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往事】砸杏核和弹杏核儿 | 散文 杨太平

 文化佳园 2023-05-22 发布于江苏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下午正在办公,文员小庄悄悄拿出几枚熟透的杏子放在桌上,看着红中透黄、圆润结实的果子,不由得想起儿时吃杏砸杏核的情景......
邳州地理上属于北方,果树以桃李杏枣为主。那会吃什么东西是根据时令来的,什么时节吃什么东西,完全是靠天吃饭、靠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耕种嫁接手法。红杏是除了樱桃以外成熟最早的果子,一般6月上旬即可上市,桃子要迟一些,78月份才能吃到,不像现在的果子经过基因改良,可以提前一个月甚至更早,倘若是在温室大棚种植,寒冬季节也照样品尝盛夏的鲜果。
小时候,贫穷一直笼罩在头顶,衣服是兄弟姊妹从大到小依次传下来的,个子长的太快,裤腿就要接上几层,颜色深浅不一,穿出去也没有觉得寒酸。吃饭纯粹是为了果腹,填饱了为主,不存在什么色香味好不好,营养搭配全不全的讲究。但夏天还是得到无数孩子们喜欢的,因为夏季的阳光雨水充足,促生了黄瓜番茄、西瓜桃杏带来的口福。孩子们光腚在池塘河沟扎猛子凫水,爬上岸就可以从菜园地里偷偷采摘瓜果、或者是回家从菜篮子里摸出这些东西,也不用洗,在大腿上蹭几下,用衣襟抹几下,然后就没有吃相的急急下肚。
杏是深受大家欢迎的果子,老辈人念叨的“桃养人杏害人”,其实就是杏吃多了,容易腹痛闹肚子而已。小孩子将杏吃完,会玩一种“砸杏核”的游戏,需要几颗母核,也就是个头最大的杏核,这首先要在众多的、还没有吃的红杏中寻找。小孩子淘气,自己家翻找过,会到邻居家再找,直至找到个大手沉的杏子,连忙扒拉开,顾不上吃杏肉,就掏出里面的杏核“翩乎”,仿佛像大人捡到了狗头金一般。
游戏之前,要给几个母核制好,就是在挑选出的杏核上,用洋钉子钻个小孔,一点点将里面的杏仁掏空,然后在煤球炉上架起铁勺,把锡制的牙膏皮放在勺子里慢慢融化,化成锡水后,从杏核的挖孔中小心倒入,灌满冷却后,在砖头上把封洞磨平光滑,与杏核本身的形状无异,母核便做成了,这是一种超过原有杏核重量4-5倍的重量级“老母壳”,杀伤力巨大。
游戏开始时,要寻找一块平坦的土地,再找来一截平整的砖头,大家围在一起进行“猜先”。这个比赛2人以上参加,但不能多于4人,采用“剪子、石头、布”决出顺序,也可以直接用谁出杏核的多少决定,但小伙伴们多是心疼自己的杏核,舍不得一下子拿出许多,一般采用“出剪刀”方式。
获得优先权的小伙伴将所出(做赌注)杏核集中放置在砖块上的中间位置,用自己另选出的大而满的杏核作“宝”,自己则站立瞅准空中范围,眯着一只眼,将“宝”紧贴眼帘下方和鼻子上方,对准目标松开手,让“宝”自由落下砸中砖头上的杏核,随着母核重重落下,其他杏核四分五裂掉下砖来,这些就据为己有了。如果手气太臭,没有杏核被砸下,那就轮到下一个小伙伴开始砸了。游戏中,倘若“宝”不慎留在了砖头上,是不能被拿回来的,这叫“坐窝”,“作窝”的“宝”不能动,你只能忍痛割爱再选一“宝”继续游戏。
“砸杏核”时,小伙伴们为了准且落下时有更大的冲击力,除了平时千方百计寻找体大丰满的“母核”外,砸杏核时,小伙伴常常踮起一只脚,在“宝”即将砸中砖头上杏核的一刹那,用力同步跺脚大喊,仿佛要给“宝”加上一份力气。特别是如果有谁的“母核”不幸“坐窝”在了砖头上,大家都会千方百计让它掉下砖头,或者大喊大叫为挑战者加油打气,或者是做些小动作吸引“母核”者注意,总之以赢为己有为快乐。 
“弹杏核”不需要“母核”做“宝”,只需把吃下来的杏核无论大小集中即可。游戏2-4人,先找一块平整地面围拢在一起,将自己待出的杏核用手捂在地上,大家齐喊“一二三”同时将手拿开,按照所出杏核的多少“猜先”,有出相同数的,再用“剪子、石头、布”决出先后。获得优先权的小伙伴将大家所出杏核合在一起捧于手中,在空中用双手捂住,晃动几下掷于地面,也有小伙伴在掷前闭上眼睛、口中念念有词(我们笑称“鬼叨念”),然后在散落一地的杏核中选中一个,用手指绕着划上一圈,划圈后用中指或拇指弹该杏核去撞击另一杏核,一旦弹出圈外,这两枚杏核即归己有,然后再去选择另一杏核划圈,如此反复,直到地上的杏核赢完为止。
在“弹杏核”的整个过程中,划圈时是不能碰到任何杏核的,碰到就算失败。弹杏核时只能接触杏核一次,杏核相撞不得碰到第三枚,否则也算失败。最有意思的是“隔山打牛”,如果两枚杏核挨得很近,你无法绕着划圈,并且在撞击前面的杏核时又容易碰到后面的杏核,那么,你可以用拇指的指甲将其它杏核挑起,跨过前面的杏核去撞击后面的杏核,这样就保证了成功率。
六月里,随着红杏越吃越多,孩子们的口袋里装满的了杏核,走在上学的路上哗啦哗啦作响,一般情况下,老师和家长是不会干预的。但如果有的孩子玩的忘乎所以,该学习不学习,该干活不干活,那么杏核就会被父母全部没收,有的会被丢到灶膛里化为灰烬,那可是最让小伙伴们心痛的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孩子们的玩具都是就地取材,打辣子、弹琉子、乎元宝、滚铁环......看上去很土气,但小朋友们照样会玩得很开心,并不比今天的那些高级玩具逊色多少。过去在街头、在村庄长大的孩子,犹如小鸟般的自由放飞,这些创造性的“玩具”,是陪伴他们一生的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