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王朝的背影之南响堂山石窟

 东海若水斋 2023-05-22 发布于河北

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的,主要由南响堂、北响堂两个石窟组成。位置偏北的北响堂山拥有皇室资助开凿的最早和最大的三个石窟,而南响堂山由七个较小的石窟所组成。两地相距15公里,石窟群拥有丰富的佛像,建筑结构,装饰细节以及许多的佛教刻经。还有一处为水峪寺,被称作“小响堂山”,此处由一座内部拥有石刻造像的北齐石窟所组成。

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齐(公元550—577年)的佛教造像艺术,是北齐时期留下的最大的艺术宝库。学术界将响堂山的雕塑艺术誉称为“北齐造像样式”。后来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续凿,尚存石窟16座,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

南响堂山石窟地处临水镇纸坊村西北,鼓山南麓,滏阳河北岸。建造者是北齐大丞相高阿那肱。史料记载这里是高阿那肱为取悦皇帝而修建的离宫。进入景点首先看到的是寺院殿宇和宋代砖塔。现存石窟7座,共有大小造像3700余尊,刻有记年题记的有38处之多。与北响堂山相比,这里的洞窟形制小很多,而且开凿年代稍晚,始建于565年,其中千佛洞最为壮观,窟内最引人入胜的是顶部的杰作,窟顶微隆,雕莲花和8尊伎乐飞天,堪称时代佳作。

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5座,下层2座,自下而上为华严洞、般若洞、空洞、阿弥陀洞、释加洞、力士洞和千佛洞。其中华严洞规模最大,高4.9米,宽和深各6.3米,内刻《大方广佛华严经》,故称华严洞。窟内南壁正中上部有阿弥陀佛净土图故事的大型浮雕,南面中心柱上部有释加说法图和佛本生故事浮雕。位于上层的千佛洞,小巧玲珑,保存较好。窟顶外壁上方雕覆钵塔,塔端雕卷云状山花蕉叶,中雕展翅欲飞的金翅乌,钵顶雕宝珠,两侧各雕八角形宝珠顶柱。窟内三面宝坛上各龛均雕一佛两弟子两菩萨,正面龛本尊为释迹佛。洞壁广造千佛,有大小造像1028尊,故名千佛洞。窟顶微隆,中央雕莲花,周雕8身飞天,或手弹琵琶,或吹奏笙管,裙带飘动,婀娜柔媚,楚楚动人。两两相对,形成各组对称的轻歌曼舞的神仙极乐世界。此窟结构严谨,雕艺精致,尤其是外壁的大型雕刻,窟顶的飞天雕刻,都是绝无伦比的艺术珍品。

南响堂山石窟外景


第一窟







第1窟在第一层洞窟的东南侧,洞口两侧的石柱上刻有蟠龙,上方的两扇明窗中间有一个佛龛。洞窟内部设有中心柱,中心柱正面大龛内凿有保存较完整的主尊坐佛,佛的头光周围浮雕飞天。主尊两侧着僧衣的胁侍原作尚存。中心柱主佛龛的上部有浮雕式的佛会图像,对面入口上方也有一组浮雕图像,描绘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信仰认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可以转世往生到这个布满宝树和莲池的地方。石壁上层有一排佛龛,每个佛龛中都有佛和菩萨的形象,而下层的石壁上刻满了《华严经》。

第二窟



第2窟在上个世纪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正壁不但被打破、修理过,洞内的雕像也所剩无几。为了取走雕像,文物盗窃者损坏了石窟的外壁和中心柱的佛龛,并且取走了石窟内所有的独立造像。最初,为了能让当地的宗教活动继续进行,人们用泥塑来代替那些被盗走的石像。然而,在上世纪中叶宗教活动不被支持的特殊时期,这些洞窟被当作了工厂和仓库。第2窟内的中心柱和造像均被炸药炸毁,只有佛的头光和周围的飞天尚存,显示出原先主尊像的位置。同样幸存下来的还有围绕中心柱的数排浮雕小佛像,在他们旁边可以看到出资者的题记。根据历史照片,我们可以推测第2窟的佛坛和第1窟的很相似,也是一尊坐佛和六尊胁侍立像的组合。四面石壁的佛龛中曾有坐佛造像,已经消失不见。

