著称,几乎没有同学愿意和我玩。

我的转变有两个重要节点,一是做母亲,一是与密友彭小华的近距离交往。

前者因责任敦促我回想成长历程,更因女儿的一句话“妈妈一发火,我就吓得浑身发抖”,逼我审视自身性格,学着改变。

后者似模板般存在,让我体验到人与人间的交流可以有边界与尊重,有捍卫但不过度捍卫更不伤人;等待、不评价、不论断因何重要;亲密关系可以是这样的;尊重不同观点需要怎样的言行,如何觉察与接纳内心的恐惧、愤怒、嫉妒、小心眼;直接沟通、坦诚交流要如何做,这对我们每一日具体而微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包容陌生,如何进行有效有趣的对话……所有这些都是学习,让我学会好好说话不任性,对世界与他人多一分信任、尊重、温柔与善意。

学习尚可借助书本、借力人工智能,练习一定只能发生在真实的人类社会。因为(特别亲子、亲密)关系无法和难以斩断、必须交往,所以不得不后退、妥协,这是与人交往并不总是愉快的原因,亦是不少人回避人际互动的原因。

可是,每一次的不愉快都能成为反思自省、自我修正的机会。我自每一段关系、每一次交流看到自己的好与不好,一点点磨掉任性、倔强、尖刻、傲慢,慢慢地柔和、温暖起来,有了理解、体谅、尊重与爱的能力,一天天靠近自己希望的样子。

这是人的力量之果,是人工智能的盲区,也是我始终对于把人工智能运用到精神、心理,特别情感世界有更多警惕的原因。

07

某次听到一个案例,一位中学生受困于人际关系,同父母同学都相处不好,一位老师建议TA向ChatGPT寻求帮助。

诚然,ChatGPT可以给到TA一时安慰,让TA心里舒服一些,感觉好受一些。但显然,这个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是不够的。TA需要、也只能在人的世界里借助人的交流,在愉快与不愉快、成功与失败并存的互动中发展他的社会化能力——这是人工智能给不到的世界。

我总担心,习惯了人工智能在精神、心理、情感领域唯有的迎合与仅存于文字中的技能与方法,这孩子还愿意和有能力进入人际互动吗?他会更倾向于人的交流还是更有可能自我封闭?这对这孩子的人生,真是好的吗?

我自人类的交往获得慰籍与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自是想要帮助学生们有能力与真实的人建立良好关系,在关系中得到滋养与成长。

我以为,这是幸福之源。

也因此,一直以来,无论人工智能热到哪种程度,无论是自己用还是教授学生,我都坚持更多一点的保守与谨慎,情愿退后一步、慢一点,探寻人工智能的边界,看到TA的有限与人的有限,努力寻找更好一点的契合,以发挥人工智能的价值与人的价值。

起码在未来不短的时间里,我仍会基于这些坚持与人工智能共舞。



答谢


文中照片除青苔拍摄,还来自慢同学李嘿嘿、徐玲玲,唐宁老师“重症病人生命关怀系列课”同学。
嘿嘿授权使用她发在慢学校的聚会感与思。
彭小华与徐玲玲是最初的阅读者,提供了感想与意见。
在此一并致谢。

关系与交流

Essay

与人工智能对话,终需回归到人
如何使日常谈话免于无聊,进而用对话丰富人生?
专业人士如何成为有趣的交谈者?
对话,心灵的会晤而非观念的战场
变交谈方式的“新对话”能够改变世界吗?
做饭、吃饭与自由、权利、权力

 · end ·

文:青苔丨编:青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