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追求的“无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为何古人都要追求它?

 云语禅心 2023-05-22 发布于河南

“无我”,在佛教中的意思是否认本体、灵魂等任何其他先于现象而存在的永久的物质实体的存在。“无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思想境界的最高的追求。在中国古代,许多文人骚客也都追求“无我”的境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也都对“无我”做出过自己的解释,体现出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人文情怀。那么“无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文章图片1

一、 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无我”境界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儒家思想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倡导人们要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再者,与大自然相比,人类是如此的渺小,所以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不仅要认识自然,更要敬畏自然,学会适度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为“小我”。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儒家进一步推广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要做到“仁爱”、“爱人”,这种仁爱是推己及人的,由亲亲扩大至泛众。在教育方面则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不问出身贵贱,这其实也是仁爱的一种体现。

儒家深入地阐述“无我”的最高境界。无欲,公正,至高,为民,这样的人被叫做君子,即克服私欲,公平正义,至高无上,舍己为人,讲究的是一个义字,义高于一切。这也是一种“大我”。但后期发展到程朱理学时,“小我”被彻底地压抑了,讲究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以至于被统治者所推崇来加强自己的统治。

文章图片2

明代“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观点也很具有代表性:“为己故必克己,克己则无己。”“无我”就是不拘泥于自己的想法,不拘泥于世俗的条条框框。做学问,纯粹是“为己”,是为了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王阳明还提出,“圣人之学,以无我为本,而勇以成之。”放下了“自我”,才可能达到圣人之学的境界。

总而言之,从儒学看来“小我”是将更加谦卑地对待、尊重自然万物,抱着虔诚的态度,虚心学习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无我”是参透了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后将其高度表现在自我人格上的人性光辉,是无私心,忘我的境界。只有在“小我”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突破,达到“大我”甚至是“无我”的境界,即“与天地参”。

二、 道家思想中的“无我”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这是庄子心目中圣人的境界。至人不在意外物与自我的界限,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做到“无己”,神人则追求精神世界的超凡脱俗,不渴望功名利禄或是建立功业,而圣人是思想修养到达了极致之人,不去追求名誉地位。

文章图片3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世间的种种,都是依附于一定的主体,这个主体一般是“我”,以“我”为出发点,万事万物才有了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只是表面的,一旦我们破除了它,即到达“无我”的境界这里的“无我”不是忽略“我”的存在,而是认识到我与万物的联系与差别,从而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淡化“我”的特殊性。

庄子《齐物论》里讲到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朝三暮四。讲的是狙公赋茅的故事。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他们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很不满意;后来他又换了种说法,早上给四个橡子,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很高兴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跳出牛角尖,打破自我的局限,才能看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也就是所谓的“无我”境界。虽然在我们看来,两种做法并没有什么区别。猴子却因为跳不出,所以看不出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和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的区别。

文章图片4

三、 诗词中的“无我”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出自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出自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这里“无我”指的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境界。诗人隐藏起了自己的情趣意志,人和物合而为一,叫人看不出诗人的主观情感。这是王国维从传统美学的角度去解析“有我”“无我”的境界。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体现了他的心无旁骛。心存高远的人即使处于闹市也不会被外物扰乱心智;不堪忍受官场的污浊而宁愿辞官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诗人摒弃了自己心里的私欲,实在是令人羡慕的“无我”之境。

文章图片5

再如金代诗人元好问的《叙事留别》中的一句“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突出描绘寒波和白鸟的悠闲,来反衬人间世的繁琐与忙碌。不过,这里其实还是蕴含了作者的很小的一点主观色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借这句诗来说明其实没有完完全全的“忘我”之境,我们只能不断追求,无限趋近这个境界。心里每天想着追求“无我”也便不是真正的“无我”。

以上是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古诗词三个方面来分析古人追求的“无我”境界。无论能不能追寻到真正的“无我”境界,还是有很多德行高尚的人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一点已经很令人敬佩。当然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诞生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思想,关于“无我”的见解也不会只有上面三种。

参考文献:

1.《人间词话》

2.《逍遥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