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方呢?就是把桂枝汤、玉屏风散和牡蛎散,三者加在一起用。 先来听我给你讲个故事。 有一个男子,当时是38岁。教师。 有一阵子啊,他的学生们就发现,老师讲课的时候,爱出汗,没讲到一半呢,上衣湿透了,有明显的汗渍。 其实,对这个事儿,该男子自己也体会到了。除了登台讲课爱出汗以外,他平时若遇到烦劳紧张,也会遍身出汗,汗出淋漓。这个事儿,至少已经半年了。 后来,在大家的劝说下,他决定投中医治疗,看一看。 刻诊,见患者脉象浮缓,苔薄白,舌淡。 细问得知,患者平时睡眠不错,二便正常。食欲不太好,吃多了胃难受,容易疲劳倦怠,动不动还感冒。感冒的次数,明显比别人多。 这些,都已经是好久以前,就存在的问题了。至于说爱出汗,则是最近这半年的事儿。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黄芪,防风、桂枝、白芍、炙甘草、麻黄根、炒白术各,煅龙骨、煅牡蛎(两味药先煎)、浮小麦,生姜,大枣。 患者服用5剂以后,病情大大减轻,可以说精神状态好转,食欲增加,出汗减少。但是,他在登台讲课的时候,依然比较爱出汗。 这个时候,原方基本不变,加党参。患者服用15剂之后,出汗现象基本消失,随后以归脾汤加减善后。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98年的《新中医》上。 首先,我们稍懂中医辨证知识的人,就会看出来,患者属于脾肺气虚、卫气不固。 你想啊,人为啥爱出汗?原因之一,就是体表卫气虚弱、不足,不能固摄汗孔,收不住体内这些津液。 那么,卫气为啥虚弱、不足啊? 首先可能是生成不足。卫气,源于脾的生化。脾虚,则卫气乏源。其次,可能是输布不及。卫气的运行,离不开肺的推动和输布。肺气虚,则卫气输布不及。 那么,我们对照医案里这个患者来看,就发现,他有明显的脾肺不足的倾向。脾不足,肺也不足。 因此,这个患者的问题,说到底,就要健脾胃,实肺气,固护他体表的卫气。否则,就很难彻底解决问题。 怎么实现呢?来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也就是我开篇提到的,把桂枝汤、玉屏风散和牡蛎散合起来,组成的方子。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这是桂枝汤。 黄芪、防风、白术,这是玉屏风散。 黄芪、牡蛎、麻黄根、浮小麦,是牡蛎散。 只不过,这里加了一个锻龙骨。 牡蛎散。牡蛎散,它是益气固表、敛阴止汗的。黄芪,大补脾肺之气。牡蛎,敛阴止汗。麻黄根,专注止汗。浮小麦,养阴敛汗。牡蛎散在这里,重在治标。 玉屏风散,是固表止汗的。其中的黄芪,大补脾肺之气。白术,健脾益气。防风,驱逐在表风邪,不让风邪继续打开患者的汗孔。玉屏风散作为止汗剂,重在治本,补益脾肺之气。 桂枝汤,则是调和营卫的。这个患者,容易感冒,就诊当时脉浮缓,多汗,这就符合中医所谓营卫不和、表虚感冒的特点。因此,用桂枝汤,调和营为,解肌发表。桂枝,提振体表的阳卫之气。芍药,则敛阴止汗。生姜和大枣,固护脾胃,促进卫气的生化。甘草,健脾益气,配合桂枝则化阳,配合芍药则养阴。 最大特点,就是取牡蛎散治标、玉屏风散治本,以及桂枝汤调和营卫的长处,进而彻底解决患者脾胃虚弱、肺卫不固的局面。 此法的最初实践者,是江苏省的一位杏林前辈,姓严。它这个经验,当时在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非专业读者,则可以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和应用。切记,不经专业辨证,不要乱用。阴虚盗汗的、湿阻三焦而多汗的,绝对不可以用。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感谢你的阅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