第七窟




第 7 窟是南响堂山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窟,其中还有仿木结构的石刻建筑元素。石窟前廊有石柱和斗拱支撑的瓦檐,上端是一个覆钵顶。前廊内部的入口两侧各有一尊力士。石窟内,每龛中的五尊造像都比较完整,只是很多都已经少了头部。佛、菩萨和弟子的形象都是从身后的石壁中直接雕刻出来的(除了其中的一尊佛像),因此石像不易被取走。佛坛前面的石刻包括香炉、狮子、和北响堂山石窟内出现过的神王。主尊周围直到入口处的前壁上有一排排的千佛。窟顶有浮雕莲花,周围有许多飞天伎乐。

第六窟



第 6 窟入口处两侧各有隋代开凿的大龛,入口正面和内部佛坛周围也有许多后来新添的小型石刻。第 6 窟的佛龛分布于窟内三壁,并且仍然留存着原先的石座和造像。这些残件表明原先雕像的位置。和北响堂山石窟不同,这里绝大部分雕像都是在石窟之外的作坊制作好,然后被安放到指定的石窟内。从历史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原先造像的布置和陈设方式。一部分佛像和菩萨的残件依然在石窟内,但是头部都已经被凿去。

第五窟



第 5 窟外面可以看到一些石柱的残件,此外第4-6窟前的一排柱洞说明窟前曾经有木构建筑。第5窟内部为三壁三龛窟,每龛内有坐佛和胁侍立像。除了头部缺失之外,佛像基本保存完整,而洞内的独立造像都已经被盗走。石窟上层的许多浮雕刻画的是佛传故事。涅槃图像出现在洞窟入口处的上方。窟顶有浮雕莲花和飞天,许多都已经被凿去。

第四窟


第4窟和第6窟为一对,而第5窟在它们中间。根据历史照片,我们可以看出第4、6窟内部的三壁上都曾有坐于莲花座上的佛像和菩萨像,并且两旁有立身胁侍,而现在这些造像已经全部消失。由于这些造像都是独立的雕像,没有和石窟的壁面连接在一起,所以方便盗取,如今只剩下莲花座。而在上个世纪中期,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当仓库,连这些莲花座也被凿去。石窟上半部分还有遗留下来的《法华经》刻经,内容为《观世音普门品》, 宣扬观音菩萨慈悲普救众生于苦难的法力。

第三窟


第 3 窟在上层石窟的东南端,第1窟上方,其前廊较深,石窟位置较第1窟更加靠后。窟内空间较小,三面有龛。石窟内已经没有任何造像还在原先的位置上。石窟外面残留了一些建筑元素,例如石柱、石屋檐和屋檐上的一只鸟的形象。由于后人要在石窟上修建木构建筑,石屋檐的一部分被凿去。从这些残留建筑元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第3窟和北齐许多其他佛教石窟一样具有覆钵形屋顶。

皇明万历十五年赐进士第张应登撰:飞阁临流百仞梯,开皇岁月古招提。岩扉松径风长扫,涧户云窝鹤旧栖。响石铿铿金鼓切,光天灿灿斗杓低。幽人炼药如相访,神麕(jun)山头一望西。

 南响堂山旧影】


南响堂山全景


第七窟

第六窟外景

第六窟西壁

第二窟正面本尊

第二窟刻字拓本

第一窟正面本尊

【水峪寺石窟】


除了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之外,还有第三处水峪寺石窟,这里通常被叫做“小响堂”。水峪寺西窟是此处最早的石窟,开凿年代为北齐时代。这个洞窟也是中心柱窟型的,仿照了北响堂山的样式,中心柱的三面都有大佛龛,侧壁上还有两个大龛。小型的石刻,如神王,僧人等,都在中心柱基座上。前壁上还有一排排供养人像,千佛和飞天的形象。

注: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