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9年以前的京剧,曹操的脸谱是一个白脸,而1959年之后,这张白白脸的眉心位置却被抹上了一道红色。 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这道红色代表了什么?这一切还得从1959年讲起。 1959年在毛泽东的引导下,社会上发起了一阵讨论曹操的热潮。 毛泽东始终认为曹操是一个正面人物,一直主张要为曹操翻案。 毛泽东对他的诗词很是欣赏,毛泽东曾说:“我还是很喜欢曹操的诗,大气磅礴,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曹操曾在碣石山作一首《观沧海》,毛泽东来曾经曹操登临的地方,被曹操这首诗所感染,诗兴大发,也作了一首名为《浪淘沙·北戴河》的诗。 曹操在诗中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毛泽东在诗中说:“往事越千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操当年的大气磅礴,已经是过去了。如今中国正在迈入新时代,即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豪情万丈难以自制,才如此感叹,换了人间。 做完这首诗,毛泽东决定为曹操翻案,他要改变以往人们心中对曹操,白脸奸臣的形象。 这个念头像是一颗种子,种在了毛泽东的心里。 说来,应该是从宋朝开始,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才被人们所记住。 宋朝时,《三国演义》成书,并开始广泛为大众所接受。 虽然里面的内容大多取自史籍《三国志》,但不同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为了其中的戏剧化内容,对人物的删改是很有必要的,书中将曹操塑造成为乱世枭雄。 影视剧中的曹操 由于是大众文学,通俗易懂,所以这本书流传甚广,人们都把它当成史书来听,讲来讲去,里面的人物形象很容易被人们所记住。 只因《三国演义》一书,曹操的奸臣形象才广为流传。 毛泽东年轻时便非常喜欢曹操的诗句。毛泽东的日记中经常出现曹操的《观沧海》、《薤露》、《短歌行》等诗中的句子。 1918年,25岁的毛泽东乘坐火车前往北京进行革命宣传,前方突发事故,火车不得不在半路停下。 毛泽东便与好友一起到附近的到魏都旧墟,凭吊古人,看着昔日的遗迹不禁悲从中来。 他与好友一同吟诵《短歌行》,在这里,毛泽东与好友一同作了一首《过魏都》。 其中毛泽东做了一句:“自明本志好文章”,好文章指的便是曹操的诗《让县自明本志令》,这是曹操一统北方之后的自述。 这篇文章中,曹操说自己被推举到那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实际上是被形势所迫,只求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在诗中,曹操解释道自己没有取代汉室的意愿,自己的做法实属无奈之举。 这篇文章,言辞朴实,真诚恳切,是一篇佳作。 毛泽东用一个“好”字称赞此文,是对曹操本人及其志向的肯定。 影视剧中的曹操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表现出他对曹操本人的认同。 而这种对曹操的认同,也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 1958年,这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毛泽东在不同的场合,数次提及曹操,丝毫不掩饰他对曹操的欣赏。 当时的人们思想还未完全解放,完全不能接受这种想法,毛泽东身边的一个医生就曾问他:“曹操难道不是个奸臣吗?” 人们的思想越是不能接受,毛泽东心里那颗为曹操翻案的种子,生命力就越顽强,在这种舆论环境下倔强生长。 毛泽东在与《光明日报》负责人的谈话时,毛泽东为曹操翻案的决心初见端倪。 毛泽东开始在有意地表露出自己对曹操的欣赏。 毛泽东说:“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朝是没落的。” 出访苏联期间,毛泽东与自己的秘书胡乔木谈话时,他问:“你觉得曹操与诸葛亮谁更厉害?” 他立刻又自己回答道:“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但是曹操也不简单呀,历史上说他是奸臣,真实冤枉他了。” 毛泽东多次在会上表达了这种欣赏,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殷纣王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都被看为坏人,这是不正确的。” 毛泽东看《三国志解集》时,看到对曹操的评价是“乱世奸雄”,毛泽东愤然起身说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毛泽东觉得不能再让这样的错误观念再流传下去了。 在又一次大会上毛泽东拍案而起,情绪激昂地说道:“现在我们要为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两千年也要翻。” 毛泽东的这番话影响可谓是深远,作为领导人,虽然别人不知毛泽东坚持为曹操翻案的目的为何,但是可以看到的是,鉴于毛泽东的威望,'为曹操翻案’还是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懂毛泽东的人不多,郭沫若算是一个,作为当年的社会科学院院长,在毛泽东表明态度要为曹操翻案后,他率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 在这篇名为《论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的文章中,郭沫若提出:“曹操对民族的贡献应该是做高度评价的,自宋代以来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蒙受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流行后上至七十妇人,下至三岁小孩,无一不知曹操是奸臣,这实在是历史的一大歪曲。”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曹操应该算是民族英雄。” 郭沫若的这句话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曹操是不是民族英雄的讨论之声在社会上不绝于耳。 ![]() 一时之间:“曹操是封建历史上很出色的一个人物”,“曹操作为诗人,他的作品流传千古,是很优秀的。”