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定兴县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3-05-22 发布于山东

定兴之名,系以金代年号大定之“定”字加“兴”字组成,为大定兴盛之义。

尧唐时为冀州、舜虞时为幽州,夏属冀州,殷商为幽州,周并州燕国地,春秋战国燕国地。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前226)始置范阳县,治所故城(今固城镇)。西汉为范阳县,新莽更名顺阴,东汉范阳侯国,三国魏黄初五年(224)置范阳国。西晋泰始元年(265)复置范阳县。北齐武平七年(576),范阳治所由故城迁至伏图城(今百楼村北"官城")。隋开皇元年(581)改范阳为遒县。开皇十年(590),治所移至城子(现属容城县)。大业十三年(617)废遒县,入易县。唐、五代、辽、北宋,县境西北属涞水县,西南属易县,东南属容城县。金大定六年(1166)割易县、涞水、容城三县地始置定兴县,取"大定兴盛"之意,治所在黄村(旧志皇甫店,今定兴县城)。元、明、清及民国沿用至今。1949年属河北省保定专区。1958年,定兴县并入易县、徐水二县。1961年,恢复定兴县建制。1970年,属保定地区。1994年12月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组建新的地级保定市,定兴县属其所辖至今。

义慈惠石柱建于北齐太宁二年(公元562年),又名北齐石柱,位于距定兴县城10公里的石柱村西北一高台上,北距易水河250米。高台上原建有沙丘寺,现仅存石碑两通。石柱高7米,自上而下用六块石灰石垒叠而成,分基座、柱身和石屋三部分,其结构为莲座之上建石柱,柱巅置水平盖板一块,其上建石屋。上部截面为方形,正面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 题额等刻铭。柱身下半截为不等边八角形,上刻经文3000余字,记述了杜、葛起义的经过。1961年3月,义慈惠石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标志为基点。向东65米,向南90米,向西21米,向北28米。慈云阁又名大悲阁,因阁内塑有大悲佛像而得名。位于定兴县城内中心地带,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建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明万历年间重加修葺,因佛教礼"心慈为贵,贵慈如云",故更名为慈云阁。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迭次修葺,始具今规模。慈云阁原为一组建筑群,分前、中、后三部,即前后山门、画廊、香亭、东西配殿,整个造型为一船形殿宇建筑。1996年12月,慈云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塔基边缘为基线,四周各外扩45米,东至电影院门口,南至回民饭店,西至服务公司批发部,北至剧场胡同。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四周各外扩55米,东至振兴胡同,南至箭杆胡同北段,西至民居胡同口,北至供销社批发零售商店门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