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詹鸣铎故居》

 击壤斋 2023-05-22 发布于安徽

     IMG_256

婺源庐坑有位被当地称为“末代秀才”的詹鸣铎(18831931),写了一本自传体小说《我之小史》,他的生活年代与“末代翰林”许承尧(18741946)基本相同,且还在书中说到过许承尧,故而,这次婺源之行,庐坑是我的必访之地。

詹鸣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考中生员,因稍后清廷即下废除科举之诏,故迄今在婺源当地,人们还尊称他为“末代秀才”。詹鸣铎出身于婺源木商世家,其人阅历相当丰富:曾当过塾师,中过秀才,到过杭州、上海等地经商、游历,流连花街柳巷,出入新式学堂,并以乡绅的身份在桑梓故里邻族间排忧解难,参与晚清徽州乡间的地方自治。自己又在婺源县城开设振记百货店,因不善经营,亏空甚多,最终倒闭。

《我之小史》全书共二十五回,二十余万字,从作者出生的清光绪九年(1883)一直写到民国十四年(1925),逐年记录一个徽州木材商人家庭的社会生活。由于该书是以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出现,面向的读者主要是普通民众,较之通常所见枯燥无味的史料记载,更为通俗易懂,显然更有助于人们理解晚清民国社会的纷纭世态。倘与鲁迅的《阿Q正传》、《故乡》、《社戏》名篇对读,更见其趣,获益会更多。

由于史料的限制,以往人们对于县以下农村社会的生活实态所知甚少,对于晚清民国时期徽州社会的了解更是相当有限,而《我之小史》提供的连续记录,恰好为此段历史缺环提供了大量翔实、丰富的史料。它不仅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过程的理解,而且,也可以修正以往学界对于民间社会的固定看法。自从该书出版发行,已引起了多学科的广泛重视。

庐坑位于婺源东北乡,原名庐源,是婺源詹姓的始迁地,詹姓为婺源大姓,附近的水岚、詹坑、虹关、岭脚、庆源等都姓詹。从隋代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中国近代铁路专家詹天佑的祖籍即出自庐坑。

               微信图片_20230505204500

座落在庐坑村口广场的詹天佑像

422日下午5点左右,驱车到达庐坑村,村口便见广场上矗立着詹天佑塑像,进村后便见到高大巍峨的“中华詹氏大宗祠”,大祠堂之左侧是“詹天佑祖居纪念馆”,右侧是江南詹氏始迁祖“黄隐公墓”,三处建筑,相互映衬,共同营造了詹氏纪念广场的宏大而庄严的氛围,这是一般村落所少见的。

微信图片_20230505204804

矗立于婺源庐坑村的中华詹氏大祠堂

车停广场路边,因时间较晚,再加天在下雨,广场上施工的民工正将收工,纷纷走开,我立即跟上一位也准备离场的老人,向其打听詹鸣铎,他说他不知道詹鸣铎这个人,不过他很热心,帮我们打电话找来了看祠堂的元和老人。我对元和老人简单地讲了一下詹鸣铎与《我之小史》的情况,只见他拿起手机打电话,他们说的是方言,我们听不懂,不一会,元和老人告诉我们,要找的叫“爱日堂”。

  IMG_256

说来真有趣,元和老人场外求助的这位高人,名叫詹沛兴,远在景德镇,是詹氏族谱的参修人,已经90岁高龄了,不一会他发来了微信,内容是:

“元和老师,你好!

刚才咨询的鸣铎《我的小史》,此人为清朝末代秀才,生前写了八小本日记,由上海王教授汇编了一本小说:《我的小史》,整个过程我清楚,这八本日记,我在200112月去上海,在他孙子新友家小住了一星期,全看过他写的内容,其中我解决了下村起泽父亲的名,和谁家至亲,促成他家谱顺利开展。”                        

         微信图片_20230505204541 

    90岁“庐源老翁”的微信回复

詹元和老人说,“爱日堂”在下村,有点路,要我们跟他走。我说请他上我们车,他不上,非要冒雨自己踦电瓶车。我们喜出望外,跟车随其后,到了庐坑下村。

2c7a00

詹叔娣主任冒雨带领我们寻访故居

到下村时,他又叫来了村妇女主任詹叔娣,小雨中,几位热心人带我们去看詹鸣铎住宅。是一栋独门独院,主屋三间,辅屋两间。

2c8cc0

詹鸣铎故居

詹叔娣主任告诉我们,故居已经很多年没人住了,她就没看到过有人住。她在村委会是做房屋登记工作的,这房子已属危房,她为这处房子曾与詹鸣铎的后人联系过几次。房子的属地是婺源县浙源乡庐坑村委会下村小组,房屋为面积154平米,没户口在本村。

2c9a40

     詹鸣铎故居背面全景

在詹元和老人、詹叔娣主任等人的热心帮助下,让我们不仅找到了旧居,一睹真容,并且还获得了相关的讯息,詹主任也想起来了,曾有人到访过詹鸣铎旧居,并且后来也向村里赠送过《我之小史》这本书的,时间长了,大家都没怎么在意。

微信图片_20230505100154

帮助我们寻找詹鸣铎故居的两位热心人

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感谢詹主任等的帮助,你看他们为找到我所描说的“詹鸣铎”及“旧居”,他们绞尽脑汁地寻思、不厌其烦地打电话寻问,那种入境入神的情态,真地让我们感动,这一幕让我们难忘,也想立此存照,以示永久感激。

附记:从詹鸣铎的一位后人电话中得知,这座房的大致情况。这座房子现属于詹鸣铎众多的后人所有,不是属于哪一个房分的,这些后人居住比较分散,有上海的、景德镇的等。现在房子的处理问题上存在一些困难,后人中因为没有一人会回来居住,所以没有了维修的紧迫性,大家商议着想维修起来,不让倒掉,希望回老家祭祀时有个落脚点,也留个纪念。但苦于人多分散,资金筹措、牵头维修等实际困难,所以弄到今天还没有个着落。也谈到了另一种可能,如有人愿意出资维修,可以领养或租用,詹家只求保留一个“爱日堂”名号。

                                         20235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