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刺身王中王!塘头价超50元/斤,广东海洋大学教授为何“死磕”这条鱼?!

 水产前沿 2023-05-22 发布于广西

----- 广告 -----

----- 广告 -----

打造中国深远海养殖品牌
  • 文/ 水产前沿 谭家良、植银素

中华民族从不缺少那些独具“匠心精神”的研究者。在中国水产领域中,他们不断探索深远海养殖新模式,攻克关键技术,完善产业链的配套服务,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走向世界。

“向海洋要食物,关注种业振兴”,目前中国深远海渔业板块相对空白,相比享誉世界的挪威“三文鱼”品牌,中国在深远海养殖还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因此在海洋板块中,中国人也需要打造自己的深远海养殖品牌。

在不断探索前沿水产行业的亮点中,笔者有幸采访到广东海洋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春华教授,朱教授一直关注深远海的水产养殖发展,近期完成了章红鱼的规模化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预示着章红鱼有望成为中国人自己的深远海水产养殖品牌。

广东海洋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春华 教授

深远海的理念与选择

水产前沿:朱老师,您好!您为何选择章红鱼这个品种?

朱春华:对于章红鱼,说起来其实是有一定渊源,因为我的教学方向是鱼类增养殖学,所以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养殖做到外海去,向海洋“借地借资源”,发展中国的深远海养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结识到一位台湾同胞,共同品尝章红鱼的菜肴,谈到台湾同胞家里一直有尝试进行章红鱼的鱼苗繁育,但是并没有发展起来,不过也因此了解了许多有关章红鱼的繁育技巧。2019年,我们再次结伴到福建考察养殖市场,发现在宁德就有许多人养殖章红鱼,但是在苗种上的还是使用野生捕捞的方式,饲料上也没有实现人工饲料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章红鱼养殖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后经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有关章红鱼的论文也很少,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这条鱼都是处于相对空白的研究阶段,但是它与深远海养殖模式的契合度非常高,是发展深远海养殖的一个潜力品种,有一定的消费市场基础,并且市场潜力巨大。

此外,欧洲的三文鱼一直抢占我们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在刺身消费的趋势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我们亟需打造一条对标三文鱼的高品质刺身鱼,而章红鱼本身就是“刺身中的王者”。综上,我的团队便下定决心开展章红鱼的人工繁养技术攻关。

水产前沿:请您再具体介绍一下章红鱼的价值和市场消费情况。

朱春华:章红鱼学名高体鰤,分布于各大洋热带及亚热带水域,是我国南海珍贵鱼种之一。据统计,2021年亚洲区章红鱼养殖产量约7万吨,其中日本产量5万吨,中国产量2万吨,章红鱼是日本网箱养殖主要对象,养殖所需苗种目前绝大部分为从中国南海捕捞的野生苗种。体长20-30 cm的鱼种售价为20-30元/尾,而章红鱼的成鱼一般在50-80cm左右,最大体长的可达150cm。章红鱼具有个体大、游泳和摄食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等特点,是深远海养殖的理想对象。目前的养殖方式以近海和深水网箱为主,每立方可养20kg商品鱼,一般养殖1年体重可达到1.5-2kg。养殖2年体重达到4-5kg,这时已经达到上市的标准,塘头价可以达到50元/斤以上。

章红鱼鱼肉富含丰富蛋白质,并含有丰富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亚油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和EPA、DHA,属于名特水产品。日本是章红鱼消费的主要市场之一,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章红鱼的需求量也在稳步上升,可以说这条鱼在全球都具有庞大的可挖掘市场。

水产前沿:据您分析,现在章红鱼产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朱春华:目前章红鱼的养殖还存在诸多卡脖子环节,其中人工繁殖规模化种苗生产是制约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章红鱼种质和繁殖生理学研究比较薄弱,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还有待熟化定性,人工养殖长期依赖野生苗种;章红鱼的营养生理学国内研究空白,全球尚无专门的配合饲料缺乏高效病害防控技术、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技术等等。因此,开展这些关键领域的研究是实现章红鱼深远海养殖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和团队已经突破了规模化人工繁殖,下一步我们将实现全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研发和深入,在未来3-5年内章红鱼的深远海人工养殖可以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

养殖的优势与发展

水产前沿:人工早繁技术的突破,能为章红鱼产业市场化带来哪些优势?