报纸上大多是这种对曹操的评价。 历史学家翦伯赞,对于郭沫若提出的“曹操是民族英雄”这个观点,很是赞同。他发表了一篇《应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他提出:“像这样杰出的人物却长期被当做奸臣,我们应该替曹操摘掉奸臣这个帽子。” ![]() 这场盛大的讨论,就从这两个人的讨论中开始了。 从《光明日报》,再到《人民日报》半年之内见报的文章就有140多篇。 所有的报纸上都刊印着关于曹操的讨论。无论是学校还是在建筑工地,所有人都在关心着同一件事,那就是毛泽东发起的“为曹操翻案”的大讨论。 现如今若翻一翻有关的记录,还能瞧见这场盛大的社会事件的一角:“这些天来,一碰见人就谈曹操,大家兴致也和高,在会场上,中间休息时,会场后,人们都在讨论曹操,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议论很多,人人各抒己见,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学术界也在百花齐放了。” 毛泽东看到这些讨论越来越深入,他说:“文章越写越细致了,通过此次讨论,是广大学术界正确认识到百家争鸣的意义。” ![]() 毛泽东发起这场讨论的目的,就是在与纠正在左倾思想影响下的“双百方针”,改变“百家争鸣”变成“一家独鸣”的现状,和拯救陷入沉寂的学术氛围。 这场针锋相对的讨论,各界人士畅所欲言,激烈的讨论,确实打消了一部分人对'双百方针是否要贯彻下去’的疑虑。 而且也确实让曹操的形象,有所扭转。 毛泽东说:“秦始皇被骂了两千多年,现在名誉也恢复了。曹操被骂了一千多年,现在名誉也应该被恢复了,好的讲不坏,就算一时讲坏了,总有一天可以恢复,而坏的却永远也讲不好。” ![]() 曹操的评价问题在这次讨论上有所突破,过去曹操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白脸奸臣”,人们长期以来的这种认识,在这次大讨论中,开始出现分歧,虽然一时之间没有得出具体的结论,但是曹操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开始改变。 后来新版《辞海》中对于曹操的描述是这样的:“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中国北方,他所设施的兴修水利,屯田政策,成功解决了军粮短缺的问题。 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在他的统治的区域,中央集权被加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精通兵法,著有《孙子摘要》等;擅长诗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抒发了曹操的政治抱负。在他的诗中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从此以后曹操的脸谱上就多了一抹红色,这道红色代表的是“忠”,是毛泽东坚持为曹操翻案的结果。 ![]() 郭沫若 毛泽东发起这场讨论,除开双百方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曹操的功绩。 对于曹操的历史功绩,毛泽东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几个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曹操。司马家能做到统一,其中有一半是曹操的功劳。” ![]() “曹操 统一中国北方,创建魏国。在黄河流域,他改革政策,推行法制,屯田灌溉等方式使得军队长期保持战斗力,促使社会稳定,也带来了经济的发展,是有功的。” 曹操的伟大抱负都藏在他的诗里,这些诗不仅是对自己功绩的记载,也是他生命的延伸。 越是读曹操的诗句,毛泽东越是觉得在诗中二人仿佛跨越千年,得到了一场灵魂上的交流,二人虽隔千年,但毛泽东仿佛把曹操当做了知己。 ![]() 毛泽东的诗句中有一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曹操的诗句中有的是大气磅礴,豪情万丈。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为曹操翻案之后,毛泽东越来越爱读曹操的诗。 毛泽东读过曹操的《步行出厦门·龟虽寿》后,认为曹操深谙养生之道:“曹操一生戎马,军旅生涯不会很安逸,在当时医疗调价也不会好,可他懂得掌握自己的命运,65岁,算是一位会养生的长寿老人了” 曹操作《龟虽寿》时,年仅38岁,其中“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两句,曹操表达了要遵循修身养性的规律,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中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毛泽东非常欣赏。 ![]() 在生活中,毛泽东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也是坚信命运不只是上天决定的。毛主席自青年时代就坚持锻炼身体,坚持冬泳,曾与好友风浴、雨浴等,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观点。 这样的锻炼不仅增强身体,还磨练了意志,战胜艰难险阻,打倒一切反动派。所以在这一点上,毛主席是十分认同曹操的。 曹操的这两句诗:“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毛泽东不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还常常将这视为养生的教材推荐给其他人。 ![]() 1961年,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因为神经衰弱无法正常工作,在和胡乔木的信件交流中,毛泽东说:“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在回信中毛泽东还特地嘱咐说:“此诗宜读。” 曹操可以算得上是千百年来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他的评价历来是反面的,千百年来只有毛泽东为曹操翻了案。 毛泽东第一次评价曹操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第一次评价,恰恰也是毛泽东对曹操最高、最完整的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