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解表不宜完全辛凉

 中医闫大夫 2023-05-23 发布于山东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42)

姑苏曹沧洲调理外感温病,邪在卫分,恶寒无汗,以淡豆豉为主,配合荆芥、苏叶、防风,往往腠开而解,比桑叶、菊花、连翘疗效较优。因此,凡无高烧现象,加入小量温性药物并不禁忌。事实告诉,治疗流行性温热疾患,初起大都挟有表证,辛凉宣透虽属正途,但启动玄府动力薄弱,和温化相比处于劣势
1970年老朽于新汶诊一农民,感染春温,口干、舌红、头痛、眼胀、怕风、恶寒、无汗,给予薄荷、连翘、葛根、蝉蜕、牛蒡子、大豆黄卷,仍然邪束不解,体温逐渐升高;乃改用葱白、羌活、白芷、荆芥、紫苏,配合淡豆豉、芦根、柴胡、黄芩、石膏,服了一剂,即表开汗出,症状随着消退。所以临床者应当注意这一方面。
小郎中按:本文张老寥寥数语加一则医案就为学者诠释了治疗初起外感温病的根本心法。目前在临床中能使用会使用这种心法的医生也不多见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在逐渐衰落的原因。在古代中医药是治疗外感发热类疾病的主要选择,中医也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手段,无论伤寒还是温病,辨证准确,对证选方大多很快见效,一剂而知,甚至是服药一次退热也常有发生。反而是到了现在很多医生已经不再钻研这方面的理论和临床,进而退化到以调理慢性病自居,以能治疗肿瘤类疾病为荣,这些杂病当然是中医的战场,需要有人坚守,但是在小郎中看来,能快速治疗外感发热类疾病的中医才是一个合格的好中医。
文中张老提到,针对初期外感温病在卫分阶段,在使用辛凉解表药物的同时小剂量地使用一些辛温药物有助于开腠理,通玄府,使自身机体与自然界打开一条息息相通的道路(成都中医药大学宋兴教授的著作《岐黄求真集》中对此有详细论述,学者可参考学习),则疾病会很快痊愈。历史上很多医家都对这种治法有过阐述,其中刘完素对玄府的理论描述最详,他提到“然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一名气门,谓气之门也;一名腠理者,谓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也;一名鬼门者,谓幽冥之门也;一名玄府者,谓幽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营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在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就是反复地强调讲解玄府的内容,学者最好详细研读,这部著作不厚,字数不多,但是内容很好,值得精读深读。滑石、葱白、豆豉是刘完素的常用开玄府的药物,张老在文中也提到并应用了。后世温病学家吴鞠通也是深谙此道,他创制的名方银翘散就充分诠释了这一点,方中的荆芥和豆豉就是为开通玄府而设,近代著名医家赵绍琴先生更是精于此道,在他讲授的温病讲座中反复提及要辛开玄府,打开一个身体与自然界的通路,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开一扇窗,让气能流通起来。他在治疗肾病时也多使用这个思路,开玄府,通气机,清湿热,化瘀血是他治疗肾病的主要思路,一个“通”诠释了这一点。历史上已经有很多医家为我们讲透了这种治疗心法,为什么现代医生不会用了呢?值得每一个医生深思!!!
文中张老为了安全期间提到凡无高热现象可加入少量辛温药物,小郎中临证体会:即使是有高热我们辨证为邪在卫分、气分、营分时,也可使用小剂量的辛温药物。“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进入营分时尤可使用透热转气,尤可使用开通玄府的治法,关于这一点赵绍琴先生论述最详,也分享了很多医案,学者可认真学习体会。
本文中的医案小郎中就不做详细解读了,如果不能理解,建议仔细阅读刘完素的著作,吴鞠通的著作,赵绍琴的著作,读后应该会霍然开朗。小郎中只想强调一点,治疗这类疾病时,辛温药物一定不要使用大剂量,小剂量(3克左右)使用才是正法正治,这一点一定牢记牢记。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飞雪初降已暮天

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