朱春华:近三年来我们团队围绕上述的关键问题开展系列研究,突破了章红鱼人工早繁技术、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人工饲料替代冰鲜鱼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运用早繁技术,可将章红鱼人工繁育出苗时间提前近90天,且孵化率和出苗率无明显差异,大规模早繁苗的应用与推广可以满足章红鱼养殖对优质人工苗种需求,能有效提高养殖成活率和养殖效益,打破人工养殖长期依赖野生苗种的现状,有效保护野生章红鱼资源。

水产前沿:目前,章红鱼的养殖模式主要是网箱或者海洋牧场,这与我国今年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发展的方向一致,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朱春华: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主要是近浅海和陆基养殖模式,已利用的近岸海区水深均在20 m以内,但这些海区也是陆源污染最为集中的区域,养殖密度过大、病害频发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优良深远海养殖品种是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以及深远海养殖的原动力。鉴于深远海养殖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特殊性,深远海养殖品种的选择需立足品种特性和环境兼容性,同时考虑市场容量和产业价值,即市场认可度高、品种价值高、适合高值化加工,以保障产品规模化生产具有市场容纳空间。

湛江湾实验室特别提出了发展深远海海水鱼的五个优先种即卵形鲳鲹、高体鰤、双棘原黄姑鱼、豹纹鳃棘鲈以及军曹鱼。这五种鱼类遗传育种潜力巨大,从生长、体色、抗病以及营养方面开发优良新品种,进而适配深远海养殖模式,这是今后3-5年深远海养殖发展的重点方向。

产业化的突破与创新

水产前沿:您希望在章红鱼的市场化进程中,对接哪些行业力量?

朱春华:根据章红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希望加大对章红鱼产业链各环节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大对章红鱼产品的宣传力度,促进其产业链各环节相关企业的深度参与,在人工种苗规模化繁育、深远海人工养殖、全人工配合饲料、商品鱼精深加工、餐饮端消费引导等各环节政产学研紧密配合,促使研发成果在企业高效落地转化,形成“一条鱼一条产业链”的良性格局。

水产前沿:自湛江湾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您和团队做了哪些工作?

朱春华:2019年,我们团队围绕深远海适养鱼类的选择方面,开始高体鰤和东星斑的研究工作,在东星斑方面主要开展了全基因组测序、关键因子挖掘、抗病育种、体色形成机制与影响因子等工作;在章红鱼方面主要进行了5个方面的工作:

(1)开发了3型特异性催产剂,并应用于实际催产。

(2)突破了章红鱼人工繁殖和规模化苗种培育,共培育人工苗50万尾。

(3)研发了人工颗粒饲料,并开展颗粒饲料替代冰鲜鱼投喂人工苗的养殖试验,效果良好。

(4)开展章红鱼的环境适应性评价,温度、盐度和溶解氧胁迫下章红鱼的耐受、免疫、抗氧化、代谢以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5)开展了保活保鲜、生鲜品质、鱼油提取、活性肤等工作。

水产前沿:种业是养殖业的根基,关于产业的健康发展,您还有哪些建议或感触?

朱春华:进一步实施水产种业振兴工程,坚持以种质资源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供种安全为底线,突破核心育种关键技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加快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以“大食物观”持续提升广东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打造广东水产种业“南繁硅谷”,形成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对此我提出3点意见和建议:

(1)加大南海水产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的力度,挖掘优异种质(基因)资源,建设南海水产生物种质资源库,为良种培育提供种质保障。

(2)加强高体鰤、东星斑等南海重要海水鱼类苗种的人工繁育和工厂化育苗技术,力争突破苗种的工厂化批量生产,为这2种鱼类的良种选育提供技术基础;为打造特色鱼类品牌提供苗种保障;为深远海养殖提供苗种支撑。

(3)加强南海海水鱼类育种技术创新,加快新品种研发进程:加大东星斑等南方重要海水鱼类的抗病基因组选择,以及相关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的研发力度,完善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突破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加快抗病基因组选择技术在其它石斑鱼、金鲳等海水鱼类的应用进程。采用基因组选择,结合家系选育技术,创制抗病高产的优质海水鱼类新品种,形成高体鰤、东星斑等海水鱼类优质苗种生产基地。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